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之務。將以恤民生。裕 國課。飭吏治。莫要於平銀價。銀價不可平。則必酌其可以代銀而充賦者以制幣。使銀不得操其權以患民而患國。攷古幣法。如秦漢之珠玉金貝。可以充財用。而不可以供賦稅。唐宋之絹。既苦其繁重。且多割裂腐爛之虞。不可以經久。金元鈔法。流獘滋甚。 本朝嘗行之。而亦以寖廢。獨錢為古今之恆幣。數千百年以來。幣法迭更。而錢無廢興。窮鄉僻壤。皆所流行。小民易得。多寡零整。可以隨用。銅為中土所產。取之無盡。非由外至。漢賦惟有口算錢。唐改租庸調為兩稅。始盡納以錢。雖當時有私家無錢鑪平地無銅山之議。然近代賦民。必責本色。實多煩擾。故其法卒不可易。至今民間納賦。猶曰錢糧。求所以代銀而充賦者惟錢為宜。謹按順治元年。鑄順治通寶錢。每七文準銀一分。舊錢每十四文準銀一分。三年。戶部議錢價重。民不便。著令每十文準銀一分。乾隆元年。以滇省制錢一千不敷銀一兩之數。自乾隆二年始。每錢一千二百文。作銀一兩。十文之制。至今遵行。當時錢值。皆依銀值為準。用以搭放。故乾隆初年。滇省銀價稍昂。即議增給制錢。現擬以錢代銀。若照每兩千文。不及現值之半。辦理實多窒礙。應請查照時值。酌減每銀一兩。作錢二千。雖與舊例未符。而於現值非甚懸殊。出納之際。可臻妥協。折錢之數既定。於是議徵收。應請州縣地丁正雜各賦。皆以錢為額。銀一分準錢二十。正耗按數折收。目前民間完納。已屬輕減。其不能隨價加增者。亦可按數遵完。州縣少兌易傾銷折耗之需。而無後日銀價迭昂之慮。錢有定價。不若銀之月異而歲不同。奉行自易。官民相安。徵收之數既定。於是議支放。徵收折錢。若支放用銀。則銀仍有權。價尚爭昂。不特虧折甚多。兼亦紛擾難行。應請中外官俸兵餉及河工等項各款支銷。概以二千文作銀一兩折給。支放之數。與徵收之數相等。 國計無損。支銀一兩。受錢二千。受錢之數。與以銀易錢之數亦略相等。人心自慰。支放之數既定。於是議撥解。錢質笨重。轉運維艱。必籌撥給以疏其滯。州縣存留。本屬坐支。應請直省兵餉。由司查核各州縣徵數。隨時酌撥。飭府督放。以免解司之煩。河工餉銀。歲計三百萬。應請酌核沿河各州縣徵收之數。就近撥貯。以免各省撥運之煩。又雲南銅本。歲撥銀百萬。應請於該省添局鼓鑄。以本省之銅鑄錢。即以本省之錢支用。各省鼓鑄。即就鄰省採廢銅供鑄。以免遠省解送之煩。而一切運銅腳費委員薪水人夫工食等項。每年節省亦不下數十萬兩。撥解之數既定。於是議部款。直省雖多可折給。而部中有必須用銀。及遼遠省分必須撥銀之項。
查鹽課關稅。年額約千萬兩。均由商人完納。其得銀較易。且地丁既不用銀。銀價自當漸平。應請鹽關兩項。照舊徵銀解部。以資酌撥。各省司款。除放給外。亦可隨時籌辦現銀。聽部撥用。報部之款既定。於是兼議銀價。出納之數。既以錢為額。則放銀自當準錢作價。應請部中放銀一兩。仍抵給錢二千文。出入自相符合。各省銀值。間有參差。然原款本以銀折錢。則準錢抵銀。適得原款之數。未見虧折。事理允愜。用錢之制既定。於是益議鼓鑄。今日之患。不特銀荒。而錢亦荒。順治康熙雍正之錢。銅質最精。皆已無存。即乾嘉之錢。銅質純淨者。亦不多見。大率入於私銷。既以錢供賦。則錢用不可不充。錢法不可不飭。而銅禁亦不可不嚴。