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三又展此目為初會於中自有二重一但世界成就品初牒問許說中已具題目二通就一會以示品目言十海之中含於體用者即初也十海者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眾生海三一切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眾生業海六一切眾生根欲海七一切諸佛法輪海八一切三世海九一切如來願力海十一切如來神變海七九與十此三是用餘皆是體此十本具皆是所證故名為理十之相差是事法界十之真性是理法界理事相融並為所證之理故云十海是理言智含因果者上言十智者知上十海即是十智而名小開合經云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一知一切眾生業海智不可思議二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三說一切無邊佛海智四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五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海智六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七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八轉法輪智九建立演說海智十此上皆有不可思議之言唯願海是因餘皆是果若約所知一三四八九十皆果餘四為因三世通因果又華藏世界下二通就一會以示品目則題目該於一會言遮那遍中者非唯遍於華藏亦遍法界以世界成就品亦說毗盧遍嚴淨故彼偈云所說無邊眾剎海毗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亦如是況第六經云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第五經云佛所莊嚴廣大剎等於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又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又一一塵中見法界皆普遍義故遮那遍中之言亦已攝於世界成就品矣言彼二所證所觀即大方廣者果證法界大方廣因觀法界大方廣。

又展此會以成後八四周因果各因是華果即是佛其所修所證之體用即大方廣。

又展此會以成後八者即第四節展成一部。

又展此九會周遍十方謂如第二會光明覺品辨一類之會已遍十方餘會亦爾。

又展此九會周遍十方者即第五節言如第二會光明覺品者舉一會又以為體式謂光明覺品總有二十六節故光最後遍周法界虗空界皆云彼一一世界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諸佛所等釋曰此即遍十方文既同百億閻浮提等故是同類世界言餘會亦爾者下之七會及第一會皆遍十方如第二會故諸會末多結周遍。

又展此諸會各有主伴如說十住十方菩薩證云十方國土皆說此法則前遍法界之會各有重重主伴。

又展此諸會各有主伴者即第六節也上來但明主經之遍今辨伴經之遍而引第三會文則前遍法界之會各有重重主伴者此言例上遍法界之九會也。

乃至遍於塵剎。

乃至遍於塵剎者第七節也上但遍國今則遍塵。

異類界等。

異類界等者即第八第九節也上來七節但遍同類八遍異類樹形等剎而疏言等者等取第九節異類剎塵謂具類之剎亦以塵成塵亦有剎於中說經經尤多矣。

無盡時會。

無盡時會者即第十節謂上同類異類若剎若塵皆悉重重猶如帝網時會與法皆無盡也。

皆不出大方廣佛華嚴清淨法界。

皆不出等者舉題總收也清淨法界者舉本總收明從一法界無名無相之中展成無盡。

第六卷攝相盡謂從後漸卷乃至不出九會九會不離初會初會不離總題總題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則理智不二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本來清淨強名之清淨法界是以極從無盡乃至一字無字皆攝華嚴性海無有遺餘。

第六卷攝相盡者相字去聲乃至無字法界之相亦不存故然但解上展則解此卷故云後後漸卷言乃至不出九會者乃至二字略後五重不出九會是第四節耳若具應云一卷無盡時處歸異類界塵二卷異類界塵歸異類界三卷異類界不出同類界塵四卷同類界塵不出同類剎主伴經五卷主伴不出主經結遍十方六卷遍十方不出九會七歸初會八歸總題九歸理智十歸清淨法界非理不智下是第十節卷理智歸法界而有二意一者理智之中隨舉其一即攝於二但成一味二者以智為用以理為體但攝智歸理不攝理歸智初攝二為一唯一理字理體性離一亦不存故云無字又准前展亦合云總題不出體用因果因果雖殊不出一智體用雖異不出一理然後方融理智但不異前故略示耳若從七字倒收者攝教從義但有大方廣佛華嚴攝人從法但有大方廣攝用歸體不離於大古人云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盈又大體性離言思斯絕唯證相應耳。

