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两辈家长如何协调隔代教育(1)

隔代教育的“夹心层”

在对小孩进行家庭教育时,作为父辈家长的爸爸和妈妈显然是主角,而作为祖辈家长的爷爷、奶奶、外公与外婆,只能是配角。尽管在角色上有主次之分,但在小孩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大家同样重要。所以,年轻的父辈家长,既不要为图省事,在小孩刚一出生,就把小孩的抚育工作全部甩给老人;也不要担心老人惯坏了小孩,而拒绝老人照料小孩,乃至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年轻的父辈家长无论是带着小孩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小孩寄养于老人家中,都要在小孩的家庭教育过程中,跟老人构建良好的互补关系:一切为了小孩的顺利成长,积极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从而皆大欢喜地实现“隔代教育”的“三赢”(也就是说,小孩及其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都满意)。

隔代教育中的三方,也就是小孩及其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成为和谐的教育呢?父辈家长作为隔代教育的“夹心层”,要重视自己承上启下的教育作用。

十岁的小男孩浩浩生长于三代同堂之家,他的父亲经常愁眉不展地向邻居们诉苦:“我在家里,感觉自己像‘敌人’。浩浩的妈妈一直要我严格地管教浩浩,浩浩的奶奶却处处庇护浩浩。这样一来,浩浩把我当成了‘敌人’,浩浩的奶奶也把我当成了‘敌人’。当我想纠正浩浩的错误行为时,浩浩就有恃无恐地搬出奶奶作‘救兵’,来抗衡我。而浩浩的奶奶呢,经常当着浩浩的面,批评我对浩浩的态度不好,弄得我这个做父亲的总是威风扫地、两头受气。”显然,浩浩接受的隔代教育不是和谐的教育,因为浩浩的爸爸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教育作用。

另一个小男孩橙橙像浩浩一样,也十岁了,也生长于三代同堂之家。他的父亲左右权衡,方法得当,善于处理隔代教育的关系,所以他在家里接受了和谐的教育,并在锻炼中茁壮成长。

有一次,橙橙的爸爸要到外地去工作,动身时郑重其事地嘱咐橙橙:“我要到外地去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你的奶奶上了年纪,你妈妈的体质比较弱。你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照顾好你的奶奶和妈妈,要负起家庭安全的责任。我走后,你在每天晚上要记得关好门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橙橙一听,就满口答应了。他觉得很自豪,因为爸爸信任他,将他当成了“小大人”。

果然,爸爸走后,橙橙的言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即使家里的油瓶倒了,橙橙都懒得扶一下;现在,他却懂得关心奶奶和妈妈了。每天晚上,他都是自觉地关好门窗与煤气罐,才睡觉。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想到:“奶奶和妈妈在家里怎么样了?晚上还是我来洗锅刷碗,别让她们累着。等爸爸回来了,我得有个满意的交代。”

其实,爸爸走后,橙橙的日常生活像以前一样,仍然是由奶奶和妈妈操持着。也就是说,是奶奶和妈妈照料橙橙,并非橙橙照料奶奶和妈妈,因为奶奶和妈妈毕竟是成年人,而橙橙不过是十岁的小孩。但橙橙的爸爸却聪明地认识到:家里有上了年纪的祖辈,是教育小孩的最好资源。所以,爸爸利用自己出差的机会,将照料者(即橙橙的奶奶和妈妈)与被照料者(即橙橙本人)的位置在表面上颠倒了一下,就立竿见影地使橙橙产生了责任意识,懂得关心与照料别人了。

试想:当一个小孩有了责任心,有了孝顺长辈的良好品质时,那长辈对他的抚育工作,做起来是不是要顺利得多呢?答案明显是肯定的。

特别提示

在三代同堂之家,为了协调好隔代教育,为了建立和谐的隔代教育关系,父辈家长作为隔代教育的“夹心层”,不能像小男孩浩浩的爸爸那样“两头受气”,而要像小男孩橙橙的爸爸那样起到承上启下的教育作用。父母巧妙地利用祖辈老人这种特殊的身份来培育小孩,会让小孩在道德、品质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这样,父母既不会成为小孩的“敌人”,也不会成为小孩祖辈家长的“敌人”。

西方国家的年轻妈妈也有中国父辈家长一样的烦恼

本书在前言里面,这样写道:“因为有了健全的育儿机构作保障,西方国家年轻的父母们,在小孩出生后就可以完全放心地投入工作了,所以,西方社会虽然也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疼爱并照顾孙辈的情况,但未形成普遍的‘隔代教育’现象”。这就是说,西方国家的“隔代教育”现象尽管没有中国这样普遍,可毕竟也有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疼爱并照顾孙辈的情况,有些小孩的年轻妈妈也会困惑于中国父辈家长一样的烦恼:不满意祖辈家长对幼小的孙辈过于疼爱。

对于小孩的家庭教育来说,父辈家长(爸爸、妈妈)的严格,和祖辈家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宽松,哪一个更加有利于小孩健全地成长呢?这似乎很难界定。不过,小孩毕竟不是在真空里被抚养、被教育的,我们还是通过生活中的现实故事来说明问题吧。

有些父辈家长在一起聊起“育儿经”时,常常这样互诉苦衷:小孩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接受管教,容易学会“听话”,而小孩若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外公、外婆家住了几天,再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时,肯定“疯”得不成样子。

于是,有些父辈家长这样认为:祖辈家长给孙辈以无微不至的疼爱,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他们不像父辈家长那样要对小孩的成长承担很重的责任,所以他们不会考虑自己对小孩过于疼爱而产生的相关影响,他们对小孩的疼爱难免趋向溺爱。

