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上):财务与会计热点问题探索
- 刘永祥等编著
- 2549字
- 2020-09-01 11:42:35
1.2.2 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的环境分析
在相当重要的程度上,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都以环境分析为前提或从环境分析中得出。会计准则的研究同样也必须以环境分析为起始点。
1.会计环境因素的一般分析
会计准则受经济、社会、政治、法律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限定了会计准则的作用范围,对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经济因素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和会计实践的丰富程度,因此经济环境对会计准则制订和实施的影响最为直接。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发展水平、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趋势等对会计准则的制订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由于在所有制形式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要求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竞争环境中,经济效益成为经营者的重要目标,企业外部关系人特别是债权人、投资人都需要在广泛而深刻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以做出在各种立场上的经济政策。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投资渠道单一、产品统购包销,企业会计主要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计划统计部门提供信息,会计准则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其程序和方法也相对单一和教条。
第二,经济类型与发展水平。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的经济类型和发展水平亦有差别,有些国家以农业为主,有些国家以采掘业为主,有些国家以对外贸易为主,有些国家以旅游为主,还有一些国家是以加工工业为主。由于各国的经济类型不同,它们对会计准则的要求就各有其特点。同样,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会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单纯的农业经济只需要基本的现金制会计就可以了,而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必须采用精细的应计制会计。
第三,企业组织与经济发展趋势。一个规模较大的公司对某一期间所发生的广告费用可以将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则一般采用递延方法处理。虽然企业组织中生产与经营的复杂程度不完全取决于规模的大小,但复杂程度的不同却直接影响着会计的方法和程序。经济增长趋势对会计的影响在于增长导致递延费用,稳定加剧现有市场竞争,衰退易于出现侵蚀或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倾向。
第四,物价变动。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作为基本形式来反映经济活动的。如果货币价值相对稳定,就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推算原则,反之,必将影响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2)社会因素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单位,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细胞,因而社会环境对会计准则的制订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会计的社会地位。会计的地位取决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和会计作用的发挥程度,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会计教育、会计人员构成和会计工作水平。
第二,会计人员的教育和训练水平。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他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程度制约着经济管理水平。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先进会计管理方法的运用也取决于会计人员的智能结构、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
第三,政治体制。在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中,会计服务对象亦有所差别,同时,政治制度也决定着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间的传播程度。
(3)法律因素
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影响最为直接。会计准则应与国家的法律相适应,或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后盾。
第一,法律体制。按法律体制的不同,世界上的国家基本上分为法典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在法典国家,会计准则是通过立法程序建立的,因此在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相反,在不成文法国家,法律对会计准则没有更多要求。
第二,立法对企业与会计的干预程度。一般而言,对会计准则建设有影响的立法主要有公司法、税法、商法、证券交易法、破产法、民法等,其中税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许多国家的会计政策都是根据税法的要求加以制订,甚至连会计的程序也要遵循税法的规定。
2.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的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从此开始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出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营和所有制形式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的大趋势。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内涵也不断拓展,建立我国会计准则的条件已日趋成熟。
(1)经济改革为制订和实施会计准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过来,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又必将促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2)会计学界对制订和实施会计准则的认识大为加强。20世纪80年代前,会计准则问题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空白。此后,在经济改革的探索中,会计界前辈提出了在我国建立会计准则问题,尽管在理由表述上存在差异,但绝大多数同志赞成制订我国成文的会计准则。
(3)会计界对会计准则问题已有了一定的探索,会计准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就成立了“会计原则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开始从事会计准则研究。1988年,财政部会计司成立了会计准则组,提出了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和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1989 年1 月,在上海召开了会计准则专题讨论会,通过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准则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工作任务说明》,同时将“会计原则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改组为“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1990年11月,财政部提出了《会计准则提纲(讨论稿)》,1992年,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实质上相当于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1997年,我国正式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起草独立审计执业规则,1995 年,财政部正式发布了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这些成果为制订会计准则做了组织和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4)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长期执行的相关规范中事实上已包含了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只是没有得到科学的概括和准确的表述。我国在系统总结企业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完全可以形成我国的会计准则。
(5)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基本能够适应实施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准则的概括性较强,较之会计制度更为抽象,这就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使会计准则的实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