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戶政二十九開礦(2)

覆勘礦洞情形並鍊礦成色疏

順天府尹陸應穀

本年三月初十日。奉  旨。楊玉貴即楊三劉懷相劉懷太孫大孫三喀勒沖阿即哈姓孫二蔚文即王姓陸明均著交刑部審明辦理未獲之王幅等仍飭嚴緝務獲歸案審辦至礦場嗣後分別應禁應開及如何呈報方准施行之處著順天府查議具奏欽此。臣等旋於四月十一日具奏勘過各處礦洞情形。與礦犯楊玉貴等所供偷穵山場不符。擬請委員覆勘。再行會同酌辦一摺。奉  旨依議欽此。欽遵。當經咨明刑部。提犯覆訊。旋移咨直隸督臣飭委口北道裕恆並臣衙門檄委霸昌道成山會同覆勘。嗣准刑部覆稱。訊據楊玉貴等所供鰲魚山與豬窩山。僅隔山梁一道。前供往豬窩山一帶。偷穵礦砂。並未聽聞鰲魚山亦有礦洞等詞。復經咨行督臣並飭霸昌口北二道去後。旋據該道等稟稱。會同督率原勘之宛平縣知縣楊春和。並帶同礦犯楊玉貴劉懷相劉懷太等王名。暨工匠人等。前往各處逐加覆勘。詳細體察。惟距京二百七十里之泥皮山白草窪又名梯子湖。及二百里之豬窩山二處。飭匠鑿取石塊。頗近銀色。似屬礦苗。至鑿取鰲魚山石塊。查驗與頑石無異。獅子溝石塊。查驗似近鐵色。又從鰲魚山赴泥皮山時。另查出鰲魚澗一處。鑿取石塊。查驗似近礬石。是否礦苗。均難懸揣。並將帶回各處礦沙。飭發宛平縣飭匠鎔鍊。分別成色。另行具稟等情。覆經批飭遵辦在案。並據該兩道稟稱。據宛平縣將匠人傳至縣署分鑪熬鍊。惟有泥皮山礦石十觔。化成京平淨銀三錢。其餘各處礦石。化無銀兩。稟覆前來。臣等公同籌商。礦場之應開與否。原以礦砂之衰旺鍊銀之多寡為斷。使礦苗旺盛。則土中出數兩之砂。世間多數錢之銀。縱使小有獘端。亦可隨時防範。無如飭委兩次履勘。鰲魚山一處。山石與頑石無異。獅子溝鰲魚澗二處。雖似礦苗。亦無確據。僅泥皮山豬窩山舊洞石塊。頗近銀色。迨經宛平縣分別煎鍊。祇泥皮山礦沙十觔。化銀三錢。其為礦砂稀少。成色低微。已無疑義。如使官為經理。則所入不敷所出。 國家經費有常。斷不能以現成之本而求影響之利。即聽民間開採。則獲利既微。殷商富賈。自不囗攜資而往。轉令無業游民。借此為逋逃之藪。復恐奸人挾詐。因此生撞騙之端。況地近 京畿。理宜肅清。今查礦苗既不甚旺。與其開之而無益。似應封之而無獘。臣等與督臣往返咨商。意見相同。可否請  旨嚴行封禁。如蒙  俞允。即由臣等嚴飭宛平縣督率石港司齊家司兩巡檢。並由督臣飭沿河路都司率同把總外委等弁。隨時稽查。按月結報。庶不致虛應故事。而別滋事端矣。謹會同直隸總督臣訥爾經額。合詞恭摺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直隸開平煤礦辦有成效疏光緒七年

