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当我开始为黄剑峰君的大作写这个序言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影像,却是我的师父。

我在中学毕业后,进入一个房修工程队当木工学徒。我的师父是黄剑峰君的同乡——上海浦东人。他和我一样也是戴着一副眼镜,只是他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每次领工资时总是用一个木头图章盖在签收栏里。可是不识字一点都没有影响他的木工技艺,他有很强的识图能力,工程蓝图拿在手里,他很清楚哪个是立面图,哪个是平面图,哪个是剖面图。我学徒三年,满师后又跟着师父做工两年,我们建造过住宅、厂房、砖窑,为很多特殊形状诸如圆弧窑顶、梯形的托梁、圆形圈梁接圆锥形料斗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制作模具。我印象里师父从来没有失误过,总是能够准确地将图纸的要求付诸实现。

我一直赞叹师父的天分,而黄剑峰君的这本大作,却把这种现象提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来加以评析。他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识图能力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绘图能力的不足,以及图形复制能力的限制,才是阻碍人们发扬这一天性的最重要因素。图形也因此未能成为人类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而是被文字取代。随着图像描绘技术、图像复制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它就好像成了一个带动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驱动器,大航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都离不开图像描绘技术及图像复制技术的进步。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当前计算机网络时代,也就是一个绘图大众化、传图及时化的时代,是一个真正的读图时代。读图时代缩短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时间成本,也就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本书就是着重从这一点来进一步说明图形思维的意义。图形化的经济学原理的传播,企业管理中图形符号变得日益重要,都在表明读图时代的来临。

中国的出版界和读者群体,往往喜欢将书籍定义为“学术类”、“通俗读物类”这样森严壁垒的两大部落。而对于黄剑峰君这本充满了原创性的著作很难进行这样的分类。本书实际上谈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理问题,但表现的方式是通俗的,有的朋友戏称为“半学术著作”。我以为将书籍进行这样的分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在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迁中,最值得注意的趋向就是学识的大众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在使学术的“象牙塔”成为大众能够随意进出的“大广场”。所谓的“通俗读物”如果只是重复他人的发现,那么只是“知识泡沫”;而学术书一味高深,不能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那么也只会落得一个“孤家寡人”、“形影相吊”的下场。

黄剑峰君和我是多年的网友,我们两个人的专业相差极大,年岁也不相当,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永远对生活和世界充满好奇,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绝不满足于专业的限制。因此我们经常在论坛上会就各种问题讨论切磋,本书基本的构想和很多内容,我就是在论坛上“先睹为快”的。这次黄剑峰君将他近年来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结集成书,并邀请我为本书作一个序言,我深感荣幸。作为本书最早的一批读者,我认为本书一定会使所有的读者获得“开卷有益”的快乐!

郭建

2010年7月3日

郭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法律史研究及教学。代表性论著有《当代社会民间法律意识试析》《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试析》《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文化基本特征概述》《“坑”考》《抵当、倚当考》《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绍兴师爷》(《师爷当家》)《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衙门开幕》)《中国法文化漫笔》《中国财产法史稿》《典权制度源流考》等。曾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故事与法”栏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东方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世说新语”栏目等电视文化类节目中担任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