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人的N种口是心非
- 看谁是小人:五分钟内识破小人
- 忠实编著
- 6990字
- 2022-07-28 17:51:58
人的想法、弱点、秘密、策略、内心世界等,都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显露出来,而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揣摩对方的心思,了解对方的为人。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故意和自己讨厌的人做朋友
明明大家都知道她们俩合不来,她却很认真地说:“我想和她交朋友,我觉得我们好像很合得来。”这类心口不合的情形在女性之间似乎是更为常见。
这类女性通常很好强,不服输,自尊心强,自认为高人一等,若不是如此便会很难受。“工作能力与相貌都不输她”、“怎能输给她”,这类人的自尊与意志都很强烈。
当然,这样的“气”自然而然便会传递给自己所敌视的女性,双方即使没有针锋相对,相处起来也是格格不入。
某公司宣传科,有一位美貌与知性兼具的张小姐,全公司内无人匹敌。而在营销科,出了一位公认的美女——工作能力也受到肯定的赵小姐。张小姐的经理甚至还称赞赵小姐,说她“聪慧但不骄傲,而且漂亮,真是难得啊”,使得张小姐的嫉妒心油然升起。
在某次宣传科全员到齐的聚会上,张小姐若无其事地对经理说:“我想和赵小姐做朋友,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好朋友。”她这么说其实是在试探经理的反应。
而说到她的本意,则是压根儿都不想和赵小姐交朋友。那么她说想和赵小姐交朋友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就是希望直接认识赵小姐,直接掂她的斤两,探寻她有什么样的知性、她是哪一种性格,嗅出她的缺点或弱点迹象,进而巧妙地探问。
一旦取得所要的信息,便迫不及待地告诉经理:“赵小姐的胸部好像是做出来的呢”、“虽然研究生念的是著名的大学,但本科则是三流的某大学呢”等,将不利于赵小姐的讯息散播出去。
这样一来,张小姐便会认为自己不论美貌或是知性都优于赵小姐,在自尊上得到了满足。
这样的女性,要如何对待才好?如果你是张小姐的上司,那么在张小姐值得赞赏的地方给予赞赏,但当她对他人批评并想要征求你的认同时,可不能一不小心就附和她。
即使她想要征求你的认同而对他人进行严厉的批评,你也要表示不同的意见,甚至如果嗅到了嫉妒的味道,还是表示坚决的否定比较妥当。
如果是男性的话,这种类型的人或许有野心想要在团体中握有呼风唤雨的权力,要特别留意。
对事物的评价一日数变
对于人或者事物经常改变其评价的人,不可以信赖。
“我告诉你,我告诉你,C小姐是个很不错的人喔。我跟她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觉得意气相投呢。她是个很好的人喔,如果你也可以跟她交朋友就好了。”听A小姐这么强力推荐,B小姐勉为其难地来到咖啡厅和C小姐见了面。B小姐当时并不特别觉得C小姐有那么的好。
过了一阵子,B小姐问A小姐:“之后有经常和C小姐见面吗?”得到的回答便是:“啊,C小姐啊。那个人,我没办法和她交朋友,她的个性有点奇怪。现在已经不跟她碰面了。”她的观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A小姐心中已经没有C小姐这个人了,令B小姐相当惊讶。
像A小姐这种类型的人,对于仅见过一次面、闲聊过几句的人,便会很轻易地给予好的评价。也就是说,她只作表面的判断,对于第三者的评价也会照单全收,而且还轻易地将这样的观感推销给别人。
这种类型的人其实还相当的多。
比如,她不厌其烦地向你推荐某某健康食品,当你信以为真花大价钱买了之后,下次见面时她却说:“啊,那个东西啊,其实不太好呢。”这时,你的额头不出现一片阴影才怪。
还不只如此。“我告诉你另一个比那个更好的东西喔。”她又厚着脸皮开始推荐其他的东西,对于自己推荐了不好的东西给别人,竟然没有丝毫的罪恶感。
像这样对于人、事、物的评价很善变的人,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的老好人,很容易相信别人或事物;另一种则是有所企图或怀抱着复杂的想法,夸大其词地说“她是个不错的人”“这个东西很不错喔”的类型。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如果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当他向你推荐什么事物时,不要一下子就全盘接受,而是要多花一些时间之后再作判断,这样比较安全,也可免去日后的麻烦。
提议的人最后却变卦
公司内的同事或者学生时代的朋友要举办聚会时,总会有一两个人会有“可以去的话就去”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
如果只是一次那还好,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信赖了。更有甚者,最终提议的人最后却变卦,这更证明了这个人不但薄情,而且根本没有把他人当回事。