北洋大臣李鴻章

竊惟天地自然之利。乃民生日用之資。泰西各國。以礦學為本圖。遂能爭雄競勝。英之立國。在海中三島。物產非甚豐盈。而歲出煤鐵甚旺。富強遂甲天下。中國金銀煤鐵各礦。勝於西洋諸國。祇以風氣未開。菁華閟而不發。利源之涸。日甚一日。復歲出鉅款。購用他國煤鐵。實為漏卮之一大宗。從前江西之樂平。及山西湖南等省。皆以土法開採煤鐵等礦。工力較繁。而所得較微。無裨大局。近來如臺灣之基隆。湖北之荊門。安徽之池州。經營煤礦。漸用洋法。然或因創辦伊始。或因經費未囗。尚難驟得大效。臣於光緒元年四月間。欽奉  寄諭。著照所請先在磁州試辦派員妥為經理等因欽此。仰見 朝廷恢拓遠圖至意。旋經屢次委員往查磁州煤鐵。運道艱遠。又訂購英商鎔鐵機器不全。未能成交。因而中止。旋聞灤州所屬之開平鎮。煤鐵礦產頗旺。臣飭招商局員候選道唐廷樞馳往察勘。攜回煤塊鐵石。分寄英國化學師鎔化。試驗成色。雖高低不齊。可與該國上中等礦產相仿。採辦稍有把握。三年八月。臣檄派前任天津道丁壽昌津海關道黎兆棠會同唐廷樞熟籌妥辦。旋據酌擬設局招商局章程十二條。批令刊刻施行。迨丁壽昌黎兆棠先後離津。現任津海關道鄭藻茹復會辦局務。查初定章程。擬招商股銀八十萬兩。開採煤鐵。並建生熟鐵爐機廠。就近鎔化。繼因招股驟難足額。鎔鐵爐廠成本過鉅。非精於鐵工者。不能位置合宜。遂先專力煤礦。採煤既有成效。則鍊鐵必可續籌也。唐廷樞奉檄設局後。勘得灤州所屬。距開平西南十八里之唐山。山南舊煤穴甚多。土人開井百餘口。祇取浮面之煤。因無法取水而止。光緒四年。鑽地探試深六十丈。得有高煙煤六層。第一層厚十八寸。第二層二尺。第三層七尺。第四層三尺。第五層六尺。第六層八尺。其第六層之下。尚有一二層。但計所得之煤。已足供六十年之用。因是不復深探。旋於五年購辦機器。按西法開二井。一提煤。一貫風抽水。其提煤井開深六十丈。貫風抽水井開三十丈。地下開橫徑三道。一在提煤井二十丈。開洞門作旋風之用。一在三十丈。一在五十六丈。兩道係取煤之用。所有地下橫徑直道。均與兩井相通。其第一條橫徑南開四丈。得見第一層。煤質囗鬆。煤層過薄。豫備不用。北開八丈。得見第二第三層煤。兩層相隔。祇有一尺。其質堅色亮。燃燒耐久。性烈而蒸氣易騰。燒燼之灰亦少。就目下二十丈深之煤論之。可與東洋頭號煙煤相較。將來愈深愈美。尤勝東洋。惟煤產出海。銷路較廣。

由唐山至天津。必經蘆台陸路。轉運維艱。若夏秋山水漲發。節節阻滯。車馬亦不足供用。因於六年九月。議定興修水利。由蘆台鎮東起。至胥各莊止。挑河一道。約計七十里。為運煤之路。又由河頭接築馬路十五里。直抵礦所。共需銀十數萬兩。統歸礦局籌捐。非但他日運送煤鐵。諸臻便利。抑且窪地水有所歸。無虞積澇。而本地所出鹽貨。可以暢銷。是以一舉而商旅農民皆受其益。所佔地畝。均照民價購買。本年二月興工挑挖。五六月可一律告蕆。從此中國兵商輪船。及機器製造各局用煤。不致遠購於外洋。一旦有事。庶不為敵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洩。富強之基。此為嚆矢。據總辦開平礦務局員唐廷樞將大囗情形具稟前來。臣查唐廷樞熟精洋學。於開採機宜。商情市價。詳稽博考。胸有成竹。經理數年。規模粗備。當夫籌辦之始。臣因事端宏大。難遽就緒。未經具奏。今則成效確有可觀。轉瞬運煤銷售。實足與輪船招商機器製造各局相為表裏。開煤既旺。則煉鐵可以漸圖。開平局務振興。則他省人才亦必聞風興起。似於大局關係非淺。所有直境招商購器開辦礦務疏通運道緣由。理合恭摺具陳。伏乞  聖鑒。

