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医生家庭,海明威的一生没有走上从医的一帆风顺的道路,而是跌宕起伏,甚至带有某种传奇性。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考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红十字会车队,在意大利前线受伤,仅左腿就取出弹片237块。1937年,他又以记者身份奔赴西班牙内战前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他还驾驶过游艇改造的军舰去侦察德军行动。此外,他在北非丛林中围猎,在远海地带捕过鱼,在妻儿离去后依旧笔耕不辍……
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一位84天一无所获的老人,在周围人的嘲笑中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希望。在第85天的打渔中,他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鱼,并且与之搏斗了两天两夜,最终获胜。然而在归途中,鲨鱼让那条鱼最终只剩下了骨架。尽管他用尽了船上的所有工具保护大鱼,却不能阻止,然而老人始终没有放弃与鲨鱼的搏斗,战斗至最后的一分一秒。
再看海明威,他的一生又何尝与老人不相似呢?晚年疾病缠身的他,面对妻儿双双离去的痛苦,始终没有放弃写作。1961年,迅速恶化的身体,各种疾病的折磨,心力交瘁的海明威又怎能忍受自己成为人生的弱者,最终饮弹自杀。就如小说中的老人一样,面对失败拥有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意志,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管有可能把他消灭掉,但是绝对不会打败他。
如果只是卑微而懦弱地活着,那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至少保持精神上的高贵与骄傲。
除了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海明威的小说中还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呜》中的罗伯特·乔丹。这些硬汉形象奠定了海明威“文坛硬汉”的地位,也成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心中的精神偶像。而这一形象,在他的晚年小说《老人与海》中尤为突出。一个不可以被打败的人,有着崇高的尊严和对前途的乐观自信,这样一个刚毅坚强、崇高的人物形象,也是海明威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不畏艰难、挫折、甚至诽谤攻击,勇敢地探索前进的化身。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
如老人一样,海明威最后选择了自杀,看似失败人生的背后,却始终不屈服命运的精神胜利。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唯有精神和心灵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像那个始终追随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