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快乐之本(2)

凡夫的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都是为了自己,包括他的积德行善,他的学佛修法,都是有求之心。有人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为了求子、求孙;有人为了大富、大贵;有人为了幸福、平安;等等。从凡夫的立场来看,这些思想和行为本身并没有不对,但在大乘佛法的思想里,这种行为却是错误的,如果不即刻改正,就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因为,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和世间人对于积德行善的要求,却恰恰相反。佛陀在《金刚经》中一再嘱咐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既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我希望大家要忘掉世俗看法,用心去理解此经的真空妙义。

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思想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修行大乘菩提心的人,要时刻谨记,无论做任何事,首先要放下自己,放下名誉、地位及权力,放下一切有所求的心,最后达到无求之妙境。有很多学佛之人,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都说做善得福,修佛开慧。而我天天行善,福不来;日日修佛,慧不开。到底是什么原因?”那么,对比大乘菩提心所阐释的积德行善,你悟透了几分?做到了多少?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善与恶,问自心。

过去一位师父带着五个徒弟学佛。大徒弟叫无能,二徒弟叫无权,三徒弟叫无功,四徒弟叫无福,最小的弟子叫无求。师父经常讲如何积德行善,如何改变自己的心态,如何增添自己的功德,如何参禅悟道。很多年过去了,五个弟子的能力与修为良莠不齐。无能的做事天衣无缝,超越了其余四个同学而名扬四周;无权的地位声名显赫,超越了其余四个同学而大权在握;无功的功绩天下无双,功留青史;无福的福报洪福齐天,超越了其余四个同学而大富大贵。再看无求,既没有无能那样的能力,又没有无权那样的权势;既没有无功那样的功绩,更没有无福那样的富贵。但是每天却有上千人来膜拜无求,拜他为师学习佛法。无求成了人们心中知识渊博的教授,净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多年以后,五个同学再度相聚一堂。无能、无权、无功、无福都带来自己的粉丝与崇拜者和弟子,只有无求只身一人。但是,无论他们五个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有很多人顶礼无求,并高呼无求大师或无求菩萨,就连四个师兄带来的那些人,也对无求大师崇拜得五体投地。四个师兄非常纳闷:小师弟无求的名誉、权力、功绩、福报、睿智、仁慈、境界、证悟乃至人品竟然超越了我们四人?于是,兄弟五人便结伴同行,一起找师父问个究竟。

师父听了他们的叙述,对无能问道:“当初你跟我学佛修行的时候,心里的想法是什么?”无能回答:“当初,师父给我取名叫无能。我想,决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无能之人。从此,我学佛修行乃至积德行善时,经常祈祷自己成为有能力之人。”师父又同样问无权。无权回答:“当初,师父给我取名叫无权。我想,自己一定不能变成没有权力,地位低下之人。从此,我学佛修行乃至积德行善时,经常祈祷自己做个有权有势的人。”师父再问无功。无功回答:“当初,师父给我取名叫无功。我想,没有功绩的人,活在这个世间就没有意义,我一定要成为有功德成就之人。从此,做任何佛事活动时,我就经常祈祷自己成为有名誉与功夫强大之人。”师父就同样问无福。无福说:“当初,师父给我取名叫无福,我知道自己没有福报,就想,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生活在世间却穷困潦倒,是多么痛苦与折磨人啊。从此,我每次积德行善时,都祈祷自己变为大富大贵之人。”

师父听后频频摇头,最后又问无求。无求回答:“当初,师父给我取名叫无求。我想,既然师父叫我无求,就是告诉弟子,不要去求什么。从此,我就放下有所求的思维,做任何善事都不为己求,按佛法的意义去学习乃至修炼。”师父点点头,又问无求:“我再问你,现在那么多人找你求学佛法,你也每天忙忙碌碌讲法,这是求什么?”无求回答:“我没有求他们来,他们都是自愿而来的。我只是满足他们的愿望,并没有任何所求。”于是,师父给大家开示道:“善与恶,问自心。”无能、无权、无功、无福四人才彻底明白,原来他们的所作所为乃至积德行善,都是为了自己而去做的,内心沾染了不清净。因此,只能获得人天福报,无法获得出世间的福报乃至菩提大道。而师弟无求,学佛修行,积德行善都是无所求,他反而得到了人天福报和出世福报,在修为方面,成了人们的精神领袖,进入了大乘菩提道。

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的内心为照亮他人而大放光芒,自己会变得更加明澈;把知识和善行与别人分享,自己会变得更加通达;不为自己而积德行善,会产生更大的福报和喜乐。当你修炼正法,不为自己,放下我执,只为他人发出慈悲心时,不但能提高你的道德,而且你的智慧、你的境界都得到了超越,这就是“不求所得”的大乘佛法。

上师的话:修行大乘菩提心的人,要时刻谨记,无论做任何事,首先要放下自己,放下名誉、地位及权力,放下一切有所求的心,最后达到无求之妙境。我们的内心为照亮他人而大放光芒,自己会变得更加明澈;把知识和善行与别人分享,自己会变得更加通达;不为自己而积德行善,会产生更大的福报和喜乐。当你修炼正法,不为自己,放下我执,只为他人发出慈悲心时,不但能提高你的道德,而且你的智慧、你的境界都得到了超越,这就是“不求所得”的大乘佛法。

快乐就在心中

一天无德禅师正在除草,迎面走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我我看你,都没有料到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儿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不得已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由于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三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无德禅师:“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快乐呢?”

