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局中工役眾多。一朝失業。散之恐有不便。不知錢法既行。收錢放錢。在在需人。不無安置之處。且若輩執技事上。非驛卒水手之比。自食其力。別謀生理。未嘗不可。夫今日之停工屢矣。何嘗聞有工頭匠役。出而滋事者乎。由此觀之。不惟外省之鑄可停。京局之鑄先可停。縱不可停。亦可減。當其始也。減鑄而不減運。仍以其餘工本易錢。照舊搭放。銅鉛存貯。三年之後。停運而不停採。停運則運腳可省。不停採則所出之銅。可以留在雲南。令其就廠開鑪。鼓鑄以充滇餉。而將各省協濟之銀。撥運進京。以實庫款。或就近採買銅斤以供鼓鑄。至京銅見乏。再令滇省或運銅。或運錢。參酌而行。蓋滇省薪炭價廉。製造亦精。至長途運費。運錢與運銅一也。故他省之鑄可停。而雲南之鑄必不可停。以其銅鉛錫皆有。若停官鑄。則盜鑄者起矣。如蜀黔湖粵江淮之間。盜鑄者多。所當加工精製以為模範。又不徒以停鑄了事也。若謂鼓鑄概不可停。非篤論也。總而言之。可以用錢之處則用錢。必須用銀之處則用銀。大約附近則用錢。致遠則用銀。銀錢並用。即可銀錢並收。子母相權。贏縮有制。能斂輕而為重。能散重而為輕。則價自平矣。價既平。乃益廣即山造幣之功。峻毀錢為器之禁。懲偷銅減工之失。苟制持得所。則錢有餘矣。錢有餘。乃益豐其糴本。採買穀石。以實倉儲。以勸稼穡。此由末返本沿流而溯源之道也。有粟可食。有錢可支。雖未能陳紅貫朽。而利權在握。能發能收。將來銀雖絀而不絀於用矣。補偏救獘之方。無踰於此。在審其先後次第而布之耳。若以為事貴因循。何必改作。鼓鑄依然鼓鑄。用銀還是用銀。工本日見其虧。錢價益流於濫。上失利柄。下困有司。有司賠累不起。則必議加徵。加徵而民不堪命。則必至激變。激變而封疆大吏帶兵彈壓。又增一重浩費。府庫日虛。征求益急。當此之時。會計之司。左支右絀。一籌莫展。而關心 國計者。又為不切時要之言。或議勸捐。或議改鑄。或議開礦。或議行鈔。紛如聚訟。迄用無成。夫數開捐例。則仕途久淹。人心莫奮。改鑄大錢。則名實不稱。偽造日滋。開礦則以現在而求未來。卒之所得不償所失也。行鈔則務虛張而鮮實濟。久之將有亦化為無也。統觀眾論。較短絜長。曷若即此現行之錢酌盈濟虛。運籌其間。不失制用之恆經。為得理財之大柄哉。惟是各省情形不能畫一。其中因地制宜。隨時通變。總在直省督撫藩司細心體察。通籌妥議。勿喜功而欲速。勿憚煩而苟安。則得之矣。臣以候補之員。本無言事之責。特念一介庸愚。由翰詹科道。不數年間洊躋卿貳。渥荷 隆施。涓涘未報。昨緣事部議革職。蒙 恩改為降調。仰窺 聖懷。尚有不忍終棄之意。眷戀 闕廷。需留京邸。伏見經費短絀。上廑 宵旰之憂。自知補救無猷。敢為芻蕘之獻。儻有可採。相應請 旨飭下部臣疆臣核議施行。不揣冒昧。塵瀆 宸聰。不勝戰慄待命之至。
擬銀錢並用章程疏
曾國藩
奏為貴錢賤銀。以平銀價而甦民困事。臣於本月陳奏民間疾苦一疏。聲明銀價太昂。另摺具奏。思所以變通之。竊惟十年以來。中外臣工奏疏言錢法者。前後不下十餘人。皆思貴錢賤銀。以挽積重之勢。而臣所深服者。惟二十四年吳文鎔一疏。二十五年劉良駒一疏。二十六年朱嶟一疏。此三疏者。皆奉 旨交軍機大臣會同戶部議奏。戶部又交各省議覆。旋以外間覆奏。議論不一。此事停閣不行。臣反覆思維。民生切害之痛。國計日絀之由。實無大於此者。謹就三臣原奏所及。參以管見。擬為銀錢並用章程數條。伏候 聖鑒。