美国的十岁小女孩菲特莲娅,是祖父母唯一的孙辈。祖父母对她倍加疼爱。菲特莲娅跟着爸爸、妈妈住在纽约,祖父母住在另一座城市,距纽约不算太远。祖父母经常开车到纽约来看望菲特莲娅。每逢节假日,祖父母都要开车接菲特莲娅小住一段时间。

菲特莲娅每次从祖父母那里动身返回纽约时,祖父母都会给她买很多的新衣服、新玩具,还会给她不少的零花钱。菲特莲娅的妈妈对此很不满意。妈妈一直想让菲特莲娅学会计划购物。从菲特莲娅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妈妈每月给她的零花钱就很有限。妈妈希望她能够合理地安排这笔钱,能使这笔钱得到最有效的用途。同时,妈妈希望她懂得克服自己一时的冲动,学会积蓄,从而能够购买自己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然而,妈妈觉得自己的这个计划,被菲特莲娅的祖父母“破坏”了,因为祖父母每次送给菲特莲娅的零花钱都过于“慷慨”了。

菲特莲娅跟妈妈一起去商店购物的时候,越来越喜欢大手大脚地要买这个、要买那个了。

妈妈提醒她:“你这个月的零花钱已经所剩无几喽,现在还只是这个月的中旬哩。”

菲特莲娅很不在乎地回答:“爷爷、奶奶上次给了我不少的零花钱,让我自己买东西。如果不够用,我还可以打电话告诉他们,他们下次会再给我钱。”

妈妈听了,很是反感,可一时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菲特莲娅似乎对妈妈有些埋怨了:“妈妈,您每月给我的零花钱,数目太少了。我每次去爷爷、奶奶那里,他们都会给我买很多的好东西,比您规定的总数要多得多。”

妈妈很想严肃地批评菲特莲娅,但又有些舍不得,于是回家后,就把怒气发到自己的丈夫身上:“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的父母尊重我对菲特莲娅的正确教育方式,起码不要给我拆台。”

菲特莲娅的爸爸显出一头雾水的样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妈妈将菲特莲娅在商店里所说的话语,复述了一遍。

爸爸听了,却做起了“和事佬”:“你说的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他们祖孙的关系其实很融洽,他们都很满意这种关系。虽然菲特莲娅经常得到祖父母给的钱,但这并不是他们祖孙关系的全部。何况,祖父母给她钱,是让她在正规的商店购买正规的商品,并不是让她购买毒品之类违法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干预吧。”

妈妈闻听此言,十分失望,不禁在心里感叹道:“我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菲特莲娅的爸爸那句“你说的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很有道理。菲特莲娅的妈妈确乎有些小题大做了。

众所周知,亲情关系是最牢固的社会人伦关系。祖辈家长不能阻止小孩和父辈家长之间的“亲子情”,父辈家长更不能阻止小孩和祖辈家长之间的“隔代亲”。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爱,通常是加倍的。祖辈家长会把自己对子辈的爱,统统加在孙辈的身上。

菲特莲娅的妈妈觉得:“菲特莲娅的祖父母,在金钱和物质上对菲特莲娅过于‘慷慨’了。这不利于菲特莲娅的成长。这会使菲特莲娅的心灵渐趋‘物质化’,会使菲特莲娅不懂得有节制地用钱。”其实,妈妈的想法有些片面化了,因为菲特莲娅接受祖父母的“慷慨”馈赠,只是菲特莲娅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对于任何人来说,社会影响都是包罗万象的。谁也不能阻止菲特莲娅与社会的所有联系,谁也不能保证菲特莲娅在真空状态里接受所谓“最纯洁的教育”。

何况,菲特莲娅和祖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爱心的纽带,是对父母之爱的一种补充。我们别忘了:小孩只有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才能真正幸福地成长。

菲特莲娅的妈妈认为:“应该控制菲特莲娅用钱,使菲特莲娅懂得用钱的限度,从而学会计划理财。更关键的,是必须防止菲特莲娅贪心不足,防止菲特莲娅轻易地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而菲特莲娅的祖父母却认为:“菲特莲娅的愿望并不过分。做家长的,适度地满足一下小孩在金钱和物质上的愿望,让小孩享受惊喜的快乐,未必就会腐蚀小孩的品格。家长在让小孩分享家庭财富的同时,让小孩知道财富源于正当的途径和辛勤的工作,这是家长教育小孩的一种很好的现身说法。”

那么,妈妈对菲特莲娅的要求较为严格的做法,和祖父母对菲特莲娅的要求较为宽松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正确呢?这似乎很难判断。我们认为:这两种做法,只要能够让小孩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可以形成良性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进行排斥。

特别提示

父辈家长不能因为祖辈家长对小孩过于疼爱乃至有些溺爱,就做出影响家庭正常关系的事情。为了小孩的顺利成长,家长之间要保证彼此关系和睦,能够互相沟通。菲特莲娅的妈妈所能做的,是要正面改进菲特莲娅性格中的缺点,引导菲特莲娅正确对待祖父母的“慷慨”馈赠,同时积极地与菲特莲娅的祖父母进行思想沟通,而不是与菲特莲娅的祖父母闹矛盾、对着干。

一个聪明的儿媳给婆婆的“心声秀”

正读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强强,其母亲雅雯在与婆婆产生意见分歧之后,因为处理得当,所以不仅没有挫伤婆婆对强强进行“隔代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很巧妙地规范了婆婆的教育行为,对强强的成长更加有利了。

