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妇人科

经水

经水、经候、过期而作痛者,乃虚中有热,所以作痛。

经水不及期,血热也。四物汤加黄连。

经候将来而作痛者,血实也。

桃仁 香附 黄连过期乃血少也。

川芎 当归 带人参白术与痰药。

过期,紫黑色有块,血热也,必作痛。

四物汤加黄连、香附。

淡色过期者,乃痰多也。

二陈汤加川芎、当归。

紫色成块者,乃是热也。四物汤加黄连之类。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

南星 苍术 香附 川芎 作丸服。

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痰多、血虚、有热。前方加黄连、白术。若血枯经闭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

躯肥脂满经闭者,导痰汤加芎连。不可服地黄,泥膈故也。如用,以生姜汁炒。

血崩

崩之为病,乃血之大下,岂可为寒。但血去后,其人必虚,当大补气血。

东垣有治法,但不言热。其主于寒,学人宜再思之。

急则治其标。白芷汤调百草霜。

甚者,棕榈皮灰,后用四物汤加干姜调理。

因劳者,用参芪带升补药。

因寒者加干姜。因热者加黄芩、参、术。

崩过多者,先服五灵脂末一服,当分寒热。五灵脂能行能止。妇人血崩用白芷、香附为丸。

白带用椒目末,又用白芷末。

一方∶用生狗头骨烧灰存性,或酒调服,或入药服之。

又方∶用五灵脂半生半熟为末,以酒调服。

气虚血虚者,皆于四物汤加人参、黄芩。

漏下乃热而虚者,四物汤加黄连。

带下赤白

(赤属血、白属气、主治燥湿为先。)带、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宜升。无人知此。肥人多是湿痰。

海石 半夏 南星 苍术 川芎 椿皮 黄柏瘦人带病少,如有带者,是热也。

黄柏 滑石 川芎 椿皮 海石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仍用丸子(一本作瓦龙子)。

又云∶赤白带皆属于热,出于大肠小肠之分。

一方∶黄荆子炒焦为末,米饮汤下,治白带;亦治心痛。

罗先生治法∶或十枣汤、或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不可峻攻。实者可用此法,虚则不宜。

血虚者,加减四物汤。

气虚者,以参术陈皮间与之。

湿甚者,用固肠丸。

相火动者,于诸药中少加炒柏。

滑者,加龙骨、赤石脂。

滞者,加葵花。性燥者,加黄连。

寒月少入姜附。临机应变,必须断浓味。

良姜 芍药 黄柏(二钱,各烧灰) 入椿树皮末(一两半)上为末,粥为丸。每服三四十丸。

痰气带下者∶苍术 香附 滑石 蛤粉 半夏 茯苓妇人上有头风、鼻涕,下有白带。

南星 苍术 黄柏(炒焦) 滑石 半夏 川芎 辛夷 牡蛎粉(炒) 茯苓白带并痛风∶半夏 茯苓 川芎 陈皮 甘草 苍术(炒浸) 南星 牛膝 黄柏(酒浸,晒干炒)

子嗣

肥盛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其身中脂膜闭塞子宫,而致经事不能行。可用导痰汤之类。

瘦怯妇人不能孕育者,以子宫无血,精气不聚故也。可用四物汤,养血、养阴等药。

产前胎动

孕妇人因火动胎,逆上作喘者,急用条黄芩、香附之类。将条芩更于水中沉,取重者用之。

固胎地黄(半钱) 人参 白芍(各一钱) 白术(一钱半) 川芎 归身尾(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二钱) 糯米(一十四粒) 黄连(些小) 黄柏(些小) 桑上羊儿藤(七叶完者)上咀煎汤服之。

血虚不安者用阿胶。痛者缩砂,行气故也。

一切病不可表。

恶阻

(从痰治。)戴云∶恶阻者,谓妇人有孕恶心,阻其饮食者是也。

肥者有痰,瘦者有热,多用二陈汤。

或白术为末,水丸。随所好,或汤或水下。

妇人怀妊爱物,乃一脏之虚。假如肝脏虚,其肝气止能生胎,无余物也。

血块、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

黄连(一两,一半用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益智炒,去益智) 山栀(半两,炒) 台芎(半两) 香附(一两,用便浸) 萝卜子(一两半炒) 山楂(一两) 三棱 青皮 神曲(各半两) 莪术(半两,用米醋煮) 桃仁(半两,留尖去皮) 白芥子(一两半,炒) 瓦龙子(消血块)为末,作丸子服之。

