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坏事当好事办,人生就只有快乐、没有抱怨。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
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抱怨”真的就是口臭,它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美国《时代》周刊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罗曼·罗兰
理性地抱怨更能达到目的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此种情绪。其实,抱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因为抱怨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纾压,排解生活造成的情绪垃圾。但不合理地释放这种情绪,却很容易起到反效果,为自己增加压力。而职场显然不是肆意抒发此种情绪的场所,在职场中抱怨连连是很不明智的。
有心理学家建议,当情绪达到极点,想要抱怨前,最好先列一张清单,将导致此次抱怨的原因一一列于其上,因为这样人们就会对自己的现状有更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采用更理性的方式“抱怨”。
一般来说,职场上存在的抱怨理由无外乎都指向了“不公平”,无论是待遇差还是工作多,甚至是人际关系方面的矛盾,让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往往都是差别待遇。但这在职场中,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一个团队中。按照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来看,团队中的人不仅职责和工作方式不尽相同,就连性格上也千差万别,在这样一个组合而成的团体中,难免会产生分配纠纷和相处上的问题。
但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方式、跟谁抱怨,很可能会让抱怨的结果发生改变。在上班时间和同事用MSN、QQ等方式抱怨,是职场白领比较常用的抱怨方式,但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还很可能惹来更多的麻烦。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聪明人一般是不会为不利于自己的“口供”留下“字据”的。更何况,21世纪盛产黑客,谁知道究竟有多少黑客正“潜伏”在办公室呢?这种网聊的方式注定是最失败的“抱怨”,因为搞错了抱怨的对象。
玉玲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做行政工作。由于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她很想在新的环境中有所表现,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工作起来特别卖力。同时,她认为自己如此努力地工作一定会得到上司的奖励,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领导并没有对玉玲表现出丝毫的赞美之意,相反,其他工作不如她的同事却屡屡博得上司的欢心。对此,玉玲十分不满,渐渐地,她的工作效率变差了,而且经常向同事们抱怨。
一开始,同事们还能忍受玉玲的抱怨,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玉玲还是整天向同事抱怨,从而影响了同事的工作状态,大家不胜其扰,只好对她说:“你总和我们抱怨也于事无补,还是找老板说清楚吧。”
如果职场人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在职场中要选对合适的人“抱怨”,那么很可能会成为职场“怨妇”或职场“怨夫”。一般来说,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抱怨”比起与同事一起怨声载道,效果会更好。因为更多的时候上司有能力直接解决你抱怨的问题,而同事只能在情感上激化你的不满情绪。当然,向上司“抱怨”是有技巧的,首先就是要让自己的“抱怨”指向性明确,类似“烦透了”“真烦”这样的话是不能够成为向上司抱怨的内容的。其次,家务事最好不要带到职场中来。很多人有和同事谈论家事的习惯,时常抱怨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殊不知这其实是最不应该在职场中提及的。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曾表示,反感员工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尤其是家庭里的事情,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员工太不专业。
理性地抱怨除了需要注意抱怨的对象外,场合、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抱怨也要注意“量”,如果时时抱怨、事事抱怨,既会造成别人的困扰,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叶蓉是一个非常爱抱怨的人,在家里如此,到了工作场合也是一样。每天她到了公司,不是向同事们抱怨婆婆如何对自己不好,就是说老公不够体贴,要不然就说小孩不服从管教。在工作中,她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不止,还时常向领导抱怨。公司里的同事和领导见到她都要皱眉。
其实,一开始叶蓉向公司领导抱怨,领导们还会酌情满足她的要求,但叶蓉却变本加厉,抱怨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抱怨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小。公司领导不胜其扰,却又拿她没办法。后来,终于让叶蓉的上司找到了一个好时机——公司裁员。叶蓉被辞退了,但同事和领导却没有人对此感到惋惜,反而有松了口气的感觉……
职场人学会理性地抱怨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但在抱怨的时候,加入过多的私人情绪和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则是不可取的。如此一来,抱怨就会成为一场歇斯底里的冲突。
赵洁在一家公司中任销售经理,她的工作非常繁忙,因此时常忽略家人的感受。正巧,这两天是赵洁婆婆的忌日,本来她已经和丈夫商量好要到墓地为婆婆扫墓,然而公司正好在这一天有个客户出了点问题,需要赵洁出差一趟。赵洁是工作狂,听了领导的话二话没说就出差了。但等她回来,却发现丈夫的态度非常冷淡,两人陷入了冷战中。
赵洁为此心神不宁,工作效率也下降了,于是她将一些工作分配给自己的下属小姚来做。第二天,赵洁刚一进公司,就接到了上司的电话,在电话里,她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而出问题的正是她交给小姚做的那部分。
眼看着工作、家庭两方面都不顺心,赵洁很郁闷。于是她让秘书将工作搞砸的小姚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小姚来到赵洁的办公室后,赵洁没等小姚反应过来就将她骂了一顿。在训斥小姚的过程中,赵洁口不择言,说了很多伤害小姚自尊心的话,例如“笨蛋”之类的。
小姚听了赵洁的话,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心想:“我带病工作,就算得不到表扬也不应该受这样的侮辱吧?”原来小姚这两天正在发烧,一直都不舒服,工作也是带病坚持完成的。小姚越想心里越委屈,于是愤怒地反驳说:“你还是领导呢,你自己难道不知道你交给我的工作量有多大吗?你现在是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头上吗?”