事情还要从强强的安全感说起。

雅雯和丈夫都是职场白领,家境不错。小两口工作很忙,各自还要常常为单位出远差,因此,强强平时基本上是由奶奶照料的。

一段时间以来,雅雯觉得儿子强强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弱点:缺乏安全感。例如,裤子的拉链坏了,强强不让雅雯把裤子交给裁缝铺去修理,因为强强不相信别人,而担心裁缝铺不会返还裤子。强强不喜欢到邻居家里串门,也不喜欢邻居到自己家里串门。强强习惯坚守自己的玩具,无论如何都不肯给别的小朋友玩一下,甚至交换也不行。强强夜里有时会做噩梦,会哭醒。雅雯带强强到外面玩的时候,强强一定要祖母同去,否则就会“哇哇”大哭,这是因为祖母常用“你若不听话,我就回老家”之类的话语威胁他,使他总是担心祖母不要他。

雅雯发现,强强之所以缺乏安全感,主要是因为他祖母的教育方法有失误。怎么办呢?雅雯想由自己当面指正婆婆,但又怕婆婆尴尬乃至反感。于是,雅雯动员丈夫做婆婆的工作,可丈夫却一味地往雅雯的身上推诿。雅雯一边埋怨丈夫“耍滑头”,一边也认为情有可原:丈夫的父亲去世得早,丈夫是在孤儿寡母的环境中长大的,因而丈夫素来敬畏自己的母亲,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几乎大气都不敢出。

有一次,雅雯又要为单位出远差了,而且要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她更加担心儿子强强的安全感教育了。她左思右想,心生一计:“我不方便当面指正婆婆,但我如果做一次‘心声秀’,也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语提前录音,待我不在家的时候,由丈夫放给婆婆听,那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雅雯此计,倒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如今的社会,哪个家庭没有几样具备录放音功能的家用电器呢?

电视里经常有“演艺秀”、“时装秀”之类的节目。雅雯为了儿子强强的顺利成长,利用自己出差的机会,通过丈夫的“中介作用”,终于给婆婆做了一次成功的“心声秀”。

雅雯在自己的“心声秀”里,是这样说的:

亲爱的婆婆,我是您的儿媳雅雯。

您这么多年照料强强,辛苦了。我这次又要出远差了,要走一个月的时间。关于强强的教育,我有一些建议,想告诉您。您认为我说得有理的内容,我盼望您诚恳接受。您若发现我说错的内容,就给我指教,我一定虚心接受。

强强在您的教育之下,方方面面都不错,但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弱点,就是缺乏安全感。您倘若能够进一步完善教育方法,我想,强强一定会变弱点为优点,找回足够的安全感。

我先说说小孩是否缺乏安全感的不同表现。不缺安全感的小孩,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充满自信,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意接近别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身心能够健康成长。缺乏安全感的小孩,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敢和陌生人交往,不愿和同龄人说话,不愿接触新鲜事物,知识的学习与进步很迟缓。

婆婆,我请求您:在照料强强的过程中,不要吓唬强强。

长辈吓唬小孩,是图省事,虽然在省事这方面有可能立竿见影,但对小孩心灵的不良影响很严重。

有时候,您用“大灰狼、大老虎、魔鬼、妖怪”之类令人恐怖的形象,吓唬强强。

有时候,您用情感上的冷漠方式来吓唬强强,比如您常对强强说:“奶奶不要你了。”

有时候,强强在夜里哭醒了,您不是安抚强强,而是吓唬强强:“你别哭了,再哭,你爸爸就要来打你了。”您让强强在恐惧中入睡,强强多么可怜啊。

有时候,您带强强去外面玩,强强如果乱跑,您就吓唬强强:“你再乱跑,‘大鱼精’就要来吃你了:先吃掉你的脚,再吃掉你的手,然后吃掉你的脑袋。”强强怯生生地提出疑问:“那我不就被‘大鱼精’吃光了?”到了夜里,强强还会害怕地做噩梦。

所以,您在强强有错误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吓唬他,而要指明他错在哪里,让他知道怎样改正错误,让他感受到您的慈爱之心。

婆婆,我还要请求您:不要哄骗强强。

长辈哄骗小孩,和吓唬小孩一样,也是图省事。长辈在吓唬小孩的时候,往往也揉进了哄骗的成分。

长辈如果经常使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小孩,就会给小孩的人格造成损害。久而久之,小孩发现自己最信赖的长辈也会撒谎,不值得自己信任,那么,小孩的稚嫩的心灵,就会严重地丧失对于世界的基本信任感与安全感。婆婆,我希望我们的强强是一个健康成长的阳光小孩。我们全家人一起努力,好么?

雅雯这一番肺腑之言,着实感动了婆婆。婆婆诚恳地接受了雅雯的“心声秀”。这可以说是聪明的儿媳有幸遇到了开明的婆婆。此后,婆媳俩经常坦诚地互相切磋“育儿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育儿经”。小男孩强强逐渐有了很好的安全感,其成长也因此而更加顺利了。

特别提示

在“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婆媳之间最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旷日持久的“家庭战争”,严重影响小孩的成长。如果处理得当,就能化矛盾为和谐,促进小孩的身心健康。

婆媳携手,小孩无忧

小男孩灿灿四岁了,因为爸爸和妈妈常年忙于工作,所以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奶奶许老太太照料着的,但他同时也得到了妈妈锦霞恰如其分的指教。

许老太太退休以前是工会的职工,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工作始终兢兢业业。退休了,还没来得及享享清福,就走上了照料孙子灿灿的“新岗位”。许老太太在这“新岗位”上,仍然一丝不苟,而且配合儿媳锦霞,不断学习并研究相关的“新学问”。

许老太太年轻时生儿育女,不能说没有抚育小孩的经验。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育儿理念的不断更新,许老太太感受到了岁月不饶人的压力。她在照料灿灿的过程中,有不少事情做起来都力不从心了,尤为明显的是她自己记忆力的减退。