一部定時價每年一換也。凡民間銀錢之貴賤。時價之漲落。早晚不同。遠近亦異。若官收官放。而不定一確鑿之價。則民間無所適從。胥吏因而舞獘。查吳文鎔原奏內稱。照各省時價。由藩司酌定。於開徵前十日頒示各屬。朱嶟所奏。與吳文鎔大囗相同。惟稱多不過一千七百。少不過一千二百。稍示限制而已。劉良駒所奏。則以為由部酌中定價。若捐輸案內以制錢一千五百文抵銀一兩之例。厥後戶部議覆。酌定每兩折錢一千五百文核准在案。臣愚以為時價可換二千。若驟改為一千五百以放兵餉。則譁然矣。應請部頒定酌每年一換。如現在時價換一千九百有奇。部改為一千八百。則耳目不至乎大駭。而官民皆得以相安。明年時價稍平。則部價亦從而稍減。令各省每年奏報銀價。九月奏到。戶部酌定明年之價。於十月奏聞。求 皇上明降諭旨。明年每銀一兩。抵制錢若干文。收之民者不許加分毫。放之兵者不許加分毫。窮鄉僻壤。謄黃囗諭。凡一切糧串田單契尾鹽照捐照等件。概將本年銀價刻入。海內皆知。婦孺共曉。堅如金石。信如四時。庶民不致生怨。胥吏不能舞獘也。其與官項全無交涉。市肆漲落。與部價不符。仍置不問。至現在八旗搭放兵餉。每兩抵錢一千文。外省搭放兵餉。每兩抵錢千數百文不等。不足以昭畫一。應俟新章定後。概從每年所定部價。以免參差。
一京外兵餉皆宜放錢也。查劉良駒原奏兵餉分成放錢。吳文鎔則言外省之兵概放錢文。朱嶟一摺於兵餉尤為詳細。其說以為京營分建東西兩庫。東四旗兵赴東庫領錢。西四旗兵赴西庫領錢。外省之錢則分道庫府庫存貯。省標城守之兵。由藩司支放。外標外營之兵。由藩司發帖持向各道府廳州支領。臣愚以為朱嶟之說。實屬可行。凡兵丁領銀之後。皆須換錢而後適用。應請嗣後八旗兵餉皆各平分。一半仍放銀兩。一半搭放錢文。其外省綠營一概放錢。各州縣所收錢文。有道員處解存道庫。無道員處解存府庫。無知府處解存直隸州廳庫。由藩司發帖持向各處支領。庶錢無解省累重之煩。而兵丁無減平剋扣之苦。至駐防各兵。仍舊放銀。以免紛更。
一部庫入項亦可收錢也。查戶部所收各項。惟井田科之旗租。捐納房之常捐。係京庫坐收之款。此外皆由各省解運來京。劉良駒原奏內稱常捐銀兩儘可收錢。朱嶟奏內稱長蘆鹽價可解錢以充京餉。臣愚以為不特此也。旗租銀兩。本係近京小民佃種。其所納皆係錢文。官為易銀。轉費周折。不若即令解錢入京。常捐大捐之銀。亦可酌收錢文。計此二項。每年可得百餘萬串。至於外省解京之款。如長蘆山東鹽課。儘可解錢進京。直隸山東地丁起運之項。亦可運錢。應令此二省督撫。每年各解錢百萬串入京。又令兩淮鹽運使每年解錢二百萬串入京。合之京局鼓鑄之錢。共得六百餘萬串。足以資運轉矣。臣雖至愚。豈不知錢質笨重。搬運艱難。然不行天下至難之事。不足挽天下積重之勢。大利所在。未可以小小窒礙。輒畏難而苟安也。且較之滇黔之銅鉛。江廣之漕糧。難易相去懸遠矣。其解錢之官。須照銅員之例。量與津貼之費。務使毫無賠累。官兵稱便。共計幫費不過二三萬金。所失無幾。而所轉移者大矣。
一地丁正項分縣收錢也。凡出項莫大於兵餉。入項莫大於地丁。查吳文鎔劉良駒朱嶟三臣摺內。皆極言地丁收錢之益。臣愚以為當分縣辦理。如雲貴川廣閩蜀甘肅此七省者。本省之丁賦。不足充本省之兵餉。初無起解之項。其地丁銀兩。應即全數收錢。以省轇轕。此外各省。除去存留及兵餉二項。尚有餘銀解運京庫協濟鄰省者。其地丁銀兩。應令一兩以下小戶。全數收錢。一兩以上大戶。銀錢各半兼收。不必按成指派。不必分析名目。使小民易知易從。其或患收錢太多。不便起運者。州縣自行換銀解省。以備京款協款之用。
一外省用項分別放錢也。查各省廉俸工需役食等項。名曰存留坐支之款。前吳文鎔劉良駒朱嶟三摺及戶部議覆一摺。皆言此項可全行放錢。應即遵照辦理。至兩河經費。劉良駒朱嶟及戶部三摺。皆言可搭成用錢。臣聞從前林則徐在汴工。目前陸建瀛在豐工。皆令遠近州縣輦錢到工。以防市價居奇銀價驟跌之患。東河捐輸案內。曾令以錢報捐。是河工在在需錢。其理易明。應請嗣後南河每年解錢百萬串到工。於兩淮鹽課江蘇地丁項下各半分解。東河每年解錢五十萬串到工。於河南山東地丁項下各半分解。
