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疏〕各執是非,故是非不可為定分,互為大小,故細大何得有倪限;即天地毫末之謂乎。

聞曰:道人不聞,

〔注〕任物而物性自通,則功名歸物矣,故不聞。

〔疏〕夫體道聖人,和光韜晦,推功於物,無功名之可聞。寓諸他人,故稱聞曰。

至德不得,

〔注〕得者,生於失也;物各無失,則得名去也。

〔疏〕得者,不喪之名也。而造極之人,均於得喪,既無所喪,亦無所得。故《老經》云,上德不德。

大人無己。

〔注〕任物而已。

〔疏〕大聖之人,有感斯應,方圓任物,故無己也。

約分之至也。

〔注〕約之以至其分,故冥也,夫唯極乎無形而不可圍者為然。

〔疏〕約,依也。分,限也。夫大人利物,抑乃多塗,要切而言,莫先依分,若視目所見,聽耳所聞,知止所知,而限於分內者,斯德之至者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疏〕若物之外,若物之內,謂物性分之內外也。惡,何也。言貴賤之分,小大之倪,為在物性之中,為在生分之外,至何處所而有此耶?河伯未達其源,故致斯請也。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注〕各自足也。

〔疏〕道者,虛通之妙理;物者,質礙之贏事。而以贏觀妙,故有大小,以妙觀贏,故無貴賤。

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注〕此區區者,乃道之所錯綜而齊之#21也。

〔疏〕夫物情倒置,迷惑是非,皆欲貴己而賤他,他亦自貴而賤彼,彼此懷惑,故言相也。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已。

〔注〕斯所謂倒置也。

〔疏〕夫榮華戮恥,事出儻來,而流俗之徒,妄生欣惑#22。是以寄來為貴,得之所以為寵;寄去為賤,失之所以為辱;斯乃寵辱由乎外物,豈貴賤在乎己哉。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梯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觀矣。

〔注〕所大者,足也;所小者,無餘也。故因其性足以名大,則毫末丘山不得異其名;因其無餘以稱小,則天地梯米無所殊其稱。若未觀差而不由斯道,則差數相加,幾微相傾,不可勝察也。

〔疏〕差,別也。夫以自足為大,則毫末之與丘山,均其大矣;以無餘為小,則天地之與梯米,均其小矣。是以因毫末#23為大,則萬物莫不大矣,因天地以為小,則萬物莫不小矣。故雖千差萬降,數量不同,而以此觀之,則理可見。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注〕天下莫不相與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為,斯東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與為唇齒#24,者未嘗相為,而唇亡則齒寒。故彼之自為,濟我之功弘矣,斯相反而不可以相無者也,故因其自為而無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無矣;因其不可相無而有其功,則天下之功莫不皆有矣。若乃忘其自為之功而思夫相為之惠,惠之愈勤而偽薄滋甚,天下失業而情性瀾漫矣,故其功分無時可定也。

〔疏〕夫東西異方,其義相反也,而非東無以立西,斯不可以相無者也。若近取諸身者,眼見耳聽,手捉腳行,五臟六腑,四肢百體,各有功能,咸稟定分,豈眼為耳視而腳為手行哉?相為之功,於斯喊矣。此是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也。然足不行則四肢為之委頓,目不視則百體為之否塞,而所司各用,無心相為,濟彼之功,自然成矣,斯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也。以此觀之,則功用有矣,分各定矣。若乃忘其自為之功而思夫相為之惠,則彼我失性而是非殼亂也,豈莊生之意哉。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注〕物皆自然,故無不然;物皆相非,故無不非。無不非,則無然矣;無不然,則無非矣。無然無非者,堯也;有然有非者,桀也。然此二君,各受天素,不能相為,故因堯桀以觀天下之趣操,其不能相為也可見也。

〔疏〕然,猶是也。夫物皆自是,故無不是;物皆相非,故無不非。無不非,則天下無是矣;無不是,則天下無非矣。故以物情趣而觀之,因其自是,則萬物莫不是;因其相非,則萬物莫不非矣。天下之極相反者,堯桀也,故舉堯桀之二君以明是非之兩義。故堯以無為為是,有欲為非;桀以無為為非,有欲為是;故日知堯桀之自然相非。因此而言,則天下萬物情趣志操,可以見之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嗆讓而絕;