灿灿每天大便拉了没有?小便解了几次?每天四小时喂一次奶粉,两小时喂一次水。水果汁吃了没有?米粉添加了没有?鸡肝与蔬菜搭配了没有?诸如此类的内容,以及时间、次数、数量等具体的数字,都被许老太太记在脑子里。然而,随着灿灿一天天长大,许老太太要背诵的内容越来越多,很容易混淆。这可怎么办?许老太太向儿媳锦霞诉苦了。

锦霞年纪轻,脑筋灵活,就建议许老太太给灿灿建个“喂养账本”:把灿灿每天“吃喝拉撒睡”的诸多事项,都分门别类地按照项目、时间、数量等条款,仔细地记录下来,并且每周、每月都总结一下,从而依次制订出下一阶段的“喂养计划”。

这样一来,许老太太在照料灿灿的时候,既能很轻松,又能有条不紊了。

灿灿说话比较迟,两岁多才渐渐成句。而且稍一紧张,他就会词不达意。这可急坏了全家人。许老太太和锦霞这婆媳俩,想尽办法培养灿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灿灿这样稚嫩的小孩学习语言,应以引发其兴趣为主,而呆板的教育方法只会导致小孩的逆反心理。锦霞建议许老太太平常多带灿灿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增加灿灿与人交流的机会。许老太太对此积极付诸实践,而且有所创新:她带灿灿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用日记的方式,记录灿灿亲身经历的事情,并在晚上讲给灿灿听,灿灿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有了奶奶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渐渐地,灿灿不仅爱听故事,还在奶奶的鼓励之下,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很熟练地讲给全家人听了。这既锻炼了灿灿的记忆能力,更锻炼了灿灿的语言表达能力。灿灿在小朋友之中,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演讲家”。邻居们都夸灿灿聪明,像个“小神童”。

锦霞觉得,儿童学习语言,不能全靠天赋,并无捷径可寻,归根结底还得多看、多听、多想、多读、多背诵,之后就可以自我发挥了。锦霞感谢婆婆的耐心、细心以及创新的精神。

灿灿像其他的小男孩一样,很淘气,活泼好动。有时候,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在楼下打羽毛球,他总在旁边看得很起劲,并且自告奋勇地帮着捡球,乐此不疲。然而,他渐渐长大了,要求直接参与打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了。可他个子矮小,动作又不灵活,怎么可能接得到球呢?他握着羽毛球拍,经常急得在球网旁直跺脚,并且不让家长好好打球,简直是捣乱了。

许老太太和锦霞这婆媳俩,为了让灿灿尽快学会打球,同时也为了让灿灿更好地锻炼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就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教灿灿练习最基础的发球动作。

锦霞买了一副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小球拍,以及几十只乒乓球。许老太太在靠墙的床边撑起一床被子,教灿灿拿着乒乓球,一下连一下地往里打。刚开始,灿灿总是接不着球,然而经过一番训练,还真管用:灿灿的练习在第三天就初见成效了,基本上能将球发出去了,而且力度也控制得越来越好了,手、眼与大脑的配合也越来越协调了。

婆媳俩见灿灿俨然成了一个优秀的体育“小健将”,心里乐开了花。

许老太太是具备了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职工,向灿灿传授语文、数学、逻辑思维方面的基础知识,都不成问题。但令许老太太着急的是,自己对英语和电脑一窍不通,如何辅导灿灿呢?而英语和电脑技能,对灿灿未来的成长无疑是很重要的。

为此,许老太太每周都带灿灿到市中心的图书大厦去逛书市,关注儿童教育方面的资讯。经过多方面的比较,许老太太为灿灿精心挑选了一套幼儿智力开发软件和一套幼儿英语训练软件,通过家里的电脑播放,让灿灿边玩边学。许老太太自己呢,则已先向锦霞“拜师”,学会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灿灿通过轻松愉悦的边学边玩,渐渐能够说出英语单词了,还学会了比较简单的英语句子。

锦霞在此基础上,开始教灿灿唱一些简单的英文儿歌。灿灿尝到了学英语的乐趣,所以学英语的兴致更足了。有时候,灿灿还像模像样地当起了许老太太的“英语老师”,教许老太太说英语。锦霞看着祖孙同乐的情景,着实高兴。

特别提示

小孩的顺利成长,最需要的是快乐的生活环境,以及快乐的学习环境。小男孩灿灿,有奶奶和妈妈这样互相配合着进行抚育,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这真应验了那句格言:婆媳携手,小孩无忧。

两辈家长的“沟通四法”

两辈家长在对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成功的沟通呢?下述“沟通四法”,是两辈家长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事前告知法”。在对小孩进行教育前,父辈家长可以先把教育的方式、目标以及注意事项等细节,与老人进行协商,以便统一口径与要求。比如,小孩如果偏食,两辈家长就应先行研究小孩偏食的具体情况,并商量矫正的具体措施,以免在教育小孩时各自拿出背道而驰的方法,致使小孩无所适从。

(二)“童心解读法”。小孩天生就有童心。两辈家长在教育小孩时,自己也应怀有童心。也就是说,两辈家长在面对小孩时,要用小孩的眼光看世界。两辈家长中的任何一方,在教育小孩时若有不适宜的行为,另一方可以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并且以此为案例,进行探讨。两辈家长还可以求助于相关的专业人士或者专业书刊,以便增强说服力。

四岁的小女孩娟娟画了一幢高楼:房子画成了长方形,窗子画成了圆形。外公看了,就说:“傻宝宝,哪里有圆形的窗子呀?窗子应该是方方正正的。”外公说着,拿起笔就改了过来。娟娟不干了,哭道:“外公画的窗子不是我心中的窗子,我心中的窗子就是圆圆的呀……”

