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兵政十四塞防上(1)

外藩蒙古要略序

李兆洛

祁鶴皋先生之在翰林也歷年最久。嘗被 命為蒙古回部諸王公列傳。皆內檢黃冊。外譯舌人。僅能通曉。久而後成。既成。又為當事齮齕。復遲之數年。蓋先生於蒙古回部之事。盡勞勩矣。既進呈。為 欽定蒙古王公列傳。編之四庫。先生之為是書也。先以年月日編次。條其歸附之先後。叛服之始終。封爵之次第。以為綱領。而後分標各藩之事跡而為之傳。名曰外藩提要。是傳仿史記。而提要仿通鑑也。春圃學使視學江左。行轅在江陰。而兆洛忝主講席。因進見。叩鶴皋先生諸書。學使因以西陲紀略見示。而曰。外藩提要尚未刻也。兆洛因請而讀之。既卒業。謹拜手稽首作而言曰。鯫生伏几案。終世佔畢。矇然不能見五帝三王之盛德大業。炳耀宇宙。其度量所存。心志所及。不知若何其大且遠也。乃於此而恍然遇之。   皇天眷佑有清。懋篤世德。全付以覆燾之下所有疆土。無有內外。成大一統之規。亦惟   列聖追配皇煌帝諦之盛業。長駕遠馭。用宏茲賁。承平晏安。二百年於今。翼子貽孫。君臣同慶。以享天之福。逮三代以下之極軌。夫豈拘學之士。井蛙之識。所得窺其運量哉。   太祖高皇帝撫有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   太宗文皇帝綏定奈曼巴林扎嚕特喀喇沁土默特敖漢四子部洛茂明安烏喇特阿嚕科爾沁翁牛特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噶鄂爾多斯。   世祖章皇帝又納喀爾喀右翼。   聖祖仁皇帝又納阿巴哈納爾。而內扎薩克四十九旗備。乃平喀爾喀厄魯特土爾扈特西藏和碩四部。   世宗憲皇帝以西藏編設扎薩克。   高宗純皇帝平杜爾伯特。皆編設佐領。編以旗分。其於諸藩也。容之如天地。養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霆。饑則哺之。寒則衣之。來則懷之。勞則勞之。患則救之。量財而授任。疏之以爵土。分之以人民。教之以字畜。申之以制度。一民尺土。天子無所利焉。寸賞斗罰。天子無有私焉。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曠然更始而不驚。靡然向風而自化。雖背恩悖義。如騰機思和囉理羅卜藏丹津阿睦爾撒納等。叛則討之。遁則宥之。降則舍之。甚至噶爾丹之為患邊圉。屢肆突犯。敗困力竭。逃無所往。猶拳拳賜書招徠。開布誠信。許以不死。蓋所以求服其心者。諄諄無已也。   仁皇帝以喀爾喀諸部逼於厄魯特。率眾歸附。矜其窮阨。發倉儲以賑其乏。賜白金茶布以給其用。買牲畜以資其生。使皆得其所。   純皇帝以土爾扈特逼於俄羅斯。率眾來歸。賜馬牛羊二十餘萬。屯粟四萬石。革裘五六萬領。布棉十餘萬。帳千具。至者如歸。而費國帑皆百餘萬。上以此感。下以此應。服教畏威懷德之思。千萬年曷有極哉。

蓋外藩諸國之人。如童蒙之天性未漓。敦直以亮。故條教少而變化速。直省之民嗜欲深。則天機日薄。頑懦而詐。故扞罔時聞。而刑無由措。扞罔時聞。則罔日益密。刑無由措。則小不正積而至於大不正。此兆洛所以感激於外藩之日沐浴於聖人之澤。而直省之民。反自外於瞻天就日之中者也。先生此書。於  皇朝數百年以來。所以綏養藩服者。無不綜具。其緣起悉載。著   列聖恩德之所由隆。明威之所以囗。恍然造化之亭毒。皇極之相協。如讀邃皇之書。睹鴻濛開闢之規模焉。烏可不令承學之士。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了然於天人之故哉。

