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唐诗篇(13)

[6]滟灏堆(yànyùduī):瞿塘峡口的一块巨大礁石。瞿塘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投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谚云:“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灏大如褛,瞿塘不可触。”[7]蝴蝶黄:据说春天多彩蝶,秋天多黄蝶。[8]坐:因。[9]早晚:何时。三巴:谯周《三巴记》:“闻白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华阳国志》:“献帝建安六年,改永陵为巴郡,以固陵为巴东,安汉为巴西,是为三巴。”《小学绀珠》:“三巴:巴郡,今重庆府;巴东,今爱州;巴西,今合州。”书:信。

[10]不道远:不说远,即不辞远的意思。长风沙:地名,距金陵七百里,水势湍险。

【鉴赏】

长干是古代南京的居民点。从东吴建都建业以来,长干就成为热闹的居民区。到了唐代,长干的商人非常有名。有了商人,自然就有商妇。长干的商人妇多起来了,反映商人妇生活的诗歌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李白的《长干行》。

这首诗描写一位少妇的爱情离别的故事,写少妇对出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本诗也可以归入“闺怨”一类题材里去。大部分写“闺怨”的诗,一般都是一开始就从少妇时期写的,而本诗却别出心裁,从童年时期写起。开头六句像一组民间儿童风俗画。一个额前覆着刘海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枝花,站在门前戏耍;一个头上扎着丫角的小男孩,跨上竹马,在小路上又跳又跑……这些寻常的“儿嬉”经过李白的筛选、提炼,一下子晶光夺目,化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成语流传至今。紧接着诗人又写这对小儿女结成夫妇的情景,对只有十四岁的小新娘的娇憨情态的刻画惟妙惟肖,仿佛电影的特写镜头。小新娘终于变成大人了。“展眉”二字,既是外貌的描述,更是心理的刻画。“愿同尘与灰”的深盟密誓,正是她“展眉”的主要原因。“常存”两句既说明自己至死不变的坚贞,又祈望夫妻永远厮守,两不分离,进一步表达她的憧憬与幸福。

但是,长干里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她害怕的事情终于到来了——夫婿外出经商。主人公既然是长干人,当然就了解长江的故事,最令她担心的就是那害人的滟灏堆和令人生悲的三峡猿了。如今夫婿却偏偏去了那里,她的忧虑与担心可想而知。“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这是只有像长干这样的江南水乡才有的景色。从“行迹”和“绿苔”中,不难想象当时小两口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不难推知光阴的流逝。“苔深不可扫”包含着当初不忍扫,如今更是无法扫的心理状态。“落叶秋风早”,写的不仅仅是节令,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情,因为只有深陷离愁别绪中的人,才对时令如此敏感。接着李白又用蝴蝶双飞反衬闺人的寂寞。不说“西园花”却说“西园草”,不单是为了押韵,也与长干的地理环境相合。最后一句写思妇“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是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构想,因为她一个人跑七百里去迎接夫婿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却显得痴情一片,十分动人。诗人善于向民歌学习。从《长干行》中可以看出他吸取六朝民歌的音节谐婉、语言素朴、抒叙婉转的艺术之美,但他不是刻板仿效,而是丰富和提高。

《长干行》和古辞《长干曲》比较,不论思想和艺术上都大大提高一步。而且《长干行》巧妙地把抒情和叙事揉合起来,在塑造人物形象,尤为写少妇思夫的心绪方面,细腻生动,具有特色。

玉阶怨[1]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

【注释】

[1]玉阶怨:王僧虔《技录》:“相和歌楚调十曲有《玉阶怨》。”[2]却下:还放下。玲珑:形容空明凄清。

【鉴赏】

本首诗是按照曲调名的本意而写的宫怨诗,写了一女子在玉阶上的忧怨。首句写玉阶生白露,使人感到秋夜已凉。在此凉气逼人时,伫立于石阶之上的宫女,也许有很数心事诉说吧。由所立之处是玉阶看,她的身份不会太低,应该是一位以前受到过君王宠爱的女子。二句写夜深露重,浸湿罗袜,一则续写出她的服饰美,进一步点明身份。二则也以“罗袜”一词启发读者的构想,因为曹植在《洛神赋》中有“罗袜生尘”句,而洛神是一位绝世美人,所以李白用“罗袜”之典暗示这位宫女同样也是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三则这句中暗藏了一个“望”字,因为夜既深而犹不离玉阶,乃至罗袜被白露浸湿,必定有所期待。由她的宫女身份可以推想她是在等待君王的到来,可见久待不至,其情何堪!此句虽不着“望”字,仍可以让人感到宫女那望眼欲穿的神态,她多么希望能看到君王身影,可是所有的盼望都已落空。后两句诗人才将“望”字推出,其实,这个“望”字在“却下水晶帘”的动作发生之前即已存在。她为何要“却下水晶帘”,仅仅是为御寒吗?水晶制作的门帘是无法御寒的。宫女只是因久望君王不见,故转而仰头远望明月,希望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丝安慰。因为这明月普照大地,也许她还能知道君王的事吧。可是仰望的结果却使她十分失望,这明月依然无声无语地放射着光芒。失望之余她落下门帘不想再看明月,但还是身不由己地透过水晶帘向明月投去深情的目光——依旧对君王充满着希望,希望君王能像这玲珑的月色一样进入自己的闺房中……由一道道景致来透露女主人公的心事与幽情是此诗的艺术特色与独到之处。从外表看,白露生玉阶是秋夜中的常景;露水沾袜也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一景;宫女放下门帘是夜深时的寻常一事;仰望明月更是秋夜人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可是,李白将这四个看像平淡无奇的镜头串联成文章,并以一股情韵贯穿其中,再加上诗题中一个“怨”字点睛,立刻产生超越字面内涵的全新意境,将宫女的不幸与哀怨写在纸上。

