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长株潭城市群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 吴明华
- 12532字
- 2022-07-26 18:14:35
2.5.1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2.5.1.1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田国强教授认为:“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应用都十分重要。它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中的不同学派、不同理论本身就说明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由于不同理论采用了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具体模型设定,它们可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并能在接近理论假设的各类经济环境下,给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进行科学的预测与推断。”【23】由此可见,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确实至关重要。
2.5.1.2 体育产业结构分析
要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先对体育产业结构有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因为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结构,才能对它的发展和变化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丛湖平教授认为,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向社会提供有关物质产品和服务为收入来源的经营性的各种行业的总和。产业类别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体育本体产业,第二类为体育载体产业【24】。
2.5.1.3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的构建对我们分析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用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研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才能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起到指导的作用,也才能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检验与评估。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研究,必须要遵循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因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在本质上还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所以我们可借鉴经济学的研究与分析框架来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田国强教授认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5个部分或步骤组成,即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25】借鉴这个分析框架,在剖析体育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这样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即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环境的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可行性的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计划的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评估比较。
2.5.2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意义
赵春华在《当前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意义》一文中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意义进行了探讨【26】。
2.5.2.1 体育产业的刺激和拉动内需作用
体育产业是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经济部门。在过剩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据有关资料报道,在过去的几年中,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在60%左右,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带动GDP增长约0.5%。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领域正面临着内需不足、增长乏力的状况。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遣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产生了有关游戏、娱乐、运动、消遣的理论,终于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收入甚丰的体育文化市场。体育产业在几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休闲娱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设备和器材。在美国,联邦政府、州以及私人均投资修建了室外设备,使竞技体育、野营活动、水上活动、冰雪活动的开展条件大大改善。如以往不开展滑雪运动的日本,也修建了大量高山雪场,现在平均每15个日本人就有1人参加滑雪运动,从而带来了很高的产值。1987年美国体育产业总值为587亿美元,1988年为6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1993年则超过了700亿美元。体育产业向社会提供健康消费。在一个进入小康而逐渐富裕起来的社会,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关于健康的消费就会迅速增加。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居民疾病谱、死亡谱的变更,社会健康费用增加很快。
2.5.2.2 体育产业可以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就业
美国1998年体育产业产值为630亿美元,超过了石油化学工业(533亿美元)、汽车工业(531亿美元)等重要工业部门的产值,成为美国第22位的支柱性产业;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末已跻身于国民经济十大支柱性产业;而瑞士体育产业是该国第13位支柱性产业;英国体育产业产值达70亿英磅,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政府每年从体育产业中获得24亿英磅的税收。目前,我国己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体育产业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1995年,美国体育产业提供了230万个直接就业机会、521亿美元的收入以及2332万个间接就业机会和750亿美元的家庭收入,美国体育产业所支撑的经济活动在产业活动方面超过4000亿美元,为美国家庭带来1270亿美元的收入(家庭收入增加24个百分点)、容纳460万就业人口(就业人口增加2个百分点);澳大利亚在体育行业工作的人员达到95万人,其中44%的人从事的是全职工作。体育为人们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其他一些主要行业相近或稍高。这些行业有农业、铁路、管道服务、交通服务业和纺织业。从目前我国的产业构成与就业增长关系来看,以引进技术为主要途径的外生型技术创新模式使得生产的规模经济水平实现了跳跃,经济增长的边际就业弹性加速下降。我国就业,无论是总量弹性,还是第一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急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虽然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略低,但产业就业弹性最高,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促进社会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最大。
2.5.3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重点
2.5.3.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199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1995~2010年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用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在国际资本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强烈冲击之下,在国外规范的市场操作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的竞争之下,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产业,要迎接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挑战,必须尽快实现低成本、强能力的目标,增强本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鲍明晓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即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当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和现代娱乐业发展规律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增加值在2001年500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左右,居民体育消费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努力把体育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文化娱乐业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涵养税源、带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面重要作用【27】。
张林等在《我国体育产业未来5年发展构想与展望》一文中提出2006以后未来5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相关产业为补充,多业并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体育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新的增长点【28】。
2.5.3.2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重点、思路和路径的选择