娟娟显然是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这是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然而然的现象,外公大可不必惊讶。

娟娟的父母应从娟娟童心的角度,做透娟娟外公的思想工作,从而弥合娟娟与外公的意见分歧。娟娟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选一些“科学育儿”的书刊,让娟娟的外公阅读。老人通过这样的讨论和阅读,可以很好地掌握“科学育儿”的先进理念。

(三)“事后对比法”。两辈家长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有时候对待同一件事,因为采取不同的态度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果。这时候,两辈家长应该加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利与弊,从而扬长避短。

有一天早晨,五岁的小男孩辉辉起床了。妈妈要求辉辉从这天早晨开始,自己来倒自己的痰盂。同时,妈妈还用“好孩子喜欢劳动”这样的语句,将辉辉激励了一番。辉辉很高兴地接受了妈妈的要求,开始动手倒痰盂。这时,正在厨房烹饪早餐的奶奶,却大声地阻止道:“宝宝,这事不该是你做的,是该奶奶做的。奶奶忙完了早餐,就来为你倒痰盂。”妈妈没有说什么,而是坚持让辉辉倒了痰盂。

第二天早晨,辉辉径直走进厨房,把痰盂交到了奶奶的手里:“奶奶,我把痰盂给你倒。”奶奶很感意外:“我的‘小祖宗’,你怎么可以把痰盂拿到厨房里来呢?”辉辉天真地解释:“您昨天不是说了吗?您愿意倒痰盂啊。”

妈妈针对辉辉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及时与辉辉的奶奶进行了沟通,并用事实说话,使辉辉的奶奶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首先,让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是锻炼小孩自立能力的好方法,因而长辈不必阻止;其次,小孩对长辈的言行常常是信以为真的,所以长辈在小孩的面前应该慎言慎行。

(四)“结果影响法”。这种方法,需要借助小孩本身的力量,让小孩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干得了、干得好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小孩的爷爷若要帮小孩搭积木,小孩的父母可以说:“宝宝,你自己来搭积木,一定能把积木搭得很好,请爷爷看宝宝多聪明。”爷爷看见小孩搭积木的良好结果之后,就会支持小孩通过独立搭积木的方式来锻炼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特别提示

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两辈家长在培养小孩的过程中,常会发生一些摩擦与龃龉。为了小孩的顺利成长,两辈家长应该进行成功的沟通,从而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上文所述“沟通四法”,为两辈家长的沟通提供了成功的途径。

认准时机,让事实说话

家长对小孩实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都包括相辅相成的抚育和教导这两个方面,而抚育是其中的基础。有了抚育的和谐基础,教导才可以很好地跟进。

婆媳之间,常会由于抚育小孩的事情而闹矛盾。怎么办呢?聪明的儿媳善于认准时机,让事实说话,从而化解矛盾。这比讲理讲上几个星期都管用。试想:儿媳即便有理,如果为了讲理而口无遮拦,声嘶力竭,吐沫星子乱溅,能不把婆婆惹烦吗?然而,婆婆倘若亲眼目睹了儿媳有理的事实结果,不用儿媳饶舌,婆婆就会知道自己错了。婆婆也许碍着面子,不会当面向儿媳认错,但婆婆在心里已经有数了,在以后的事务中就会有意识地配合儿媳的做法。

小女孩筱筱出生不久,妈妈和奶奶就在一件事上闹了很大的矛盾:妈妈要给筱筱使用纸尿裤,奶奶要给筱筱使用尿布。

妈妈认为:纸尿裤的制造和使用都遵从现代行业标准,这有利于小孩的身体健康。

奶奶认为:纸尿裤用起来不透气、不方便,对小孩的皮肤不好;而尿布呢,用起来柔软、方便,并且省钱。

妈妈见自己说服不了婆婆,就悄悄地给筱筱使用纸尿裤。而一旦被婆婆发现了,婆婆就会毫不犹豫地拿尿布换掉纸尿裤。

妈妈很委屈,就在背后怂恿筱筱的爸爸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孰料,筱筱的爸爸一提此事,婆婆就理直气壮地数落开了:“你们小的时候,妈妈给你们使用的不都是尿布吗?尿布又柔软,又方便,又省钱,有什么不好?你们小的时候没赶上纸尿裤,现在长大了,不都挺好的吗?我就不信尿布比不上纸尿裤!”小两口听了,似乎“理屈词穷”了,因而无可奈何了。

筱筱的妈妈为此烦恼不已,不知怎样才能够顺利地给筱筱用上纸尿裤。

一天半夜,筱筱又哭又闹,原来是尿了很长时间了,身上难受。妈妈在给筱筱换尿布时,发现尿布已经黏乎乎地粘在了筱筱的屁股上。筱筱的屁股已被尿液渍得发红了,甚至开始长湿疹了。

妈妈一边心疼得直流泪,一边觉得这是改变婆婆观念的好机会,就叫筱筱的爸爸尽快找婆婆来看筱筱屁股的惨状。

筱筱的奶奶很快就来了。她见此情景,也心疼得直流泪。她终于意识到尿布的缺点了,但未公开说出来。她揩着眼泪,诚恳地告诉儿媳:“快给宝宝换纸尿裤吧。”

从此,妈妈就一直给筱筱使用纸尿裤了。而奶奶呢,经过了“尿布事件”的教训,在后来照料和教育筱筱的过程中,能够注重听取儿媳的意见和建议了。筱筱的生活与成长,因此而更加顺利了。