〔疏〕夫帝王異代,爭讓殊時。既而堯知天命有歸,故禪於舜;舜知歷祚將改,又讓於禹。唐虞是五帝之數,故日讓而帝也。子之,燕相子之也。嗆,燕王名也。子之,即蘇秦之女婿也。秦弟蘇代,從齊使燕,以堯讓許由故事說燕王嗆,令讓位與子之,子之遂受。國人恨其受讓,皆不服子之,三年國亂。齊宣王用蘇代計,興兵伐燕,於是殺燕王嗆於郊,斬子之於朝,以絕燕國。豈非效堯舜之陳邇而禍至於此乎。

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注〕夫順天應人而受天下者,其進則爭讓之迸也。尋其進者,失其所以迸矣,故絕滅也。

〔疏〕殷湯伐桀,周武克紂,此之二君,皆受天命,故致六合清泰,萬國來朝,是以時繼三王,故云爭而王也。而時須干戈,應以湯武,時須揖讓,應以堯舜。故千變萬化,接物隨時,讓爭之進,不可執留也。白公名勝,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平王用費無忌之言,納秦女而疏太子,太子奔鄭,取鄭女而生勝。太傅伍奢被殺,子胥奔吳,勝從奔吳,與胥耕於野。楚令尹子西迎勝歸國,封於白邑,僭號稱公。勝以鄭人殺父,請兵報偉,頻請不允,遂起兵反,楚遣葉公子高伐而滅之,故日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疏〕爭讓,文武也。堯桀,是非也。若經緯天地,賤武而貴文;若克定禍亂,則賤文而貴武。是以文武之道,貴賤有時,而是非之行,亦用拾何定。故爭讓之禮,於堯舜湯武之時則貴,於之嗆白公時則賤,不可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疏〕梁,屋梁也,麗,屋棟也。衝,擊也,窒,塞也。言梁棟大,可用作攻擊城隍,不可用塞於鼠穴,言其器用大小不同之也。

騏驥驛驪,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狂,言殊技也;

〔疏〕騏驥驛餾,並古之良馬也。捕,捉也。狸牲,野貓也。夫良馬駿足,日馳千里,而捕捉小鼠,不及狸狂。是俠藝不同,不可一藥而取者也。

鴟鵂夜撮蛋,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注〕就其殊而任之,則萬物莫不當也。

〔疏〕鴟,鵂鶹也,亦名隻狐,是土臬之類也。晝則眼閤,夜則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虱,察視秋毫之末,晝出瞋張其目,不見丘山之形,是知物性不同,豈直鵲鵲而已。故隨其性而安之,則物無不當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注〕夫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以得我為是,失我為非,適性為治,失和為亂。然物無定極,我無常適,殊性異便,是非無主。若以我之所是,則彼不得非,此知我而不見彼者耳。故以道觀者,於是非無當也,付之天地#25,恣之兩行,則殊方異類,同焉皆得也。

〔疏〕蓋,不盡之辭也,師,猶師心也。夫物各師其域#26心,妄為偏執,將己為是,不知他以為非,將我為治,不知物以為亂;故師心為是,不見己上有非;師心為治,謂言我身無亂。豈知治亂同原#27,是非無主。故治亂同源者,天地之理也;是非無主者,萬物之情也。閤於斯趣,故言未明也。

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

〔疏〕夫天地陰陽,相對而有。若使有天無地,則萬物不成;有陰無陽,則蒼生不立。是知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者,叉不可行明矣。

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注〕天地陰陽,對生也;是非治亂,互有也;將奚去哉?

〔疏〕若夫師是而無非,師天而無地,語及於此而不拾於口者,若非至愚之人,則是故為誣罔。

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28夫;

〔疏〕帝,五帝也。王,三王。三代,夏殷周。禪,授也。繼,續也。或宗族相承,或讓與他姓,故言殊禪也。或父子相繼,或興兵篡弒,故言殊繼也。或遲速差互,不合天時;或氓俗未歸,逆於人事。是以之嗆纂堯舜以絕嗣,白公效湯武以滅身,如此之流,謂之篡奪也。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疏〕夫干戈揖讓,事逵不同,用拾有時,不可常執。至如湯武興兵,唐虞揖讓,上符天道,下合人心,如此之徒,謂之為義也。

默默乎河伯。汝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注〕俗之所貴,有時而賤;物之所大,世或小之。故順物之進,不得不殊,斯五帝三王之所以不同也。

