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宁南优质小杂粮产业的思考此文在《宁夏农林科技》2002年第3期上发表。作者还有:黄如林。

小杂粮作物在全国而言主要指播种面积在200万hm2以下的粮用作物,而在宁南则指谷子、糜子、荞麦、莜麦、豌豆等作物。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区的农业产业将面临巨大挑战,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将失去国内贸易保护,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相比而言,由于优质小杂粮大多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所以近两年来,小杂粮及其系列产品身价倍增,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很旺,特别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优质小杂粮及系列产品的市场行情更是看好,国内一些大城市优质小杂粮食品市场售价为同类普通食品的3~5倍,加之世界优质小杂粮贸易量小而分散,需求量正在增长,价格上升,特别是优质小杂粮的粮药兼用功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需要,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不失时机发展优质小杂粮的产业,扩大名、特、优属性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对调整优化宁南山区种植结构,以求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优质小杂粮在宁南旱作农业中的战略定位

1.1 发展优质小杂粮是满足人们食品保健的需要

小杂粮多具有粮药兼用功能,特别是它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分析,小杂粮中莜麦的蛋白质含量平均达到15%,比小麦面粉高51%,比稻米高92%,比玉米高68%;而且8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平衡,其中最主要的赖氨酸达3.7%,个别优良品种达到15%,高于小麦24.3%,高于玉米21.6%,这种优质蛋白质对提高人体的营养具有良好的作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非常欢迎。小杂粮中豌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4.6%~28.2%,比水稻、小麦、玉米高1.6~2倍,比薯类高8~14倍;维生素含量相当于小麦的3~4倍;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量达9.7%,分别比小麦、玉米、薯类高3~8倍。由此可见,发展优质小杂粮生产首先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克服人们在营养水平上存在碳源营养有余,氮源营养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氮源营养比例,增强人们体质。

1.2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是遵循宁南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1.2.1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适合宁南气候条件和生产力水平

宁南山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总土地面积3.0445万km2,占宁夏土地面积的58.8%。耕地58.22万hm2,占宁夏耕地的62.6%,其中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1%。年均气温5.2~8.4℃, ≥ 10℃的积温1925~3149.2℃,无霜期120~150d,境内年降水270~650mm,大部分地区在400mm以上,其中60%~70%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气候条件多样,生态类型复杂。“十年九旱”与“十秋九不旱”是最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内3~5月份降水76.2mm,占全年降水量的17.8%,6~8月份降水231.9mm,占全年降水量的54.2%;9~11月份降水110.8nlm,占全年降水量的25.9%。因此,宁南的降水规律与小杂粮的需水特点一致。并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小杂粮中荞麦、莜麦、糜子、谷子对水分的需求与降水的吻合程度明显高于夏粮中的豌豆、春小麦和油料作物中的胡麻。其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达到6.15kg/mm·hm2、6.90ks/mm·hm2、5.25kg/mm·hm2和7.95kg/mm·hm2

1.2.2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是宁南山区抗旱救灾的需要

翻开宁南农业史就是一部抗旱史,据气象资料显示,1952~2000年的48年间,仅宁南的西吉县就有25年发生了干旱和特大干旱。其中:1952~1959年发生大旱和特大旱的时段频率为25%;1960~1969年时段发生频率为50%;1990~1999年时段发生频率高达70%,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45%,比60年代上升20%,比20世纪80年代上升80%。但宁南的多数小杂粮具有耐瘠薄,耐旱等生理抗逆性强的特性,具有稳定的生产力的经济特点,生产实践反复证明,小杂粮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种,比正常晚35~40d,仍能成熟,对产量影响不大,播种期的收缩性,为抗旱救灾提供了可能,当遇春旱时,可调节播期,避开干旱威胁,安全生长。当某些夏粮作物受灾或延误播种时,可及时扩大或补种小杂粮中的荞麦、糜谷,以秋补夏,减少灾害损失,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此外,宁南除局部的灌溉农区外,整体生产水平低,广大山旱坡耕地条件严酷。高产作物生产潜力开发障碍重重,产量甚低,有的作物因干旱几乎无法生长,与小杂粮相比产量差之甚小,甚至低于小杂粮。在社会需要量大,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小杂粮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高过高产作物的情况愈益明显。