特别提示

祖辈家长对小孩进行的隔代教育,是教导和抚育并行的事务,二者互相关联,不能偏废:教导的方式有误,抚育的方式也会有误;同理,抚育的方式有误,教导的方式也会有误。可见,在筱筱很小的时候,她的奶奶倘若固守自己不科学的抚育方式,就会连带地固守自己不科学的教导方式。幸好她的奶奶接受了儿媳科学的育儿观念,这是可喜可贺的。

又和睦又有效的“迂回战术”

小女孩彤彤的爸爸工作很忙。妈妈阿媛虽然工作比较清闲,可她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人,每天除了忙些家务,上街逛商场、买东西,而且经常和“闺蜜”们聚会。这样一来,彤彤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由奶奶张老太太照料,当然也少不了妈妈给予的管教。

张老太太对彤彤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阿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时间长了,婆媳之间还是由于抚育彤彤的事情而产生了一些矛盾。

阿媛很聪明,不愿因为育儿的矛盾而跟婆婆闹得不愉快,影响婆婆作为祖辈家长的积极性。为此,她想出了不少又和睦又有效的“迂回战术”,既未伤了婆婆的和气与面子,而且解决了实际的龃龉和问题,促使婆婆改进了育儿观念,改善了育儿方法。

(一)“迂回战术”化解阻力。

阿媛重视对彤彤进行早期教育。张老太太对此却持否定的态度,不以为然地说:“这是瞎掰,耽误工夫。孩子太小,理解不了,有什么用?”阿媛不跟婆婆直接争辩,而是默默地按照自己的设想,对彤彤实施早期教育。阿媛坚持每天早晨在彤彤醒来的时候,给彤彤播放“唐诗宋词普通话朗诵碟”。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阿媛则让彤彤听上一段民族轻音乐。阿媛还尝试着教彤彤认字、认数。

虽然张老太太不赞同阿媛的做法,但阿媛仍能心平气和地思忖:“我如果与婆婆针尖对麦芒,结果就会两败俱伤。婆婆那一代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不相信早期教育对幼儿智力开发的好处。我得通过迂回的方式,妥善地开导婆婆。”于是,阿媛把自己买的“科学育儿”书刊,拿给张老太太阅读。每逢电视里播映“科学育儿”的节目,阿媛都不忘邀请张老太太一起观看。渐渐地,张老太太从心里接纳了阿媛的育儿观念,不再对阿媛的教育方法横加指责了。阿媛因此能够没有阻力地对彤彤实施早期教育了。

随着阿媛潜移默化的早期教育顺利进行,彤彤的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启蒙。一段时间后,彤彤一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一听到唐诗宋词的普通话朗诵声,就会张着小嘴,“咿咿呀呀”地应和。到了一岁半的时候,彤彤已经能够像模像样地哼出民族轻音乐《牧童短笛》的第一段曲调,还能背诵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类的唐诗,而且在认数的时候也能从“1”认到“100”了。邻居们纷纷称赞彤彤是个“小神童”。

张老太太看着彤彤的精彩表现,听着邻居们对彤彤的称赞,高兴得几乎合不拢嘴了,同时也承认了阿媛对彤彤实施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有着很好的效果。

(二)请来同学做“救兵”。

阿媛平常对彤彤的要求颇为严格,所以,彤彤在阿媛的面前很听话,从不吵着闹着要阿媛买零食。张老太太却和很多祖辈家长一样,对孙辈难免要娇惯一些。彤彤看电视里总是播放一种果冻的广告,就常常拉着张老太太到小区门口的商店,要买那种果冻吃。张老太太自然是很慈爱地有求必应了。

阿媛得知了此事,就拿出正规的报纸新闻报道,很婉转地向张老太太进行解释:“报纸上说了,很多果冻在生产的时候卫生不达标,添加剂太多。小孩如果常吃,就会在体内积存那些有害的物质。”张老太太看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也觉得阿媛言之有理,因此表示认可了。然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老太太经不住彤彤的请求和哭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买那种果冻给彤彤吃。

阿媛对此很着急,但转念一想:“婆婆仍然买那种果冻给彤彤吃,主要是由于婆婆的思想认识尚未到位。我若继续说三道四,婆婆就会有意见了。我还得通过迂回的方式,妥善地开导婆婆。”

于是,有一天,当阿媛发现张老太太又买那种果冻给彤彤吃的时候,就特意打电话给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女同学,说了事情的原委,请女同学帮帮自己。

阿媛的女同学与张老太太原本就很熟悉,下班之后很快就来到了阿媛的家里,得到了张老太太热情的接待。女同学在聊天的时候,很默契地指着已被阿媛有意放在茶几上的那种果冻,郑重其事地说:“你们家怎么还给孩子吃这种果冻呀?又没营养,又不卫生,还非常危险哩。我们医院最近接诊了好几例患儿。那些小孩,都是被果冻滑入了气管,非常危险,严重的还得接受开刀的手术,实在痛苦啊。”阿媛在一旁配合着点头称是。

张老太太听了,终于幡然醒悟了:此后,每当彤彤要买那种果冻的时候,她就认真地抚劝彤彤,改买安全的食品给彤彤吃。

(三)请来亲戚做“救兵”。

每天吃饭的时候,张老太太为了显示自己十分疼爱彤彤,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筷子,把那些美味的菜肴搛到彤彤的碗里,让彤彤吃。奶奶疼爱孙女,这当然没错。可是,成年人的口腔中有上万种细菌,倘若通过筷子传染给了小孩,怎么办呢?阿媛很担心地将此事告诉了丈夫。丈夫说:“有那么严重么?就算问题很严重,也不能由你向妈提出来。否则,妈会认为你夹她脏。我是她的儿子,说话可以直接一些,还是我来提这事吧。”

