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探索发展:银川大学十年
- 孙珩超
- 19字
- 2024-12-23 10:44:35
探析银川大学践行“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逐渐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关注质量的提升。银川大学正加紧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模式,逐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六合一”,即学校与企业合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符合企业要求;教室与车间合一,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教师与师傅合一,专业教师要职业化,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克服理论教师灌一套,实训工厂不对号,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与学徒合一,学生实践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教学与生产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促进生产,在生产中完善教学。“六合一”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学习和工作的结合,充分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资源,有机安排理论课程和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全面培养的教育模式。
一、“六合一”模式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
(一)缺乏对“六合一”模式内涵的科学认识
目前,银川大学在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基本能够套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即“六合一”这一概念,但尚未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其内涵。“六合一”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倡导教、学、做相融合,这与传统的实习环节是不同的。传统实习仅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顶岗实习”或“真实工作”则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具体的工作岗位,并严格按照岗位标准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提升素质。但多数人还没把二者区分开,这就从概念层面上模糊了“六合一”模式与传统实习教学环节的区别。同时,“六合一”模式还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条件,以使他们深入到具体的工作情境中熟悉工作流程,触摸工作现场,从而加深对岗位能力与素质的理解、认识。但是,由于没有切实落实好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机制,未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二)学校推行“六合一”模式的制约因素
(1)学科本位课程观的限制。银川大学办学历史较短,且教师和管理者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没有高职教育的经验。虽然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突出了技能培养,但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等方面仍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这就导致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一致,而不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在时间安排上,为了遵循国家有关高职学生必须有半年顶岗实习的规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机械地将“学习”与“工作”分开,把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年。这样简单地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分为“学校学习”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其实并未走出学科本位课程设置的限制,使“六合一”模式很难推行。
(2)相对薄弱的师资队伍的制约因素。温家宝总理曾经一针见血、十分形象地指出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会动脑的不会动手,会动手的不会动脑;教动脑的不会动手,教动手的不会动脑。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应围绕“工”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学校如何开发适用的新课程,教师如何保证所教知识能满足“工”的需要,如何促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都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银川大学师资力量不强、“双师”比例不高、教师职业化程度过低,教师和师傅合一有一定困难,这就制约了“六合一”模式的实行。
(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局限性。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合适的评价尺度,银川大学目前主要以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缺乏有效监管。在结束“工”之后,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毕业和就业,而对其顶岗的状况仅做较为模糊的评价。由于评价体系未突破单一校内考核的局限,而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这样就难以达到“六合一”的预期目标。
(三)企业参与“六合一”模式的制约因素
(1)企业参与职教环节的动力不足。互利共赢、优势互补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基本动力,但目前多数企业的人员配置相对稳定,不希望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到来而打乱正常秩序。另外,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真正从依靠简单劳动和廉价劳动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参与职教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也由于社会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可直接从市场招聘熟练劳动者,比参与培养的周期要短、风险要小、成本要低,这就弱化了其参与“六合一”模式的内在动力。
(2)企业参与职教的外在约束力不够。在职教比较发达的国家,大多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备的法律政策、行业规范,以引导、规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我国尚缺乏相关机制,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教育的义务,但仅是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从而难以形成实际的约束。
二、有效践行“六合一”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学校要加大教改力度,为有效构建“六合一”模式提供组织保障
(1)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要根据宁夏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银川大学的专业优势,以宁夏高职骨干示范专业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为试点改革专业。以两个试点改革专业的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整合设立专业群,以岗位群职业所需知识、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专业群内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包括课程、师资、实训条件等),公共技术平台的教学内容要相对稳定,以便教学建设和规范管理。以特定就业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立专业方向,据此构建专业教学体系。专业群内设置的专业方向,依据特定就业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即时需求。
(2)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六合一”模式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应该采取双证融通模式,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内的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构建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的知识和能力模块,同时根据特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构建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二是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单项(单元)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并按照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公共技术平台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同时按照同样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各专业方向的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
(3)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在于各门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束缚。在这一传统观念的约束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要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着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要以骨干示范专业试点改革为重点,把骨干教师送往相关院校和地区学习先进的职业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积极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新课程。同时,要结合新课程的开发,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4)打造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六合一”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缺少的条件。银川大学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首先,要着力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依托宝塔石化的便利条件和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有效机制,使工厂实训基地化,实训基地工厂化,给参加实训的学生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学到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其次,要主动贴近、寻求合作,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要探索、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实训、实习管理机制,加强动态管理,保证实训实习质量,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
(5)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六合一”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教师和师傅合一”的教师队伍。所以,要真正创设“六合一”模式,进而建立完整的高职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工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所谓“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就是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最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六合一”的顺利推行。
(6)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范与课程质量标准。要根据“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他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各专业的核心优质课程中,要改革传统课程标准,建立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资格”课程标准,使该标准体现在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环节中。要力争通过以上规范和标准的建设和落实,使学校真正将“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为具有产品特征的操作规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二)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为有效践行“六合一”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六合一”模式牵扯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因人才供求现状带来的地位的不平等,需要政策来平衡利益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首先,要为用人单位提供优惠政策,降低其参与“六合一”模式的成本,使其能得到人才、技术及国家资助等方面的支持和实惠,从而自愿参与合作。其次,要为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自办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推进高职院校技术转化。再次,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所、方式等,切实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身心受到伤害。最后,要制定和完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为工作提供实施细则,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三)企业要积极搭建平台,为有效推进“六合一”模式提供合作保障
企业等用人单位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六合一”模式对于创新技术、规范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战略意义,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六合一”模式的受益者,更是责任者,参与“六合一”模式有利于提升社会影响力,更有利于进行人才储备、提高未来的竞争力。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六合一”模式合作的有效机制,从中实现资源共享。要充分了解和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当然,企业参与“六合一”模式的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只要相关方面通力协作,周密安排,就可以解决问题,并终将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银川大学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