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及其环境分析

1.2.1 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核算工作所遵循的规范大都散见于国家制订的会计法规和各部门制订的会计制度中。在过去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这些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对加强经济核算、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我国的一些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会计法》制订所有企业都应共同遵循的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1.制订会计准则是深化经济改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我国的长期实行的会计核算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各有关主管部门按行业制订会计制度,使得部门分隔,各类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无法客观地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各类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不利于稳定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各主管部门制订本行业会计制度时,往往较多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容易导致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结构的相互重复甚至冲突;二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混同,财政部门既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制订收益分配制度,又以管理者的身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制订有关的财务会计制度。由于利益分配关系的制约,使财政部门往往偏重于以资产所有者的角色强调利益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理职能,形成不同企业利益分配的非均衡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企业集团已经突破了部门和所有制格局,难以确定应由哪个部门按哪种行业来制订会计标准,客观上需要一个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的会计核算准则,用以约束所有企业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2.制订会计准则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会计准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高质量的商业语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内外经济活动日益融为一体,必然带来国内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的冲突和矛盾。为便于国际间的会计交往和跨国投资,并在国际交往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必须在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方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打通接轨国际资本市场的会计桥梁,制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使之既能成为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又能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符合国际惯例,为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服务。

3.制订会计准则是加强宏观控制,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也应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为顺应这一要求也必须建立会计准则,使国家可以依据会计准则对各类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监督。有了会计准则,各个企业无论在盈亏计算还是编制财务报告等方面,便有了一个共同的计算基础,横向对比分析就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会计准则事实上就成为会计、审计、财税、银行等经济监督的重要依据,从而改变以往“政出多门”的局面,保证经济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4.制订会计准则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上市公司已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带动行业成长的中坚力量,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对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部分上市公司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制订会计准则,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套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5.制订会计准则是发展会计理论,深化会计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的会计教育也是以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主要内容,会计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大多是对会计制度的解释和说明,既影响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又使会计教育呈明显的滞后性特征。会计学是一门方法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同时更强调应用性,如果没有具体的会计准则加以指导,会计理论成果就难以向会计实践渗透。因此,从实践上看,制订会计准则是重新认识会计理论的过程,同时也开拓了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对进一步深化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和完善会计学科体系,提高会计教育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现已建成了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 年2 月,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 项基本准则、38 项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其中新修订的准则16项,新制订的准则22项,涵盖了会计实务中目前已经发生或者能够预见到的经济业务事项。从实施效果看,各项准则的规定都得到了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