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有無古有七釋一光統律師以法果品為流通由入法界廣無邊故二隋遠法師以法界品內善財下屬流通寄人顯法故三裕法師以法界品後偈為流通以歎德無盡故四有云末後二頌為流通以結說無盡歎德勸修故五或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六或云以餘眷屬經為此流通以彼是此所流出故七或云此經總無流通以法無盡說無休息故故諸會各無流通不同大般若諸會皆有流通故。
流通有無下二別釋流通有三初序昔說二會昔義三申今正解今即序昔也。
此上七解各是一理而前六皆有第七獨無若義會之應成四句一有序正無流通如第七二唯正宗無二分由自初暨後皆顯玄微並悟物故初雖列眾而歎佛德後雖寄人有修相故三具三分四俱不可說即言忘言故約義包含不可局取。
此上七解下二會昔義也謂會前七師融成四句一即第七師三即前六師二四義加二唯正宗者意取悟入顯理為正宗故故河西道朗云若因初分以得悟則初分為正若因後分以得悟則後分非傍即斯義也其中有與理相應者隨時取捨。
今依具三以分三分之興彌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遵。
今依具三下第三申今正解文分為四初立取源由二辨三之相三例成前義四辨定流通今初謂上顯義理包含縱成四句依文釋義三分可依若無流通序正安立若唯有正起盡不明若約無言如何解釋。
所以三者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當機受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陳務於開濟非但篤於時會復令末葉傳芳永耀法燈明明無盡故受之以流通。
二所以下辨三之相。
非唯一部當會當品等皆容有之故依三也。
非唯一部下三例成前義謂會品之文尚須三分何況一部不立三耶。
雖六解皆通今依第二以寄人進修示物有分流通相故故慈氏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雖六解皆通下四辨定流通文分為三初取其正義二辨前順違三結歸正義初也。
初之一解令正宗中闕於證入。
初之一解下二辨前違順出前不取五釋所以言令正宗中闕於證入者此即光統以法界品為流通法界是證入因果眾海大問新眾遠集佛自入定眾海頓證判為流通已抑經文況正宗中但有信解行而無證入。
第三但屬善財之一相故。
第三但屬下此即裕公以法界後偈為流通但是善財五相之中顯因廣大相之一半故非一部流通。
末後二偈但結偈中佛德非通一部。
末後二偈下但言有云即刊定記主意用此義言但結偈中佛德者以普賢向讚如來言不能盡故總結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若將結歎佛德為流通則一部之中無菩薩德。
十行等末類有此偈。
十行等者上以義破此以文破彼非經終而有此偈故今此偈非是一部用為流通但當會當品流通意耳言十行末偈者偈云菩薩功德無有邊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無量無邊佛於無量劫說不盡何況世間天及人一切聲聞及緣覺能於無量無邊劫讚歎稱揚得究竟釋曰法界偈末結佛德無盡此結十行菩薩之德不可盡耳而言等者等取十向十地十向末云一切眾生由可數三世心量亦可知如是普賢諸佛子功德邊際無能測一毛度空可得邊眾剎為塵可知數如是大仙諸佛子所住行願無能量此結迴向行願無盡十地末云十方國土碎為塵可於一念知其數毫末度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而言此者明此上十地德無盡耳是知位位品品德德之末皆結無盡故非一部之流通也。
經來未盡未必在後。
經來未盡者破第五師言未必者容許後有但不必定耳如毗盧遮那品末或隨好品末等既不必有故難取定。
眷屬流通但約義故。