第七展卷無礙者謂正前展時即後常卷正後卷時即前常展展時即卷故無量無邊法門海一言演說盡無餘卷時即展故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七展卷無礙者謂說有前後實在一時隨門不同故有三門耳疏無量無邊法門海即展時也一言演說盡無餘即卷時也如來於一語言中即卷時也演說無邊契經海即展時也。

第八以義圓收者上來諸門或以七字攝盡如前已辨。

第八以義圓收者疏文有二先以法攝後以人攝前中又二先指前不出總題。

或以教義攝盡或以理智攝盡或人法攝盡或解行證攝盡。

後或以教義下重釋攝義疏文略舉若具說者應增數明謂或於無字中一字攝盡謂或教或義或性或心二或二字攝盡疏有三節亦更應言或法界字攝盡三或三字攝盡疏文有一義順後表三聖故亦應云人法界攝盡理行果攝盡從所詮故四或四字攝盡謂教理行果教即經字理即大方廣行即華嚴果即佛也或教義成處攝盡一謂文雖浩汗唯一教字即題中經字二謂義雖無量但一緣起義攝即題中大方廣也三成謂行解因果德相用等雖各緣起不同據其成立唯一成字攝盡即題中佛華嚴也四處謂一切重重無盡同類異類重重塵剎唯一處字故總卷之義唯一性教唯一文成唯一念處唯一塵此一即是一切一故或信解行證攝盡經有四分初會是信次六明解八約成行九唯證故如下當知五或五字攝盡謂加一教字或理信解行證理是所信所解所行所證故或六字攝盡即題中除經上之六字是所詮故或理信解行願證理即所信等解行願三即是三賢證通地上及極果故或七字攝盡即全取一題一題通目無盡法故或八字攝盡即法界緣起理實因果故或九字攝盡謂無障礙法界緣起因果故或十字攝盡謂體相智用因果教義及境業故。

或唯普賢文殊毗盧遮那三聖攝盡謂大方廣即普賢普賢表所證法界故華嚴即文殊文殊表能證故佛即遮那具能所故。

又大即普賢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方廣即文殊文殊表即體之智故華即普賢普賢行故嚴即文殊文殊以解起行故佛即圓解行之普賢文殊證法界體用之普賢文殊成毗盧遮那光明遍照。

或唯普賢文殊下第二以人攝也然有兩重先約人法對辨二聖後於人法中各有二聖佛字當中兩重總收可思。

第九攝歸一心者上來諸門乃至無盡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

心體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廣觀心起行即華嚴覺心性相即是佛覺非外來全同所覺故理智不殊理智形奪雙亡寂照則念念皆是華嚴性海。

第九攝歸一心者於中二先指前總明謂上八門已是一心上說故云上來諸門不離一心而修行禪流皆欲棄文而修觀行故復接之以辨此門心體即大下後正約觀心以釋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豈非大耶心之本智即方廣者上大是即智之寂方廣乃即寂之智故云寂寂運無涯之照即心體相用三融為所觀也觀心起行即華嚴者觀體照而即寂止也觀用寂而常照觀也一心六度萬行皆起覺心性相即是佛者一念相應之覺也故經云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覺性無覺即根本智覺相歷然即後得智此二不二是無障礙智覺非外來全同所覺下上明安立六字今明卷攝相空此上融成一味此下互奪雙寂則一不為一如斯觀行未曾一念不契華嚴。

第十泯同平等者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則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學之者多棄內而外求習禪之者好亡緣而內照並為佛執俱滯二邊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

第十泯同平等者此一門總融前九前八法匪所知第九禪師所尚故今會之於中三初法說二余曾瑩兩面鏡下喻明即借帝網之喻以喻心境三見夫心境互照下合喻意唯一而文有四節。

余曾瑩兩面鏡鑑一盞燈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

第一節取兩鏡及燈合之一鏡喻境一鏡喻心燈喻本智但取明了之義。

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

言本智雙入者智性色性本無二故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故此智性入心入境言心境重重者合兩鏡互照智照斯在者合一燈雙入是則以本智為能照心境皆所照由斯本智令心境互融。

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

又即心了境界之佛下第二取兩鏡及一尊容以合尊容喻真佛故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則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者即兩鏡之重重而本覺性一者即尊容之雙入。