两个同样心里不痛快的人,因为彼此的抱怨,在办公室中爆发了一场唇舌大战。事后,上司对两个人不专业的表现非常生气,决定扣发两个人当月的奖金,又因为她们影响了其他同事的工作情绪,因此上司还罚她们在公司例会中做检讨。
理性地抱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场人紧张的心理状态,但即使如此,人们也应该尽量控制抱怨的次数。正如中国台湾作家张德芬女士说的:“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过多抱怨会让人质疑你的能力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面临着挫折和失败的可能,这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都有抱怨的权利。但过多地抱怨,很可能会让别人对职场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程度产生怀疑。
肖劲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但他在公司里的业绩并不好。上司向他了解情况,他却向上司抱怨了一堆客观理由,什么“市场上同类产品太多”、“技术部不支持致使客户的需求无法满足”“价格太高”“外观不够美”等。
上司听了肖劲的话,表示不能赞同,因为同样的产品,肖劲的同事就卖得很好。肖劲见上司质疑自己非常不满,随口说了一句:“您是不是认为小雨卖得好?其实她之所以能卖得好,是因为她们家有门路,而且她还从中拿了回扣。”
上司见肖劲振振有词,说得像确有其事般,就决定调查一下小雨是否真的拿了客户的回扣。不久后,上司全部调查清楚了,小雨根本就没有收客户的回扣,这一切都是肖劲的臆测,并非事实。
肖劲被上司叫到了办公室中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最后上司对肖劲说:“我能理解你工作不顺而有抱怨,但指责同事收受回扣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你都能说得出口,让我无法不怀疑你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度。如果你下个月的业绩再没有起色而抱怨不止的话,我只能建议人力资源部辞退你了。”
虽然很多人理解每个人都有抱怨的心理需求,但过多地抱怨依旧会让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带有私人情绪的非理性抱怨,更容易使职场人受到质疑。很多职场人习惯于拉帮结派抱怨某个同事,或向上司指责抱怨自己的同事,而这对职场人来说非常不利。因此如此一来,不仅有可能与同事交恶,树敌过多,还很可能让上司对你产生坏的印象,影响你未来的职场生涯。
于柔是一个大公司的白领,虽然待遇不错,但她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在公司中不仅受气还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每次遇到与自己交情还算不错的人,她都要抱怨一番。很多人碍于情面只能隐忍地听她说,再简单地安慰她几句,没想到,这反而让于柔有了“别人都支持我”的错误想法。
一次,于柔又向上司抱怨某位同事,没想到这次上司不再容忍她,而是当着她的面直接给受她抨击的同事打去了电话。在电话中,上司如是说:“于柔现在在我的办公室中,她对你的工作有很多不满之处,而我不想成为你们之间的传话筒,我想你还是自己过来了解一下详细的情况吧。”于柔见上司如此做,羞愧极了,当即弄了个大红脸。然而,上司却不管这些,继续对她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你才能背着别人说话,一种是你在赞美他,而另一种情况是即使此人立刻现身,你也能无愧于心地再将自己所说的话原封不动地说给对方。”
于柔的举动惹恼了上司,而上司的举动则会为于柔带来更多的困扰。而这一切都是于柔见人就抱怨的习惯造成的。
21世纪的职场不需要一个被抱怨掩埋的人,真正被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务实者。工作太多、工资太少、领导不支持、同事不配合都不能成为抱怨工作失败的理由,因为公司聘请员工看重的是其工作能力。很多时候,即使你抱怨了,却还是要做同样多的工作,也就是说,抱怨不能起到减少工作量的作用。真正的专业人士很少抱怨工作,这倒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想要抱怨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深知抱怨会有损自己的专业形象,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让别人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张莉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职场上的成功者,她目前已经在一家外企中做到了中层。她说,以前总有人向她抱怨工作不如意,遇到这样的同事,她往往是先劝解一番,如果没有效果,为了不让对方影响自己的工作状态,她会有意识地远离这样的人。
张莉认为与其将时间花费在抱怨上,不如将时间投注到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工作才能,还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冷静,更具大将之风。事实证明,这种识大体的员工在现代企业中是很吃香的。也正因为如此,张莉在部门中脱颖而出,战胜了诸多有实力但容易被个人情绪影响的同事,得到了晋升。