阿媛的丈夫倒是能够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向张老太太交涉了:“妈,您别给彤彤搛菜了。您总是搛菜给她,既太惯她了,也不卫生。”张老太太当下就尴尬而又气恼地训斥儿子:“怎么太惯了?怎么不卫生了?你小的时候,我也总是搛菜给你,你现在不是好好的么?”小两口听了,无言以对。

此后,张老太太一如既往地坚持给彤彤搛菜。有一次,张老太太在嘴里将鱼刺吐出来,将鱼肉咀嚼一番之后,喂进了彤彤的口中。阿媛见此情景,简直是“胆颤心惊”了,急忙寻思对策:“我若直接干涉婆婆的做法,婆婆很可能会恼羞成怒,跟我翻脸。怎么办呢?我仍然只有通过迂回的方式,妥善地开导婆婆。”

阿媛左思右想,想到了张老太太娘家的侄女阿霞。按照亲戚辈份算起来,阿霞是阿媛的表姐,俩人的关系一向都很融洽。不仅如此,在张老太太娘家的侄辈亲戚中,张老太太最喜欢侄女阿霞,阿霞也最喜欢姑姑张老太太。阿霞婚后也已有了一个小孩,也是与婆婆一起抚育小孩。阿媛心想:“说不定,表姐阿霞和我有一样的烦恼哩。”于是,阿媛悄悄地给阿霞打了一个探寻的电话,进行“火力侦察”:还真被阿媛猜着了,阿霞正有阿媛一样的烦恼,不过,阿霞的丈夫颇为果断,基本上做通了阿霞婆婆的思想工作,阿霞已经“胜利在望”了。

阿霞在电话里,大包大揽地告诉阿媛:“表妹,我坚决支持你的想法,一定做通我姑姑的思想工作。”不久之后的一个周末,阿霞趁着看望张老太太的机会,单独跟张老太太进行了交流。在张老太太的卧室里,姑侄俩“唧唧哝哝”地促膝谈心。阿霞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还真的做通了张老太太的思想工作:此后,张老太太每当想要搛菜给彤彤的时候,都会自觉地换一双干净的筷子。

(四)和幼儿园有关的第一轮“迂回战术”。

彤彤长到三岁了,性格原本应该开朗活泼,但彤彤却越发内敛沉闷了。阿媛发现了彤彤的这个倾向,觉得根源还是在彤彤的奶奶张老太太身上。

张老太太虽然也常带着彤彤到户外活动,可她既担心彤彤磕着碰着,又担心彤彤遭受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所以,她很少让彤彤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彤彤的性格就倾向于内敛沉闷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小孩开朗活泼的性格是积极的性格,而内敛沉闷的性格则是消极的性格。

阿媛为了彤彤的性格能够倾向于开朗活泼,决定让彤彤上幼儿园:幼儿园里小朋友多,又有专业老师的辅导,彤彤一定能够开朗活泼起来,一定能够学会落落大方地与人相处。

对于阿媛的决定,彤彤的爸爸很支持,可张老太太却极力反对。张老太太瞻前顾后地说:“我早已是生儿育女的过来人了,我就不信自己不如幼儿园里那些‘小年轻’的老师。若把彤彤送到幼儿园,你们既花了钱,我又不放心:彤彤在幼儿园受了别的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彤彤在幼儿园玩耍时受了伤,怎么办?幼儿园里小孩多,老师少,一定会有照顾不过来的情况。彤彤在幼儿园大便时擦不干净屁股,怎么办?”

阿媛见张老太太反对的态度很强硬,只得再次采取“迂回战术”:先暂缓一段日子,等过了春节再送彤彤上幼儿园,因为张老太太每年过了春节都要回到娘家小住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阿媛为了证明正规的幼儿园对小孩有着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把彤彤送到幼儿园之后,就十分关注彤彤在幼儿园学习的情况。阿媛心想:“彤彤在幼儿园里有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她的奶奶回来看见了,一定能够心服口服的。”

果然,张老太太回来之后,彤彤报喜似地说:“奶奶,我在幼儿园学会了好多的舞蹈,还学会了画画哩。您看,我的画得了100分哩。老师和小朋友们可喜欢我了。”彤彤说着,还很活泼地给奶奶跳了几支好看的舞蹈。张老太太眼见孙女健健康康、爱说爱笑、有才有艺,也就不再反对孙女上幼儿园了。

(五)和幼儿园有关的第二轮“迂回战术”。

彤彤每天只在幼儿园吃一餐午饭,往返幼儿园基本上都由奶奶张老太太接送。有一天,彤彤悄悄地告诉张老太太:“奶奶,幼儿园的午饭不好吃,我吃不下幼儿园的午饭。”于是,张老太太每天都提前购买了彤彤爱吃的零食,自己在接送彤彤往返幼儿园的时候,安排彤彤在路上享用这些零食,并且瞒着彤彤的父母。

常言道:“纸里包不住火”。祖孙俩的这个秘密,还是被阿媛发现了。阿媛和丈夫一致认为:必须让彤彤改掉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然而,阿媛刚一批评彤彤,张老太太就庇护彤彤了:“彤彤这么小,正是靠饮食长身体的时候。她现在吃不下幼儿园的午饭,我买了她爱吃的饮料和食品给她吃,她就不会饿肚子了。你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她,是不是想要她饿肚子呀?”阿媛耐心地解释:“彤彤上的幼儿园是正规的幼儿园。幼儿园的食堂重视营养配餐,讲究营养均衡。教育局和卫生局对此都很重视,还经常检查哩。彤彤正因为年纪小,才不能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不能厌弃每天的正餐。”张老太太听了,仍未心服口服。

