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客观现实和自我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8.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
(二)判断鉴别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
对以下40道题,如果感到“常常是”,在题前的括号里画“√”;“偶尔是”,画“△”;“完全没有”,画“×”。
(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 )4.经常早醒1~2 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放不开,整日思索。
(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 )16.一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 )18.情感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时有恐惧感。
(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其注意。
( )30. 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 )31. 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生怕自己也身患同病。
( )33. 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惧倾向。
(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 )38.经常无端头疼,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
“√”得2分,“△”得1分,“×”得0分。
评价参考:
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31~40分: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上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四、实训操练
(一)停止与自己对立
“停止与自己对立”是指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不论自己做了多少不合适的事,不论自己有多少自认为的不足,从现在起,都停止与自己对立,要学习站在自己这一边,站在自己人性的尊严这一边,学习维护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写出一些“停止与自己对立”这样自我激励的句子。
例句:不论我的现状如何,我选择尊重自己的生命和独特性。
(二)停止苛求自己
试着回想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件事,你是否做到了:
“不论我做错了什么,我选择从中吸取教训。”
“我选择原谅自己而不是不断地责备自己。”
我曾经做过的事:
(三)甩掉负性情绪
1.情绪脱敏
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最近发生的一件极度不愉快的事,直到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保持1分钟,仔细体验自己的情绪,体验到的同学请把食指举起来示意。
当大多数同学举起食指后,请大家停下来并慢慢睁开眼睛,然后问大家:都有些什么感觉?(如:生气、心跳加快、头晕、焦虑……)
2.笑对自己
请大家再次闭上眼睛,想一想窗外的蓝天白云,想一想天空中的飞鸟,深呼吸(以极慢的速度重复5次),与此同时,对自己说:我决定接纳我的情绪。
当大家再次睁开眼睛时,很多人微笑着。
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五、感悟成长
生活,不是长大才开始的
——陆晓娅
(已发表在《心理月刊》杂志2012年1月号)
2011年的深秋,我连续在三所大学举办新生工作坊。每次我都会通过一个安全的方式,让学生们写出上大学后的真实感受。总是不出所料,在每所大学中,学生们的负面感受都大大多于正面感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迷茫”“空虚”和“失落”。
这大概是父母们完全没有料到的,也是这些同学上大学前想象不到的。多年的应试教育,早让他们习惯了隧道式的生活:除了前面那个代表着大学的亮光,除了像枕木一样横在路上的一次次考试,周围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
但是,生活不是长大才开始的。当这些学生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既没有生活的目标,也缺乏生活的本领。他们长大了,却远远没有学会生活,所以才会有上大学后的心理失重。
生活,不是长大才开始的,这话是一个台湾妈妈说的。很平常的字,组成很平常的句子,一点儿也不振聋发聩,只是道出了常识而已。
但这个常识,在人们要问“中国足球和中国教育,哪个更有希望”的当下,几乎完全被忘到脑后——不仅被老师们,也被父母们忘到脑后。面对应试教育这只怪兽,父母们奇怪地忘掉了常识,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怪兽的爪牙。
这位台湾妈妈不同,她很清醒,清醒地知道,若孩子长大后拥有一堆死知识,却对活生生的世界一无所知的话,就不可能拥有好好过生活的能力。她也很理性,理性地选择让孩子进入公立学校,而不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她还非常勇敢,勇敢地独辟蹊径,不让女儿“豆芽”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安亲班”(大致相当于大陆的课外辅导班)。
于是,当别的孩子在安亲班中写“评量”(模拟试卷)的时候,豆芽却在家里跟着妈妈聘的小老师学习“生活”——包括最具生活意义的“生活”,比如洗碗、到超市买东西回家记账、做点心、养小狗、做手工;也包括最广阔意义上的“生活”,比如阅读、运动、参观博物馆、户外教学等。
于是豆芽有了和别的小朋友完全不同的童年,如妈妈所说,一个可以定位自己、肯定自己、安慰自己的童年。
妈妈同意荣格所说,一个人的成长根基是能够认同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地的文化,于是在户外教学中,便有了“认识天母(地名)”主题月。在这个月中,豆芽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爬山、下水,参观古老的文化遗存,用几个景点串起了天母的文化、历史、地质及建筑……