此又當別為詳議者也。禮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而無九年之蓄為不足。近歲軍需供億。加以數省之災。 賜帑蠲租。 鴻恩囗沛。司農會計。上廑 宸衷。重以銀價昂貴。正供支絀。理財為今日最要之務。用銀實今日已敝之法。代銀莫善於錢幣。錢幣必籌其支放。輾轉圖維再四。冒昧具陳。用冀恤民生而裕 國課。且漸以挽回吏治。以副 聖天子求言之意。是否有當。伏候 裁擇。
鑄銀錢說
周騰虎
江浙行用佛頭洋銀。製自大西洋之西班牙國。西班牙滅小西洋之呂宋國。故俗又呼之為大呂宋。乾嘉之時。其國在廣東貿易頗盛。故其洋銀流入中國最廣。中國因習用之。後其國衰微。且所鑄洋銀已換新式。佛頭銀已於道光初年停鑄。所來中國洋銀。愈用愈少。閩廣各省。必椎爛用之。日見其絀。江浙商民。樂其便易。市井貿易。惟此信行。各錢店認定式樣。少有更變。則群起而叱為偽鑄。巧立各種名目。以抑勒民伍。至每圓洋銀。竟貴紋銀一兩之多。出則呼為淨光。入則苛為爛板。轉移之間。銀已八折。商賈愁歎。民客咨怨。莫究其由。而坐受其困。即或夷人重鑄新者。各錢店又呼為新板。而坐以七折。夫周官八政。貨居其一。列史食貨有志。國家最大之政。莫過於此。而令商賈擅其利權。抑勒恣睢。流虐天下。非細故也。夫貨幣之妙。在於子母相權。大小輕重。各得其平。稱情權物。流通上下。故名之為泉。蓋言如泉流不息也。 國家舊用銀錢兩種。以平百物。厥後錢日賤而銀日貴。子母不相權。而輕重殊絕。故洋錢起而承其乏。流轉於銀錢之高下。而適得其平。民咸利而趨之。今洋銀之貴無已。若不為之變通。競趨爭用。其用逾急。其害逾深。病國病民。莫此為甚。夫利權徘徊無主之時。惟智者急起收之。民亦樂其便。利熙熙攘攘而歸之。上不勞而民不困。故為今計。宜准洋銀分兩。鑄造銀錢。以剛鐵製為板式。面為咸豐寶貨。環以年月。并銀工名字。幕文為龍鳳。環以滿文。亦仿洋銀之式。以板石椎而成之。前林文忠鑄造銀餅。其製渺小。全無法度。後又無法以行之。宜其不用也。今一仿洋銀之式。變其文字。以為中國寶貨。凡官府與民交易。以及丁銀田稅關市之征。無不取之於此。便民甚矣。何為而不行耶。難者將曰。中國好為偽。非若洋銀之畫一也。夫洋銀之偽。有夾銅。有蘇板。有鑽鉛。巧式新思。無奇不有。而不能惑辨者之目。安在洋銀之無偽乎。洋銀有偽而不害其行用。惟便故耳。若製造銀錢。一新耳目。而無種種之挑飭。其夾銅輕板。又可辨而知之。何為賤中國而重外夷耶。其不足疑一也。或又曰。民習故疑新。洋銀行習已久。驟易銀錢。必不能強疑者而使之信。嗚呼。目睫之見。自生疑障。皆此等謬說障之也。洋錢之所以重於江浙。而人樂趨之者。江浙徵收錢糧。惟此是索。故市肆彌重之。試思賦入之廣。出納之大。孰有大於藩司之各款。關稅之額征乎。二者已提綱絜領。絜東南財賦之大權矣。儻此之行。市肆之閒。尚能為之敵乎。尚能有他物足以相抵有大力足以相抗乎。譬有人自薄其千金之璧。而疑不足當鄰人燕石之值者。不已傎乎。其不足疑二也。或者曰。國家鑄大錢。製交鈔無一可行。子之暢言銀錢。亦紙上空談。袖手雄辨。未見辦事之艱阻也。噫。大錢交鈔之害。法病人乎。人病法乎。法不信。民不從。施不一。人不信。己屏絕而強人用之。己嫌棄而勉人好之。雖有愚者。恐亦未易為其所惑也。浙江祗用當十一品。