礦廠開採恐滋流獘疏光緒七年

禮部右侍郎祁世長

奏為煤鐵礦廠。開採寖多。恐滋流獘。請 飭停止。以養地利而清獘源。仰祈  聖鑒事。竊臣讀本月發抄邸報李鴻章片奏。灤州開平礦局開採煤鐵。辦有成效。附近鐵礦。擬請設法一併開採。以資利用等語。臣愚以為利少獘多。利近害遠。謹舉其囗。為我   皇太后  皇上陳之。原奏云。飭唐廷樞親赴遷安縣屬清涼山。灤州屬之馬子溝陳家嶺風山一帶。勘驗均有鐵苗。形質甚佳。查永平府。距 京師五百餘里。遷安灤州均在府西。而府境至遵化州界。不過一二百里之遙。   陵寢重地。在遵化州界內。山川脈絡。未必不相毗連。考濡水今名灤河。自遵化州流入遷安縣西。又東南逕盧龍灤州樂亭。其明徵也。今若於該處設局開採。洩坤輿磅礡之氣。必非所宜。幸而鐵苗不旺。可期中止。若出產較多。則採辦愈力。利之所在。人必爭先。地方謀利之徒。必多方搜覓。呈報局員。局員以獲利為能。將竭力圖維。稟請大吏。此廠裒斂。彼廠效尤。一處經營。他處仿照。愈推愈廣。將無窮期。且此採辦民夫。半出無業游手。小廠動以百計。大廠何止千名。地為畿輔奧區。又與   陵山要隘不甚相遠。收此百千獷悍之眾。聚則為我徒役。散則為害閭閻。金廠匪徒。前車可鑒。而民間墳塋。動遭平毀。州縣獄訟。轉益繁多。猶獘之顯見者也。不揣冒昧。披瀝上陳。伏乞  皇上剛斷立施。停止開採。臣不勝戰慄屏營之至。

遵查唐山等處礦廠並無妨礙情形稟

楊嘉善

敬稟者。竊職道於二月二十八日接奉劄開。據開平礦局唐道稟稱。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奉劄開。准軍機大臣字寄。光緒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奉  上諭。昨據祁世長奏遷安等處開採煤鐵   陵寢重地相距匪遙恐非所宜等語該處開採礦廠於   陵寢附近山川脈絡有無妨礙著詳查具奏慎重辦理原摺著摘抄給與閱看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  旨寄信前來等因。承准此。恭錄劄飭欽遵等因。奉此。並粘抄原奏下局。不勝惶悚萬分。伏查開平礦局。職道自奉委以來。屢經周歷詳勘。慎終於始。凡民間田園廬墓。亦須為毫無干礙之處。方敢逐漸開辦。況   陵寢重地。敢不敬謹小心。原奏所云。清涼山馬子溝陳家嶺風山一帶山川脈絡未必不相毗連等語。謹攷輿地志乘。畿輔全圖。清涼山界於遷安灤州之間。山北屬遷安。東西南三面地屬灤州。該山在灤州屬榛子鎮東二十里。在   陵山東南二百四十里。陳家嶺馬子溝風山。又在清涼山之南。係灤州境內。距唐山東北僅十里。有還鄉河陡河二水之隔。至於唐山。在遵化州東南一百五十里。距   陵山共二百十里。係灤豐所轄境內。長僅三里。高不過五十丈。宛同山(立口)嶁。並無旁聯之山。中途亦囗有還鄉河一水之隔。茲奉前因。恭查   陵寢來龍。由北而南。山川一氣。逶迤蔥鬱。至遵化州西北六十里。拱向   橋山。所以鍾靈毓秀。鞏萬世無疆之基。及東至州城。已屬平陽之境。山川形勢。一接西北。礦務煤穴。一趨東南。方位懸殊。向背迥異。未能聯絡。此其明徵。第恭奉   諭旨詳查。事體重大。職道不得不將原奏各節。詳細登復。繕具清摺。並繪圖附呈察核。可否仰求臨勘礦山。以昭慎重。再行覆奏等情。據此。除此據稟該局開煤之處。長僅三里。高不過五十丈。宛同山(立口)嶁。並無旁聯之山。距   陵山遠至二百餘里。中隔還鄉河。   陵山在西北。礦穴在東南。相去既遠。方位亦甚懸殊。實未聯絡。其清涼山馬子溝陳家嶺風山。亦與   陵山脈絡。迥不相及。查核圖摺。似皆碓有可徵。惟事關重大。必須確切查明。以昭詳慎。候先飭派楊道嘉善。前赴該局礦廠及清涼山等處。至   東陵附近一帶。詳細履勘。究與該道所稟方向道里情形。是否相符。據實分晰稟候復查核 奏繳。掛發外。劄到。該道即便遵照。詳細查勘明確。據實稟復核辦。計發圖一幅。摺一扣。並粘抄祁侍郎原奏各等因。奉此。伏查唐道原稟內。稱清涼山在   陵山東南二百四十里。馬子溝陳家嶺風山在清涼山之南。距唐山東北十里。有還鄉河陡河二水之隔。唐山距   陵山二百十里。一在西北。一趨東南。中間亦隔還鄉河等語。是陡河還鄉河二水。最關緊要。必須探源窮流。至於   東陵附近及唐山清涼諸山。亦須身履其地。周歷詳勘。先察山水之情形。而後識方位之向背。其道里遠近。沿途行走之時。即可隨處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