为了让豆芽了解社会是由不同的族群组成的,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不致陷于狭隘和偏执,在看过台湾最高的101大楼中的顶级名牌后,又去参观世界展望会,在那里豆芽看到图片上的非洲孩子,他们因缺乏食物而饿得皮包骨头,豆芽当场落泪,并决定每月捐出700元新台币,让一个非洲孩子有饭吃……
豆芽丰富的课外生活,不仅让她的身体变得结实,性格变得开朗,眼界变得开阔,更让她的内心变得既柔软又坚强。这样的孩子上了大学,怎么可能感到“迷茫”“空虚”和“失落”呢?她早已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知道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
也许,重要的不是上不上“安亲班”,不是给孩子找个小老师,而是我们是否记得“生活不是长大才开始的”的常识。在前有“虎妈”后有“狼爸”教导我们如何把孩子打进名校时,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成为正常的父母,从常识出发去思考和安排孩子的教育,在“怪兽”的腿脚缝隙中,开辟出一条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路来。
第二节 科学地解读幸福
一、身边故事
幸福在哪里
有一个天使,经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他们能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天,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天使问他:“你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差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幸福。”这下子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取他的财产。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次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知道什么是幸福了。
幸福有时就在人们身边,只是人们没有觉察,也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
面对死亡的幸福
1916年5月15日清晨,北极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开始了一段历史上最考验人类体力和意志的探险旅程。他的“坚韧”号探险船沉没在韦尔德海,他和他的船员们被困在了荒芜的象岛。在经历了漫长的7个月之后,沙克尔顿和手下的5位船员登上了一只救生小艇,并划着这只小艇穿过了800英里冰冷刺骨、波涛汹涌的海面。到达南乔治亚岛之后,这些饥寒交迫、浑身冻伤的探险队员上了岸,打算徒步穿越这个小岛,目的地是另外一侧的一个捕鲸站。没有人曾经完成过这样艰难的跋涉。这天早晨,明知此去凶多吉少,沙克尔顿却写道:“我们穿过了两岸怪石嶙峋、海藻丛生的海湾狭窄入口,向东方划行。当阳光穿透迷雾,将我们身边不断拍过来的海水照得波光粼粼之时,我们兴高采烈地朝着海湾航行。在这个晴朗的清晨,我们看起来很奇怪,但是我们感到很幸福。我们甚至忍不住唱起歌来,要不是我们看上去像鲁滨逊·克鲁索,无意之间看到我们的人还会以为我们是行驶在挪威海峡或者美丽的新西兰西海岸出海野餐的一群人呢。”
二、理论快线
如果在以上的情形下,我们也会感觉到幸福或不幸福吗?我能体会到的幸福和他们体验到的幸福会是一样吗?幸福到底是什么呢?
(一)幸福的概念
幸福概念的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众多学科。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什么是幸福、获得幸福的途径有哪些等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东西方哲人都涉猎过这个问题,但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一直没有定论。
时至今日,幸福仍然是一个“每人都知道其含义,但无人能精确定义”的概念。芸芸众生,谁能真正地为幸福定义?似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理解,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方式去追求幸福。生活拮据时觉得丰衣足食是幸福;病魔缠身时觉得无病无灾是幸福;然而,当你身强体壮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的时候,你仍然觉得不够幸福……
综合目前理论界有关幸福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两派:一派是“快乐主义幸福观”,即“快乐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另一派是“完善论幸福观”,即“实现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显现与实现。
1.快乐论
快乐论以“快乐就是幸福”为其核心命题,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不管是现在的幸福,还是将来的幸福,不管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的快乐。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类的本性。不论我们对快乐如何理解,我们所追求的都是我们认为快乐的东西,而不是与之相反。
基于此,心理学发展出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研究范式,以迪纳(Diener)等为代表。主观幸福感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状况,它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令人愉快的感情和低水平不愉快的情感。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仅涉及临床病理状态,而且也涉及人们长期幸福感水平差异。生活评价可以是以认知的形式,例如,人们对整体生活或具体生活层面的有意识评价和判断;也可以以感情的形式,在生活中体验不愉快或者愉快的情绪。因此,幸福感就是人们生活满意和高频率愉快,低频率的不愉快。或者说,不幸福就是人们对其生活不满意,体验很少的愉快以及大量的不愉快。
2.实现论
实现论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幸福是客观的,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基于此,心理学发展出心理幸福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