第1章

属性: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着《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匾》、《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问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缺,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 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须上拣者,浓煎顿服,待元气渐回,随证加减。

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以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或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凉阴而止吐衄;或加黄 固表之汗;或加当归救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生,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 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 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 附子(制)水煎服。

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之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 ,名人参黄 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汗,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汗,以人参易黄 ,名 附汤,补阳兼固表。

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

生脉饮 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水煎服

经云∶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 、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 治男妇气虚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 (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上四味,水煎服。

柯琴曰∶昔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之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展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内位,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 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以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酸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升则加升、柴,宜燥加苓、术,宜润加当归,宜利气加陈皮,宜收加芍,宜散加芎。又表实去 ,里实去参,中满忌甘,内热除桂,斯又当理会矣。

元气者,太虚之气也。人得之则藏乎肾,为先天之气,即所谓生气之原,肾间动气者是也。生化于脾,为后天之气,即所谓水谷入胃,其精气行于脉中之营气,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总之,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气之谓。是方用黄 保在外一切之气,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人参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气,诸气治而元气足矣。然此汤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斯为备耳。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伤虚热,或饮食难化作酸,须加炮姜。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二钱)加姜、枣、水煎服。加木香、藿香、葛根,为七味白术散。加陈皮,为五味异功散。

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加蕾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

张璐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故用四君子,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子为司命之本也。吴琨曰∶夫面色痿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是方也,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人,故名君子。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术散,治小儿脾虚肌热,泄泻作渴。以木藿之芳香、佐四君入脾,其功更捷;以葛根甘寒,直走阳明,解肌热而除渴也。

本方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治气虚而兼气滞者;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而兼痰饮者;再加砂仁、藿香,名香砂六君子汤,治气虚而兼呕吐者。此皆补中有消导之意也。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七分) 陈皮(八分) 半夏(一钱)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上生姜二钱,水煎服。

柯琴曰∶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则气便着滞,或痞闷哕呕,或生痰留饮,因而不思饮食,肌肉消瘦,诸证蜂起,而形消气息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胃气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上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郁可开也。君得四辅,则功力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气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当归补血汤 治男妇血虚似白虎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则微。

当归(二钱) 黄 (一两)水煎服。

吴琨曰∶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诸证生焉。此证纯象白虎,但脉大而虚,非大而实为辨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

五味之中,惟甘能补,当归味甘而浓,味浓则补血;黄 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今黄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经言∶阳生阴长,是之谓耳。

佛手散 治妊娠胎动下血,或因伤动,子死腹中,下血疼痛,口噤欲死。服此探之,不损则痛止,已损则立下。及横生倒生,交骨不开,产后血晕昏乱,崩中金疮,去血过多等证。

当归(二两或三两) 川芎(一两)上锉粗末合均,每服五钱,水一盏,酒半盏,煎八分,热服。未效再服。

加败龟版一具,梳发一团,名开骨散。

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

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古人俱必以当归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者,盖以川芎辛窜,捷于升散,过则伤气,故寇宗 曰∶不可单服、久服,亦此义也。然施之于气郁血凝,无不奏效,故用以佐当归而收血病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归也。血既有所归,则血安其部,而诸血病愈矣。至妊娠胎动,胎伤下血,非血壅胎伤,即血乱妄下。服此以探之,血乱胎未动者,血顺则痛止,血壅胎未损者,血行痛止,则胎因之而安也;已动已损者,血得顺行,则胎亦因之而顺下也。

横生倒生,因用力太早,或误服催生之药,致气逆血乱,亦用此以调之。产后崩中金疮,亡血昏冒,亦用此以补之。子死腹中,腹痛欲死,亦用此以逐之。以上诸病,皆血病而气不虚者也。若夫气虚难产,产后血脱,唇面黄白,少气烦乱,动则昏冒,若误与此,反致立败,则必倍加人参,速固无形之气,以救有形之血也。至于交骨难开,加龟版、梳发,下输阴道;寒加姜、桂,热加黄 ,汗加桂枝,搐加荆穗,又当以意消息、加减可也。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证。

