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申论考试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导读

亲爱的读者,本部分视频为申论考试的本质与特征的学习导读,希望您能通过视频的讲解和对教材的学习,全面地理解本节内容,从而领会申论作答的真谛。(建议在 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精讲

申论考试的本质:两个关键及其根本逻辑

拨开申论的层层迷雾,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其本质:申论考查的就是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考查是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下进行的。申论就是针对特定事实提出对策并展开论述,表明自己观点或言论。申论要求在准确把握一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必要的说明和引申,然后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并进行论证。

有人引经据典,说申论就是“申而论之”,这个观点没什么错,但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废话”。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空洞的、套话式的思维,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其实质是同义反复。实际上,申论考试不是自古就有的,是我们国家的人事部模拟公务员实际工作的场景发明的。

申论实际上考查两个部分,分别是“申”和“论”。“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明、引申,“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申论有两个关键性的元素:一是“申”,申明或阐明特定事实,包括特定事实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这一点,有60分的含金量。现代申论“在申不在论”,重点是就案例和材料提出的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把问题阐述清楚,并且提出解决办法。二是“论”,论证特定事实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调研然后形成分析报告,这些还只是调研层面的问题。要想真正地去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就必须把它变成政府的政策。怎么才能够使之变成政府的政策呢?要通过说服你的上级领导,通过说服你的上级机关,甚至要通过立法机关的批准,这里就有一个说服的过程,这个说服的过程就是“论”的过程,就是要论证表现的准确性、原因的针对性和对策的有效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写作部分,有40分的含金量。

可以说,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性因素,也就把握住了申论的本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申论考查了两个能力。第一个是说清楚的能力,第二个是能够说服别人的能力。

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申论考试的根本逻辑:围绕特定事实展开的对特定事实的表现(B)、原因(Y)和对策(D)的全面分析,即BYD(为了好记可以叫比亚迪逻辑)。从近几年的申论真题来看,特定事实往往会在题干中清楚地标出,根据题干找特定事实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如2014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第四题: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这里的特定事实就是跟风,短评的内容就是把跟风的表现、原因和解决对策说清楚。2013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第三题:要求志愿者写一份讲解妈祖文化的示范性的讲解稿。这里的特定事实非常明确,就是妈祖文化,而不是妈祖或妈祖神像。只要明确了这一点,说清楚妈祖文化的表现(是什么和影响)、原因(为何会流传于世)和对策(未来愿景),这道题就大功告成了。

特别提示:

BYD(表现、原因、对策)逻辑与申论万能思维体系是不矛盾的。万能思维体系可以存在于表现,也可以分析原因,更可以提出对策,是这三个方面内部所包含的对策方面。

申论考试的特征

申论是一种用于选拔和录用国家公务员的应试文体,它适当地借鉴了我国古代科举应试中“策论”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策论主要是要求考生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在这方面与策论是一致的。不过,申论更加注重考查考生概括案例或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合理推论材料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申论就是公务员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过程中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行政建议并展开论述,从而表达自己行政意图的文章,其本质就是“官样文章”

作为官样文章,申论除了在写作范式上有自己的规定性外,在文章风格和思维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从特征的角度来说,申论就是“官样议论文”。一方面,申论考查的内容很严肃、很深刻,不是一般的市井琐事。同时,申论答题和写作在形式和语言上要遵循一定的“官样”规范,要写四平八稳的文章,风格上要平和——语言朴实无华、中庸——观点折中公允、凝练——文笔紧凑简练、沉稳——思维细密周到;另一方面,申论还要有考生自己的观点,要适度灵活。因此,申论文章就是介于政府公文和杂文评论之间,而又偏向于政府公文的一种文体。申论文章比政府公文要开放和灵活,比杂文评论要公正、客观和严肃,可以说是一种既活泼又严肃的文体。从思维方式上说,申论文章作为“官样文章”,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公文,是“顶天立地”的文章。所谓“顶天”就是指理论要顶天,即作为公务员要有充足的理论储备,要站在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的制高点和最前沿,用党和国家最高的理论政策来指导实际工作;所谓“立地”就是实践要立地,即作为公务员要在国家最高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具体、系统的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和认知申论文章的基本特点,我将申论文章的具体特征形象地概括为:透、全、实、精

