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起来打开自己的衣柜,对商人说:“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试试看。”
商人说道:“师父,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够了,如果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沉重的。”
禅师说道:“这个道理你也懂啊,为何要来问我呢?”
商人一脸茫然,禅师说道:“你已经知道了,穿着身上的衣服就够了,无论再给你穿上多么华美的衣服,你都会感到很沉重的。你已经有了那么多店面,现在还要扩大生意,当然会累了。”
商人恍然大悟,他回到家里,收了两间店面,又把剩余的店面交给儿子打理。虽然这样一来,他连第二、第三的富人都不是,但他却可以清闲地读书、喝茶,成了第一自在的人。他时常到老禅师那里坐坐,每次他都感慨地说:“哎,没有什么东西是非得到不可的。”
人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很多东西觉得失去了就会要了自己的命,但当你真的失去时也不会真的因此而死去。比如爱情,恋爱时,总觉得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另一半,“非你不嫁”,“非她不娶”,但后来却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分道扬镳;比如冠军,为了家人的付出,你觉得非拿第一不可,但如果你拿不到,大家依旧会好好的;比如生活,某天觉得嘴馋,对自己说非吃顿日本料理不可,但机缘不合,三年过去了还没吃上,日子还和平常一样……
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非得到不可的。既然如此,努力做事就好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过如此。
亦舒
富足是一种心理状况,最富有的是满足的人,富有与金钱并无大的联系。
内心常富足,何须向外寻
很多人都发现人生有个怪圈:不管你发了多大的财,永远会觉得房子少了一间,衣服少了一件,钱少了一笔。实际上,尽管人们明白,但大多数人其实仍旧处于这个层面,不管自己的条件有多好,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不够。所以,大多数人都还活得不够快乐。
有人将世上的人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富中之富,这类人不仅物质上富足,精神上也很富足;第二种是贫中之富,他们物质上虽然贫乏些,但是精神上很满足;第三种是贫中之贫,这类人物质和精神上都很贫乏;第四种是富中之贫,他们虽然物质上很富有,但是精神上却很贫乏。
如果能成为第一种人,那当然是最让人羡慕的了,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其余的,你愿意成为哪一种呢?相信大多数人虽然都想变得富有,却都不会选最后一种。而事实上,这最后一种也恰恰是最可怜的一种了。古语道:“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那些多贪多欲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富甲天下,仍旧觉得不足,他们始终感觉自己还不够富有,所以他们和“贫中之贫”者并无两样。
反倒是第二种,贫中之富的人活得最为得意。
在一个古老的村庄的西北角,有一间茅草屋。屋子虽然修补得不错,但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一间破旧的房子。屋里住着一位老先生和他的老太婆,听村里人说,他们是整个村子里生活得最好的人。
两个窃贼听到这个消息,心想,老先生一定有着很多的金银财宝,只是不愿意显摆罢了,不然就凭这间破茅草屋和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如何能生活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两个窃贼悄悄溜进老人的房间,两位老人都睡得很香,微微的鼾声让窃贼更加大胆地到处翻找起来。
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翻腾,却只找到了两包稻谷。“贼不走空”,虽然很失望,但两个盗贼还是各自背了一袋稻谷往外走。这时,一只猫“嗖”的一声跳过,盗贼吓了一跳,一个不稳跌坐在门槛外。老先生闻声醒来,问道:“谁呀?”说着,起身来到门口,看见跌倒的盗贼和撒落的稻谷,老先生异常平静,继续说道,“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朋友快到屋里喝口热茶吧。”
盗贼听罢,面面相觑,心想,这老头儿明知道我们是来偷东西的,还请我们喝茶,该不会是个疯子吧。
老先生见二人不动,再次亲切地说:“进来啊,外面多冷啊,喝口热茶再走也不迟。”
小偷见这样,以为老先生肯定是大脑有问题,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屋,老先生果然把老伴儿叫起来为他们烧热水喝。两位盗贼想试探老先生,于是对他说:“您应该知道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吧?”
“知道,我当然知道。只是非常抱歉,我虽然有些田地,但是今年大旱,收成不好,就只有这两袋稻谷。真是不好意思啊。”老先生不无歉意地说。
这时,老伴儿端着热腾腾的茶水递给两位盗贼。一口热茶下肚,浑身的寒意都被驱散了。窃贼的心肠也跟着热乎起来,不禁问老先生:“实不相瞒,我们是听村里人说你们是整个村子生活得最好的人,所以才……”
“是啊,我们的确生活得很好,你看,我们有遮风挡雨的屋子,有填饱肚子的稻谷,有驱寒解闷的热茶,我们还有个说话聊天的老伴儿,这不是很好吗?人啊,别不知足,不知足的人有多少都不够。可是,知足的人啊,就算拥有得再少,也能活得好。”老先生幽幽地说。
两位盗贼听了老先生的话,真是如醍醐灌顶,双双跪在老人面前,说:“老先生,我们真是惭愧呀,我们也是有屋、有田、有妻儿的人,虽不富裕,但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可是我们还是嫌生活得不好,才走上了这条让人不齿的路啊!”