冯蕴中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由于不同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考虑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路径的选择时,必须选择各省(市)体育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内外环境具有明显优势的区域。因为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比较好,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今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路径应该选择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为重点,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29】。
任保国在《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路。一是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比较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形成有效反应市场供求状况的架构和竞争机制;二是培育我国体育产业大中小企业并举的企业集群;三是不断启动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市场的启动是相辅相成的;四是建立以体育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主要从事体育产业的战略规划、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协调好政府的计划、财政、金融和税务部门对体育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有效扶持体育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尽量减少政府审批项目,加强项目核准和服务,建成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五是我国应该实施体育产业人才市场培养战略,造就一流的体育企业家和体育人才队伍;应该充分运用高等院校中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设施和资源,开设各种层次的培训项目,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与占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手段的体育产业组织乃至跨国公司的竞争;六是明确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在选择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时,一要看该产业增长潜力的大小,即选择在体育产业构成中有可能发展最快的产业;二要看产业的关联度,即能否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然后确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30】。
鲍明晓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重点、思路和路径的选择【31】。
新世纪初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中介业。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表述为以中国加入WTO和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引导和激励大众体育消费为出发点,以提高体育企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建立统一、规范的体育市场系统为目标,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实施体育商务人才培养战略,把拓展国内体育市场与开拓国际体育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坚持扩大市场规模与提高市场质量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用品业和体育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总的路径应为以少数首位型城市为核心(北京、上海、广州),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带为基点,走以东带西、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道路。具体发展路径为“十一五”期间要特别强调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构建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圈为基点的“三主四从”基本构架。“三主四从”的基本构架是指以首都城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圈为核心,以辽东南城市圈、山东半岛城市圈、台海城市圈和北部湾城市圈为依托,主次相递、关联共生的区域发展格局。
张林等在《我国体育产业未来5年发展构想与展望》一文中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激活体育消费,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实现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减少和消除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盘活体育系统内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以体为本,实现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提高体育产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以丰富多彩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与服务,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回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与引导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坚持依法管理体育市场,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建立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秩序。
李蕾在《加快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战略研究与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即促使体育产业多元化,加快体育产业社会化,加快体育产业科技化,加快体育产业资本化,加速体育产业国际化,打造体育产业管理规范化【32】。
2.5.4 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冯蕴中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即稳步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全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壮大体育服务的消费群体;努力搞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建立体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努力扩大体育产业的对外合作【33】。
任保国在《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对策。第一,科学决策与正确制定战略性发展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最重要的是决策的民主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吸收更多诸如产业、市场、金融、管理、媒介、教育、广告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参与,同时要形成一个包括各种利益集团,如参与体育运作的各单项协会、俱乐部、媒体、院校及相关产业等在内的协商机制。21世纪中国体育产业能否在改革发展上争取主动,少走弯路,关键因素之一是能否在体育产业界内部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模式。第二,建立创新的资本市场支持体系。2002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21世纪体育经济发展论坛上专家们指出:“通过推动产权交易,鼓励俱乐部上市,发起体育基金等,来创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体系。”【34】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拥有法人地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实体和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扩大职业体育俱乐部实体和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对外争取投融资的开放程度,引进外资加入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建设,成立以股份制“公司化”的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产业为主体、其他形式并存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体系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体系,争取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有效地扩大体育产业资金来源【35】。
鲍明晓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坚定不移地以社会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消费推进战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国体育企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调动和激发有效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建立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实施人才培养战略,造就一流体育企业家队伍【36】。
杨明在《探究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与经营战略》一文中提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经营对策,即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队伍;稳步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法制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对体育市场管理的高层次立法,势必尽快出台,迅速建立体育的行业管理标准,还要尽快制定譬如体育俱乐部运作法、体育彩票发售办法、体育场馆管理与使用方法等,通过立法,推动体育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37】。
牛文君在《对奥运后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与经营战略的再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经营对策,即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队伍,稳步推进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法制建设【38】。