眷屬流通者即第六師以約義理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根本法輪攝彼眷屬故云攝群經為眷屬何必將彼為此流通此中有序不用彼序何獨用彼為此流通。
故依遠公。
三結歸正義也。
二問答相屬科者古云此九會中大位問答總有五番第一會中大眾起四十問或當會答盡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二從第二會初有四十問至第七會末答盡名修因契果生解分中間雖有諸問並是隨說隨問非是大位問答不思議品不問因故三第八會初起二百問當會答盡名託法進修成行分四第九會初起六十問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現相答名頓證法界分五福城東善財求法等別問別答名歷位漸證分。
第二問答相屬科文分為二初通敘昔說二密示今意今初古云此九會者疏意存四故舉古釋以第五無大位問答故。
古德以善財猶屬正宗故今既判入流通則前唯四兼取流通以為五分未爽通塗。
古德以善財下二密示今意意有其二故但為四一五無大位問故二第五屬流通故故云今既判入流通則前唯四第四應名依人證入成德分兼取流通者順於古義第一分中既攝一部序分不於正宗之四分為五分故取流通為第五分理亦無違但無大位之問故疏合四耳。
三以文從義科者此經一部有五周因果即為五分初會中一周因果謂先顯舍那果德後遮那一品明後本因名所信因果二從第二會至第七會中隨好品名差別因果謂二十六品辨因後三品明果亦名生解因果三普賢行品辨因出現品明果即明平等因果非差別顯故亦名出現因果四第八會初明五位因後明八相果明出世因果亦名成行因果五第九會中初明佛果大用後顯菩薩起用修因名證入因果因果二門俱證入故各分因異果亦為十也。
第三以文從義科謂據現文但有其四四位大問故就第二分中有差別平等二義故分為五周因果初明五位因等且依一相以八相是應現故故屬果攝若尅實而言成如來力下四門方是其果前一百九十六門皆屬因攝若以八相為果果有一十九門餘皆屬因言名出世因果者品名離世間故言亦名成行因果者廢於位名意有行故。
四前後攝疊科者一部分二謂前九會是本會亦是佛會佛為主故從文殊至福城東已後並是末會亦是菩薩會以諸善知識為會主故二就前中亦二初八會明所成解行後一顯所證法界三就前中復二初七會明歷位修成行後一明圓融周普行四前中復二初明修生因果後普賢下二品明修顯因果五就前復二初明修生因後不思議法等三品明修生果六就前復二初明位中因行後十定下六品明位後之行七就前復二初明地前比行後第六一會明十地證行八就前亦二初位前十信行後第三會已去三會明入位三賢行九就前亦二初明所信佛果法後問明品下三品明能依能信菩薩行十就前中復二初會明佛依報果後名號下三品明佛正報果。
四前後攝疊科者雖有十重總為二分從後倒攝節節除後就前分二故初位前者以四十二位明義十信未成位但為住因故仁王詺十住為十信故取能成信詺所成住故。
五前後鉤鎖科亦分為十。
五前後等者即是新意文中二初標數二正釋。
一第一會為依報因果前明依報果後毗盧遮那品辨因二更取毗盧遮那及第二會初三品為正報因果前因後果三以名號至菩薩住處名依起因果依於本有而修起故前果後因四從問明品至隨好品明差別因果前因後果。
一第一會下第二正釋也於中分三初通釋前四二別釋第五三通釋後五今初然文有十節謂一經初五品五毗盧遮那品三名號下三品四問明至住處有二十三品為一節五不思議至隨好三品為一節六普賢行品為一節七如來出現品為一節八離世間品為一節九入法界品為一節初後不重用但合有八重因果以第九離世間品及第十法界各自為一重因果故得為十。
五取不思議下至普賢行品為圓融因果前果後因。
五取不思議下二別釋第五文分為四初正釋二解妨三引證四結成今正釋也。
以不思議等與前為果果別於因與後為果則一一融攝。
以不思議下二解妨謂有問言差別圓融二義非一如何前差別果得為圓融果耶故通意云雖不思議等經文是一所望異故果別於因成差別因果果自圓融得成圓融之果言圓融者以一一德周法界故三十六門門門之中含十句故所說之相難測量故品名標為不思議故。
然有六義證成。
然有六義下三引證證成不思議等三品為普賢行之果普賢行品是不思議等因。