阿媛见张老太太固执己见,只好再次使用“迂回战术”:她提前找幼儿园的负责人联系妥当了,安排张老太太很细致地参观了幼儿园,并且听取了幼儿园方面的专业讲解。张老太太经过这样一番“游历”,终于接受了阿媛的观念,决心和阿媛一起矫正彤彤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张老太太告诉阿媛:“我现在明白了,不能事事都依着彤彤的性子。彤彤如果有了不良的习惯,我们就要抓紧时间,齐心协力地引导她改过来。”

而彤彤呢,以为奶奶还像之前一样,继续协助她偏食挑食。于是,当父母批评她偏食挑食的时候,她照例往奶奶的屋里跑。孰料,奶奶竟然已经改变了态度,与她的父母一起要她改掉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彤彤眼见自己“孤掌难鸣”,只得放弃了“幼儿园的午饭不好吃”这样的借口,不再偏食挑食了。“幼儿园午饭事件”因此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仅如此,张老太太和阿媛这婆媳俩,还以“幼儿园午饭事件”为契机,逐步引导彤彤改掉了另外的一些不良习惯。

特别提示

在对小孩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婆媳之间产生意见分歧的现象,是难免的。儿媳作为“隔代教育”的“夹心层”,怎样妥善处理自己与婆婆的意见分歧呢?聪明的儿媳应该像阿媛那样,创造并运用又和睦又有效的“迂回战术”。这样,既能解决实际矛盾,又不会伤了婆婆的和气与面子,不会影响婆婆作为祖辈家长的积极性。

“隔代惯”和“亲子惯”都不好

对于小孩来说,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小孩的家庭教育,包括祖辈家长的“隔代教育”以及父辈家长的“亲子教育”。“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已经两岁的小男孩阳阳,一直得到妈妈颇为规范的抚育,因为妈妈对他教导有方,从不骄纵。然而,奶奶住到阳阳家里之后,阳阳却越来越娇惯了。

有一天午饭时,妈妈烧了红焖大虾,并且说好了每人两只。奶奶为了表示疼爱阳阳,故意说了一句“我不爱吃红焖大虾”,就把自己的那份搛到了阳阳的碗里。从此,阳阳每逢看见餐桌上有好吃的,都要多占多拿。

阳阳以前喝水一点都不费劲:经常是一杯“凉白开”就行了。奶奶来了之后,给阳阳又是放糖,又是放果汁,导致阳阳见了“凉白开”就摇头。

阳阳原本已被妈妈教会了穿鞋、穿袜子。奶奶来了之后,说是“心疼孙子的小嫩手”,就每天代替阳阳穿了。阳阳乐得坐享其成,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已经不会穿鞋、穿袜子了。

阳阳的妈妈很是担心:这样下去,阳阳一定会被奶奶宠坏的。

也已两岁的小男孩骅骅,平时在爸妈家由保姆照料,一般只在周末的时候去外婆家玩玩。骅骅在爸妈家的时候,很听话,爱卫生,不任性。到了外婆家以后,跟三岁的表哥学会了不良的习惯,比如:在地上爬,穿着鞋就上床打滚,等等。每当妈妈纠正骅骅不良的习惯时,外婆总在一旁唱反调。

妈妈说:“骅骅,你不能穿着鞋就上床。你把外婆的被子都踩脏了,外婆洗被子多累呀。”外婆却说:“小孩踩踩被子,你也要大惊小怪?我虽然老了,洗被子还是没问题的。”

骅骅吃水果的时候,妈妈说:“骅骅,来,妈妈给你围上个手绢。要不,水果汁把衣服弄脏了,多难看呀。”外婆却说:“小孩吃点水果,你也要添麻烦?水果汁要什么紧?手绢不用围了。”

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妈妈原先教给骅骅的好习惯,都被骅骅逐一丢弃了,并且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外婆还倚老卖老地对骅骅说:“我的好宝宝,你在外婆家,有外婆护着你,你想怎样玩耍都行。你爸、你妈都得听你外婆的。”两岁的骅骅听了,渐渐悟出了外婆的语意,因而更加淘气了。后来,甚至连外婆都管不到他了,这也许是外婆始料未及的结果。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里面确实存在着“隔代惯”的误区。然而,在对小孩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是祖辈家长有“隔代惯”的误区,即便在父辈家长的“亲子教育”里面,也存在着“亲子惯”的误区。

五岁的小男孩龙龙,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工作忙,所以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爷爷、奶奶照料的。爷爷、奶奶对龙龙从小要求就很严格。龙龙每天按时吃饱三餐饭和一次水果,爷爷、奶奶就不再喂零食了。爷爷、奶奶还让龙龙学着擦桌子、洗小手绢,以此锻炼龙龙动手做事的能力。

然而,龙龙的妈妈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一切机会娇惯龙龙。龙龙只须开口表示想要什么东西,妈妈就不顾原则地满足他。龙龙虽然还没上学,却已学会了察言观色:在爷爷、奶奶的面前,他很听话;而在妈妈的身边,他就骄纵耍赖了。爸爸倘若批评龙龙,妈妈就不干了,并且充满怨艾地说:“龙龙的爷爷、奶奶太抠门,不仅限制了孙子的很多要求,还把孙子当成劳动的‘小奴隶’了。”

龙龙的妈妈虽然属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但在“亲子教育”的观念上却很守旧,不辨是非地娇惯了龙龙。而龙龙的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对龙龙的“隔代教育”方式却不老,并且很先进。由此可见,“隔代惯”固然不好,“亲子惯”也很不好。

特别提示

社会上有些人觉得“隔代教育”会好得多,有些人觉得“亲子教育”会好得多。实际上,“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而其中不好的地方,是“隔代教育”中的“隔代惯”,以及“亲子教育”中的“亲子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