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男孩独立要趁早——父母学会放手,男孩才有出息(1)
- 培养有出息男孩的100个细节
- 墨墨
- 4886字
- 2015-12-28 12:15:53
最好的教育不是告知答案,而是向孩子提问;最好的父母也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好父母和好老师一样,都需要学会适当地放手。
那些温柔的陷阱
每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温柔的陷阱——事事包办。这个陷阱正是父母亲手为男孩挖掘的,掉到陷阱里的男孩被剥夺了独自成长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成长为男子汉的机会。
有位妈妈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把儿子培养成人,儿子上了大学,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儿子对妈妈的态度却和妈妈对他的态度正好相反,儿子一点都不顾及妈妈的想法,做什么都是我行我素,把妈妈看成陌生人一样。妈妈被儿子这种行为伤透了心,她认为儿子的心理肯定有问题,于是,决定为儿子找一个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了解这位妈妈的来意之后,便问:“当你的儿子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扣子扣错了,你是不是改让他穿带拉链的衣服?”
这位妈妈点头称是。心理医生又问:“当你的儿子第一次帮你打扫房间时弄脏了衣服,你是不是再也不让他接触家务了?”
这位妈妈脸上显出惊异之色,点了点头,没有答话。心理医生接着说:“当你的儿子第一次自己用两个小时整理房间时,你是不是嫌他动作很慢,就不让他整理了?”
这位妈妈更加诧异地看着医生,心理医生却没有就此打住,他接着问道:“当你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没让他自己找工作,而是动用了自己能调动的关系给他找了一份衣食无忧的工作?”
这位妈妈惊愕地从椅子上站起来,问:“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是,即使我对儿子这样付出,却落得现在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后又该怎么做呢?”
看着这位脸上写满疑惑的妈妈,心理医生严肃地说:“我是从那件带拉链的衣服知道后来的事的。至于你以后该怎么做,我想,你只能在他生病的时候带他去医院;当他准备结婚的时候,你把房子给他准备好;当他没钱花的时候,你要尽快把钱送到他手里……这是你今后该做的事,其他的我也无能为力了。”
这就是对孩子事事包办的后果,那些从来不让男孩自己走路的妈妈只有一直抱着他走下去了。怕孩子受委屈,什么事都为他包办,孩子怎么会有能力,怎么能够独立呢?
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对孩子事事包办只会毁了他的前程,因为人生路上不会一直有父母的呵护。因此,不要事事都替孩子做主,而应该把独立的机会还给男孩,让他自己试着去想、去做、去选择。即便孩子犯一些错误,也不要因此阻断他独立的机会。
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了强烈的自己做事的意识。当两三岁的孩子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得到满足,配合以适度的帮助、支持使其独立行动的能力得到提高时,他们的自信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则会对孩子的信心造成挫伤。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主。
当孩子表示“我自己做……”“我会……”的时候,切不可小瞧孩子的能力,更不可拒绝孩子。因为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的发展。此时,你不妨采用“好啊!你来试一试”“太好了,我家宝宝又有新本领了”之类的语言予以鼓励。
父母的及时肯定可以让孩子获得独立的信心。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就会保持,而且即使在做事时遇到了困难,孩子也不会退缩。反之,过分地庇护孩子、代替孩子,等于亲手为他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这个陷阱里的孩子就会连尝试错误的机会都失去了。
当然,如果孩子年纪小,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有些事情未必能够做好,这个时候,就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最适宜的帮助。
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大人就更应该允许他拥有一些时间或空间去准备自己的事。家长还应该告诉他,父母并不希望控制他的一言一行,他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感觉和独立的信念,即使别人不赞同,或者孩子的做法有某些不妥之处,对孩子而言都没什么关系,关键在于孩子能够把握自己。
培养孩子,不要事事都替他做主,而应多给他一些独立的机会,让他多磨炼。现在孩子年纪还小,他们还有很多机会,摔一跤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会让他们更早地学会自立,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男子汉。如果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让他去锻炼,那就晚了。
给男孩一片独立的阵地
著名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说的“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男孩自立的需要。的确,父母的帮助能使男孩少绕很多弯路,但是男孩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回到老家仍旧贫困的地区考察。当他看到家乡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景时,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少吃饭用的碗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令他感到难过的是,全家连双筷子都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着吃。
于是,这位商人出于对这户人家的无比同情,许诺给这户人家以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刚走出这家人的门口,他就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看到这家人的房前屋后都长着非常适合做筷子的竹子。
商人改变主意之所以这么快,无非是觉得那家人依赖心理太强,只想求助于人,而不想自己做些什么,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做。可以说他们的贫穷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自立之心,即使别人想拉他们一把,他们都很难被“扶上墙去”。其实,一个人的自立心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自立的需要。
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他上,还是抱着他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最终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孩子不经历风雨,更难立足于社会。看来还是给他一片独立的阵地,让他自己去走最好。
有个小男孩3岁的时候,一次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去公园玩。当他们走到公园的广场前面时,将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挣脱了妈妈的手,摇摇摆摆地走到台阶前,想要自己爬上去。
看着小男孩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一旁的妈妈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的时候,小男孩觉得台阶很高,回头看了一眼妈妈。
可是,妈妈还是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用鼓励的声音告诉他:“对,不要怕!”