蒙古游牧記自序

張穆

我  皇清受   天眷命。統一天下。薄海內外。悉主悉臣。治道之隆。登三咸五。而北戴斗極。西屆日所入。廓疆畛三萬餘里。靡不服屬奔走。禮樂朝會。賦役法制。條教號令。比於內地。盛矣哉。古未嘗有也。然內地各行省府廳州縣。皆有志乘。所以辨方紀事。考古鏡今。至於 本朝新闢之土。東則有吉林卜魁。西則有金川衛藏。南則有臺灣澎湖。莫不各有纂述。以明封畛而彰 盛烈。獨內外蒙古。隸版圖且二百餘載。而未有專書。 欽定一統志。會典。雖亦兼及藩部。而卷帙重大。流傳匪易。學古之士。尚多懵其方隅。疲於考索。此穆蒙古游牧記所為作也。蒙古以畜牧為業。不常厥居。且譯語多歧。無從考證。地理家紀載闕如。職是之故。不知史稱匈奴隨逐水草。然各有分地。居東方者。直上谷以東。居西方者。直上郡以西。而單于庭直代雲中。此即今四十九旗所居之地。可知北方部落大小相維。略如郡縣之制。自昔已然。 本朝因而區畫之。一命之吏必請於朝。一石之粟必輸於官。疆理之法盡美盡囗。由是臣喀爾喀。平準噶爾。降杜爾伯特。來土爾扈特。城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塔爾巴哈台。以囗治之。北守庫倫。西守伊囗。以控制之。形勢既得。中外永安。用以億萬年無疆之 盛治。周官重體國經野。孟子言行仁政必自經界始。豈不諒哉。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紀之。首敘封爵功勳。尊 寵命也。繼陳山川城堡。志形勝也。終言會盟貢道。貴朝宗也。詳於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綴古通今。稽史籍。明邊防。成一家之言也。致力十年。稿草屢易。凡 國家豐功偉烈。見於方略諸書者。罔不敬錄而闡揚之。其近年興建。則又詢諸典屬。訪諸樞垣。以蘄精詳而備討論。閱者手此一編。亦足以仰窺   聖神功化之萬一矣。昔吾鄉祁鶴皋先生著有藩部要略一書。穆曾豫讎校之役。其書詳於事實。而略於方域。茲編或可相輔而行。異時為輿地之學者。儻亦有取於斯也夫。

在一統志館上當事諸公書

龔鞏祚

內閣中書本館校對官龔鞏祚。上書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閤下。本館現在續修大清一統志。自乾隆三十九年書成後。伏遇今日重修。欣賀無量。續者纂其所未載。修者訂其所已成。鞏祚與校對之役。職校耳。書之詳略得失。非所聞。亦非所職。雖然。竊觀古今之列言者矣。有士言於大夫後進言於先進之言。有僚屬言於長官之言。僚屬言於長官。則鞏祚職校而陳續修事宜。言之為僭。為召毀。士言於大夫也。後進言於先進也。則雖其言之舛。先進固猶辱誨之。鞏祚於西北兩塞外。部落世系。風俗形勢。原流合分。曾少役心力。不敢自秘。願以供纂修協修之釆納。而仍不敢臆決其是否。恃中堂以下之必辱誨之也。不得以官牘請。為書一通。如干條。如後方。

