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六经方药(9)

补阴益气煎 滋阴补气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新方八阵》潞党参(三钱米炒) 淮山药(三钱杵) 新会皮(一钱) 升麻(三分蜜炙) 大熟地(四钱炒松)白归身(钱半醋炒) 清炙草(五分) 鳖血柴胡(五分)【秀按】男子便血。妇人血崩。无论去血多少。但见声微气怯。面白神馁。心悸肢软者。气不摄血。血从下脱也。若用清凉止血方。必致气脱。故以滋补阴气之党参。滋填阴血之熟地为君。景岳称为两仪。本为气血双补之通用方。臣以薯归滋脾阴而养肝血。归身醋炒。尤得敛血之妙用。佐以升、柴、橘皮、升清气而调胃气。

柴胡用鳖血拌炒。虽升气而不致劫动肝阴。使以甘草和药。缓肝急而和脾阴。此为滋阴养血。血脱益气之良方。惟党参甘平益气。究嫌力薄。膏粱体宜易吉林大参。补气之功为尤胜。阴虚有火者。加莹白童便。咸平止血以降阴火。尤有专功。自汗者。加绵 皮二三钱。固表气以收汗。淮小麦三四钱。养心血以敛阴。皆历试辄验之要法。

加味《金匮》肾气汤 滋阴纳阳法 俞氏经验方 从仲景方加减大熟地(六钱) 淮山药(三钱杵) 丹皮(钱半醋炒) 淡附片(钱半) 山萸肉(二钱) 浙茯苓(三钱)泽泻(钱半) 紫瑶桂(五分炼丸吞) 北五味(一钱杵) 莹白童便(一杯分冲)【秀按】伤寒夹阴。误服升散。及温热多服清凉克伐。以致肾中虚阳上冒。而口鼻失血。气短息促者。其足必冷。小便必白。大便必或溏、或泻、上虽假热。下显真寒。阳既上越。阴必下虚。宜于滋阴之中。暂假热药冷服以收纳之。故以六味地黄为君。壮水之主。以镇阳光。臣以桂、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妙在佐以重用五味。酸收咸降。引真阳以纳归命门。使以莹白童便。速降阴火以清敛血溢。此为滋补真阴。收纳元阳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方。俞氏皆以滋阴为君。参合他法以推展之。可谓善用成方。多所化裁者矣。足开后学选药制方之法门。

四逆汤 回阳破阴法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附子(三钱,炮,去皮脐) 川干姜(三钱炮) 清炙草(二钱)【秀按】少阴病初起。不头痛身热。即恶寒肢厥。战栗蜷卧。甚则吐泻腹痛。脉沉。或伏。此名直中阴经真寒症。俗名阴证伤寒。若兼面色青。囊缩舌短者。此名夹阴中寒。证皆危险。故急以附姜破阴救阳为君。佐以炙草和中。辛得甘助。则有温补之功。甘与辛合。更擅调剂之长。此为破阴回阳。少阴中寒之主方。吐多者。

加生姜汁两匙冲。公丁香一分。泻多者。加炒冬术三钱。煨肉果钱半。舌短囊缩。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一钱。酒炒木瓜钱半。

桂枝加附子汤 回阳摄阴法(轻剂)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桂枝(二钱) 东白芍(三钱) 煨干姜(一钱) 炮附子(三钱) 清炙草(二钱) 大红枣(三枚劈)【秀按】伤寒发汗过多。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此为亡阳之轻证。故以桂、附、辛热回阳为君。即臣以白芍之酸收摄阴。炙草之甘缓和阳。佐以煨姜。使以大枣。一为调卫以助阳。一为和营以维阴。此为回阳摄阴。调营护卫之良方。

真武汤 回阳摄阴法(重剂)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炮附子(四钱) 生白芍(三钱) 浙茯苓(三钱) 鲜生姜(二钱) 生冬术(二钱)【秀接】《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外感证。发汗过多。津液亏少。阳气偏虚。自汗不止。