一因果相屬科中多先果後因故。
一因果相屬者五周因果所信證入二果居先差別因前亦先有果故云多先果也今亦先果後因與例同也而言因果相屬科者即前第三以文從義科也謂從因果相屬之義科成五故。
二四十八後未有證成普賢行後有證成者結屬前故。
二四十八後等者若不思議至隨好唯屬差別果因果既終合有現瑞證成今却無證普賢行品既唯屬出現之因既未說果何得有證明知普賢行竟有證結屬前來不思議等故。
三普賢行品初無別發起便即躡前云略示如來少分境故。
三普賢行品初等者若不屬此品之初應合別有故起既無發起明是屬前。
四以義明之不思議法顯佛德難思一一圓融故。
四以義等者果德難思不可但為差別果故。
五前雖有問不思議品初重念問故。
五前雖問有等者即第二會初之問而復問者欲顯不思議下難思是圓融因果之初故。
六第二會初已有三業為差別果故。
六第二會初等者前若無果要用不思議等為差別果前既已有此不思議等全屬於後前段差別四果亦足。
由斯六義故普賢行品得屬前因。
由斯六義下四結成第五圓融因果也。
六取普賢行及出現品為平等因果前因後果。
六取普賢行已下三通釋後五也。
七取出現及離世間品為出現因果前果後因成佛涅槃亦因現故非說真成。
成佛涅槃下此遮外難恐有難云離世間品自有因果那得總為出現家因故為此通。
由離世間為因方能現世。
由離世間下釋為出現因義。
八離世間品為成行因果通辨行故具因果故。
八離世間等者當會自成因果。
九取離世間品及法界品為法界因果前因後果由離世間稱法界故因不依位果唯證入。
九全合兩會為一因果。
十法界一品自為證入因果先果後因。
其善財已下亦為無盡因果先因後果故歷事至普賢一毛因則無盡普賢說佛德過虗空而果無盡以為流通故不明之。
十以入法界當會目成因果然第八會雖不鉤前前出現品已曾鉤此第十因果不鈎第八會第八會已曾鈎第九故並得名為鉤鎻因果其善財下歷事為因普賢說佛德為果故。
六隨品長分科者長分有十。
六隨品長分科者不約會分總為直科三十九品以為十分耳。
一通辨教起因緣分二現相品下明佛果無涯大用分。
二現相下明佛果無涯大用分者現相品大用在義可知普賢三昧言大用者同加普賢不來而至一多延促皆無礙故毛光讚德無不周故成就華藏皆說如來徧淨法界徧應剎海令依正相入塵含法界皆無涯大用也。
三毗盧遮那品舉彼住因證成分四名號下三品明大用應機普周分五問明品下至十地品末明諸位差別今修分六十定品下至隨好品末明差別因圓果滿分七普賢行品下二品明普行因成現果分八離世間品明因果超絕世間分九法界品中前分明大眾頓證法界分十爾時文殊下明一人歷位漸證分。
七隨其本會科者亦為十分一初會名舉果令信分二第二會明能信成德分三第三會初賢十住分四第四會中賢十行分五第五會上賢十向分六第六會聖位十地分七第七會因圓果滿分八第八會普賢大行分九第九會初行成行成證入分十善財下善友教證分。
十善財下若據標云隨其本會科會各一分只成九分欲顯圓十故開後一據實合有十會表圓或經來未盡且按文釋耳。
八本末大位科者本會為九末會有五十五總為六十四分。
九本末徧收科者先九會為九分文殊為六千比丘說法為第十分及善財歷一百一十善知識總一百二十分若開諸龍及三乘會及彌勒後文殊普賢三人便成一百二十五以慈氏云此長者子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然後而來至於我所則彌勒已前已有一百一十故及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友其分數彌多若合為一則一百二十六分。
若開諸龍者前為百二十分則諸龍三乘皆屬善財會初以初至福城本為善財故故不別開諸乘等會今約雖至福城城中善財等二千四眾尚未出城先說普照法界修多羅利益諸龍及三乘人故別開之餘並可知。
十主伴無盡科者一一會一一品一一法皆結通十方如此間說十方虗空法界一切世界乃至一切塵中皆如是說此結主經也又彼一一會等皆有他方塵數菩薩而來證法此結伴也即主伴相與周徧法界重疊無盡是則段數亦無盡無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