一   欽定西域圖志。及  皇朝文獻通考。四裔考。皆於西邊新疆外。臚屬國一卷。西邊有布魯特哈薩克愛烏罕納木干安集延痕都斯坦諸類。舊志約略開載。竊謂西有西屬國。北有北屬國。北屬國之情形。與西屬尤不同。北屬往往錯處喀爾喀伊囗之閒。東北則錯蒙古黑龍江之閒。 天朝亦往往用其兵力。如烏梁海。則   聖祖平漠北用之。   高宗平準噶爾用之。巴爾虎。則   聖祖平羅剎用之。科布多七旗。則以貿市。至無虛月。皆見忠悃。非安集延等孤懸蔥嶺者可比。是故   欽定蒙古王公表傳。則嘗取科布多之札哈沁一旗。攷其世系。書其功績。以壯盟府之藏。而烏梁海一國。三支分處。自討噶爾丹招降後。和羅爾邁遣使貢貂。至今年班不絕。在唐努山者。則有和羅爾邁見檔冊。在阿勒坦淖爾者。則有特勒伯克札爾納克皆見檔冊。於功不為尟矣。於恩不為閷矣。舊一統志於新舊藩服外。一字不及之。疑於無此屬部者然。今開館續修志。似宜行文理藩院徵檔冊。將三處烏梁海頭目宰桑各部落界送館。以便增補。

一本館現存貯   聖祖聖訓。及平定羅剎方略一書。方略為 文淵閣未著錄之書。內各有巴彥虎事蹟數條。各官書於巴彥虎皆不及之。但稱巴彥虎現有借牧呼倫具爾一事。按巴爾虎舊牧。當在尼布楚雅克薩城之閒。與內藩之烏珠穆秦地勢正相直。宜檄理藩院行文黑龍江將軍。將其頭目遷徙年月部落界移送到館。本館以   聖訓方略核對之。即可纂補。一札哈沁族類雖細。已蒙   欽定表傳臚入。宜將禡木特一旗。現在牧科布多之何所。補入北屬國。如補烏梁海巴爾虎之例。

一北之有科布多。猶西之有青海也。青海為部五。而科布多為部七。考現在檔案。其不與商民通市者二部。曰土爾扈特。曰和碩特。其與商民交易者五部。曰杜爾伯特。曰額魯特。曰明阿特。曰札哈沁。曰烏梁海。此七者。惟札哈沁得上見於表傳。六部無聞。表傳原為紀功績而作。無功者不書。一統志地書也。焉得而削之。考科布多地。界在喀爾喀之西北。伊囗東路之東南。宜行文參贊大臣。將札哈沁及六旗土界旗分。一一移覆本館開載。又此處烏梁海之與唐努山三烏梁海。同異合分之故。遷徙之年月。可一囗移覆。藉略見焉。按此在科布多與哈薩克接壤之處。距唐努山三支太遠。疑非同類。一北厄魯特者。本準噶爾綽羅斯同族。阿逆未叛時。首先來歸。   詔隸三音諾顏部。據理藩院檔冊稱。現在囗盟於齊齊爾里克地方。現旗二。爵二。貝子二人。一稱厄魯特旗一稱厄魯特前旗者。是與  皇朝文獻通考合。舊會典稱一旗先駐達拉爾河。一旗先駐喀爾喀河。文獻通考襲是語。   欽定王公傳。稱阿利爾布坦一族。先牧喀爾喀河。後牧推河。後乃徙牧烏蘭烏蘇。丹濟蘭一族。先牧喀爾喀河。後牧西舍穆棱。後又牧推河。後乃徙牧烏蘭烏蘇。年月皆在。始皆當稱推河厄魯特也。繼皆當稱烏蘭烏蘇厄魯特也。何有曾牧達拉爾河之文。舊典。

一歧矣。於烏蘭烏蘇外。別出推河厄魯特之號。似乎以阿刺布坦族為烏蘭烏蘇。以丹濟蘭為推河者然。二歧矣。細繹王公傳。推河始立六旗。一旗是輝特。一旗是賀蘭山之分支。與此無涉。此共四旗。茂海一旗叛亡。亦弗數。阿刺布坦之兩旗。後囗兩札薩克為一。兄終弟及。兄無嗣。故其一旗。則丹濟蘭子也。舊會典係乾隆二十六年所修。此囗旗年月。亦難臆斷。大約與典不甚相先後。典乃稱烏蘭烏蘇為兩旗。而不連所謂推河者數。若曰從其朔。則朔當是五旗。何但二乎。三歧矣。舊典外。鞏祚所藏戊戍內板縉紳。書與典同。又王公傳。王公表。皆稱丹濟蘭先封貝子。其子先封公。後封貝子。並無先封台吉語。舊典及戊戍內板縉紳。皆於烏蘭烏蘇。則注曰兩旗。貝子二人。於推河。則注曰一旗。台吉一人。四歧矣。官書處處不合。再四攷訂。惟有敬遵   欽定王公表傳為的。餘書盤戾糾紾。而舊一統志遂一字弗及之。無可考。

