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是一条可怕的绳索,它会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捆绑起来。其中,有他人的快乐,而更多的是自己的幸福。你若怨恨,虽捆绑了他人,却也囚禁了自己。”
房龙
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着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对方的发展,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
不恕众生,难乐自己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总是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埋怨别人的错误,甚至因此生恨,那么难过的不仅是对方,包括自己在内也不会好过。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作“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日有阴晴,人有善恶,自然界有很多事物都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无法让世界按照我们的意志来运行,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改造别人,我们能改造的只有我们自己。当我们对这个世界睚眦必报时,这个世界也不会让我们过得自在;当我们对世界、身边的人能够宽容以待时,自己也得到了最好的待遇。
所以说宽容是一种无上的福分,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宽容不受约束,它像天下的细雨滋润大地,带来双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它力量巨大,贵比皇冠,它与王权同在,与上帝并存。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以前有个妇人,平时温柔贤惠,勤俭持家,但她却有一个不定时发作的毛病——发疯。
这位妇人时常在黄昏的时候,拿把菜刀在家门口破口大骂。起初,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有细心的人逐渐从妇人的骂声中听出了端倪。
原来,妇人在年轻时曾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骗过,朋友向她借钱,说自己的父亲得了重病,急需要一笔钱医治。可是,当妇人把自己辛苦攒下的钱借给朋友之后,这位朋友就不见了踪影。
妇人起初虽然不能接受,但也还算平静,只是她每天在心里诅咒这位朋友。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妇人仍旧没有忘掉当年受骗的事情。在她心里对那位朋友的怨恨逐渐累积,经年累月竟然成了如今的模样。
读故事的人总会很自然地说一句“何必呢”,是呀,何必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还要耿耿于怀呢?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非要想那些不痛快的事呢?如果这位妇人换一种想法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呢?如果她想:她不还我的钱一定是因为她太需要了,既然我比她过得还算宽裕,为什么不资助她一点呢?再说了,我怨恨她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话,妇人一定不会被自己逼疯。
事实上,我们怨恨别人、不原谅别人,常常是因为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事先预设了一些别人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我们的预设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可是,别人怎么会知道我们心里的预设呢?即便知道谁又有义务必须要按照我们的预设来行事呢?所以,细想起来,这种因为别人对我们的预设置之不理就怨恨不已的做法,实在有些可笑。
更可笑的是,还有一些人,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对方就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方曾经无意间打翻了你最心爱的花瓶,你再也不可能买到一模一样的花瓶,所以你无法原谅他,视他为死敌,打算老死不相往来。以为这样,对方就会永远对这件事过意不去,就会永远都对你心怀歉意。你以为只要你不原谅对方,对方就没有好日子过。可实际上,真正倒霉的人却是我们自己,我们一天不能原谅对方,那一肚子窝囊气就不能离开我们的身体,甚至会搅得我们连觉都睡不好,或者会积出病来。可是,那个你认为因此而受到惩罚的人呢?早就把这件事抛到了九霄云外,你不认他做朋友,自有别人与之成为朋友。他不会因为你的不原谅而有什么损失,最多就是少了一个好朋友,或者一个亲人,可同样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失去的你也失去了。
这又何苦呢?
那么,既然怨恨毫无裨益,那就不如宽容吧。当你觉得已经原谅了一个人的时候,不妨试着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此时的心境。你会发现:放下别人犯的错误,自己也感到了轻松和快乐。
所以,宽容不但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睿智。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原谅了别人,就好比给自己的心灵撑起一把大伞:挡住伤害,留下温情。当然,要做到宽容并不容易,要宽容伤害我们的人更难。但无论如何,伤痛的曾经已经死去,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不要再对无法挽回的东西耿耿于怀。
当一个人懂得了宽容,也就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就能真正领悟生命的内涵,从而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也会更加透彻和有效,也从而更能了解人生残缺的本质,它会令你体谅人性的弱点,走出生命的盲区,成为生活的智者。
所以,宽容那些曾经让我们不快或者心痛的人吧。
李叔同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不争则无怨