筋失所养而惕惕跳动。肉失所养而 然蠕动。目眩心悸。振振欲擗地者。此为亡阳之重证。故以附、姜、辛热回阳为君。臣以白术培中益气。茯苓通阳化气。以助附姜峻补回阳之力。尤必佐白芍阴药以维系者。庶几阳附于阴而内返矣。此为回阳摄阴。急救亡阳之祖方。若少阴腹痛下利。内有水气者。本方宜重用茯苓。少则六钱。多则八钱。或一两。以通肾阳而利水。白芍宜用酒炒。以免阴凝之弊。兼咳者。加干姜八分。五味子五分同捣如泥。以散水寒而止饮咳。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一钱。以散寒水而培脾阳。呕者。加姜半夏三钱。生姜取汁一小匙冲。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小便既利。不当更渗以竭津液也。此皆仲景治阴水症加减之成法。学者须知同一真武汤。一治少阴误汗亡阳。一治少阴寒水洋溢。同而不同有如此。始可以用仲景之经方。

【廉勘】真武汤。加减得法。用处甚多。如俞东扶于盛暑时。以此汤治寒霍乱症。吐泻腹疼。恶寒不渴。肢冷脉微。取效甚速。一也。如王孟英治痰喘汗多。气逆脘疼。不食碍眠。肢冷便溏。面红汗冷。脉弦软无神。苔白不渴。乃寒痰上实。肾阳下虚也。以此汤加干姜、五味、人参、杏仁、川朴等品。一剂知。二剂已。二也。

而善用此方者。首推叶天士先生。如治脾阳伤极。由误攻寒痞。变成单腹胀。以此方加川朴。又治食伤脾阳。

腹胀足肿。以此方去芍、姜。加草果仁、浓朴、广皮。又治浊阴窃据脾肾。跗肿腹满。以此方去芍、姜。加川朴、草蔻、泽泻。又治肿胀由足入腹。食谷不能运。脉细软。以此方去芍。加浓朴、荜茇。又治脾肾虚寒。泻多腹满。小便不利。以此方去芍、姜。加人参、益智仁、菟丝子。其他加减颇多。不能尽述。

通脉四逆汤 回阳通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仲景《伤寒论》川附子(五钱炮去皮脐) 川姜(四钱) 清炙草(二钱) 鲜葱白(五枚杵汁分冲)【秀按】阳气即生气也。阴霾即死气也。是以阳被阴逼。不走即飞。但其间有结有散。结则尚可破散其阴以通阳。散则宜随阳之所在而返回。故脉沉或伏者仅阴之结。但用四逆汤。脉微欲绝而面赤者。乃阴盛格阳也。

故于四逆汤加葱白。由是推之。葱白之为用大矣。考葱之为物。寸根着土。即便森然。以其得生阳之气盛。故于死阴中得一线生阳。即可培植而生发。葱白形虽中空。具从阴达阳之性。而内含稠涎。外包紧束。能使阳仍不离于阴。所以病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一派阴霾用事。只有外热面赤。身不恶寒数症。可以知阳未尽灭。然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已经昭着。故必重用附姜。尤赖得生阳气盛之葱白。培种微阳。庶几春回黍谷矣。此为回复残阳。急通脉道之主方。咽痛者。加桔梗一钱。宣肺气以止痛。呕者。加生姜汁一小匙冲。宣逆气以和胃。呃逆者。加公丁香九支。柿蒂三十个。降气逆以止呃。大腹痛者。加紫瑶桂五分。生白芍三钱。温通脾络以止痛。小腹绞痛者。加盐水炒吴茱萸五分。小茴香四分。温运肝气以止疼。痛甚者。加蜜炙延胡钱半。明乳香六分。活血通络以止痛。利虽止而脉微不出者。加吉林大参钱半。提神益气以生脉。

回阳急救汤 回阳生脉法 俞氏经验方 载陶节庵《伤寒六书》黑附块(三钱) 紫瑶桂(五分) 别直参(二钱) 原麦冬(三钱辰砂染) 川姜(二钱) 姜半夏(一钱)湖广术(钱半) 北五味(三分) 炒广皮(八分) 清炙草(八分) 真麝香(三厘冲)【秀按】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经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然不及此方面面顾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加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脉绝。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利。

妙在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人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

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