妇人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削。

香附(四两,醋煮) 桃仁(一两,去皮尖) 海石(一两,醋煮) 白术(一两)为末,神曲为丸。

束胎

束胎丸,第八个月服。

黄芩(酒炒。夏用一两,秋用七钱半,冬用半两) 茯苓(七钱半) 陈皮(二两,忌火) 白术(二两粥为丸。)束胎散即达生散人参(半钱) 陈皮(半钱) 白术 白芍 归身尾(各一钱) 甘草(二钱,炙) 大腹皮(三钱)紫苏(半钱)或加枳壳、砂仁作一帖;入青葱五叶,黄杨木叶梢十个,煎。待于八九个月,服十数帖,甚得力。或夏加黄芩,冬不必加;春加川芎。或有别证,以意消息。

第九个月服黄芩(一两,酒炒。宜热药,不宜凉药。怯弱人减半) 白术(一两) 枳壳(七钱半,炒) 滑石(七钱半,临月十日前小便多时,减此一味。)上为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热汤下。不可多,恐损元气。

安胎

白术 黄芩 炒面 粥为丸。

黄芩安胎,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

缩砂安胎治痛,行气故也。

益母草即茺蔚子,治产前产后诸病,能行血养血。难产作膏∶地黄膏、牛膝膏。

胎漏

(气虚、血虚、血热。)戴云∶胎漏者,谓妇人有胎,而血漏下也。

子肿

(湿多。)戴云∶子肿者,谓孕妇手足、或头面、通身浮肿者是也。用山栀炒一合,米饮汤吞下。三因方中有鲤鱼汤。

难产

难产之由,亦是八九个月内不谨者。

气血虚故,亦有气血凝滞而不能转运者。

催生方

白芷灰 滑石 百草霜上为末,芎归汤或姜汁调服之。

治胎衣不下 妇人大全方,别有治法。

产后血晕

(虚火载血,渐渐晕来。)用鹿角烧灰,出火毒,研为极细末,以好酒调,灌下即醒。行血极快也。

又方∶用韭叶细切,盛于有嘴瓶中,以热醋沃之,急封其口,以嘴塞产妇鼻中,可愈眩晕。

产后补虚

人参 白术(各二钱) 黄芩 陈皮 川芎(各半钱) 归身尾(半钱) 甘草(一钱,炙。) 有热加生姜(三钱) 茯苓(一钱)必用大补气血,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当清热,补血气。

消血块

滑石(二钱) 没药(一钱) 麒麟竭(一钱,无则用牡丹皮) 为末,醋糊作丸。

瓦龙子能消血块。

川芎 黄芩 白术 茯苓 干姜 滑石 白芍(炒) 陈皮咀,煎汤服。

恶露不尽

谓产后败血所去不尽,在小腹作痛。

五灵脂 香附末 蛤粉 醋丸 甚者入桃仁(不去尖)如恶血不下,以五灵脂为末,神曲糊丸,白术陈皮汤下。

中风

不可作风治,切不可以小续命汤服之。必大补气血,然后治痰。当以左右手脉分其气血多少而治。

口眼斜,不可服小续命汤。

发热恶寒

大发热必用干姜,轻用茯苓,淡渗其热。一应苦寒热发表药,皆不可用也。

才见身热,便不可表。发热恶寒,皆是气血。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恶寒、发热、腹满者,当去恶血。脉满者不是,腹痛者是。

产后不可下白芍,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

产后一切病皆不可发散。

小儿科

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

小儿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

吐泻黄胆

三棱 莪术 陈皮 青皮 神曲 麦芽 甘草 白术 茯苓 黄连 上为末,水调服。

伤乳吐泻者加山楂。时气吐泻者加滑石。发热者加薄荷。

吐泻用益元散。钱氏五补五泻之药俱可用。

急慢惊风

发热、口疮、手心伏热、痰热、痰喘、痰嗽。

并用通法;重则用瓜蒂散,轻则用苦参赤小豆末。须酸齑汁调服。吐之后,用通圣散蜜丸服之。

惊有二证∶一者热痰,主急惊,当直泻之;一者脾虚,乃为慢惊,所主多死,当养脾。

东垣云∶慢惊者,先实脾土,后散风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养血。

慢者,只用朱砂安神丸,更于血药中求之。

黑龙丸牛胆南星 礞石(各一两,焰硝等分 ) 天竺黄 青黛(各半两) 芦荟(二两半) 朱砂(三钱)僵蚕(五分) 蜈蚣(二钱半,烧存性)上为细末,煎甘草汤膏,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惊薄荷汤下,慢惊桔梗、白术汤下。