人活不自在,觉得肚子里总是气鼓鼓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爱与人争。与兄弟姐妹争父母的宠爱,争不到就怨恨兄弟姐妹和父母;与朋友争面子,争不过就与之渐生罅隙;与同事争职位,争输了就百般刁难……有的人就是事事都要争,觉得人生若是不争斗,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人的争强好胜之心永不休止呢?一来是这人怨恨别人轻视自己;二来是他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可是,这种好强争胜之心有什么意义呢?若是自己能力不足被人轻视,这就是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别人的;若是自己有才能而不被赏识,那么错在对方而不在你,他犯错你生什么气呢?若自己才德不如人而被人不屑,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即便是德才相当的两人,也未必要争出个所以然,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采取三次回车退避的方式,使得廉颇负荆请罪;东汉时代的大将寇恂,坚持不与同僚贾复争斗而获得贤名。这都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假使他们都争强好胜,终必使他人和自己都陷入困顿的境地。
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在一座山中住着一位烦恼人,他整天都在怨恨别人:怨父母偏袒弟弟,怨官员官官相护,怨邻居爱占便宜,怨亲戚嫌贫爱富……于是,他搬入山中,自认为看破红尘,要从此过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一天晚上,他见月色如水,便到林中散步。在洁白的月光下,他回想自己的前尘往事,突然开悟了灵性,笑着说:哪有什么对与错呢?然后他喜悦地回到住处,却见自己的茅屋门被打开,他知道一定是遭小偷光顾了。
小偷在他的破屋里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什么财物,正要失望地离开,却在门口遇到了这位已不再烦恼的人。原来,他怕惊动小偷,一直在门口等待,他知道自己的屋里已经没有值钱的东西,于是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主人,正惊慌失措时,这人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秋露寒凉,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他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愣住了,但很快低着头溜走了。这人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不禁感慨道:“哎,可怜的人呀!我何必与之争辩呢?我只送他一轮明月便好。”
第二天,他躺在院里的椅子上,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他竟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醒来时,他看到他送给小偷的外衣已经叠得整整齐齐,就放在他的脚下。
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总是要面对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这其中,定然少不了一些误入迷途或是一时大脑失灵的人,他们原本不坏,我们何必怨恨?我们为何不能像那位曾经的“烦恼人”一样心怀宽厚,送一轮明月给他人呢?若是这样,这世间哪里还会有埋怨和仇恨?相反,如果我们非要弄出个是非因果,非要说出谁对谁错,自然免不了冷眼相向,少不了斥责鄙夷,甚至与对方结下怨恨,那么对方也一定会和我们讨个说法,即便是他有错在先,也断不会轻易言败。
如此,这世间就多了个仇人,至少多了一个让我们心有怨气的人,真是没有意义、没有意思啊。
荀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都是别人的错
很多人一旦与他人发生不愉快时就常常不自觉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却很少有人说:“我这是怎么了?”同样都是六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境界。一般的人都属于前一种。在这些人眼中,一切的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而自己是完全没有责任的,是无辜的;而后者则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遇事先想到自己的问题,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一些人为了证明别人的错误,哪怕大海捞针也在所不惜,一旦发现一丁点的不妥就会大加挞伐。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高明,但不管出于哪种目的,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对他人产生怨恨。可是,如果面对不愉快的场景我们先找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呢?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既然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那么自己一定是脱不了干系的。只要认真回想,总能找到自己的问题,当你发现这件让人不太舒服的事情原来自己也有错误的时候,心情就会平静很多。因为我们最容易原谅的人就是自己。
一位司机准备开车去商场购物,可是当他发动车子走了几公里,因等一个红绿灯停下后,竟然怎么也打不着火了。车子堵在路中央,后面的汽车都不得不慢慢绕行,而他则气急败坏地在车里四处鼓捣。
最终,他发现原因是汽车没油了。他立刻打电话给妻子,对她大声吼道:“你昨天开车出去不知道多加点油吗?汽车没油了也不知道告诉我一声?”还没等妻子说话,他又气冲冲地挂了电话,用拳头捶着方向盘,恨恨地骂道:“什么破车!”
不管怎样,他现在停在马路中央,哪儿也去不了。他只能给救援公司打电话,请求救援。救援人员来得还算迅速,只让他在车里等了半个小时就到了。一见到救援的人员,他就如同找到了出气筒一样,将妻子昨天开车不加油、油少不告诉自己、这破车子的油表显示不正常、费油,以及绿灯时间太短才导致他在路口熄火、车子早就应该有加油报警装置等众多理由一一历数了一遍。救援人员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一边帮忙弄车子,一边悠悠地说了一句话:“你不是说你是十几年驾龄的老司机了吗?怎么车子发动前不知道看看油表呢?你若是看一眼的话,哪至于发生这种事儿啊?这怎么能怨别人呢?”
想来,那位救援人员应该是个爱反省自己的人,不然他说出这么掷地有声的话来。是啊,这怎么能怨别人呢?分明是自己的疏忽嘛。
当然这样的事绝对不是个案,因为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指责别人,不喜欢指责自己。一旦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如果能够找一些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理由来指责一下别人的过错,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安慰,减少自己的罪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