2.5.5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5.5.1 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何培森在《“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资源整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资源整合的策略。第一,“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人才市场建设。加强两省一市竞技体育的合作,推动区域内教练员、运动员等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交流,构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互补的人才流通体系,使人才流动和求职更为便捷。根据区域特点,在人才选拔、人才培训、项目设置等方面科学分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第二,“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场馆整体规划、建设与利用政府在建造场馆时应对各地体育场所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第三,“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市场建设。“长三角”地区有必要建立一个规模更大的竞技体育观赏市场,在立足本区发展条件的前提下,大量引进互补性资源,进行区外赛事市场开拓,共同组建跨省市的体育赛事组织和协调机构,通过分站赛、巡回赛等形式,举办或共同承办各类跨省市的大型体育赛事,如亚运会等,提升“长三角”地区体育圈竞争力。共同的赛事组织市场力量有利于打破行政界限和行政干预。在统一市场建设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应重新审视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关系,形成新形势下推进合作的基本共识。第四,“长三角”地区竞技体育观赏市场制度建设。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使竞技观赏业资源区际流动的有效竞争成为可能,并规制区际间政府的行为,促进合作,实现“长三角”地区体委系统竞技观赏资源的配置效益【39】。
罗建英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比较研究》一文中对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以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体育产品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要素为基点,依托比较优势原理,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技术并辅之于区位特点、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分析了两省一市体育产业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发展最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体育产业部门或与其关联的行业,促使区域间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内体育资源互补的“帕累托最优”格局【40】。
丛湖平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一文中对在“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作者认为考虑“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问题时,人们将面临由“长三角”区域内差别引致的观念分野和由行政区划造就的政府区内自利性这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只要能以竞争与合作作为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主线,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调节资源配置的效率,以政府间在融通基础上的宏观制度调控并寻求各方利益和区域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多种层面的协调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合作,“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将在动态变动的过程中予以实现。
华珺在《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优势研究》一文中对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点,即生产布局专业化、产品生产集约化、生产协作社会化、第二,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优势,即有利于创建规模和成本优势,有利于建立信息优势,有利于树立品牌优势,有利于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有利于建立体育产业政策一体化制度,构建共同发展的政策平台【41】。
郭修金在《构建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的战略设想》中论证了构建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的可行性:长三角文化同源互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长三角行政协调机制稳步推进;长三角都市生活圈初步形成;分析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建设基础。提出了总体构想:“宁—沪—杭”城市休闲景观体育群;“苏州—无锡—湖州”环太湖休闲体育圈;“舟山—宁波—台州”滨海休闲体育带;山水生态休闲体育特色区。提出了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建设若干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提高影响力;借助体育节,培育居民休闲体育意识;树立文化生态品牌,提升内涵建设;错位整合资源,增强整体竞争力【42】。
2.5.5.2 珠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永青在《珠三角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对珠三角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珠三角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即体育健身消费主体不成熟、市场需求不足;参与的消费者比例不均;行业内恶性竞争严重,经营单位的经营效益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珠三角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建议:第一,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经营场所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板报、宣传画等多种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宣传和教育,强化居民的健身意识和“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指导居民正确地消费,使居民认识到体育健身娱乐不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人力投资。第二,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单位要引进现代服务营销理念,加强对健身娱乐市场的调研和预测,研究体育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并结合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所具有的层次性,不断开发和推出符合体育市场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健身娱乐消费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消费需要。第三,尽快建立和健全珠三角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引导体育健身娱乐经营单位的竞争行为,为经营单位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43】。
吴晓强在《珠三角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及市场运作机制的研究》一文中对珠三角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及市场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一,珠三角体育场馆经营模式主要有“单位制”运行模式、分散性运行模式和综合性经营模式。以政府行政扶持为主的公益型体育场馆投资模式,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承担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责任,即为发展群众体育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以社区体育俱乐部为主的准经营型体育场馆投资模式,体现了地方政府将对基层群众体育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将具体的管理职能下放给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群众体育的管理和运作;以政府行政机构创办的体育俱乐部为主的体育场馆投资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走“以体养体”“以体促体”的产业化道路。第二,珠三角体育场馆市场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微观动力激励机制、宏观利益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以国家的宏观利益调节、控制和干预保证体育场馆的政治方向,协调体育场馆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体育场馆经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以集约化经济为经营内容,以大型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实体,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使场馆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市场运行模式的必然选择【44】。
余捷在《浅析奥运契机下珠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之路》一文中分析了珠三角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珠江三角洲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包括加速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突出区域性发展特色;健身娱乐与竞技体育市场优先发展,扩大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加快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凸显区域性人才优势【45】。