神圣牛黄夺命散槟榔(半两) 木香(三钱) 大黄(二两,面裹煨熟为末。) 白牵牛(一两,一半炒,一半生用)黑牵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上为一处,研作细末,入轻粉少许。每服二钱,用蜜浆水调下。不拘时候,微利为度。

疳病

胡黄连丸胡黄连(半钱,去果积) 阿魏(一钱半,醋煮,去肉积) 麝香(四粒) 神曲(二钱半,去食积)黄连(二钱半,炒,去热积)上为末,猪胆汁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白术汤下。

小儿疳病腹大∶胡黄连丸二十丸,白术汤下。

痘疮

(分气虚、血虚补之。)气虚用人参、白术,加解毒药。

但见红点,便忌升麻葛根汤,发得表虚也。

吐泻、少食、为里虚。不吐泻、能食、为实。

里实而补,则结痈肿。

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或用烧人屎。黑陷甚者,烧人屎,红、活、绽、凸为表实,而复用表药,则要溃烂不结痂。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

痘疮,或初出,或未出时,人有患者,宜预服此药。多者合少,重者合轻。方用丝瓜近蒂三寸连瓜子皮烧灰存性,为末,砂糖拌吃。入朱砂末亦可。

解痘疮毒药丝瓜 升麻 酒芍药 甘草(生用) 糖球 黑豆 犀角 赤小豆解痘疮法,已出未出皆可用。朱砂为末,以蜜水调服。多者可减,少者可无。

腹胀

萝卜子(蒸) 紫苏梗 陈皮 干姜(各等分) 甘草(减半) 食减者加白术,煎服。

夜啼

人参(一钱半) 黄连(一钱半,姜汁炒) 甘草(半钱) 竹叶(二十片) 作二服。加姜一片,煎服之。

口糜

戴云∶满口生疮者便是。江茶粉草敷之。

又方∶苦参、黄丹、五倍子、青黛各等分,敷之。

脱囊肿大

戴云∶脱囊者,阴囊肿大、坠下、不收上之说。

木通 甘草 黄连 当归 黄芩 煎服。

脱囊,紫苏叶为末,水调,敷上。荷叶裹之。

脱肛

戴云∶脱肛者,大肠脱下之说。

东北方陈壁上土,汤泡,先熏后洗。亦可用脱囊药服之。

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肿硬不和软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类。二者盖是热病。用百草霜、滑石、芒硝、为末,酒调敷。

瘾疹

(黑斑、红斑、疮痒。)用通圣散调服。

咯红

戴云∶咯红者即唾内有血,非吐血与咳血。

黑豆 甘草 陈皮 煎服。

吃泥

(胃热故也。)软石膏 甘草 黄芩 陈皮 茯苓 白术 煎服。

痢疾食积

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煎服。

赤痢加红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食积痢炒曲 苍术 滑石 芍药 黄芩 白术 甘草 陈皮 茯苓 上 咀煎,下保和丸。

解颅

乃是母气虚与热多耳。

戴云∶即初生小儿头上骨未合而开者。上以四君子汤、四物汤。有热加酒芩、炒黄连、生甘草,煎服。

外以帛束紧,用白蔹末敷之。

蛔虫

楝树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服。

口噤

郁金 藜芦 瓜蒂 为末,搐鼻。

风痰

南星(半两,切) 白矾(半两入器中,水高一指浸,晒干研细末) 白附子(一两) 用飞白面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或二丸,姜蜜薄荷汤化下服之。

癞头

用红炭 长流水令热,洗之。又服酒制通圣散。除大黄酒炒外,以胡荽子伏龙肝悬龙尾黄连白矾为末,调敷。

又方∶松树浓皮(一两,烧灰。) 白胶香(二两,熬沸倾石上。) 黄丹(一两,飞。) 白矾(半两,火飞。) 软石膏(一两) 黄连(半两) 大黄(五钱) 轻粉(四厘。)上极细末,熬熟油调敷疮上。须先洗了疮口,敷乃佳。