当归 熟地(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酒炒,二钱)上四味,水煎服。

张璐曰∶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的方。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虚发热,火炎失血等证,蒙害至今。又专事女科者,咸以此汤随证漫加风、食、痰、气等药,纷然杂出;其最可恨者,不辨热之虚实,率加知母。黄柏,令人久服,而庸工利其有劫病之能,咸乐用之。殊不知四君子气药,治上下失血过多,一切血药置而不用,独推独参汤,童便以固其脱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昔人有言,见血休治血,必先调其气。又云∶四物汤不得补气药,不能成阳生阴长之功。诚哉言也!然此汤伤寒火邪解后,余热留于血分,至夜微热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应手辄效,不可没其功也。

柯琴曰∶经云∶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则究之于心;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甘温和血,川芎辛温活血,芍药酸寒敛血,地黄甘平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营气安行经隧也。若血虚加参,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随所利而行之,则又不必拘拘于四矣。若妇人数脱其血,故用以调经种子。如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则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血于仓卒,能调阴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阴之本,为血分立法,不专为女科套剂也。王好古治妇女,不论内伤,外感、胎前、产后,随证加二味于四物中,名曰六合,未免任意牵强。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等证。

四物汤加人参、黄 (一方去芍药)。

上水煎服。

柯琴曰∶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朱震亨曰∶四物皆阴,行天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虚元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地骨皮饮 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柯琴曰∶阴虚者阳往乘之,发热也。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乘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乘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乘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也。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乘于肝脏者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

犀角地黄汤 治热伤吐衄、便血,妇人血崩、赤淋。

生犀角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上四味,先用三物水煎,去滓,入生犀汁,热服。

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伤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若心火独盛,则加黄芩、黄连以泻热,血瘀胸痛,则加大黄、桃仁以逐瘀也。

四生丸 治阳盛阴虚,血热妄行,或吐或衄者。

生地黄 生柏叶 生荷叶 生艾叶(各等分)上四味,捣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滚汤化服。

柯琴曰∶阴虚而阳无所附,则火炎上焦;阳盛则阳络伤,故血上溢于口鼻也。

凡草木之性,生者凉,而熟之则温;熟者补,而生者泻。四味皆清寒之品,尽取其生者,而捣烂为丸,所以全其水气,不经火煮,更远于火令矣。生地多膏,清心肾而通血脉之源。

柏叶西指,清肺金而调营卫之气。艾叶芳香,入脾胃而擅去瘀生新之权。荷叶法震,入肝家而和藏血摄血之用。五志之火既清,五脏之阴安堵,则阴平阳秘,而血归经矣。是方也,可暂用以遏妄行之热血,如多用则反伤营。盖血得寒,则瘀血不散,而新血不生也。

设但知清火凉血,而不用归脾、养荣等剂以善其后,鲜有不绵连岁月而毙者。非立法之不善,妄用者之过耳。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有火,令人盗汗者。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 黄芩 黄连 黄柏上水煎服。

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寐,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 ,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 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之谓欤。

吴琨曰∶杂证盗汗,与伤寒盗汗不同。伤寒是半表半里之邪未尽,杂证则阴虚有火而已。彼以和表为主,此以救阴为急。故以补阴之品,佐泻火之药,明者辨之。

黄 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夜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诸证。

黄 胶饴 白芍 甘草 桂枝 生姜 大枣上七味,水煎服。

喻昌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砭所莫治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立黄 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然用法贵立于元过之地,不独呕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微觉气滞,更当虑甘药大过,令人中满也。至大建中则大建其中之阳,小建中则小小创建之义,理中则燮理之义,治中则分治之义,补中、温中,何莫非先中州之义。缘伤寒外邪逼入于内,法难尽用,仲景但于方首以“小”之一字,微示其意,至《金匮》始尽建中之义。后人引伸触类,制乐令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曲畅建中之旨。学者心手之间,所当会其大义也。

双和饮 治大病之后,虚劳气乏。补血益气,不热不冷,温而调之。

白芍(二钱) 黄 (炙,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中桂(七分) 当归(一钱) 熟地黄(一钱) 川芎(七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此汤乃李杲以黄 建中汤减饴糖合四物之方也。黄 建中,治虚劳不足,是从脾胃中化生血气。此则直补阴血,兼之温养阳气,所以减饴糖之甘,加纯阴之品,名曰双和也。地骨皮饮,其意在凉血热,故佐二皮以清之。圣愈汤,其意在救血脱,故佐参、以补之。双和饮,其意在温养血气,故佐 、桂、炙草以温之。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也。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证。若气血虚而变见诸证,弗论其病其脉,但用此汤,诸证悉退。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 陈皮 当归 熟地 白芍 桂心 远志 五味子上十二味,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柯琴曰∶古人治气虚以四君子,治血虚以四物,气血俱虚者以八珍,更加黄、肉桂,名十全大补,宜乎万举万当也。而用之有不获效者,盖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几无气以运动。补血而仍用行血之物,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故加陈皮以行气,而补气者悉得效其用。去川芎行血之味,而补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减,便能转旋造化之机也。然气可召而至,血易亏而难成,苟不有以求其血脉之主而养之,则营气终归不足。故倍人参为君,而佐以远志之苦,先入心以安神定志,使甘温之品,始得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又心苦缓,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敛神明,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名之曰养荣,不必仍十全之名,而收效有如此者。

