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五善男子從此西南下。指示後友。言瞿波者。昔云守護大地。太子儲備。守護國地。既為其妃。住主得名。表十地既圓無不護故。法喜已滿。寄之昔妃。親能得佛。是故住在生佛之城。

第六爾時善財下禮辭。

●第十釋女瞿波。法雲地善友。謂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證。後漸次下。趣求後友。於中二。先趣求詣處。後其中有一下。先遇伴友。於中三。初伴友迎讚。二善財印述。三申敬增深。初中四。一讚二行究竟。二我觀仁者於甚深下。讚深行得果。三我觀仁者勇猛下。讚精進得法。四何以故下。以理釋成。二時善財童子下。善財印求。於中二。先印所說。後聖者我願下。自求所作。於中二。先明四等攝生。後明萬行益物。前中四。一法說具起慈悲。二聖者譬如下喻明。略喻於悲。三菩薩下。法合兼明。於喜下釋捨。四等具矣。四何以故下徵釋。先徵。意云。眾生受苦。何涉菩薩。後釋中二。先總明。謂本不自為。為物發心。故見生苦。過自身苦。後亦不為貪下別顯。於中二。先明不自為。即是捨義。後菩薩但見下。一向為他。亦令眾生皆具四等。二聖者菩薩如是於諸眾生大悲深厚下。萬行益物。於中亦二。先結前生後。由慈悲故萬行皆成。後猶如父母下。廣以喻顯益物之相。此下兩紙四行。舊經所無。於中三。一標舉章門。二次第牒釋。三結行功能。今初。有十一章。末句云能生種種圓滿利益。此句意含下船師等皆自此出。二云何菩薩猶如父母下。次第牒釋。准梵本中。二十九喻。皆徵云何。今文分二。先且牒釋前十一喻。後船師等。即釋種種利益之言。今初。即為十一。初釋父母。二釋乳母。三釋大地。曲有十義。四釋大水。五火。六風。七空。八月。九日。十海。十一同生天。文皆顯著。二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為大船師下。釋上圓滿利益。以前標中不標列名。是故譯人取舊經勢。別為起盡。三聖者菩薩如是修諸行時下。結行功能。第三爾時無憂德下。申敬增深。於中三。初申供。二偈讚。三隨逐。今初。兼顯讚供之意。由聞法故。二偈中四。初三讚大悲下化行。次二事友無求行。次四大智無著行。後一總結無餘。三爾時下。隨逐。愛重情深故。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入普現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問。今初。初見依。次見在堂內下見正。後八萬下見伴。從廣讚伴德。顯主德難思。此中所讚。意顯同行。於中。一種姓同。後悉於下。修行同。於中。初句總。後布施下別。若悲若智等。無不皆同。二爾時善財下設敬。三作如是言下諮問。於中二。先自陳發心。後而未知下正問。有十四句。皆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得-彳]之行。攝為七對。一過凡越小對。二離果超因對。三現生示色對。四極相窮說對。五下化上供對。六了幻證空對。七無著無行對。

第三時彼釋女下。示己法界。於中三。初總答所問。二別示所得。三問答根原。

△初中二。先讚問許說。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正說。於中。先長行分二。先總明十法。後廣一例餘。今初。依此十行。則照重重無盡法界。故云因陀羅網普智光幢。有標釋結。義見偈文。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廣一例餘。謂但廣第一事善友行。例餘九行。一一皆十。則無盡矣。其標復以合云應以。後偈頌中。有十二偈分二。前十如次頌前十行。各上三句顯其行相。以第四句美德立名。然長行十行。通名帝網普智光幢。今頌初二取其總名。後之八行各別立稱。則顯十名皆通十行。重重無盡。方得總名帝網之行。以偈對前。長行自顯。後二偈顯行成益。可知。

△第二爾時瞿波說此偈已下。別示所得。於中二。先示名體。後問答境界。今初。一切菩薩人也。三昧境界海者法也。即普賢三昧分齊境界深廣如海故。下經云。如法界故深也。如眾生名故廣也。今此善友。以殊勝智。念念觀察。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先問。後答。答中。上標名云觀。今說廣知。於中二。先顯廣知。後釋知所以。

[△@○]前中二。第一知依報中事。第二知正報因果。

[○@、]前中亦二。先知娑婆。後類知周遍。前中又二。先知過現。後例知未來。

[△@⊙]前中又二。先知世間因果。後知出世因果。前中又二。先標時。後所有眾生下。辨所知。初總。後及其下別。禪定等義。已見上文。無漏之善則能出離。有漏之善則不出離。正見正定相。邪見邪定相。二俱不定相等。嗔心持戒為善與惑俱等。成滿為具足等。方便不善根本善者。為不善根所攝善根等。如是下結。後又彼劫中下。知出世因果亦二。先知佛因果。後亦知彼佛眾會下。知佛眾會。於中三。初知聲聞。二依獨覺下。知緣覺。三亦知彼佛菩薩下。知菩薩眾。於中二。先總。後其諸菩薩下別。於中又二。先四句知地前。一願。二行。三度。四道。然釋通橫竪。橫該諸位。竪即信住行向。後以自在力下。皆知地上。有三十句。初總。所謂下別。別中一句橫通諸地。文云種種故。歷地別配。恐厭繁文。