赤瘤

生地黄 木通 荆芥苦药带表之类。用巴蕉油涂患处。

鼻赤

雄黄、黄丹、同敷。

一小儿好吃粽,成腹痛。黄连、白酒药、为末,调服乃愈。

附录

一、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

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焰,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违道于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其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龙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不两立。偏胜则病移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以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丹溪又启∶火出五脏主病。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痛疮疡,属于心火之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也。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自人为。又考内经病机一十九条内举属火者五∶诸热瞀 ,皆属于火;诸惊禁 ,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气逆上,皆属于火;诸躁扰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而河间又广其说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内经之意。曰∶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有声、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污之病,皆少阳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肠之气所为也。若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跗肿酸痛、气逆上冲、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哑、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 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此皆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所为也。是皆火之变见于诸病也。谓为脉虚则浮大,实则洪数。药之所主,各因其属。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

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火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其阴失守,无根之火,为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不明诸此之类,而求火之为病,施治何所根据。故于诸经,集略其说,略备处方之用,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附录

二、气属阳动作火论

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之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内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何者?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

河间曰∶五志过极,则为火也。何后世不本此议,而一概类聚香辛燥热之剂。气作寒治,所据何理?且言七气汤制作∶其用青皮、陈皮、三棱、蓬术、益智、官桂、甘草,遂以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伤,混同一意,未喻其药。以治真气以下诸气,尤有甚焉者,兹不复叙。况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经言九气之变,未尝略而不详。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惊者平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胜之。九气之治,各有分别,何尝混作寒治论,而类聚香热之药,通言而治诸气,岂理之谓欤。

若香辛燥热之剂,但可劫滞气,冲快于一时;以其气久抑滞,借此暂行开发之意。药中无佐使制服所起之气,服之,甚则增炽郁火,蒸熏气液而成积,自积滋长而成痰,一饮下膈,气乃氤氲,清虚之象,若雾露之着物,虽滞易散,内挟痰积,开而复结,服之日久,安有虚实而不动,气动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误之由,习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发太过,香辛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浊气上腾,犹曰肾虚不能摄气归原,遂与苏子降气汤四磨汤下,黑铅丹、养气丹、镇坠上升之气;且硫黄黑锡佐以香热,又无补养之性,借此果能生气而补肾乎。请熟详之∶夫湿痰盛甚者,亦或当之,初服未显增变,由其喜坠、而愈进,形质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炎,子气亦弱,降令不行,火无以制,相扇而动,本势空虚,命绝如缕,积而至深,丹毒济火,一旦火气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瓦药,重坠无形之气,其气将何抵受随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尝沉也,岂不死欤。丹溪有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其热愈甚,自觉无冷,非真冷也。火热似水,积热之甚,阳亢阴微,故有此证。认假作真,似是之祸可胜言哉。内经虽云百病皆生于气,以正气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当详所起之因,滞于何经,有上下部分藏气之不同。随经用药,有寒热温凉之同异。若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损真气。与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气、香附之快滞气、陈皮之泄气、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紫苏之散表气、浓朴之泻卫气、槟榔之泻至高之气、沉香之升降其气、脑麝之散真气,若此之类,气实可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损泄者,其过剂乎,用之,能却气之标,而不能治气之本。岂可又佐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混同谓治诸气,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气作火论,治与病情相得。丹溪发挥论云∶冷生气者,出于高阳生之谬言也。自非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足论寒者,吾恐十之无一二也。