一量減銅運以昂錢價也。查朱嶟原奏內稱暫停鼓鑄。一弛一張。庶錢重而價漸平。臣愚以為鑄不可停。而運不可不減。側聞雲南銅務。洞老山空。民怨官困。滇銅不足。搜買外省。外省不足。偷買寶局。實有萬不能繼之勢。應請於六運中酌量停一二運。使雲南官民稍紓積困。其銅本一項即可採買錢文。並可於鑪頭匠役量加優恤。以期鑄造堅好。庶錢質日精。錢價日起。俟十年後滇廠稍旺。再復六運。各停鑪之省。亦漸次開卯。務使天下官民皆知錢之可貴。而不知輦運之苦。則相安無事。庶不終受紋銀出洋之苦矣。
以上六條。皆就吳文鎔劉良駒朱嶟三臣奏議。參以鄙意。粗定規模。伏求 飭下戶部妥議。抄錄三臣原奏進呈。備 聖明採擇施行。
擬上銀錢並用議
吳嘉賓
道光乙巳年。科臣劉良駒疏言。銀貴錢賤。請銀錢並用。事下軍機大臣同戶部會議。章京汪本銓屬嘉賓襄檢成案。定議將上。當事以事體重大。請令各省督撫再議。遂不果行。嘉賓按斯時 國家無事。而度支已形空竭。市中銀價日昂。言者以為由紋銀出洋中國銀少所致。此猶飲水者憂天旱水涸。不知特釜中涸耳。 國家歲入銀幾何。未嘗少。奈出之無藝。與權之不得其當何。漢銀錫以飾器不為幣。今乃專用銀幣。豈非以其易於積藏乎。 朝廷以府庫積藏。天下之人。小者積以箱篋。大者積以甕窖。人情之所私。安得不貴。然而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假令天下以餘粟餘布相易。則彼何由而貴乎。今愈貴而人愈欲得之。則貴將安底。若以錢權之。可以易粟。可以易布。書所謂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也。世疑用錢之不便。以其難於取攜也。然 國家鼓鑄以供天下之用。烏有不便之理。欲銀不貴。吾不貴銀而可矣。欲錢不賤。吾不賤錢而可矣。是在上者一轉移間。銀者天之所出。錢者上之所制。不用則廢。專用則絀。此一定之理也。謹錄所議如左。以俟採擇。
臣謹按銀錢並用。即古者母權子子權母之義。銀即母也。錢即子也。定例錢一千作銀一兩。康熙時錢一千市銀不止銀一兩。故搭放旗餉一半。所以卹兵。乾隆時銀一兩不止錢一千。故又停止搭放。至工程及各衙門公費。本屬優裕。是以康熙年間停止給錢。乾隆時乃全給制錢。此錢價一定。而放錢與停搭。則因時制宜也。雍正十一年。雲南昭通鎮東川鎮雄尋霑三營。每年搭放餉錢。每錢千二百文作銀一兩。乾隆元年 諭。朕聞雲南兵餉制錢一千實不敷銀一兩議於乾隆三年為始每錢一千二百文作銀一兩搭放。四十二年。奏准滇省搭放兵餉。市價換銀。在一千二百以內。照向例搭放。在一千二百以外。照數悉予給銀。近年江西捐輸。以制錢一千作銀一兩。河南捐輸。以一千三百文作銀一兩。江南捐輸以一千五百文作銀一兩。均照數撥歸河工。臣竊考 國家之制。放錢則高於市價。收錢則賤於市價。其損上益下如此。今以銀貴錢賤。欲為銀錢並用之法。必下以此輸。上以此放。方為兩得其平。而奸獘不生。查向來定價成案不一。市價則隨時隨地。皆有不同。康熙二十九年。議准制錢定例。每銀一兩。不得不足一千之數。此錢價貴。抑使不得過貴也。雍正七年 諭。錢價過賤民間貿易物價必致虧損奸獘從此而起每銀一兩祗許換大制錢一千。此又錢價賤。禁之使不得過賤也。康熙六十一年。大宛兩縣設立官牙。議平錢價。雍正十二年。又令牙戶十日親身赴部報價一次。儻有聚集一處私立罰規暗中串通高囗價值者。送部治罪。至乾隆三年。錢行經紀。概行革除。凡錢銀交易。聽民自相買賣。儻有藉經紀名色從中阻撓者。所在地方官嚴拿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