甲说:“我认为有金钱就会快乐了。”乙说:“我认为有爱情就会快乐了。”丙说:“我认为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三信徒无言以对。无德禅师接着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从内心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快乐的生活。”

昨天我收到一位弟子发来的短信,内容如下:“上师您好,我跟您学佛期间是非常快乐的,您给了我无穷的慈爱和智慧,我非常感激您!可我是个凡夫俗人,还需要人间的快乐和情爱,我的心会永远跟随您,供养给佛菩萨,但我的身躯给不了佛菩萨,因为我的身躯已经给了七情六欲,我寻求的是人间的欢乐,希望上师理解,祝您保重!”

这位弟子在2005年,他最艰难与痛苦的时候认识了我,并心甘情愿皈依了佛门拜我为师学佛修行。他心地善良,悟性很高,佛缘很深,是位认真学佛耐心修行之人。可惜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他离开了学佛的圈子,进入了滚滚红尘,从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有很多人追随他,看重的是他的金钱和势力。此时他感觉自己非常优秀,前途无量。他暗自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归宿和快乐。在他的内心深处,升起对家庭生活的无限向往,结婚生子的欲望愈演愈烈。他甚至认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是多么滑稽荒唐,每天念经诵咒,没有得到丝毫快乐。那纯粹是逃避现实,虐待生活,现在终于明白,真正的欢乐就在人间。

看完他的信息,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讲了一些道理。回复如下:你说对世间的欢乐和情感还放不下,我能够理解。但你要明白,佛菩萨从来就没有要求过众生供养给他们什么。诸佛菩萨只是希望我们早日明心见性,觉而不迷,希望我们获得常乐我净。你说你的心跟随我,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但我无法接受你的心。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心里都装了些什么。我知道的是,你我寻找的快乐是不一样的。你的快乐是欲求,在外面;而我的快乐是当下,在自心。你所追求的快乐是世间的短暂愉悦,我寻找的快乐是出世间的永久常乐。你的快乐需要别人给予,我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给予别人。因此,我们寻找的快乐,其根本和结果都不一样。

你心里装的东西和我心里装的东西很可能也不一样。因此,我不会要求你学佛修炼,因为要求也是执着,有执着就不能快乐。虽然你选择了世间的快乐而放弃了出世间的常乐,只要你很快乐,我就尊重你的选择。虽然你选择了轮回里的痛苦以及轮回里的死亡,但我不会怪你,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和经历都不一样,我依然尊重你。你现在的想法和需求,追寻和渴望,我非常理解,但是我拒绝你的心跟随我。希望你千万不要将身心分隔,因为身心分隔是一种可怕的病态,犹如精神分裂一样。身心分隔的人不要说能够获得出世间的常乐,连世间的欢乐都不会得到。因为,你心里很想得到的东西,也许得不到,而自身得到的东西,又不是你心里所需。这样的人无法获得平衡,而且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还可能会得各种疾病。我希望你的身心一致,千万不要分隔。我是身心一致之人,因此无法带领身心分隔的人。所以,你要将心收回自己的身躯里,希望你身心一致地去过自己的生活,身心一致地去追求想要的世间欢乐,身心一致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佛菩萨是大智大悲的,不会计较你所做的事情。但你要知道,我们学佛修心的目的,就是达到身心轻安的境界。身心分隔的人,永远无法达到身心轻安。佛说的极乐是真实与无限的,这并不是逃避!人间的欢乐是假象与有限,虽然你选择了假象与有限的欢乐,我理解你的难处,也尊重你的选择,但我却无法支持你的选择,也没有办法帮助实现你的追求。因为,我们的追求不一致。佛菩萨也同样能理解你的选择,也会尊重你的选择,但却无法支持你追求的假象和有限的世间欢乐,这方面希望你也理解我,同样也理解佛菩萨。再一次祈祷你早日走出轮回苦难的泥潭,祝您心意如愿!

上师的话:佛菩萨从来就没有要求过众生供养给他们什么,只是希望我们明心见性,觉而不迷,早日获得常乐我净。你的快乐是来自对外界的欲求,而我的快乐是来自我的内心世界;你所追求的快乐是世间的短暂安乐,而我寻找的快乐是出世间永久的常乐;你的快乐是需要别人给予,而我的快乐却是发自内心给予别人;你的快乐在外面的世界,我的快乐就在心中,不向外求。

快乐的密码

从前有一位富翁叫白正。白正虽然很有钱却常常觉得自己很可怜,他可怜自己空有钱财,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白正常常想,我很有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为什么买不到快乐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钱拿来买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次全然的快乐,我死也无憾了。

于是,他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换成一小袋钻石,放在一个特制的锦囊中。就想:如果有人给我一次全然的快乐,即使是一刹那,我就把钻石送给他。他开始云游四处询问,但总是得不到让他满意的答案,人们的答案庸俗而又相似:如果你有很多的金钱,就会快乐。如果你有很大的权势,就会快乐。如果你拥有的越多,就会越快乐。

白正早就有这些东西了,却没有快乐,这让他更加怀疑:难道这个世上没有全然的快乐?

有一天,他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得道高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就进村找那位高僧,高僧正在树下闭目养神。白正问:“高僧,人们都说你无所不通,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全然的快乐秘方呢?”

高僧:“你为什么要买全然的快乐秘方呢?”

白正:“因为我很有钱,可是很不快乐,这一生从未经历过全然的快乐,如果有人让我体验一次,即使只是一刹那,我愿意把全部的财产给他。”

高僧:“我这里就有,但是价格昂贵,你准备了多少钱,可以让我先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