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帕克来说也一样,患有心脏病的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和死神赛跑,每一秒都是向死亡争夺来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生命中的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每一天的我们都是在死亡中幸存。发生意外,一个人会转瞬即逝,他的亲人和朋友会恍然缓不过神。
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我们活着的每一秒都是上天的恩赐,这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必然会有一些不一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无论痛苦、忧愁、幸福、苦恼,这些都是我们的收获。
有一个叫约翰的9岁男孩儿,他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于是日日祈祷,希望时间快快过去,最好是略过他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
终于有一天,一位老人带着时间布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孩子,你希望能够自己选择时间,那好,我把属于你的时光交给你,你自己决定吧。”时间布的模样很平常,只不过每隔一段距离就标上了年龄,从一岁然后到两岁,再到十岁,二十岁……一直到生命的终结。用时间布的方法也很简单,它仅仅需要一枚针,把想略过的时间缝在一起就可以了。只是,缝好的线就再也不能打开。
彼得拿到了时间布,他很开心。应该省略哪一天呢?肯定是明天啦,因为明天面临着考试。他拿起针线,缝掉了第一个明天。接下来他站在了操场上,和同学们一块追逐一只皮球。明天已经被缝掉了,这是后天了,烦人的考试已经和明天,啊不,应该是昨天一块儿缝进时间布里了。彼得十分得意,之后呢,应当把这一学期都缝上,好直接跳到暑假,应该把做作业的时间都缝上,好可以永远玩下去。
当一个孩子事情可真多,算了,把童年,把少年时光都缝起来吧,把那些繁琐的功课都缝起来……彼得瞬间成了一个青年。在这一年里,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母亲去世了,只剩下孤孤单单的他。把孤独和贫困都缝起来吧,把奋斗也一起缝起来吧,缝着缝着,彼得变成了一个商人,财富像流水一样向他涌来。可是这对他来说还是太慢了,彼得拿起针,一直缝下去,他想要钱,越来越多的钱……这样,缝到最后,时间布到了尽头,彼得发觉自己成了一个老人,老得完全拿不动针了。
人的生命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它只有一次。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不可抗拒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所拥有的生命时光,面对困难乘风破浪,让生命之舟在颠簸的风浪中远航。
这些生命的感悟让我们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一刻的你一定比上一刻有进步。生命给予了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思想,生活带着这些思想让我们奋斗,奋斗下的花朵使我们收获了幸福快乐的果实,这无不说明一点: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
人生是时间与自己做的一笔交易,每个人都会死去,我们庆幸自己仍掌握着选择的权利,即使生命终结于命运,归寂于死亡,但生活的质量仍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人生尽管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但是有着认真负责态度的人,从不会害怕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痛苦,更不会面对痛苦时不知所措,他们总是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不能在蹉跎的过程里失去更多的幸福。成功的人生是那么多姿多彩,当一个人的成就能得到生命的承认时,历史便记载了他的声音,故事便刻下了他的痕迹,生活的不幸便被他改变。
虽然时间仍然无法停留,但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改变历史的音符、故事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时间虽然能带走我们的一切,却终究带不走我们的回忆。我们应该敬佩和尊敬那些认真对待生活的人,也只有他们才真正体验了幸福的生命,以及从死亡中幸存的含义。
课堂笔记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只要努力,我们总是能取得进步。更尽心地做好自己遇到的每件事,才能更完整地享受到精彩的生活,只有那些踏踏实实的人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时间一点一滴地在你身边溜走,生命也在逐渐消逝,盲目懒散的你是不是总是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乐趣?假如想要改变生活,改变自己,就要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会有生命从这个世界上逝去。既然我们是从死亡中幸存的那一个,为何不珍惜生命,让它变得更有意义呢?