张莉是个聪明人,因为她懂得职场的规矩。在职场中,越是公私分明、工作效率高的职员就越容易被赏识,其价值也更容易得到体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对“怨妇”存有好感,即使她具有和别人同样的工作能力。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狮子如果能追上羚羊,它就生存,如果它跑不过羚羊,只能饿死。羚羊如果抱怨不公平,那青草——羚羊的“早餐”该向谁抱怨?羚羊还能跑,青草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羚羊要想活下去,只有平时加强训练,提高奔跑的速度,让自己跑得更快,即使跑不过狮子,也要比其他羚羊跑得快,只有这样才能得以生存。”
——华为总裁任正非
职场是一个人际关系织成的网,在这里既有同事关系,也有上下级关系,甚至有的公司还存在亲属关系,而其中又蕴含着竞争、合作等关系。总之,职场是一个人际关系复杂、情感与理智都将受到挑战的地方。在这里,有很多人不满现状,对自己的境遇感到悲观、失望,对于无望的现实,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抱怨之中。然而,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消极而低效的。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的“狮子、羚羊和青草”的故事,抱怨改变不了任何现实,只会让你落后于人。在遇到不顺时,只有奋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提升自己的优势,更好地生存于职场中。
有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陷阱中,由于陷阱很深,驴自己爬不上来,于是就在井中号叫,希望主人听到能够将自己救出去。然而,主人见驴已经年老力衰,就不想费力将它救上来,而是想让它在陷阱中自生自灭。另外,每天还有不少人向陷阱里倾倒垃圾。
一开始,驴见自己的境况如此很悲观,就趴在陷阱中抱怨,它甚至想到了死。然而,很快它就改变了决定——它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离开这个黑暗的陷阱!它在别人倒进来的垃圾中寻找食物,然后再将所有的垃圾聚集到一起,踩在上面。不久后,这头驴成功地走出了陷阱。
美国黑人女诗人、作家玛雅·安吉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不喜欢什么,改变它。如果你不能改变它,就改变你的态度。不要抱怨。”职场上的很多事情其实并非没有办法解决,“抱怨”虽然是最简单的,但却是最无效的方法,因为“嘴”是无法改变世界的。
李越最近很烦恼,而让他感到烦恼的正是自己的秘书王雪。李越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王雪是他刚刚招进公司不久的新任秘书。最近,王雪经常向他提起公司的待遇不好,还多次提出要辞职。李越觉得王雪实在是不知好歹,就萌生了辞退她的念头。
但李越决定在辞退他之前,好好向朋友诉说一下自己的烦恼。李越找到了一位好友,将自己最近的烦恼一一说给朋友听,在此期间他抱怨连连,一直在说王雪的坏话。
李越的朋友听了他的话,并不赞成他辞退王雪,朋友对李越说:“你现在炒了她,你不觉得太便宜她了吗?不如这样,你先把她的工资调成原来的两倍。”李越一听就急了:“什么?你还要我给她涨工资?”他实在不能理解朋友的说法。
朋友看了看李越气愤的神情,笑着对他说:“你先别着急,等我把话说完。你现在辞退她,她只是丢了一份早就想丢的工作,如果你现在给她加薪,然后过一段时间再辞退她,那么我相信她一定会很痛苦,因为她绝对不可能再找到一份相同薪资水平的工作了。”李越听了,觉得朋友说得在理,于是就决定按照朋友的方法试试。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朋友遇到了李越,然后很自然地向他打听上次那件事的进展。李越笑着对朋友说:“现在她做得很好,我很欣赏她的工作能力,我决定不辞退她了。”
有抱怨是正常的,但很少有人在抱怨的同时,想过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抱怨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只停留在抱怨的层面上,却从来没有想过应该做出改变。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抱怨别人远比责问自己要容易得多。然而,在很多事情上,只要人们愿意付出积极行动,就有可能解决自己认为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上述故事中,两个人的抱怨,最终就由一个人的积极行动得到了解决。
其实,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抱怨行为认知十分明确。在智联招聘开展的一个关于职场抱怨情况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5000人中有90%的人明确表示厌恶自己在职场中的抱怨行为。然而,调查中也说,近70%的参与调查者每天都会抱怨。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很真实的结果。很多人讨厌抱怨,却又无法抑制想要抱怨的欲望。对此,中国台湾地产大王、远雄企业集团董事长赵藤雄先生说:“运用智慧就能不抱怨,一个人的成功,意志力和决心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成败的关键。”的确,抱怨需要的只是一张嘴,而不抱怨需要的是智慧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