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第十法云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在证受。今勤修习已得圆满。故有此来。论云于九地中。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此是胜故。以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对之显胜。有此地来。又一乘中居最极故。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注雨义。约法就喻。则有多义。云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空亦四义。一喻真如。二喻麤重。三喻法身。四喻黎耶。摄大乘论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此喻含水义。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合空。总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推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霪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虗空。智慧如大云。而瑜伽云。麤重之身广如虗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同摄论第二义。而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满则法身圆满。起信论云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云。庄严论云于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徧满阿黎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虗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此从法身未及佛故。立赖耶名。瑜伽又意云。言大云者未现等觉。若现等觉。能雨大雨作利益故。是则密云不雨。含德而已。然诸释虽众。不出三义。谓以智慧含德。徧断诸障。徧证法身故。所覆麤重即所离障。谓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细秘密愚。断此障故。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证如。皆一所遍虗空。其旨一耳。

净居天众那由他

闻此地中诸胜行

空中踊跃心欢喜

悉共虔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众

亦在空中大欢喜

俱然最上悦意香

普熏众会令清净

自在天王与天众

无量亿数在虗空

普散天衣供养佛

百千万种缤纷下

次正释文。文中三分。先赞请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赞。后三请。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养。有三类可知。

天诸采女无有量

靡不欢欣供养佛

名奏种种妙乐音

悉以此言而赞叹

后十偈天女供赞。于中亦二。初一总标供赞。

佛身安坐一国土

一切世界悉现身

身相端严无量亿

法界广大悉充满

于一毛孔放光明

普灭世间烦恼闇

国土微尘可知数

此光明数不可测

余九正显赞辞。于中亦二。前八赞佛德。后一劝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赞大用自在。后显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

或见如来具众相

转于无上正法轮

或见游行诸佛刹

或见寂然安不动

后三随见不等。于中亦二。初一总明。

或现住于兜率宫

或现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修世道

或现道场成正觉

或现说法或涅盘

普使十方无不覩

后二八相。

上五偈赞大用自在。

下显自在所由。

譬如幻师知幻术

在于大众多所作

如来智慧亦复然

于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灭无相同虗空

而于第一实义中

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与无相无差别

入于究竟皆无相

后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后二证穷性相故。于中半偈证体。半偈起用。半偈用不离体。半偈体用俱泯。

若有欲得如来智

应离一切妄分别

有无通达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导师

后一劝修。

上十三偈竟。

下三偈请。

无量无边天女众

种种言音称赞已

身心寂静共安乐

瞻仰如来默然住

即时菩萨解脱月

知诸众会咸寂静

向金刚藏而请言

大无畏者真佛子

从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诸行相

及以神通变化事

愿聪慧者为宣说

后三请中。初一结默念请。后二上首言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第二正说。论分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无量。徧举受职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四入大尽分。是地满行。望前诸地行已穷尽。今复地满。尽之极故。五释名分。此地学穷辩德显称故。六神力有上无上分。地满足已。妙用自在。形前无质。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显法。如因影像知形质故。八地显益分。彰说殊胜。劝修趣入故。后之二分通该十地。将前摄后故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长科后二分通。则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后彰地果。地行之中止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余是住心。出心即调柔果。今初分中二。先总明。后善满下别显。今初。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后得智名偏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今于上二决择思修。别中十句摄为七相。初三七八三处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助成。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后六别相。谓二广行大悲。即普徧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总举。普徧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亲证此。故多举之。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是佛所行处故。善顺如来。能证寂灭行故。六无厌足相。常勤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前地云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故。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已属十地。故云名为得受职位。上一方便作满足地分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

第二三昧分。于中二。初牒前起后。

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虗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

次即得下正显。于中四。初别举十名。二如是等下结所得数。三菩萨于此下彰入满足。四其最后下显最后名。今初十中。初总。余别。总云离垢者离烦恼垢故。是障尽地偏受此名。别中九定离八种垢。一入密无垢。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不与惑俱故。二近无垢。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上来初一是解。次一是行。下三成德。即三业密也。三放光无垢。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四陀罗尼无垢。如海包藏。五起通无垢。则无心顿现。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上六自利。七化生无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八正觉无垢。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迭共现前。而证知故。如下受职处说。以本觉将现前故。

如是等百万阿僧只三昧皆现在前。

三结数者亦是眷属。皆现前者久修成就。不加功用自然现故。

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

三彰入满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体。入起相即隐显无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业用。

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四彰后名者。将说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无别智也。论经重言智者兼后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碯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第三明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属。四相。五出处。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后一上摄佛果。前中初三位体。次一位相。后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属。今初。随何等座谓大莲华王座故。于中二。先明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实莲华。二其华下量相。三以众如下胜相。具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萏为第一故。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九毗瑠璃下体相。十其华下庄严相。二十三千下明眷属华。

补义曰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不属迷悟。故圣凡平等。依正不二。染净融通。具有恒沙称性功德。一一周徧圆融该摄。事事无碍。与法界等。故统曰法界。但众生迷此一心。而为恒沙染缘故有生死。惟我毗卢遮那旷大劫来。先悟此心。名为普光明智。依此大智而为行本。建立万行。故以十信为基。以历三贤十地。大智深证。惑尽真穷。故本有如来藏心顿然显现。名证法身之体。酬此胜因故内感卢舍那佛广大微妙庄严之报身。外感华藏庄严之报土。此转凡成圣之极则也。今说菩萨十地因穷。将证法身。堪能克绍法界之家。名受职位。故此位菩萨。已能入百万阿僧只三昧。智与理冥。行极道圆。故但以三昧融前差别之行。摄入平等法界。故此三昧现前时有大莲华忽然出现。而华具十相。而为全德之象。其犹周易乾之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象也。其疏释文有据。而通途大义未暇及此。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第二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于座故。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帀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三随何眷属。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皆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四随何等相。周徧作业。为其相故。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于两足下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于两膝轮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于脐轮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从左右脇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五随何处出。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文分为四。一舒光作业。二众圣咸知。三下类奔风。四同声相应。今初。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今类例相从。且分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业。前五益凡。后二益小。

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二第八一光。有二业半。一者益。益九地已还菩萨故。二者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摄而无伏义。摄彼令来故。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

第九一光。亦二业半。一益等位菩萨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宫不现但是伏业。而无摄义。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

四第十顶光。但有发觉。文分为三。一显照分齐。

右绕十帀住虗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于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网普于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幡宝盖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起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见如此者。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二右绕下正显作业。谓兴供成益。益言不退菩提者。论有四义。一于登地证决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离放逸恶故。四定即善事故。

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帀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三佛子下事讫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约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若约证实。终极之智从下趣入诸佛境故。显证佛境即自证故。

上初舒作业竟。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第二众圣咸知。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恭敬供养。一心观察。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第三下位奔风。申敬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