附录

三、血属阴难成易亏论

《内经》曰∶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注之于脉,少则涩,充则实。常以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液汗变化而赤为血也。生化旺,则诸经恃此而长养;衰耗竭,则百脉由此而空虚。可不谨养哉。故曰∶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是知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神静则阴生,形役则阳亢;阳盛则阴必衰,又何言阳旺而生阴血也。盖谓血气之常,阴从乎阳,随气营运于内,而无阴以羁束,则气何以树立?故其致病也易,而调治也难。以其比阳常亏,而又损之,则阳易亢阴易乏之论,可以见矣。诸经有云∶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经行,至四十九而经断,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知此阴气一亏伤所变之证∶妄行于上则吐衄;衰涸于外则虚劳;妄返于下,则便红;稍血热则膀胱癃闭;溺血渗透肠间则为肠风;阴虚阳搏,则为崩中;湿蒸热瘀,则为滞下;热极腐化则为脓血。火极似水。血色紫黑;热盛于阴,发于疮疡;湿滞于血,则为痛痒瘾疹,皮肤则为冷痹。蓄之在上,则人喜忘;蓄之在下,则为喜狂。堕恐跌仆,则瘀恶内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此特举其所显之证者。治血必血属之药,欲求血药,其四物之谓乎。河间谓随证辅佐谓之六合汤者,详言之矣。余故陈其气味专司之要,不可不察。夫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分三,治血中主药。通肾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归其经也。

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气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脾胃论》有云∶若善治者,随经损益,损其一二味之所宜为主治可也。此特论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者也。若气虚血弱,又当从长沙。

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生阴血也,若四物者,独能主血分受伤,为气不虚也。辅佐之属∶若桃仁、红花、苏子、血竭、牡丹皮者,血滞所宜;蒲黄、阿胶、地榆、百草霜、榈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没药、五灵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苁蓉、锁阳、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败龟板者,血虚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干姜桂者,血寒所宜;生地黄、苦参,血热所宜;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以其触类而长,可谓无穷之应变矣。

附录

四、滞下辩论

滞下之病,尝见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热,妄用兜涩燥剂止之。或言积滞,而用巴硇丸药攻之;或指湿热,而与淡渗之剂利之;一偏之误,可不明辩乎。谨按原病式所论,赤白同于一理,反复陈喻,但不熟察耳。果肠胃积滞不行,法当辛苦寒凉药,推陈致新,荡涤而去,不宜巴硇毒热下之。否则郁结转甚,而病变危者有之矣。若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谷湿之象。滞下者,垢瘀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岐,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行积可乎。其下痢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肾气。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若此者,岂可与泻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尝原其本,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以其积滞之滞行,故名之曰滞下。其湿热瘀积干于血分则赤;干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气血不运,脾积不磨,陈积脱滑下凝,犹若鱼脑矣。甚则肠胃空虚,关司失守,浊液并流,色非一类,错杂混下注出,状如豆汁矣。若脾气下陷,虚坐努责,便出色如白脓矣。其热伤血深,湿毒相瘀,粘结紫色,则紫黑矣。其污浊积而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后重里急,至圊而不能便,总行频并亦少,乍起乍止而不安,此皆大肠经有所壅遏窒碍,气液不得宣通故也。众言难处,何法则可求之?长沙论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黄之剂。可温者,悉用姜附之类。何尝以巴硇热毒下之,紧涩重药兜之。又观河间立言∶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宜温、脉弦则去风、脓血粘稠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药温之,风邪内束宜汗之,溏为痢当温之,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

用药轻重之别,又加详载。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治实治虚之要论。而丹溪又谓大虚大寒者,其治验备载《局方发挥》。观此治法,岂可胶柱而调瑟。又有胃弱而闭不食,此名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详论者。

以《内经》大法推之,内格呕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则胃虚木火乘之,是土败木贼也,见此多成危候。

附录

五、三消之疾燥热胜阴

尝读刘河间先生三消之论,始言天地六气五味,以配养人身六味五脏,而究乎万物之源;终引《内经》论渴诸证,以辩乎世方热药之误。此比物立象,反复详明,非深达阴阳造化之机者,孰能如是邪。请陈其略∶夫经中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结热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肠痹热而渴者,有因伤饱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天热而渴者,有因伤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肾热而渴者,有因痛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为燥热之疾一也。三消之热,本湿寒之阴气衰,燥热之阳气大甚,皆因乎饮食之饵失节,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饮食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实热结于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实热燥甚于肾,故渴而不饮。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三消者,其燥热同也。故治疾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岂不以滋润之剂,养阴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书,谓因下部肾水虚,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实热而多烦渴,下虚冷而多小便。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尤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吁!若此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矣。以彼人言,但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能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暗哉。彼不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于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水液既不能渗泄浸润于外,则阴燥竭而无以自养,故久而多变为聋盲疮疡痤痱之类而危殆。其为燥热伤阴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