归脾汤 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及妇女月经不调。

人参 龙眼肉 黄 甘草 白术 茯苓 木香 当归 酸枣仁 远志姜三片,水煎服。

罗谦甫曰∶方中龙眼、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 、术、苓、草,所以补脾也。薛己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而特名归脾何也?夫心藏神,其用为思;脾藏智,其出为意,见神智思意火土合德者也。心以经营之久而伤,脾以意虑之郁而伤,则母病必传之子,子又能令母虚,所必然也。其病则健忘怔忡,怵惕不安之征见于心也;饮食倦怠不能运输,手足无力,耳目昏 既之证见于脾也。故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彼黄婆者,若不为之媒合,则已不能摄肾气归心,而心阴何所赖以养?此取坎填离者,所以必归之脾也。其药一滋心阴,一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思意不通,故少取木香之辛且散者,以畅气醒脾,使能速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耳。

张璐曰∶补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并加归、术,而有升举胃气,滋补脾阴之不同。

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佐以木香少许,调顺诸气,畅和心脾。世医不谙此理,反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减食者,以其补药多滞,不能输化故耳。

妙香散 治梦遗失精,惊悸郁结。

山药(二两) 人参 黄 远志(制) 茯苓 茯神(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 辰砂(另研,一钱) 麝香(一钱) 木香(二钱五分)为末,每服二钱,酒下。

汪昂曰∶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胆,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山药益阴,兼能涩精,故以为君。人参、黄用以固气,远志、二茯用以宁神。神宁气固,则精自守其位矣。丹砂镇心安魂,二香开郁通窍,桔梗载诸心药久留膈上,甘草调和诸药,交和于中。是方不以泻火固涩立法,但安神固气,使精与神气相根据,而梦少精秘矣。

朱震亨云∶主秘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于动,心动则相火翕然随之,虽不交会,精亦暗流而渗漏矣。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养性,其旨深矣。震亨此论至当,其平生精力在补阴以制相火,深得《内经》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之旨。近世医者惟知阳生,不知阴亦能生;惟知阴杀,不知阳亦能杀。经虽每每指出阳脱、阴脱,阳绝、阴绝皆令人死,奈志迷偏见者不回也。即此一证,老年之人,心有所动,而相火衰不能翕然随之,虽有所梦而无所遗,由此可知震亨用黄柏一味,少佐冰片,名清心丸,独泻相火,而治中年相火盛,梦遗心悸者,屡用屡效也。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黄 麦冬 天冬 柏子仁 远志 五味子 丹参 元参白茯苓 桔梗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柯琴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主之者神也,火盛则神困。心藏神,补神者必补其心;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故用生地黄为君,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乃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以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生心血;元参之咸,以清血中之火,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加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百体从令,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酸枣仁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白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内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罗谦甫曰∶经云,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酸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荣,又所谓以辛补之也。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使防川芎疏泄过急,此所谓以土葆之也。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伤阴阳旺,阳分不行于阴,而仍不得眠,故佐知母崇阴水以制火,茯苓利阳水以平阴,将水壮而魂自宁,火清而神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 黄连(各半两) 当归(二钱) 生地黄(三钱) 甘草(三钱)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九,卧时津液下。

叶仲坚曰∶经云∶神气舍心,精神毕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精气乱;神太劳,则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发梦。轻则惊悸怔忡,重则痴妄癫狂也。朱砂具光明之体,色赤通心,重能镇怯,寒能胜热,甘以生津,抑阴火之浮游,以养上焦之元气,为安神之第一品。心若热,配黄连之苦寒,泻心热也,更佐甘草之甘以泻之。心主血,用当归之甘温,归心血也,更佐地黄之寒以补之。心血足则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热解则肺得其职,而魄自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