〔疏〕河伯未能會理,故海若訶使忘言,默默莫聲,幸勿辭費也。夫小大無主,貴賤無門,物情顛倒,妄為臧否。故汝於何推逐而知貴賤小大之家門乎?言其不知也。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疏〕奈何,猶如何也。河伯雖領高義,而未達旨歸,故更請次疑,遲聞解釋。我欲處涉人世,攝衛修道,於何事而可為乎?於何事而不可為乎?及辭讓受納,進趣退舍,眾諸物務,其事云何?願垂告誨,終身奉遵。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

〔注〕貴賤之道,反覆相尋。

〔疏〕反衍,猶反覆也。夫貴賤者,生乎妄執也。今以虛通之理照之,則貴者反賤而賤者復貴,故謂之反衍也。

無拘而志,與道大賽。

〔注〕自拘執則不夷於道。

〔疏〕而,汝也。夫修道之人#29,應須放任,而汝乃拘執心志,矜而持之,故與虛通之理賽而不夷之也。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注〕隨其分,故所施無常。

〔疏〕謝,代也。施,用也。夫物或聚少以成多,或散多以為少,故施張代謝,無常定耳。

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注〕不能隨變,則不齊於道。

〔疏〕夫代謝施用,多少適時,隨機變化,故能齊物。若執一為行,則與理不冥者也。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

〔注〕公當而已。

〔疏〕體道之士,望之儼然,端拱萬乘,楷模於物,群彼萬國,宗仰一君,亭毒黎元,鈴無私德。

縣縣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

〔注〕天下之所同求。

〔疏〕縣絲,賒長之貌也。若眾人之祭社稷,而社稷無私福於人也。

汎汎#30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珍域。

〔注〕汎汎然無所在。

〔疏〕汎汎,普褊之貌也。夫至人立志,周普無偏,接濟群生,汎愛平等。譬東西南北,曠遠無窮,量若虛空,豈有吵界限域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

〔注〕掩御群生,反之分內而平往者也,豈扶疏而承翼哉。

〔疏〕懷,藏也。孰,誰也。言大聖慈悲,兼懷庶品,平往而已,終無偏愛,誰復有心拯救接承扶翼也。

是謂無方。

〔注〕無方,故能以方物為方。

〔疏〕譬彼明鏡,方玆幽谷,逗機百變,無定一方也。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注〕莫不皆足。

〔疏〕萬物參差,亭毒唯一,兔鶴長短,分足性齊。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

〔注〕死生者,無窮一#31變耳,非終始也。

〔疏〕虛通之道,無終無始,執滯之物,妄計死生。故《老經》云,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不恃其成;

〔注〕成無常處。

〔疏〕有物無方,超然獨化,豈假待對而後生成也。

一虛一滿,不位乎位形。

〔注〕不以形為位,而守之不變。

〔疏〕譬彼陰陽,春生秋殺,盈虛變化,榮落順時,豈執守形骸拘持名位耶。

年不可舉,

〔注〕欲舉之令去而不能。

時不可止;

〔注〕欲止之使停又不可。

〔疏〕夫年之夭壽,時之賒促,出乎天理,蓋不由人。故其來也不可舉而令去,其去也不可止而令住,但當任之,未始非我也。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注〕變化日新,未嘗守故。

〔疏〕夫陰消陽息,夏盈冬虛,氣序循環,終而復始;混成之道,變化日新,循理直前,無勞措意也。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疏〕前來所辮海若之談,正是語大道之義方,論萬物之玄理者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

〔注〕但當就用耳。

〔疏〕夫生滅流謝,運運不停,其為迅速,如馳如驟。是知百年獎忽,何足介懷也。

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注〕故不可執而守。

〔疏〕夫流動變化,時代遷移,迅若交臂,驟如過隙,故未有語動而不變化,言時而不遷移也。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注〕若有為不為於其問,則敗其自化矣。

〔疏〕萬物紛亂,同稟天然,安而化之,叉自變化,何勞措意為與不為。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注〕以其自化。

〔疏〕若使為與不為混一,則几聖之理均齊。既任變化之自然,又何貴於至道?河伯更起斯問,遲以所疑。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注〕知道者,知其無能也;無能也則何能生我?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體,五臟精神,己不為而自成矣,又何有意乎生成之後哉。達乎斯理者,爻能遣過分之知,遺益生之情,而乘變應權,故不以外傷內,不以物害己所以常全也。

〔疏〕夫能知虛通之道者,叉達殊玄之實理;達深玄之實理者,鈴明於應物之權智。既明權實之無方,故能安排而去化。死生無變於己,何外物之能害哉。以答河伯之所疑,次明至道之可貴。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