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甲,分别十年后打电话给乙。甲在深圳,乙在成都工作,他们两人都已经结婚了。
在聊得正起劲的时候,甲突然说:“对了,好久没有办同学会了,我也想见见你呢。”
当乙回答:“是啊,好久没办了呢。”甲便说:“那么就来办吧。我马上联络丙,他就在我们深圳华侨城工作,对同学们的情况也很清楚,也有空闲,我会和他一起组织。”
之后过了三个月,就在乙已经忘了这回事时,同学会的邀请函来了。虽不怎么特别想见昔日同学,但因为前一阵子和甲谈论过此事,于是便决定参加了。
当乙风尘仆仆地到了深圳,赶到同学会的会场,却不见甲的身影。
找到了主办人丙君,问他怎么没有看到甲,却听他说:“因为甲提议,所以就决定办同学会了,但是甲却说要和家人去马来西亚旅行,不能出席。”
实际上像这样提出要办同学会或者朋友聚会的人最后却变卦的例子,还是相当多的。像这般没有责任感、做事草率的人,就不要轻易相信他,这样就不用被他耍得团团转了。即使你相信他了,也要附带条件,比如说“如果你负起责任的话”,让他负起责任,这样应该就行了。
遇到表示聚会“能去就去”的人,会令主办人相当困扰。例如订餐时需要确定人数,老实的人还真的会伤脑筋要不要将他列入参加的人数当中。
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回答的。总是以“能去就去”这类方式回答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种是薄情的人。比方说同学聚会,有的人是大老远千方百计都要参加,相比之下,这样的人则是满不在乎地以“能去就去”这类方式回答。又如果是少数人的聚会,他也一样不会在乎其他的人,心中就是有要不要参加都无所谓的想法。
另一种是不想花钱的人,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回答。那么,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回应的人,应该如何应对才好?那就是一开始就不要将他列入人数当中,或者坚持请他清楚地回答是参加还是不参加。还可以以会费制的方式将他列入人数当中,如果届时缺席了,还是要向他收取费用。这样一来,下次再有类似的聚会,他应该就会认真回答了。基本上这类型的人是薄情且小气的,一旦知道事后还是会被要求交费,只要他回复要出席,那么就一定会出席。
喜欢散播“悄悄话”
“因为你没有说不能说啊,所以我说出去了。”会说这种借口的人也不能信任。
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会一一注明这是秘密、那不是秘密的。而聆听的人,通常也不会问过“这是不能说的秘密吗?还是可以跟别人说”之后,才知道该不该说的。
“我告诉你,昨天,经理注视着我的眼睛说‘我也差不多该讨老婆了’呢。”
“唉!这是秘密吗?结果怎样?他有猛烈追求你吗?”
“嗯,这是秘密。之后他约我,要不要好好去休息一下。”
“唉,他约你上旅馆吗?这也是秘密吗?”
“喔,他希望我嫁给他,这是秘密;他约我去旅馆,这不是秘密,说出去也没有关系。”
像这样一个一个去区分哪些是不是秘密,这样的谈话不是挺麻烦且无趣吗?
人就算没办法从言语当中理解,从当时的谈话方式、话题的展开、对方的表情、态度等,应该就可以判别哪些是秘密,哪些是说出去也没关系的。
又因为将不能说的事情给说出去而受到指责时,却推说“因为你没有说不能说出去,所以我才说的啊”的人,不是个性不好便是缺乏常识,像这类型的人还真是不少。要怎么面对这样的人呢?
这类型的人,即使责备他说:“都说这是秘密了,怎么还跟别人说呢?”他还是不会有所改变的,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期待他对泄露出去会很麻烦的事情守口如瓶,根本是很困难的。
如果自己的秘密被他散播出去了,用同样的办法报复他也是一策。将他的坏事、弱点等被人知道了会很麻烦的事情,有意无意地给散播出去。让他知道你是有仇必报的人,让他对你有“这个人要非常小心”的强烈印象,这样效果就达到了。
不过,“健忘”也是这一类型人的特色,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事情会再度发生。所以,麻烦的事情不要让他知道,才是上策。
强求别人应邀
在社交场合,有很多人喜欢用强迫的方式邀请别人,别人明明不愿意,他们仍然坚持邀请,其实,他们是忽略了拒绝者的想法和立场。
这种人面对对方拒绝时,会一再重申自己的意见,以为如此对方就不会再拒绝。观察这些不顾对方推辞仍一再邀请的人,可推测其大概有四种想法。
1.把对方的拒绝看成客套
这时,邀请人就会继续对对方说:“你不必这么客气嘛!”但对方如果再次拒绝,他仍要求:“我看你真是太客气了,现在已经下班了,你就轻松一点,不必这么认真嘛!”一再发挥他推己及人之心。
2.主观地以为对方如果拒绝,就等于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当对方推辞时,他们会觉得很失望,认为对方太不给面子了。这种人遭到对方拒绝时,则会表示:“我诚心地邀请你,你却一再拒绝,真是太不够意思了!”