想来,两位盗贼一定是比这位住在茅草屋里的老先生富有的,但他们再富有,也是盗贼,他们在精神上一片荒芜。而这位老先生虽然生活清贫,但却开朗豁达,对清贫的生活知足感恩,这才是“贫中之富”的大贤。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守着贫穷才能显得清高,也不是说追求物质财富就是不可原谅,而是说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上的丰富,不要一味盯着利益。尤其是当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遮风挡雨的住所后,如果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么日后即便再富有也终归是物质的奴隶,并将过着无聊空虚的生活。
其实,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人们最终追求的应该是快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为了外在的富足而疲于奔命的辛苦之人。而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满足,这样生命才会变得充实,也才更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做个内心富足的人吧,即便在这个世界上你一无所有,但只要拥有一颗富足快乐的心,那么你就是世界上最快乐和幸福的人。
朱熹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为名为利三界窄,无挂无碍一床宽
说到名利,首先会想到一句话,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这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目标,而是应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我们可以善于用物,但绝不可被物所用,否则可能会在与现实的博弈中输得一塌糊涂。但遗憾的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够摆脱利益和现实的束缚,只利用现实而不为现实所用呢?
庄子说:“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追求荣华富贵,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渺茫、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无论荣辱都一样达观,那么他也就无所谓忧愁了。因此,庄子主张“至誉无誉”。在他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最大的名利就是忘却名利,“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只有把名利看淡、看轻,才能不被其束缚,才能让现实的生活轻松起来。所以,仔细想来,世俗之乐正因为“有”,有财产、有名利、有地位、有权势,心上的压力重重,患得患失,所以乐后必苦。而庄子的心里,不仅无权无位,无财无势,连“我”都无,“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无任何挂碍了。无挂碍,自会清净圆明,永保其乐。
一条小鱼问阅历丰富的鱼妈妈:“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说,有时候会有钩子从水面上垂下来,钩子上东西特别好吃,但就是有点儿危险。妈妈,你能告诉我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自己的安全吗?”
“傻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你要想保住命,那么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要去吃它。”
“可它们说,这种方法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努力,唾手可得。”小鱼一脸艳羡。
“这样的想法完全错了,”大鱼说,“很多时候,看起来是最便宜的但结果却往往变成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你的生命。你知道吗,那些看起来美味的食物里面其实藏着一只钩子!它会要了你的命啊!”
“那么,妈妈,如果我能够判断里面到底有没有钩子就好了,你能告诉我怎样判断里面是不是有钩子呢?”小鱼又问。
“要判断到底有没有钩子其实很简单,”大鱼说,“你只要记住,一种东西,味道又鲜美、价格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唾手可得,那么,钩子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我们有句俗话叫“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白得的,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那鱼钩便是垂涎鱼饵者所要付出的代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仔细琢磨,便可理解其中之意。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感慨,随口问身边的道记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往的船只有多少?”道记回答:“只有两条船,一条叫争名,一条叫夺利。”人世的丛林中时时都能碰到名利的陷阱,然而有时候,为了名利,人们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往下跳,结果名利反而更快地离他而去。
一个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由于其技艺高超,收费合理,很受人们的敬重。但是,几十年过去,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在自己的众多徒弟中选了两个技艺最好的年轻人,准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全部传授给他们当中的一人,让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可是,两个徒弟的手艺不相上下,到底让谁接自己的班呢?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较难打开的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用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整整晚了6分钟,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接着,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立刻掠过一丝羡慕:“师父,里面有很多钱,还有一块大元宝呢。”老锁匠又问二徒弟,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父,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打开了锁就回来了。你不是说我们只管打开锁,里面的东西和我们无关吗?”
老锁匠微笑着点点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气,众人不理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眼里都要干干净净,尤其是我们这一行,更要无视名利。一个真正的好锁匠,必须做到心中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定是害人害己啊。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必须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一个人在面对名利的诱惑时仍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这是大智慧。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对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名誉、钱财、生死、容貌都看得淡。这样的生活有人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只有这样的生活,人们才能永远心情平静,少有烦忧。
一位哲人说:“青藤攀附树枝,爬上了寒松顶,白云疏淡洁白,出没于天空之中。世间万物本来清闲,只是人们自己在喧闹忙碌。”万物清闲,人又何必为了名利而使自己不得清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