[△@⊙]二善男子此娑婆世界從過去下。例知未來。二善男子如知此娑婆下。類知周遍。於中四。一例剎海。二辨所知剎相。三結剎所屬。四例知十方。今初。總有七重。後後廣於前前。一於一娑婆。出生同類多剎。但云塵數故。二出異類剎。言一切故。上二全剎攝剎。三塵內攝剎。四即十三重遶娑婆及眷屬剎。五即娑婆所依剎種。謂最中香海剎種攝十不可說佛剎塵數剎。六總知華藏有十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香水海各持剎種及種所有剎。七知華藏塵中之剎。故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二又亦知彼一切世界種種安立下。明知剎相。有十六句。初總。餘別。總謂安立剎海因果等相。別中。一形狀。謂或圓或方等。二分量。謂大少等。三依住。謂或依蓮華。或依香海等。四際畔。謂或以金剛為際。或以莊嚴具為際等。此句亦攝體性。五莊嚴。謂或以一切莊嚴具中出上妙雲莊嚴。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等。六成就。七滅壞。共是成壞。八眷屬。即傍遶。九輪網。即能持金輪及上網覆。十旋轉有二義。一如輪側轉形故。即屬形攝。故世界成就品云。或有世界隨輪轉。二即劫轉變故。十一所依蓮華。十二處中須彌。十三蓮中之海及繞海之河。十四河間草樹。十五隨緣立名。如娑婆等。三亦知此華藏世界海往昔皆由下。結剎所屬。故華藏品初云。世尊往昔於諸有。微塵佛所修淨業。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四亦知華藏世界海外下。例知十方一切剎海。

[○@、]第二亦知世尊毗盧遮那下。知正報中因果。於中二。先知本師。後例餘佛。前中亦二。先知因。後普攝一切諸佛菩提下知果。於中亦二。先知果體用。後所有一切道場下。知所被眾會。二如是一切皆是毗盧下。例知餘佛。於中。先結前為能例。後亦知十方下所例。謂橫遍十方。竪窮來際。

[△@○]第二何以故下。釋知所以。以得三昧故。(下第二十八經)。

△第三爾時善財白瞿波下。顯法根原。於中二。先問。後答。今初問中。唯問得法久近。即含修行久近。故答中具之。後瞿波告言下答。文分為二。第一正答修行得法。第二明多劫修瑩。

[○@△]前中二。先明王都時處。後彼時有王下。顯事佛得法。於此界中。值六十億百千那由他佛。於中三。初明遇最初佛發心修行。二於中間多佛修行。三明最後佛所得法。

[△@、]初中二。一正明本事。二結會古今。

[△@⊙]前中四。一明父王勝報。二明太子超倫。三同行因緣。四詣佛得法。

[○@、]今初可知。

[○@、]二所生太子下。太子超倫。謂具三十二相故。於中初總標。所謂下別列。此最委悉。多同瑜伽四十九說。小有異同故。次第數之。一足下平滿猶如奩底。二千輻輪。三手足柔軟。四其指纖長。五網鞔成就。六足跟齊圓。七足趺豐起。瑜伽。合上二為一相。云足跟趺長。八一一相稱光潔妙好。准梵本云。一一身分相稱。即瑜伽身分洪直。九雙腨牗圓。十垂臂過膝。十一馬王陰藏。十二一一毛孔各生一毛。十三紺髮右旋。螺文不亂。瑜伽合上二為一。云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紺青色。螺文右旋。或即無此髮相。十四身皮金色。十五細薄潤滑。一切塵垢所不能著。取上身皮。向下用之。十六手足肩項七處平滿。十七臂髆傭圓。即瑜伽髆間充實。十八脊骨不現。義當瑜伽肩善圓滿。十九周圓相稱如尼拘陀樹。二十頤頷胷臆猶如師子。准瑜伽。此有兩相。謂第十八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即胷臆如師子。二即第二十五頷如師子。上妙見處。亦分為二。今合為一。二十一頸如紺蒲三約成就。二十二常光四照。二十三四十牙齒鮮白齊密。准瑜伽。此有三相。謂一第二十二四十牙齒。二第二十四其齒鮮白。三第二十三其齒無隟。即是密義。今合為一。二十四舌相紅赤長廣覆面。二十五梵音清美。二十六目睫青潤。二十七目上下瞬。瑜伽無此。二十八青白分明。二十九面部圓滿猶如淨月。瑜伽亦無。三十眉相纖曲如帝釋弓。瑜伽亦無。三十一白毫皎潔文相右旋。三十二頂有肉髻猶如天蓋。然以此經。望瑜伽論。闕彼三相。一上味相。二身毛上靡。三身不僂曲。彼闕此四。一目上下瞬。二面部如月。三眉如釋弓。四紺蒲三約。此合彼三。謂四十牙齒。三相合一。頤及上分如師子王復合為一。合三闕三。故欠彼六。彼合此二。謂合足跟及趺為一。又合毛髮。合二欠四。故亦闕六。各三十二。又此與前妙見比丘。闕彼額廣平正耳相垂朵胷標德相。此相極要。彼中亦有身毛上靡。又與諸經。小有同異。各隨一義耳。如是眾相下。結以嚴身。