1.2.3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在宁南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从全国情况看,宁南属黄土高原春作小杂粮区,种植在海拔1500~2600m范围内,大陆性气候明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为小杂粮生产提供了优于全国各地的基本条件。正常年份豌豆单产2250kg/hm2,扁豆单产1150kg/hm2,蚕豆单产1950kg/hm2,荞麦单产2340kg/hm2,莜麦单产2700kg/hm2,糜子单产3370kg/hm2,谷子单产4500kg/hm2。而且成熟饱满,子粒大,品质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1.3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是宁南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迫切要求

经过近年的改革与发展,宁南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总量短缺矛盾基本解决,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宁南山区长期形成的农业中偏重种植业,种植业又偏重夏粮生产的“一头沉”的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和种植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造成自然、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此必须面向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小杂粮生产。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打开视野,善于在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和安排,并站在依靠科技,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质量档次,不断淘汰低劣农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小杂粮来诱导市场需求,增加结构调整的预见性和自觉性,这样才能生产质优价高的农产品,增加农业收益。

1.4 发展优质小杂粮产业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的需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生产也和其他产业一样,将被纳入国际竞争的行列,同时,中国将向具有极强竞争的国外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这既有利于我国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及出口,又对质量差、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带来挑战,尤其是价高、质次的我区粮食产品。如小麦、油料、玉米等大宗作物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这就给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转化率和创汇率位居其他农产品前列的优质小杂粮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机遇。据统计,宁南山区10%的荞麦和60%豆类以原料直接出口,荞麦以每吨260美元上升到600美元,因此,积极开发优质小杂粮生产和引进新技术,提高产业化程度,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 宁南优质小杂粮开发利用现状与走向产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用途与开发利用现状

小杂粮是宁南的一项优势资源,不仅种类齐全,品质好,营养丰富,而且有的品种在数量上占优势。

2.1.1 豌豆

豌豆是宁南小杂粮中种植最多的一个品种,年种植4.5万hm2,总产6.8万t。用途很广,可作饭食、蔬菜、工业原料和饲料,可加工淀粉、粉丝、粉皮、凉粉和豆腐,与小麦粉混合可制成挂面、馒头、烤饼;青豌豆苗和嫩豆荚可作莱、汤,青豆粒还可做罐头。

2.1.2 荞麦

荞麦是宁南小杂粮中第二大品种,年种植面积在3.3万hm2,总产7.4万t。目前已开发的荞麦系列保健产品有荞麦保健醋,保健酒,荞麦油炸片等,传统产品有面条、面饼,扒糕,烙饼,煎饼,碗坨、凉粉、灌肠等。国内市场售价为同类普通食品的3~5倍,国际市场荞麦原麦出口价格一路上升,由每吨260美元上升至600美元,而且需求量有增无减,仅日本年荞麦消费量为11.6万t,而本国产量仅21万t。近年,日本从我国进口荞麦每年达5.54万t,宁南荞麦总产的60%食用,外贸出口仅占10%,其经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2.1.3 蚕豆

蚕豆主要集中在宁南的隆德、泾源两县,年种植面积0.8万hm2以上,是个小品种,但用途很广,可作五香豆、兰花豆,怪味豆等小食品,还可以蒸煮罐头、豆瓣酱油、豆瓣酱等,同时,蚕豆是高蛋白食品,还可以生产植物蛋白。

2.1.4 莜麦

莜麦也是小品种杂粮,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3.5万t。主要集中在宁南的西吉、隆德、泾源3县。是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品,传统产品中的莜麦糅糅已走上宾馆餐桌,很受消费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欢迎。

2.1.5 糜、谷

糜、谷是宁南山区主要备荒救灾作物。常年平均面积分别为3.3万hm2和0.67万hm2,总产分别达到19.8万t和35.2万t。均具有耐旱、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强、生育期短、稳产高产等优点。剥取外壳即为黄米和小米,一般焖食或磨成面食用,也可做糕点,酿酒、酿醋用等。虽然营养丰富,但蛋白质中的赖氨酸不足,所以食用时应加入赖氨酸含量丰富的小豆、绿豆、豌豆等豆类,互为补充。

2.1.6 扁豆

扁豆在我国仅有零星种植,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宁南年种植面积0.2万hm2,一般单产900~1125kg/hm2。据分析,扁豆含热量346卡/100g,水分11%,油分1.8%,纤维素1.8%,碳水化合物59%,灰分2.2%,其中蛋白质含量在食用豆类中仅次于大豆(36.8%)为24.2%,不含任何对人体营养不利或有害的成分。同时,因淀粉品质好,其黏滞度在较大温度变幅内保持稳定,故在印刷和纺织工业上被广泛利用等。