申论文章特征一:透

申论答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锐性是升华申论主题的必备素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泰勒从女人裙子长短变化的现象看出了经济的走势。他发现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女人就会穿短裙子,以炫耀里面穿的长筒丝袜;在经济状况糟糕的时候,女人无钱买丝袜,只得把裙边放低。于是,有学者就提出了“裙边理论”,这可以算作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极好例子。也说明我们要想把握社会发展的实质,对具体社会现象保持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农民工现象为例,我们应当透过农民工现象看到怎样的本质呢?透过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具体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再例如,透过农村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的现象,我们应看到其背后的本质:伪劣食品农村卸货,凸显了“舌尖上的城乡差距”。农村问题食品扎堆的内因和根源是城乡差距,具体说是农民辨别力不足,维权意识差,还有熟人社会的“面子悖论”(农民消费能力低与面子要求高之间的矛盾);外因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更加不力。

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一定要站在政府的立场和角度上分析问题。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升华申论主题的基本条件。所谓政治立场,就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观察、分析、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我们在写作申论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定地站在人民和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立场上,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为改善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出谋划策,提出客观而又中肯的建议或批评,要防止在申论考试过程中过于偏激和严厉地批评政府,甚至辱骂政府,把申论写作当成了情绪发泄的工具。实际上,我们在阅卷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可想而知,这种风格的试卷自然得分很低。例如,对于“华南虎照片”事件,某著名青年才俊写道:“2007年是摄影年,有两个摄影大师,一个是周正龙,一个是陈冠希,一个照的照片明明是假的,偏偏想让人家说是真的。另外一个人照的照片明明是真的,却偏偏想让人家说是假的,他们是多么地羡慕对方啊!”很明显,他对华南虎照片事件的分析虽然很有创意,但绝对不适合申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是从政府管理的层面去分析问题。因此,申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很独特的。这种视角就是政府管理的视角,政府执政的视角。在申论考试中,对问题本质的揭露,不是哲学层面的揭露,不是美学层面的揭露,也不是社会学层面的揭露,而是政府管理层面的一种揭露,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把握。

要想撰写一篇透彻的申论文章,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和政治理论素养。要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党和政府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政策方针牢记于心。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理解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方针和治国方略,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是特别需要学习的材料。在这个方面,本书的姊妹篇《申论范文宝典》会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前文中多次提到了政治的概念,一提到政治,我猜想,很可能各位考生会感到有些不舒服。有这种感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政治的概念已经被妖魔化和污名化了。其实,对政治抱有恐慌感和厌恶感是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的,因为政治在本质上是公正和善良的。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政治到底是什么。在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人们关于政治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价值说、神学说、权力说和管理说之分。价值说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认为政治就是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在西方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前者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后者认为政治就是要追求“最高的善”。神学说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的体现和外化。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受命于天”的思想,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观。权力说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在中国以法家为代表,追求“法”“术”“势”的政治之道,在西方以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为代表,把政治理解为夺取权力、维护权力和扩大权力。管理说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不管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应该看到政治本身并不是邪恶的。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本性的解释是最为深刻和准确的。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政治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各个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围绕国家权力展开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简单地说,政治就是与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可以看出,国家的出现,即政治的形成,其目的绝不是为了激化矛盾,扩大斗争,而是要作为公正的裁判以缓和矛盾,减少斗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治是美好的,也是善良的。

事实上,政治关键词一共有两个:一是“权力”,即公权力;二是“权利”,即私权利。其基本原理就是如何运用权力去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治是美好的,也是善良的。因此,如果我们有机会从事公务员工作,在宦海中畅游,那实际上从事的就是政治工作,也就是俗话说的“从政”。既然要从政,政治又是美好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政治呢?公务员作为掌握和运作国家权力的工作人员,思想如果没有高度,不能心系政治,不能时刻牢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就没有思路,文章就没有深度,前途自然也不会光明。要想成为公务员或有前途的公务员,就必须要爱政治。所谓的“爱政治”首先就是要善于用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来武装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中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申论考试中善于把考试题目和当前具有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相结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公务员的梦想就难以实现。例如,2014年国考市地以下作文要求根据“幸福始终是充满缺陷的”进行写作,看似很文艺,看似写个人的、小我的幸福,但如果我们脑子里装着政治的概念,我们就能想到大我,想到国家和社会的幸福,也就是全体人民的幸福,人民幸福不就是中国梦的核心内涵吗?想到这里,写作的高度就有了。2013年4月联考考查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工人阶级,为什么会考这个问题呢?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梦”,而“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坚持走中国道路,要靠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工人阶级当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2012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生在写作中应该知道弘扬这种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08年国考涉及的主要材料是怒江水电开发的内容,但如果应试者在作答时不能扣上生态文明的主题,答案就会没有高度,也不会得高分。2006年1月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考查了关于招商引资的问题。阅卷的实践证明,如果考生就事论事,不能从解决招商引资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能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展开论述,就不可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