清平调词[1]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2]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3]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4]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5]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6]

【注释】

[1]清平调:《太真外传》:“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子弟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章。白承旨,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捧词进,上命梨园子弟略约词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妃饮罢,敛绣巾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通典》:“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也”。[2]群玉山:《穆天子传》:“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郭璞注:“此山多玉石,因以为名。”会:应。瑶台:即昆仑瑶台,传说是西王母之宫。[3]红艳:指牡丹花的艳丽。这里比喻杨贵妃之美。露凝香:指牡丹花承雨露而芳香四溢。这里比喻杨贵妃之受宠幸。云雨巫山:用宋玉《高唐赋》中典故,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事。枉:徒然。[4]借问:相当于请问。可怜:可爱。飞燕:《汉书》:“赵成皇后,本长安宫人,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成帝尝微行出,过阳阿主,作乐,上见飞燕而悦之,召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许后之废也,乃立婕妤为皇后。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西京杂记》:“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语笑,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宫中。”[5]名花:指牡丹花。倾国:汉李延年《佳人歌》中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句,后世用来作为美女的代称,这里指杨贵妃。[6]解释:消除。这句是说,对着牡丹花和美人,即使有无限的春愁春恨,都可以消散。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鉴赏】

清平调词三首诗是李白奉诏写的新乐章。三首诗时而写花,时而写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似浅而寓意深。

第一首赞叹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以白云和牡丹比成杨贵妃的服饰容貌美艳动人。两个“想”字一笔两到,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巧妙地联在一起: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接下来的诗句也是笔笔是花,又句句写人。在明媚的春风中,亭槛下,那风华正茂、光彩照人,展示着造物绝妙手笔,使唐玄宗心驰神往的到底是怒放的牡丹?还是貌若天仙的美人?抑或是两者相得益彰,互相媲美?接着李白放开笔墨,从眼前实际的景物移开,转换成天上仙境,说那样美若天仙的女子,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见到,也只应该在瑶台仙境碰上。言外之意,这种难得的盛事,即“赏名花,对爱妃”所带来的极大的感官享受与心灵美感,不是一般的俗人所能想象的。李白将杨贵妃比作娇艳的牡丹,又比作瑶池天女下凡,雍容华贵,巧夺天工。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备受宠爱。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如同杨贵妃受唐玄宗宠幸之意。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反衬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所以说连神女也没有杨贵妃幸福。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说赵飞燕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哪里比得了贵妃不施粉黛“天生丽质”呢!本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抑古尊今,既赞美了杨贵妃的非凡气度,又突出了她在嫔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三首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十分宠爱。李白不再借用比喻、传说、神话等手法,而是放笔直书,牡丹乃国色天香花,杨贵妃是倾城倾国貌,诗人用“两相欢”将其与盛开的牡丹相提并论。而“带笑看”三字又将唐玄宗融入其中,使得名花美女与君王三者合一,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君王的关爱与恩泽,花草也罢,花容也罢,哪来如此的风光和体面?“春风”一词历来可以用作君王的代名词,所以这里是一个双关语。说君王心中哪怕有再多的烦恼,只要和贵妃一起来到这沉香亭畔的牡丹园中,也会被溶解得不见踪影了。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比拟,以牡丹与春风的和美比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恩爱,十分新颖。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注释】

[1]举头:抬头。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寞的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感。夜深寒气袭人,月光照在床前十分明亮。因思乡而难以入睡的李白看到床前一片水银似的白色,骤然间以为是秋霜降落。这一“霜”字用得很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暗示了思乡的情感。如果不是大半夜还未入睡,怎会在床上感觉寒冷。诗人索性起来,抬头隔窗而望,夜空上一轮孤光。这孤寂的寒月自然引起无限惆怅,使诗人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而黯然神伤。望月思乡,是古人旅居外地时所常有的感情。此诗即景生情,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将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首诗寥寥数语便将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水芙蓉,没有半句修饰,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一切都从心底自然流出,宛如天籁,以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1]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3]

【注释】

[1]燕草:燕地(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一带)的春草。征夫所在之地。秦桑:秦地(今陕西省)的桑树。思妇所所居之处。[2]怀归:想家。妾:古代妇女自称。[3]罗帏:丝织的帘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