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1879字
- 2024-12-22 04:22:06
34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过4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均推出新的教学计划,本文将通过回顾这4套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结合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全面地理论探讨和分析研究,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更好地实施2004《课程方案》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次修订教学计划的文件、资料,了解有关的方针、政策作为分析、比较、研究的依据。
比较法:收集我国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有关文件,综合分析历次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改革的变化。
统计分析法:将历次修订教学计划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比较与分析
3.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调整的社会背景比较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直遵循着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模式比较固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了规范我国的高等教育,于1980年出台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1985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而拉开了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同时出台了1986《教学计划》。
到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高等教育体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出台了1991课程方案。
从1995年底开始,国家教委组织课题组,首次采用科研课题形式,对历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结合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讨论稿)。
20世纪后期,推出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为了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表1)
表1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历次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改革的社会背景
2004《课程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世纪初,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所制订的21世纪第一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纲要文件,它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的改革。
3.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体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反映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方案中。人才规格的变化,促使我们必须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提出的全新的规格要求相适应。(表2)
比较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1980年和1986年在教学计划中对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1年在培养目标内涵上对培养学生科研工作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1997年《课程方案》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展。2004《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是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表2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历次教学计划(课程方案)培养目标
3.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历次改革的比较
3.3.1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比较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从课程设置上看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表3)
表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比较(%)
引自 黄汉升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P80
表3说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在逐渐减少,相应选修课程却不断增加。1980年、1986年、1991年和1997年4次修订教学计划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趋势是开设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学科比例逐步上升,必修课学时明显下降,选修课的学时逐步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1980年11.6%、1991年23.2%、1997年27%提高到2004年29.2%。任选课的比例也提高到42.5%,是历年中最高的。而且,开课的门数达到143门(引自黄汉升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几乎涵盖了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1997年课程方案以系列选修的形式开设限选课,分为3 个系列选修课,第一系列为术科选修,即专项选修课,实行主副项制。学科选修开设2个系列:即社会体育系列和运动人体科学系列。
2004《课程方案》中开设的限定选修课明显低于其他方案,而且任选课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选修课的开设不同于以前的系列选修,是以专业方向“模块”的形式开设,即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同时新方案中每一个模块为一个主题,学生修读后能形成某一特长,方向“模块”课程内容丰富,牵涉面广,为实现新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加强毕业生的体育社会指导工作和承担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选课方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了条件。
选修课学时的大量增加,既保证了学生所选修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保证了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机会,促进个性的发展。是目前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外选修课基本都属自由选修,一般在30%~40%左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有选修课,而我国选修课只是全部课程的1/5,且局限于专业课范围,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跨年级的很少。是今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方向。
3.3.2 专业必修课程学时与主干课程体系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专业必修课学时由1992年的53.6%、1998年的43%到2004年的43.37%~40.2%。主干课的门数由1992年的11门、1998年的9门,到2004年的6个领域。2004《课程方案》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壁垒,进行课程整合,即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以“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主干课程,对相关相近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打破课程体系的单一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增加开放性和综合性。主干课程按指导性的“方向”安排6个领域。学校在保证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根据所提供的课程选择开设4~5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样学校就可充分运用各校独特、宝贵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特色人才。
技术学科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倾向,突出健身方法和手段的功能。
表4 三套《课程纲要》(《基本要求》)的主干课程门(类)数及名称
引自 黄汉升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3.3 专业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体系的比较
构建以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也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为了适应新世纪的要求,2004《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提高了学科课程的学时比例,降低了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使它们之间的比例达到63 ∶37,同时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比例,使之达到总课时的27%。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有了较大变化,专业课程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达到50.4 ∶49.6。(表5)
表5 97方案与新方案中专业课程比例%
2004《课程方案》这一变化突出了必修课程“学科”化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可以引起学生对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术科课程比例的减少,但对学生掌握的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要求并没降低,相反的是在专业课中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除要必修外,其他的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突出表现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
3.4 新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4.1 课程方案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全国一个培养模式,相对限制了各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各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育资源,制约了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满足不了社会丰富多样性的需求。
3.4.2 加大了可操作性的难度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教育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学生的学习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如何上课和如何选课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主干课程由11门改变为6个领域约20门课程,但学时、学分却有所下降,如何遴选并加以科学的权重,是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学科课程分科不但越来越细而且越来越多,结果课程挤得满满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学自修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情况如何把相邻的、同类的、能合并的课程简化、整合,使之成为没有交叉、重复而且又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课程,是未来课程方案修改值得关注的课题。
3.4.3 课程分量的比例欠恰当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存在必修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比例大,计划性强,选修课程门数少,教学时数比例小等问题。课程教学安排的时间多,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少。学、术科的学时比逐渐减少,减弱了专业培养的特性。
3.4.4 对教材的更新没有具体要求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协助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信息材料。新的课程方案对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但对影响教学目标起较大因素的教材没有具体的要求,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大欠缺。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宽泛,具有时代性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来看,2004《课程方案》培养“复合性体育教师”的目标比较确切。在培养目标的内涵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的需要,具有继承性、现实性和前瞻性。
4.1.2 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才能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2004《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既考虑了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又考虑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了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比其他4套方案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4.1.3 “必”、“选”结合,体现特色
2004《课程方案》虽然还是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划分的,是以必修课为主,注重协调好与选修课的关系,优化必修课、突出主干课程,增加综合知识的选修课,在必修课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中实行“选”中有“必”。形成弹性多样的课程模式。
4.1.4 宽泛领域教学,突出个性发展
但各院系选修课开设情况的差异很大,有些院系除了开设专项运动技术选修外,还开出了包括提高人文素质在内的多达1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2 建议
4.2.1 加强学科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在加强基础性教育的同时,扩充教育课程的门类,增加教育课程的课时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4.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无论课程体系如何深化改革与发展,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队伍水平始终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2004《课程方案》不仅新课程开设得多,即便是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变动,特别是顶点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拓宽知识,提高能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4.2.3 改革课程内容、加快教材建设
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是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思想性、前沿性、系统性、层次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探讨和实践。
4.2.4 运用现代技术,改革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现代化是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提倡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把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加快学习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等.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季克异等. 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J] . 中国体育科技,1999(12):2~4
3. 许红峰等.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6):43~46
4. 陈俊钦等.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J] . 体育科学,1997(5):31~35
5. 黄汉升等.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 [J] . 体育学刊,2003(2):1~4
6. 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教育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方案)的通知,1980
7. 国家教委体育司. 关于印发《高师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研讨会纪要》及有关文件的通知,1986
8.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通知,1991
9.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1997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