这种人试图勉强对方,当对方推脱说:“你实在有所不知,我已经和太太约好了,所以真的没空来!”邀请人仍不放弃,还故意讽刺他:“我看你是怕太太吧!”以话中有话的方式来刺激对方。甚至邀请者还会联想:就是他太太在破坏我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3.邀请人一个人玩乐时,会觉得寂寞而缺乏勇气,所以邀请的对象都是固定的
由于邀请人和被邀请人有共同玩乐的经验,且认为两个人做搭档天衣无缝,所以就想勉强两个人同乐借以壮胆。换句话说,真实邀请人是依赖对方,因此无法独自取乐而勉强对方。
4.邀请人希望对方满足其虚荣心,听他炫耀,或让他宣泄心中不满或恼怒的情绪
只要仔细分析邀请人的动机,就可以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强迫行为。这类人希望自己邀请的对象能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所以完全忽略别人的权利和心理动机。
言必称“绝对”,未必真绝对
20世纪上半叶,人们还认定“人类绝对不可能登上月球”,没想到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的情景。
“绝对”的含义原本是强调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极端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绝对”所表达的意思,却减轻了其原来所具有的强烈程度。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我们经常可听到女中学生不加考虑地一再使用这个字眼。另外,在工作场所,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动不动就说:“我认为绝对只有这个办法可行……”
有种人的绰号就可以叫“绝对先生”。其实,根本没有人相信他的“绝对”,因为每每他的绝对总会被其他人想出的办法推翻。
经常爱说“绝对”的人,大半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倾向,一旦自己的过失遭到别人纠正或指责时,为了隐藏自己内心的不安,他就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利用“绝对只有这个办法”的说法,企图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基于此,我们就可明了,这种人之所以有“绝对”,不过是在坦白地告诉别人:“我的能力仅止于此,所以除此法外别无他法。”由于这种人的想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们只能依自己主观、狭隘的视野,想出一些不适用的想法,而且通常不会产生很大的效果。
由于这类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设想,一切的想法都是独断、自我的,所以这种人可说是目中无人的傲慢人物。
此外,使用“绝对”除可作为其爱自己的证明或防卫性的借口外,也可作为自己有过错时的挡箭牌。例如,“从今以后我绝不再犯”,借立誓使自己免受伤害。但这种人的“绝对”是最靠不住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绝不可能不再犯,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自知之明,所以才在不知不觉中又说“绝对”。
动辄抱怨是心理幼稚的表现
我们常可听到,有人抱怨说:“××对我实在是太冷淡了。”但若我们自己在与××交往时,或许确有地方如人所言——冷酷而无人情味,但多数时候他不是个“冷淡”的人。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会呢?
当事人之所以批评对方过于冷淡,实因当事人对对方存有过度的期望,一旦对方与自己预期的状况不符,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成为其埋怨冷淡的理由。因此可知,当事人的这种要求,只是希望对方凡事以自己为重心,换句话说,就是当事人希望对方对自己有所表示的依赖心理。
通常,公司大部分的职员,都会为爱管下属私事的上司冠上“温暖人物”之名,虽然是一种讥讽,但也反映出大部分上班族之间彼此冷漠的情形。有些主管为了满足职员们的期望,当下属到了适婚期时,还积极替他们物色对象,自愿充当媒人。虽说这完全是照顾下属的一片好意,但受到这种“礼遇”的职员们,其心理又是如何呢?