額稅丁銀可以上行。行之囗年而民不倦。何信於浙而惑於蘇。則行之不善明矣。可咎法乎。況交鈔大錢。皆以虛權實。非若銀錢之以實相權。便民而無所巧售。如佛頭洋銀之行用。數十年廣及半天下。豈強之而使然乎。惟其便而信耳。其無可疑三也。釋此三疑。厥有三利。一釋爭。一平物。一通貨。古之執政以正物者。莫不由此也。銀錢鑄成之後。准今之洋錢之價出入。取其盈餘。給工值火耗外。尚可以通有無。足國用。贍軍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費。此類是矣。
粵省試鑄銀元片光緒十四年
兩廣總督張之洞
再廣東華洋交錯。通省皆用外洋銀錢。波及廣西。至於閩臺浙江皖鄂煙臺天津。所有通商口岸。以及湖南長沙湘潭四川打箭罏前後藏。無不通行。以致利歸外洋。漏卮無底。竊惟鑄幣便民。乃 國家自有之權利。銅錢銀錢。理無二致。皆應我行我法。方為得體。且粵省所用洋銀。皆係舊洋爛板。破碎徽黑。尤為隱受其虧。粵省此次訂購鑄錢機器內。兼有鑄銀元機器。擬即選募西人善鑄銀元者來華試造。若附在錢局內鑄造。計此歲鑄銀元三千萬枚之機器。其機器價值廠屋工料火耗。一年所費。不過四五萬金。專設一廠。亦不過十餘萬金。外洋銀元。每元重漕平七錢三分。今擬每元加重一分五釐有奇。定為庫平七錢三分。銀元上一面鑄光緒元寶四字。清文漢文合璧。一面鑄蟠龍紋。周圍鑄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三分十字。兼用漢文洋文。以便與外洋交易。鑄成之後。支放各種餉需官項。與徵收釐捐鹽課雜稅。及粵省洋關稅項向收洋銀者。均與洋銀一同行用。不拘成數銀色。務與外國上等洋銀相等。銀質較重。而作價補水。均與相同。商民趨利。自易風行。若日久通行。民間自行加價。亦聽其便。外洋銀元。頗有贏餘。雖每元加重一分五釐。斷無虧折。如蒙 允行。懇請頒發 明旨。粵鑄銀元。除京餉外。各省協餉解款完納華洋釐稅民間交易。准其一體行用。開鑄時。即當將樣銀恭呈 御覽。試造之初。先鑄一百萬元。察其能否流通。陸續添鑄。多至五百萬元而止。如不能暢行。隨時停鑄。殊不為難。即略有虧耗。亦甚微渺。可以預決。當由粵省籌補。不動庫款。一年以後。粵省果能暢行。當將工費細目贏餘實數。詳晰奏咨。屆時擬請 飭下戶部體察酌劑。由部購置機器一副。在天津設局鑄造。頒發通商口岸。一體通行。粵省銀元。仍懇准其鑄造。由戶部酌定限制。歲鑄若干。如有息款。即以彌補鑄錢虧耗。計戶部機器一副。日鑄十萬元。歲可鑄三千餘萬元。即以每歲鑄千萬元計之。數年之後充牣海邦。流通域外。雖不藉以裕 國用。亦足以保利權。粵省試其端。而戶部權其利。揆時度勢。似尚無所窒礙。總之囗務錢法銀元三事。相為表裏。交互補益。如環無端。囗產盛而後鑄銅鑄銀有所資。鼓鑄多而後西南各省銅鉛有銷路。以鑄銀之息補鑄銅之耗。而後鑄法可以專用內地銅鉛而無虞虧折。迨至開采日多。銅價日賤。官鑄無虧。商趨其利。民便其用。邊軍資其餉。實西南徼外之邊備。塞東南沿海沿江九省之漏卮。未必非自強之一端也。所有粵省擬請試鑄銀元以備戶部推廣各緣由。相應附片具奏。請 旨飭下戶部速議覈覆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