[○@、]三善男子太子有時下。同行因緣。於中八。第一太子遊觀。第二寶女求歸。第三太子問因。第四女母代答。第五太子邀問。第六女敬順從。第七太子攝持。第八母陳慶遂。

▲今初可知。

▲二爾時大樹妙高吉祥下。寶女求歸。於中四。一具德端嚴。二見其太子下。白母求事。三時香牙雲峯園下。夢佛興世。四時具足艶下。自陳己心。於中二。先長行敘述。後偈頌陳白。十偈分二。前三自述德堪。後七讚彼求納。

▲三爾時威德主太子下。太子問因。於中二。先總呵女過。後別問因緣。前中亦二。先長行序意。後偈頌正呵。此一段偈。舊經所無准梵本。在母代答後。理亦合然。五十七偈大分為二。初有六偈。序世妄情以女為德。餘偈正呵女過為障道源。前中二。先一偈總明。餘五偈別顯。於中。初一寶為紹嗣。次二偽悅人心。後二結過滋甚。第二正呵女過中。大分為三。初一總標。二有四十二偈說過。三有八偈。結過成觀。今初。前是邪見妄計為善。今是智人說為過原。二正說過中。略分為十。初一偈明性惡隨勢。二有二偈。衰損過深。三有三偈。心偽難知。四有一偈。憍無慚耻。五有五偈。躭欲無厭。六有三偈。口是心非。七有三偈。不得自由。八有六偈。障諸善道。九有一偈。為諸苦本。十女人喜怒下十七偈。總結過深。更分為十。初三偈。心險難測。二有一偈。嫉姤尤深。三有二偈。不可暫親。四有三偈。恒無志操。五有一偈。禍及二世。六有一偈。離間六親。七有二偈。背德害深。八有一偈。常羅欲網。九有二偈。務於情色。十有一偈。害及畜生。謂大力象王猶為其害。無力凡品豈得免傷。第三菩薩為法下。結過成觀。於中分三。初一令攝而遠離。謂不攝同二乘。不離自傷害。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不捨不隨是菩薩道。次二釋離所以。以為害深故。後五偈正結成觀。成其五觀。初偈令修不淨觀。二修無常觀。三修苦觀。憂懼即苦。故涅槃云。因愛生憂。因愛生畏。若離貪愛。何憂何畏。四修空無我觀。空故無著。無我故自他平等。皆為親想。五結歸不淨誡勿被傷。故隨好品云。譬如劫火燒須彌山。貪欲纏心亦復如是。二爾時妙威德下。別問因緣。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有十二偈。文分為三。初三問其屬緣。次三審其內過。後七問其進善。今初可知。次審內過中。初三句問無身三。次四句問口四過。次三句問意三惡。後二句總問諸業。不順理修皆名相違。重字稍繁。今訶女偈。昔含於此。後問其進善中。即翻上十惡。初偈。敬上愛下。慈心不煞。二有一偈。恭敬供養。豈有盜心。三有一偈半。尊事三寶。住正遠非。故無邪行。四讚佛功德淨修語業。故無語四過。五一偈慈悲哀愍故無瞋恚心。六一偈喜他榮樂。住捨無貪。七一偈反化愚癡。豈有邪見。

▲第四爾時太子如是問已下。女母代答。先長行序意。後偈頌正說。明有德無過。亦不屬緣。故應納受。三十三偈。文分為六。初十偈總彰報勝。二有三偈半。別讚端嚴。三有二偈半。明其絕倫。末後言端嚴者。二本俱無。為成偈故。四有六偈。技能內滿。五有十偈。離非具德。六有一偈。結讚所宜。梵本。此下方呵女過。呵女已後。方便重邀。文理極順。(下第二十九經)。

▲第五太子邀問。謂女過既深。為障不淺。若不障道當遂所求。於中。先長行分二。先自敘行深。後當於爾時下。邀其莫障。後偈頌中。十偈分三。初六頌其行深。次三頌邀其莫障。後一頌結成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