一所貴乎重修者。謂將糾舊誤。補舊闕。亮非抄襲沿承而已。舊一統志於兩囗牧地。既不道及矣。而於西套賀蘭山厄魯特之下。忽注云。一旗系阿刺布坦裔。一旗系丹濟拉裔。賀蘭山在青海之東。烏蘭烏蘇在沙磧之北。相去將六千里。一系綽羅斯族。一系和碩特族。今置和羅理名氏於不問。以北人之祖先。移贈於西。亦豈舛之細者矣。糾而正之。諸公豈有意乎。

一舊志。於青海下。奮書云。青海為四衛拉特之一。於西套下。又注云。四衛拉特中。北厄魯特居其一。攷四衛拉特。皆在天山北路準噶爾地。一綽羅斯。二杜爾伯特。三和碩特。四土爾扈特。後土爾扈特逃往俄羅斯。乃補入輝特。見於   高宗純皇帝御製文。及種種官書。種種檔冊。無弗合。青海是地名。非部落名。非種族名。其地則和碩特族居之。後輝特有居者。後土爾扈特種有居者。後綽羅斯種有居者。後北方之喀爾喀種有居者。又番僧察罕諾門漢之屬僧。亦編旗而處之。將合此六者而指為四之一乎。北厄魯特。乃綽羅斯之一支。以北為四之一。將置其全部於何稱。今之修官書者。閱至此。其謂之何。

一西套厄魯特兩支。一和碩特。一土爾扈特。皆與青海近。戊戍內板縉紳。臚序青海之後。不誤。舊會典乃於兩支中夾敘一烏蘭烏蘇。失之矣。舊一統志僅開載賀蘭山之厄魯特。而不載額濟內河之土爾扈特。應補。

一地名。半以種族而得名。人皆知之。至地有以人徙者。無城郭之民類然。如明時兀良哈三衛。福餘衛是嫡酋所居。出口即是。泰甯衛出關即是。始則地因人得名。繼且挾地名而徙。今之烏梁海。遂為  皇朝極北境矣。和碩特有借牧科布多者。嘗見科布多大臣章奏。遂稱其一區為和碩特矣。札哈沁本西域汛卒之稱。自安放科布多後北方遂增一部落稱呼矣。舊地名新地名類此者極多。攷沿革者。宜略知此。

一修書宜略知鉤稽法。如四衛拉特。三有姓。獨土爾扈特無姓。由後言之。雖謂土爾扈特即是姓可也。謂和碩特即姓和碩特。無不可也。由前言之。固皆以地名為姓。敢據徹辰薩囊書。稱其出恭博地方。定土爾扈特為恭博姓。

一衛拉特。是五族公共之稱。各種官書。獨於綽羅斯一族。則單稱厄魯特。不知始於何例。然如西套賀蘭山。及青海之厄魯特廿有一旗者。細考實非綽羅斯。乃和碩特也。與它處又不畫一。今宜定一例。連姓稱綽羅斯厄魯特。而西套青海。皆改書和碩特。

一青海四部。為旗二十有九。此外實尚有綽羅斯遺民一類。於乾隆二十九年前移徙。而無編旗明文。歷來祗數四大部而遺其一。舊志因仍。宜一面行文貴德循化辦事大臣查覆一面恭檢   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開載。

一各處里差經緯度數。舊典頗多舛。如阿霸垓阿霸哈納爾。皆左翼有之。右翼無之。左右翼里差。斷乎弗同。又如科爾沁六旗。祗詳一旗。鄂爾多斯七旗。祗詳一旗。宜行咨欽天監攷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