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认为是热情还是冷淡,可能与各人的性格类型有关系。有些人性格内向,情感内隐,感情冲动的强度较弱,外露不明显,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冷淡”。其实他们倒可能是情感深沉,非常友好,助人为乐的。有些人性格外向,情感冲动、迅速而强烈,形诸于色,很容易给人“热情”的印象。不过这种性格毕竟是容易鉴别的,时间长了大家都会了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导致对人热情和冷淡的不同态度的更深刻的原因,乃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之不同。有些人由于生活的挫折,家庭的熏陶,或不正确的思想影响,对社会失去了好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看破红尘”,只想消极避世,了此一生,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对人的冷淡态度,而对人的冷淡态度又会强化这种错误观念。其实,人总是社会的人,洁身自好、顾影自怜的态度,并不能改变现状,相反只是在为自己设置陷阱。再说,真、善、美终究是生活的主色彩,大多数人的心灵是美好的、善良的。因此,不要把自己当做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当做现实世界的消极适应者,而要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热情地面对人生。这样,才能打造良好的性格。
(2)友好竞争与嫉妒的对立
生活中,由于各人的能力、条件、主观努力、机遇不同,取得成绩的大小也就有所不同,这自然会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和评价。当别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受到社会称赞,当自己的同学、同事受到社会、教师或领导的赞扬时,有些人在心理上就会滋生出一种不愉快的感情,这就是嫉妒。嫉妒者常常担心对方的成绩和荣誉会造成对自己的威胁,或者出于一种不愿有人超出自己的感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忧惧,行动上就会表现出对对方的冷漠,甚至不惜诋毁对方的成绩,有意无意地散布关于他的流言。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努力和理智的态度控制和克服这种感情,而是任这种感情发展下去便很可能会失去理智,偏听偏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择手段给对方设置障碍。
与嫉妒相反的态度是友好竞争。我承认你,羡慕你,但并不畏惧你,更不嫉妒你,而是向你学习,同时也向你挑战,“你行我更行”,通过埋头学习和工作,赶上你,超过你,不断造成新的差距,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当然,并不是一切努力都能如愿以偿的。但是,实现我们的预想,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固然是令人高兴的,为了实现期望的不懈努力和友好竞争同样是令人高兴的。整个社会内部的友好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而整个社会内部的嫉妒、内耗,却可能使一个社会自相残杀、自相腐蚀、停滞不前。
人的态度最主要的是对社会的态度,所以,对社会的态度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社会的态度是一个人态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影响、决定着一个人的其他态度特征,比如对事业、对集体、对人待己的态度。
社会态度是由认识和情感两种因素构成的。所谓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就是要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比起社会对他的恩泽来,总是微不足道的。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为前提的,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确会有矛盾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统一的,它统一于个体为社会事业的追求和奋斗之中。
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一般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二是基于个人的经历。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能够得到社会的相应酬报,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使个人的荣誉感和社会的荣誉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至遭到误解和歧视,那他就可能形成消极、冷淡甚至对抗的社会情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严重失调,对社会就会形成矛盾的或摇摆不定的态度。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才能克服这种情与理的失调现象。
心理的姿态决定你立世的姿态。态度是相互感染的,你对人持什么态度,别人也会对你持什么态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好性格是由自己的好心态滋生出来的。
性格的行为特征
——你的言谈举止是怎样的
所谓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活动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强化,并逐渐趋向稳定化。
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业以及对己待人的态度,受着世界观、信念和期望的支配、制约,同时又直接规范、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它们在人的性格结构中起着联结、媒介的作用。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态度体系最终都是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所谓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活动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强化,并逐渐趋向稳定化。
一个人的态度与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心理学家们曾经设计过一个“拾柴禾”的实验,它是为了研究儿童的勇敢性而设计的。这个实验以保育院的40名小朋友为对象,是在冬季的黑夜里进行的。实验者先把一些湿柴放在离宿舍不远的棚里,把另一些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然后要求被试者去拾柴来烤火取暖。这时实验者在一个屋子里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发现有小部分勇敢者跑到山沟里去了;有些人说了一些埋怨的话;大部分人不敢走远,只到棚里去取湿柴禾。从儿童的这些不同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不同性格的意志特征,有的是勇敢的,有的是动摇的,有的是畏缩的、贪方便的,有的则是胆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儿童时期,内心特征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比较直接的、单一的。但随着一个人年龄和经历的发展,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方式的关系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其行为方式不断明朗化,越来越能体现他的独特风格,所谓“文如其人”、“言如其人”、“行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去判断他的态度,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
但行为方式与态度体系的联系又不是单一的、机械的,人的行为方式在向概括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精确化和多样化。例如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笑声来判断他是否高兴,而且可以根据他笑的方式——是颔首微笑、喜上眉梢还是开怀大笑——知道他高兴的程度。这就是行为方式的精确化。行为方式的多元化,说的是一个人同样的态度,由于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其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别人撞坏你一件玻璃器皿,他同你熟悉与否,你的态度会不一样;他是大人还是小孩,你的态度会不一样;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你的态度会不一样。如果你不问青红皂白,毫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绪,人们就要对你的修养打个问号。所以说,人的行为方式不仅反映着他的内心态度和性格特征,还反映着他的文明水准,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行为方式会随着个体的成熟而不断丰富复杂,而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更是千差万别了。同是一种态度,不同的人的行为方式不会相同。比如对于别人的错误,有人可能当面指出,有人可能背后议论;同样是热情好客,一种人的表现可能是照顾周到、体贴入微,一种人的表现则可能是满面春风、盛情款待;同样是对人的同情与帮助,一种人可能是陪你吐露心曲,给你精神安慰和鼓励,另一种人则可能表面不露声色,却给以实际的物质帮助。反之,具有不同态度的人的行为方式却可能相同。比如,对于不同的意见同样是默不做声,一个人的态度可能是不屑一顾,另一个人的态度则可能是不敢表示;同样是给你表扬,一个人是真诚地赞许,希望你再接再厉,而另一个人很可能是虚伪地逢迎,希望博得你的好感。所以,发展自己行为方式的概括化一面,可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表里一致;发展自己行为方式的精确化和多样化一面,则可使自己的性格面貌丰富多彩,更准确地反映世界和自身。另外,对于别人,既要注意观察其态度系统与行为方式的特有联系,尊重其行为方式,防止误解,同时要善于明了态度与行为表现的曲折的联系形式,不要将别人的态度与行为简单地加以“对号”,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性格成熟度。
人的性格是藏不住的,它总会通过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所以,要想改善自己的性格,必须先修“内功”,后炼“外功”。所谓修“内功”就是修正自己内在的心理或心态。所谓炼“外功”就是磨砺和训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如此看来,打造好性格也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