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師問僧。近離甚處。曰南方。師曰。南方知識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識祇道。一朝風火散後。如蛇退皮。如龍換骨。本爾真性。宛然無壞。師曰。苦哉苦哉。南方知識說法。半生半滅。曰南方知識即如是。未審和尚此間說何法。師曰。我此間身心一如。身外無餘。曰和尚何得將泡幻之身。同於法體。師曰。你為甚麼入於邪道。曰甚麼處是某入於邪道處。師曰。不見教中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有人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曰恁麼即斷去也。師曰。向汝道。諸法不相到。斷甚麼。
師問本淨禪師。汝已後見奇特言語如何。淨曰。無一念心愛。師曰。是汝屋裡事。
【評】【頌】【標】唐肅宗問。如何是十身調御。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帝又問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虗空麼。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眼視陛下否(評唱頌古稍異。覽者審焉)。
【評】【頌】【標】師以化緣將畢。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却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後。帝詔應真問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應真後住耽源山)。
【標】荷澤神會禪師
【標】年十四為沙彌。謁六祖。祖曰。知識遠來大艱辛。將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師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祖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便打。師於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自此給侍。
【頌】他日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師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師禮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後。設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箇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記人終不錯。如今立知解為宗。即荷澤也)。
【標】師尋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歸曹谿閱大藏經。於內六處有疑。問於六祖 第一問。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何義。真似騎驢更覓驢。祖曰。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却滅。將滅滅却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祖曰。將生滅却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却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祖曰。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脩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祖曰。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祖曰。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標】祖滅後二十年間。曹谿頓旨。沉廢於荊吳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師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南能頓宗北秀漸教)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
【標】耽源應真禪師
為國師侍者時。一日國師在法堂中師入來。國師乃放下一足。師見便出。良久却回。國師曰。適來意作麼生。師曰。向阿誰說即得。國師曰。我問你。師曰。甚麼處見某甲。
【頌】師又問。百年後。有人問極則事如何。國師曰。幸自可憐生。須要覓箇護身符子作麼。
麻谷問。十二面觀音豈不是聖。師曰是。麻谷與師一摑。師曰。想汝未到此境。
【標】蒙山光寶禪師
初謁荷澤。澤謂之曰。汝名光寶。名以定體。寶即己有。光非外來。縱汝意用而無少乏。長夜蒙照而無間歇。汝還信否。師曰。信則信矣。未審光之與寶。同邪異邪。澤曰。光即寶。寶即光。何有同異之名乎。師曰。眼耳緣聲色時。為復抗行。為有回互。澤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為聲色之體乎。師曰。如師所說。即無有聲色可得。澤曰。汝若了聲色體空。亦信眼耳諸根。及與凡與聖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師由是領悟。禮辭而去。
【標】圭峰宗密禪師
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公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貽後代。
【標】其都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郍。此云思惟修。亦云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亦名禪郍。【標】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譚禪理。少說禪行。故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人。但目真性為禪者。是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辯華竺之音也。然非離真性。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網經)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標】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行萬德。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淨。凡聖無差。【標】禪門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標】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達磨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標】南嶽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標】唯達磨所傳者。頓同佛體。逈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眾。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各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標】(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亡於軀命。愍心切於神情。(亦如淨名經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是宿習難改故)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汎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辯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標】雖佛說悲增是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繼十年。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現於空心。虗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也。【標】然本因了自心而辯諸教。故懇情於心宗。又因辯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也者。諸佛菩薩所集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莾蕩難依。就機則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標】裴休為之序曰。【標】諸宗門中皆有達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變。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憎煩惱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師。久而嘆曰。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鎔缾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領而舉者皆順。據會要而來者同趣。尚恐學者之難明也。又復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回互。權實之深淺。通局之是非。若吾師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橫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闡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本末相符。遠近相照。可謂畢一代時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來未甞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來初離別說三乘。後乃通為一道。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佛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防在魔外。不當復執情攘臂於其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