申论文章特征二:全

申论文章的“全”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涵盖的信息点要全;二是思维要周全,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不能以偏概全。

内容涵盖的信息点要全面,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申论试题的前两部分的阅卷一般是根据标准答案实行采分制,按点给分,所以答案务必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归纳。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多得分,得高分。

思维要周全。一是要求思维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写作申论文章时,要善于运用申论万能思维体系,灵活运用多角度的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不但要善于从实务、时间、空间和价值角度分析问题,还要善于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形成交叉式、立体式思维。分析实务,宏观上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微观上要学会对某一个特定事实从主体、技术、制度和环境上去分析。在时间维度,宏观上可以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去分析,对于某个具体事件,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去分析。评价事件,既要看到问题的表象,又要考虑到问题的实质,要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既要克服弊端,又要发扬成绩,等等。

二是要求学会进行辩证分析。对于辩证分析方法,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懂一点,但是真正能把辩证法应用到申论写作中去的就寥寥无几了。我们不妨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诸位考生认为“有用”长寿还是“无用”长寿呢?你的回答如果是二选一,那就说明你的思维还不够辩证。原因很简单,有用的东西可能长寿,而无用的东西也可以长寿。老母鸡能下蛋,主人就不会杀它,它就能长寿;树林里的歪树,毫无用处可言,自然不会有人动它,它也能长命百岁。做这个测试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在分析申论材料和构思申论文章时一定要养成辩证思考的习惯。由于申论考试的角度、方式具有灵活性、机动性和多变性,有较大的开放性,所以考生要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答题,防止偏激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申论文章平和中庸的风格。

申论文章特征三:实

申论文章要“透”而“全”“实”而“精”,防止“假”而“空”。虽然我们强调写作申论文章时要“大题小做”,但是要杜绝“空”字当头,防止和克服空泛无物的毛病,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历次公务员的阅卷工作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即所提出的对策要真实具体,否则,单纯的泛泛而谈是没有价值的。因此,申论文章的“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充实;二是要真实

所谓“充实”,就是指申论文章分析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要具体可行。本书后面将告诉各位大量申论写作的技巧和万能模式,但不论是概述主要内容的“万能框架”,还是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这些都是框架或骨架类的内容。骷髅是可怕的,然而当骷髅有了血肉的填充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美女。因此,在进行申论考试时,尤其要注意用实际的内容来填充“万能框架”。

具体的做法就是立足材料,模块化运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强调。材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随着材料字数的增加,材料中可用的素材也成正比例增加,要学会挑选、概括材料中的内容。申论文章一般要求800—1200字,从5000—8000字的材料中找500—600字并非难事。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们还会详细讨论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挑选内容的技巧和方法。

所谓“真实”,就是要求内容要符合材料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提出对策时一定要结合实际,这一点非常重要。2006年1月份北京市公务员申论考试第三部分就明确要求要联系实际,不能脱离材料和实际瞎编乱造,要注意对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针对性。2010年的国考题目更是强调了答案与实际相结合。

申论文章特征四:精

申论文章的“精”主要指申论语言。一是要准确精练,二是要表达规范

首先,申论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精练,切忌啰唆和废话过多。在这方面,请注意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其语言准确而简练,每个句子都不长,最长也不过20个字。2014年国考中,有人作文题目就超过20字,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幸福的认知》(25个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事物都是美好与残缺的统一》(28个字),光看题目,阅卷老师就会认为考生概括能力不强而心生反感。

同时,由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阅卷老师多为中文系老师,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语言通顺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习近平曾指出并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其次,要注意申论语言的规范问题。申论作为一种文体,其语言是有特定风格和要求的,其阐述内容也是具有一定规范的。例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提法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申论文章的语言表达一定要规范,避免在文中出现“搞好”“弄好”等大实话和大白话。前面曾经强调过,很多考生由于缺乏日常的理论积累和语言积累,好像茶壶里煮饺子,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东西满是口水的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