2.5.6 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鹏在《甘肃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中在分析甘肃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即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壮大体育产业基础;积极培养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全面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市场;因地制宜、梯度推进甘肃省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6】。
黄超在《广西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广西体育产业发展长远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确立广西体育产业理论体系与法规体系,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使体育产业成为广西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目标是:(1)广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广西GDP的比重达到0.5%;(2)解决广西就业人口的数量达到20万左右;(3)体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达到5%以上。到2020年建立起广西体育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建立比较健全的体育市场和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大规模的进入国际体育市场,使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广西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具体发展目标有:(1)广西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广西GDP的比重达到0.7%~1.0%;(2)解决广西就业人口的数量达到35万左右;(3)体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达到7%~10%,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21世纪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即名牌战略、质量取胜战略、协调发展战略、规模发展战略、引导消费战略、特色战略、人本战略。提出了加速广西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即加强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广西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扶持的力度;建立与扶持一批体育龙头产业,创出广西体育产业的名牌产品,带动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47】。
王公法等在《海南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海南体育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战略定位:(1)要想做大做强海南体育产业,使体育产业获得超常规发展,必须结合海南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必须将特色体育产业作为今后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由于海南本地人口总量少、市场容量小,因此这种战略选择,必须要立足本岛,面向国内外,走一种外向性拉动发展的道路;(3)海南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应设定在冬训体育、水上运动、体育旅游和高尔夫运动四大领域。战略目标:未来10年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下,积极培育各种经济成分的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建立较完善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使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以较快的速度递增,力争到2014年左右使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大幅度提高,使其成为海南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与举措:(1)尽快调整我省政府行政建制,设立省体育局;(2)由省政府出面,主动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建立“中国海南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联盟”,该联盟应首先在以下领域及项目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3)省政府出面,与金融界合作,取得授信资金,加快体育基础建设;(4)搭建班子,仔细研究,千方百计盘活海南桂林洋马术运动项目,用赛马项目带动有奖体育竞猜业,聚集人气、积累资金,为海南体育产业的尽快腾飞提供新的突破点;(5)制定海南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颁布发展体育产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6)组建海南体育大学城,推进体育教育产业发展【48】。
商卫红等在《河北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河北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增强经济实力,为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贯彻实施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河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刘希佳等在《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措施研究》【49】一文在分析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措施,即建设规划标准体育场馆,推动竞赛表演业的发展;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推进河北省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开发利用河北省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体育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建设,推进体育经纪业的发展;完善法规保障体系,加速体育行业标准化建设,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加大体育产业科技研究投入,改变体育事业的“重理轻文”现象,“文理并重”重点是扶持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科学的研究【50】。
潘永生等在《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即山东省经济以每年7.3%以上的速度发展,山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将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0年体育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84亿元,约占全省GDP(2010年山东省GDP将达到19000亿元人民币)的2%左右,体育产业初步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成为推进山东省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发展重点:把体育健身娱乐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体育竞赛表演业放在重点建设的地位。发展对策:制定有利于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经济政策;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调整分配和激励政策;积极发展体育中介服务机构;加大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体育经济管理的高级人才;加大无形资产开发的力度【51】。
朱建伟在《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四川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即研究制定四川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形成多元的社会投资主体格局;组建四川省体育产业集团;努力培育体育市场的消费主体,积极提倡和鼓励居民从事体育消费;积极推动体育产业的科技进步,培养一支合格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52】。
邓国良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以江苏为调研个案》一文中提出了江苏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即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销售业。江苏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即政府要强化意识,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培养体育中介组织,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培养发展体育产业的专门人才,加强体育产业队伍建设;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组建江苏体育产业集团,推进江苏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53】。
陈真在《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即加大体育产业宏观管理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和外资进入体育产业;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的体育赛事【54】。
陈剑昌在《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提出广东省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即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规划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健身娱乐市场;积极培育竞赛表演市场;大力发展体育用品行业;抓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工作【55】。
李云林在《浙江省运动休闲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浙江省运动休闲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举措,即更新消费观念,刺激运动休闲消费需求;把运动休闲纳入政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规划运动休闲的长远发展;完善运动休闲的合作机制,以品牌建设对应区域竞争;培育新的运动休闲热点,吸引休闲消费群体;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提升运动休闲的整体竞争力;制定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的投入【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