悲痛也是一种健康的情感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眼泪可以让眼睛变得更加清明,悲痛也是一种健康的情感。实验表明:悲伤的哭泣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大部分负面情绪。
很多人说要时时刻刻笑着面对生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据英国媒体报道,心理专家经研究发现,悲伤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环,是人生来就有的自我保护功能。一句话总结,悲伤也许对健康有益。
人都经历过痛苦和困难,譬如关系破裂、亲人逝世、丧失工作,“但不要压抑悲伤,一定要把它释放出来。”耶鲁教授说。悲伤能使人变得坚韧,更有信心面对挑战。很多取得成功的人,都会在回顾自己的艰辛旅程时表示,曾经受到悲伤等负面情绪困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药物来对抗悲伤和抑郁,这是相当错误的做法,它有可能会妨碍人类情绪的成长。”耶鲁教授认为,用药物抵抗悲伤等同抑制自己接受痛苦。
悲伤能够带来保护作用,耶鲁教授认为,极度的悲伤情绪使很多正常机能停止运转,让我们必须停止正常的工作,防止同类事情的发生。也可以这样说,悲伤对我们的心理起到了减压作用。研究还表明,悲伤时最适宜搞人际关系,因为悲伤让人傲气减少,变得谦逊。
在耶鲁的心理课程中,正确地面对死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悲痛是一种正确的情绪,如果隐忍不发反而对身体和情绪都有害无益。很多负面情绪都是类似的道理,发泄出来要比埋藏心里好得多。
一天,一位属下来到林肯那里,气愤地对他说有一位少将辱骂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他写一封内容尖酸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大胆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属下立即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接着就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大声叫好,“就应该这样!好好教训他一顿,真写绝了。”
然而当属下把信叠好塞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喊住他,问道:“你去做什么?”
“寄出去呀。”属下有些不明白了。
“千万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绝对不能发,快把它扔进炉子里去。但凡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样处理的。这封信写得痛快淋漓,写的时候你己经消气了,现在觉得好多了吧,那么现在你就把它烧掉吧。”
诚然,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标志。但是,盲目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宣泄,会使得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强大的潜压力,导致精神恍惚、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一旦这样的心理压力超出了人们的承受限度,往往会使精神失常。
悲痛的确是一种健康的情绪,面对生活中很多不顺心的事,将自己的伤心、失望等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甚至会有益于我们自身的健康,但是我们该怎样宣泄自己的情绪呢?当然,我们说到的情绪宣泄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便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快而使其他人的情绪和利益受到伤害。情绪宣泄是一种较为隐秘的行为,特别在公共场合不应有过激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宣泄情绪时,尽可能不要将他人当作“出气筒”,不要把自己的不好的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无故地斥责、辱骂对方。我们可以用诉苦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我们的不良情绪也能得到适时的宣泄。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当我们极度愤怒的时候,不妨采用写日记、听音乐、散步等对周围人无害的方式。
美国芝加哥郊区有一个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名叫霍桑工厂。这个工厂具备较为完善的娱乐活动、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制度,但令人想不通的是,这个工厂的职员经常抱怨自己的待遇,还常常为此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查找原因,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组织了一个实验小组,对霍桑工厂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调查。在这次研究试验中,有一个叫作“谈话试验”的中心环节,就是专家们在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里,对每一个工人都进行诚心的谈话,耐心听取他们对薪金、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把他们的谈话记录在案。
令人惊喜的是,通过“谈话试验”后,霍桑工厂的工人们停止了抱怨,工作时更加卖力,工厂的效率自然大幅度地得到了提升。原来,工人们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对工厂的种种规章制度、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又不能及时宣泄,经过长期积累后演变为埋怨、抵触等不良情绪。他们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工作中,当然会影响工作的效率。“谈话试验”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宣泄这些情绪的机会,从而感到心情愉快,干劲倍增。于是,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作“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会存在无数的意愿和情绪,但最后能实现、能得到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没办法实现的意愿和不能满足的情绪,一定不能硬生生地压抑,而是要尽量地让它发泄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又能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课堂笔记
面对生活的苦难、命运的多舛,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悲痛的情绪,会伤心、会哭泣。不要刻意压制这些情绪,将这些情绪发泄出来将有益于我们的健康。有悲痛才会感觉到太阳出来时的幸福与快乐,有悲痛这个“压舱物”,我们会更加珍惜平时点点滴滴的快乐,更加容易获得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