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

皆取之不可得下第三雙融前二以成止觀心境兩亡即止理智交徹即觀。

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

心境既爾下第四結例一切境有多境心有多心各自相對一一互相融也萬化皆然即總結例唯證相應則泯同果海也。

第二釋品名者梵云薩婆嚕鷄印拏(上呼)倈(良遐反)驃訶奈耶鉢攞叵婆娜忙鉢里勿多此云一切世間主莊嚴法門威德名品今文存略。

第二釋品名疏文有四一會梵音二釋義理三立名所以四會釋晉經今初疏中一時總對若別對者薩婆一切也魯鷄世間也印拏倈主也驃訶莊嚴也奈耶法門也鉢攞叵婆威德也娜忙名也鉢里勿多品也。

世者時也即是世間主者君也謂即諸王及佛然世間有三一器世間即是化處二眾生世間即所化機三智正覺世間即能化主主則唯二諸王及佛主於器界及眾生故佛非世間從所統受稱。

世者時也下第二釋義理也於中二先釋世主。

妙謂法門體用深廣難思即主之所得嚴謂莊嚴乃有多義一器世間嚴謂其地堅固等二眾生世間嚴謂眾海各具法門威德故三智正覺世間嚴謂於一切法成最正覺三業普周法門無盡故所以長行諸王之嚴偈頌讚德皆顯嚴佛。

後妙謂下釋妙嚴於中三初正明三世間嚴。

眾生不嚴不感佛興正覺不嚴不能為主器界不嚴非真佛處。

次眾生不嚴下出嚴所以。

復由佛嚴顯遇者有德眾生嚴輔顯佛之超勝如是互嚴亦為妙嚴。

後復由佛嚴下明三嚴相成。

諸經無此廣嚴故但初名序品今明序已兼正故廣讚諸嚴以為華嚴之由序。

諸經無此下第三顯立名所以彰異餘宗不名序品。

舊云世間淨眼品者謂所得法眼能淨世間故餘如前說。

舊云世間品下第四會釋晉經所得法眼即今法門威德也。

第十別解文義文分為二初總釋經序二別解文義初中分三大方下初明題目天冊下二明造序人蓋聞下三直解序文今初即經序題目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序如前釋。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第二明造序人音義云冊測革反說文曰冊符命也謂上聖符信教命以授帝位字或從竹或古為圓形也。

蓋聞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

演義云蓋聞下三直解序文分為六段初明佛日未興群生沉溺二及夫下明如來出世德用難思三朕曩下自慶逢時聞斯聲教四大方下別彰此典旨趣玄微五緬惟下傳譯古今感慶逢遇六一窺下總釋序意歎理自謙初中分三初明化法舛異二明能化淺近三明所化迷淪初中亦二初辨淳元之始二明三才已著今初蓋聞者發語之端也造化者造作變化易繫辭云剛柔相推而成變化又云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權輿者爾雅云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二皆是始言天道未分者謂元氣混沌未分天地下云人文始著即有三才始分天道今云未分即五運之時也故易鈎命決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運者數也謂時改易初取易義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太極轉變五氣故稱五運皆是天道未分也言天道者易繫辭云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注云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又云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注云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死生者始終之數也周易疏云天有玄象而成天文也地有山川原濕各有條理故云地理此上皆是已分之相因釋天道故便舉之此對正在未分之前耳。

龜龍繫象之初人文始著。

龜龍繫象之初下第二對明三才已著之相略如向說易繫辭云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効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疏云如鄭康成之義則依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包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音義云堯有神龜負圖而出舜感黃龍負圖而現人文始著者繫辭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孔疏云此下明聖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次易又云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釋曰上云圖出八卦今云觀乎天地者或見龜復象天地等於理無違音義云觀乎天文以察人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非正意後人用之耳君臣父子尊卑上下謂之人文象龍舉三皇之時斯為上古繫象舉於夫子即是下古然其文王為中古既有卦爻之辭已有象矣則總該三古又上云天道即言未分今云人文則言始著二言影略則初分之時亦皆未著直至繫象已具方曰著故先有者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即三才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