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张秉民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思想上的继承和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在现阶段的理论创新。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必要了解科学发展观。

一、哲学发展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和总看法。世界观包括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观点和总看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等经典著作中,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这样一些观点: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永远没有止境;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发展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量变是发展的基础,质变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胜利,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发展要尊重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毛泽东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典范。他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从而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作了新的阐述。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说起邓小平的功劳,人们首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实际他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也是他的巨大功劳。解放思想是前提,改革开放是手段,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邓小平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20世纪60年代的“白猫黑猫论”、改革开放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论,都是他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形象语言。他在1988年5月25日讲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变成一个摘掉穷帽子的发展中大国,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也是邓小平讲发展讲出来的,鼓动出来的,鞭策出来的。“八九”风波之后,国内极左路线抬头,有的人以反和平演变为名反对改革开放路线,有的人以“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为名反对发展生产力,中国处于向前走还是向后退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发表了“92南方讲话”。南方讲话提出了三个观点,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观点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路线、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不是姓“社”姓“资”,而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个观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即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完全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个观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传统解释“公有制加按劳分配”,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结论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7个字:“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三个观点和一个结论,驱散了人们头顶的思想乌云,引导人们沿着三中全会路线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中国从脱贫国家变成初步繁荣富裕的小康国家,正是以这三个观点和一个结论为理论和实践起点的。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严格的说是13年,我国人民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下走过来的。这13年是辉煌的13年,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贯彻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紧抓中心不放手,坚持原则不动摇,把一个刚刚脱贫的大国建设成一个初步繁荣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直线上升。现在说起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首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正确的,但绝非仅此,正是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邓小平理论,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特别是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继承和更新。他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讲到:“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他在2003年3月10日讲:“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别人也说过,但是像江泽民这样反复说,强调说,不厌其烦地说,高屋建瓴地说,没有第二人。江泽民之所以这样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10多年,我国生产力已大大发展,综合国力已大大增强,GDP每年都以9%以上速度增长,已成为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但与之而来的矛盾显现,这包括经济发展先声和后劲的矛盾,经济发展与人口负荷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江泽民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交接的后几年内,致力于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这些矛盾,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节能减排,强调计划生育,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通过大学扩招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提高国民教育素质,这些决策和做法都收到良好成绩,可持续发展已经从思想落实到全国人民的实践之中。

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创新。2002年党的十六大时,面临着两方面的形势,一方面形势大好,前几代领导人创造的辉煌业绩,特别是邓小平、江泽民创造的“中国速度”,使我国已成为21世纪的经济大国,政治强国;另一方面潜伏危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同步,民生问题、城乡矛盾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住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公共事业问题,以及后来出现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证劵市场大起大落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问题等,都对新的领导人形成考验。2003年春天的非典型疫情,是对新领导人的首次考验,非典暴露了中国速度背后的严峻问题,表层问题是疾病控制、卫生防疫薄弱,深层问题是医疗卫生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安全预案薄弱,是事关亿万人生命健康的社会问题。胡锦涛、温家宝等新一代领导人,亲临前线,全力应对,以党的感召力、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了非典,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了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执政能力。正是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特别是战胜非典启示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在2003年10月14日谈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他在2004年3月10日谈到:“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的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盘可点。如:取消全部农业税,普及城市医疗保险,通过当村官等途径解决大学生就业,通过振兴西部、东北、中部等地区计划,出巨资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支持新能源建设,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我国既保持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又兼顾了发展的可持续和协调性,兼顾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同步性。2007年10月,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报告,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理论已经完善,并且正式成为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以来,我国战胜“5·12”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每件大事都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威力和指导作用。

以上分4部分浅谈了科学发展观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和我国前三代领导人发展观的重大继承和更新,它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成为一个观点崭新、内容完整、逻辑严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的世界也有划时代的影响与意义。

(作者单位:银川大学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