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探索发展:银川大学十年
- 孙珩超
- 15字
- 2024-12-23 10:45:04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学分是计算学生完成课业的必要时间和成效的单位,是学生获得学业证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依据。200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较过去有较大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生源来自于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三校生、五年一贯制中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等,学生的基础、习惯、态度各有不同,而一直以来那种“千人一面”、“一张课表”的“配给制”教学制度,所有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自己的生活都在等待“计划”的安排,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适合不同个性学生学业发展,而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是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任课教师,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科研能力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且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研究,这样才能开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的课程。学生在选课的同时还要选择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给教师以压力,教师不得不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法,钻研本专业前沿知识,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学分制实行后,那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课程或者实践水平较低的教师将会失去吸引力,这将促使教师主动深入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的管理模式,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学分分配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通过考证获取相应学分,提高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选课不规范,有违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状况。在选课时,学生并不按照专业所要求的课程体系进行选课,而是根据个人兴趣所在、课程难度低、学分易得、教师好说话等因素作为选课的依据,反而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这就违背了学分制实行的初衷。
(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于学分制改革要求
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传统班级的界限,出现了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两种情况,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学生管理的难度。而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学分制的推行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管理经验欠缺、人员流动较大的现状,同时,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因而导致了知识结构和管理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
(三)学生管理水平与学分制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学分制要求的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同班、同寝室的同学上课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均不相同,班级活动难以组织,同学之间见面机会大大减少,这就导致了集体观念淡漠,同学之间缺乏团结互助。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习惯差异性较大,在缺乏行政班级管理的情况下,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在所难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分制要求
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进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扩招,使得在学年制教学管理下就已出现的教学资源紧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实行学分制后,对师资力量、教务管理、教室容量和规模、图书馆、实验实训设施等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及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
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学校在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自上而下进行广泛宣传、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使学校上下对学分制有深入了解。教务处要制定《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和协作,取长补短,通过学习,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有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二)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建立导师制
根据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盲目性的特点,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规避。第一,新生在报到时,教务部门应为学生发放《专业介绍及选课指导手册》,从这本手册中新生可以了解到他(她)的专业特点是什么、专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课程体系是如何建构的、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等相关内容;学生所在院系要开展专业入门教育等相关内容的讲座。第二,各院系要选派业务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各学年的选课工作。对导师制,学校要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对优异的导师应予以褒奖。通常,每20名学生指派一名指导教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以“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坚持“六个结合”,即校外引进与校内培养相结合,师德建设与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提高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普及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此外,还出台一系列政策,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
(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并选派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外出进修,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管理者应当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工作中的麻烦和困难,把这些麻烦和困难看成是必然出现的一种过程,然后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分析问题,采取各种办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平稳推进。
(五)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实施学分制,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必须要保证必要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室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训基地等条件。实行学分制,管理工作量将大大增加,只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方式等,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质量,为学分制的推行提供技术支持和强有力的保障。在教室资源利用率问题上,目前很多高校把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50分钟或45分钟改为40分钟,从早晨8:00到中午12:00总共可以排5节课,下午从1:30到3:50可以排3节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集中在晚上或特定的两个下午进行,人事部门配套的加班制度要跟上,对加班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教室资源不够用的现状。
(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分制下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限定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专业业务范围内,按照规定要求选修的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这几类课程的比例。根据学分制的灵活性特点,适当调整理论学分、实践学分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职业技能。
(作者单位:银川大学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