2.2 突出问题

2.2.1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管理水平差

宁南山区小杂粮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2~3家,且由于受资金限制仍处于半停产阶段,其规模、效益、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产品档次等与走向产业要求有很大差距,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豌豆粉丝、荞麦方便面为主,并且没有统一的质量及管理标准,包装粗糙,未形成宁南自己的品牌。

2.2.2 基地建设分散,给收购、运销、加工造成不利

建设好优质小杂粮基地是实现小杂粮走向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也是产业化的首要条件。宁南小杂粮种植近几年基本保持在13万hm2,已有了一定规模,但从产业化基地建设标准和应具备的作用看,仍存在分散小块种植、基地与加工企业联系不紧、农户生产什么品种,企业就收购什么品种,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民种植效益都不高的问题。

2.2.3 认识跟不上,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宁南山区在贫困的束缚下,农业生产是以产量为核心,以解决温饱为目标,对小杂粮的品质,效益、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列入农业科研课题,加工工艺研究才开始起步。

2.2.4 缺乏优良品种,栽培技术落后

由于新品引进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起步晚,致使良种缺乏,且现有品种混杂、退化、品质低下,种植效益不高,传统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优势发挥。

2.2.5 加工转化水平低,原粮出口效益差

除了在荞麦上有营养方便面,豌豆上有“龙须粉丝”制品外,现有的小杂粮均以籽粒为原料,加工水平不高,竞争力差,形不成产业优势,抢占不了市场,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收入。

3 推进宁南小杂粮走向产业化的对策

3.1 建好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在产业中起着拉动市场与组织生产、经营和融资的作用,因此建好龙头企业,才能解决好优质小杂粮产业链中最突出的问题。只有把建立龙头企业和扶持现有企业放在小杂粮产业运行的核心位置,由企业连接市场和农民,才能逐步根据不同地区和人民的生活习惯,开发生产适销对路、富有特色的小杂粮系列食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包装,建立食疗兼用、旅游便携、营养保健三大系列饮品,食品加工体系。从而在加工上获得增值,获取效益。

3.2 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开拓市场

产业化离不开名牌产品,宁南的小杂粮各具特色,为此,小杂粮的主产县都要根据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和本县小杂粮优势品种的资源特点,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确定发展目标,抓好小杂粮的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能力的提高改造。农业、粮食、经贸等部门要密切合作,从创名牌,保名牌入手,加强综合开发能力,推出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名”,用品牌战略带动小杂粮产业化的兴起。

3.3 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支持

实施小杂粮产业化,最为关键的两大环节就是精、细、深加工与营销。因此,政府在宏观协调、指导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一要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这在小杂粮产业化起步阶段十分必要。二要推行积极的货币支持政策,增加贷款,尤其是在低息、贴息贷款上要给予重点倾斜。三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税赋,减少收费、减轻负担,使小杂粮加工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全速前进。四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投入机制,如建立小杂粮专用开发基金、风险基金和奖励基金,设立小杂粮名牌产品开发奖等,引导人才、资金、项目的走向趋于小杂粮。五是做好优质小杂粮产业领域的市场预测,开展加工动态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强国内外市场动态研究,正确制定发展策略。

3.4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科技进步就是要重视产业化各个环节的科技投入,把发展小杂粮产业化同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进步结合起来。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体制,强化小杂粮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科学管理。二要加大科研、开发的水平和力度,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改善推广手段,建立农业行政管理、技术推广、科研开发、人才引进、加工转化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机制。三要吸收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专家顾问组和技术攻关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小杂粮的产业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要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行情,提供小杂粮生产方面的政策、科技、金融、信息,并在不同地区设立“窗口”,形成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网络,提供信息服务。

3.5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职能

小杂粮产业化的行为主体是种植户和企业,但政府的宏观协调、指导、计划,特别是服务职能必不可少,按照产业化的一般规律,愈是产业化初期,政府行为愈显得重要。从发达地区产业化的经验看,非常有必要成立一个有党政领导、企业家、相关学者在内的小杂粮产业化领导组织机构。一要搞好规划,确立小杂粮发展的区域和作物重点,分区、分类开发。二是加大良种引进选育力度,尽快解决品种问题,研究栽培措施,解决种植技术问题。三是建立基地,搞好规模生产,为加工业提供可靠的原料资源保障。四是选准项目,建立、扶持一批技术、资金、物资、投入密集型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转化加工能力。五是加强市场管理,营造小杂粮贸易的宽松环境。六是广泛宣传,全面促销,提高宁南小杂粮产业化的整体效益,为农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