听了妈妈的话,小男孩抬头向上瞧了瞧,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继续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
小男孩爬得很吃力,他的小脸蛋累得通红,衣服上也沾满了尘土,小手脏乎乎的,但是他最终爬完了所有的台阶。这时,妈妈才上前拍了拍小男孩身上的土,然后,她在小男孩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林肯,而那位妈妈就是南希·汉克斯。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告诉他“不要怕”,让他变得勇敢起来。生活中有很多台阶,父母不可能扶着孩子一一走过,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孩子需要靠自己。早一点让孩子学会独立,他也就能早一步上路,早一些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片独立的阵地,让他在这片阵地上摸爬滚打,得到锻炼。
杨选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听了,点了点头,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是,爸爸心中有些不放心,便尾随孩子出门。结果爸爸发现,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
从此以后,爸爸便对杨选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杨选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为了让孩子更快地独立起来,他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选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出去旅行了。
长期被绳子束缚着的鸟儿永远也飞不高,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一片独立发展的空间。因此,不要总是把孩子拴起来,而应该解开绳索,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这样他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快乐地成长。
平时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表示孩子太无能了:“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然而,埋怨归埋怨,对于孩子无能的状况,多数家长却没有办法。他们从来就没有去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况,还不是因为他们不肯对孩子放手。
放手让孩子去做吧,他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只要父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说得非常慢,这时爸爸在一边就急不可待地替他说话。渐渐地,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后来说起话来也有些结巴。有一天,这个小男孩起床后自己叠被子,可是他的动作非常慢,妈妈看了,立刻抢过来帮他叠。从那次开始,这个小男孩就把叠被子当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样做往往会限制男孩自立能力的发展,忽视他们自立的需要。本来男孩想自己做一些事,而家长非但不帮助他,反而替他代办了所有事情,这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在一所幼儿园中,一群孩子正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水盆中漂浮着一些玩具。幼儿园里有一个刚刚3岁的小男孩,他自己站在圈子外,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圈子充满了好奇。他慢慢地走到其他孩子跟前想挤到里面去,可是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他双眼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小脸上流露出生动的表情,突然他把目光放在一张小凳子上,显然想把这个小凳子搬到圈子后面,以便爬上去看看里面的情形。他快步向凳子走过去,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一把抱住他并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到了里面的水盆,老师说:“可怜的小男孩,你也看看里面在玩些什么吧。”
当然,这个小男孩看到了漂浮着的玩具,可是他却没有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由他的表情可以看出,对他来说,看到里面的情景并没有让他多么高兴。
只有自己完成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具教育意义并且最让他们高兴的。自立是每个孩子的迫切需要,他们为能够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因此获得自尊而自豪,但是这种需要一旦被长期压抑就会慢慢地萎缩。而往往是家长不恰当的帮助促使男孩不得不形成依赖的习惯。
父母应尽早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从男孩小时候起就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自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男孩自立的人格和不怕挫折的精神,要让男孩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向他们传输“依人者自危”的道理。
要知道,人幼年时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所以,男孩有自立的需要时,父母万万不可加以限制,相反,还应该鼓励男孩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却没做过的事,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从一个选择的机会开始
孩子的自主性常常表现在他的选择上,可是因为父母怕男孩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愿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们,但是父母忽略了一点:假如从来不给男孩选择的权利,他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责任感。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责任感的,也不会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自己产生责任感,他们的责任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获得,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锻炼他的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当男孩懂得做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时,那就说明他在一点点地成熟。
父母应该把一些选择的权利交给男孩,但是要事先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并且要告诉他自己选择了就要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男孩一时选择错了,这也会成为他一次学习的机会,对以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一位父亲曾经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孩子很不喜欢爸爸给他报的特长班,所以觉得没有兴趣,甚至到了想离家出走的地步。这显然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而孩子也必定学不好,因为那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很难真正用心学。
另一位妈妈却没有这么做。这位妈妈想让儿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儿子在武术画报前看得出了神,说什么也不肯走了。于是,妈妈尊重了男孩的选择,但要求孩子对他的选择负责任,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武术学好。后来孩子果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责任感是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与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有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并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一位父亲让儿子去附近的商店购买一些大米,这个孩子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父亲看到了立刻把孩子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推呢?”男孩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拿两个提包,一手10斤就提回来了,还拿什么小推车?”这位父亲却坚持说:“小推车当然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