经常抱怨别人过于冷淡的职员,通常他的事均由父母准备妥当了,所以他们也已习惯依赖别人;现在既然主管如此关心他们的婚姻,他们当然也就有一种期待之心。但反过来说,他们也将自己的家庭与工作环境混淆,把自己家中的行为带入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了。
这些职员通常想借此表现其依赖心,并消除独身的寂寞,一旦主管的照顾无法满足他的期待时,就会反过来指责上司“太过冷淡”。
还有一种人,虽不会要求别人事事为自己准备完善,但因其刚进入社会不久,感觉寂寞之余,还会有无人可依附的空虚感。例如,两三人结伴到小吃店或酒吧吃饭喝酒,当对方无法体会这种孤单心理而不带感伤地道别时,就会说“你太冷淡了”;而且,往往认为“你是我的好朋友,却对我如此冷淡”。这种人很容易把他人视为亲密的对象,甚至不考虑对方的想法就对其抱怨,毫不体谅对方的立场。
由于有了这种幼稚的心理,就常常会认为对方如果是自己的好友,就应对自己多表示一些友爱或关心,才能维系永远的友谊。其实,这种心理源于害怕寂寞,所以才用这种话来为自己辩解。
常说“过去算了”
朋友间即使关系再亲密,也可能会有摩擦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往往不仔细反省、检讨事情的经过,以探究失和的原因,而简单地说:“唉呀!上次的事情过去也就算了,不要再提它”,或声称“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彼此的冲突。
另一种提议和好的人,是由于内心愧疚,有罪恶感,觉得自己理亏,所以才先向对方低头,提议“过去的事就让它烟消云散吧”。
当然,如果对方已先提出和好的建议,另一方虽然内心仍难免稍存芥蒂,也会因此豁然开朗,深觉对方是个有气度的人而对他抱有好感。
此外,同一工作单位的同事或情侣、夫妻,也往往会因微不足道的小误会而产生摩擦,但若因此心中长存怨恨的话,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更趋恶化。
所以,要解除这种暂时的冷淡关系,“既往不咎”是非常重要的。不记恨过去的事,才有希望言归于好。
而常把“过去了就算了”或“重新再来”这类话挂在嘴边的人,到底是抱着何种心态呢?既然这种人惯用这些话,可知他们一定是常引起纠纷。生存于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难免会与人发生纠纷,但问题是这种人为调整暂时被破坏的人际关系所采用的“过去算了”之类的方式却有待商榷。
他们草率地使用这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忽略心中仍存在着更难解开的心结,表面上看起来他们似乎恢复了与对方的关系,而且也已不念旧恶,呈现平静的心境。但人真能如此轻易地既往不咎吗?
一个人如果真的完全不在乎过去的纠纷,他就不会再说“过去了就算了”之类的话,只要他说出这种话,就表示心中一定还介意这件事,才会刻意说这种话来掩饰。
根据这点,我们可看出,这个人所说的话,并非为对方而说,而是为自己说的。换句话说,此人内心中仍存有愤怒、憎恶、反感,为避免这种冲动让人发觉,而隐藏这种恐惧和不安,所以他才会动不动就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而这种行为,正表示出他极力压抑的心理。
滥用这些话的人,代表他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虽然他本人也许未曾意识到,但这种抑制的能量,却会在无意识中累积,一旦累积的力量逐渐增强时,就会化为怨恨的情感而爆发,因此我们不可忽略这种人的心态。
即使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免会因误会或意见对立而破裂,但只要设法了解彼此的真意,尊重对方的意见,则不仅可化解误会,更可增进彼此关系。
脸孔没有现实感的人
什么是没有现实感的脸孔?就是活了几十年,却没有一般人应有的辛苦、努力与体验所交织成的脸孔。没有显露出生活的真实感的脸孔,同时也是没有受到一点污染的清纯脸孔。
明显地表现出辛苦或者疲态的脸孔,是有问题的;但是,没有现实感的脸孔,有时候问题也不亚于前者。
这种类型的脸孔,经常可以在政府高层官员、文体明星、家族企业接班人等人身上看到。
以公务员来说,地方上的公务员、中央的低阶官员也时常可以见到。以男性居多,女性则较少见。脸色冷淡、无表情,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是这类型人的特征。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没有现实感的脸孔?就是因为他们虽一路努力向上,但却没有吃太多的苦便获得高学历或较高的地位,并有不错的社会评价。但是,人性上的历练少,所以表情也少。
以公务员的情况来说,不管是高阶官员还是低阶官员,他们的一生都受到保障,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获得生活所需,所以有些人才会在感情或者情绪上有所欠缺。不管怎么说,他们本质上多是薄情的人。
这类人既有社会地位,外表看起来也是个正派的人,但有时候却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有着即使背叛别人也毫不在乎的冷酷无情。
例如,抛弃心爱的妻子儿女而转向其他女人。这类型的人的脸孔容易给人爽朗的错觉,不能不注意。如果是十几岁的人那还没话说,如果到了三十几岁、四十岁,看起来都还是那么爽朗的话,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没有现实感的脸孔,要十分小心。
另外,拥有这类脸孔的男性,有些是所谓的行家,在某个领域上十分出色。
面对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没有现实感脸孔的人,不要抱持太过亲密的感情比较恰当。因为他们欠缺人情味,你对他的期待就只会落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