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汇编
- 李学明 许永刚主编
- 145字
- 2024-12-22 04:20:22
18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早在1988年1月,国家教委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社会实践。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有计划地对毕业生作跟踪调查并形成制度。要把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德才兼备,是否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败的基本标志,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这不仅阐明了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而且明确了高等教育评价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评价必须进行社会评价的根本观点。近年来,不少体育院校开展了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但是作为衡量学生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和客观质量的反馈系统,并未能有效地发挥对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究其原因,除社会评价工作难度大,评价的模糊性与随意性外,主要是缺乏有关对社会评价的理论认识,难以建立科学简易的评价指标系统,因而导致整体研究水平不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整理1993年以来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评价及体育评价方面的资料,以及相关的专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为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启发、借鉴作用。
1.2 专家访谈法
就我国目前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现状,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现行的体育评价的实施情况,就建立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确立评价的内容,向华东师大的周新华教授、湖南师大的李延翎教授、陕西师大的李振斌教授等有关资深专家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本课题的重要参考依据。
1.3 特尔斐法
就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内容设计调查表,通过对专家调查结果的统计,将次要因素排除。将整理的内容作为第二轮调查表发给专家,专家对第二轮调查表做出评价,允许专家修改自己原先的意见。收回后再作统计处理。然后再进行第三轮问卷调查,在第三轮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评价内容体系。
1.4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对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16份,有效问卷100%,有效回收率80%。
所调查的专家中教龄最短者15年,教龄最长者42年;职称上既有教授(13人)也有副教授(3人),学历上既有硕士(3人)也有学士(13人),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专家所属的11所高等师范学校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中、华南、东北、华东的11个地市,其中既有发达地区学校(8所),也有中西部地区学校(3所);既有教育部重点学校,也有省属重点学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中的师范学院,也有师范专业学校;调查对象具有广泛性,也有代表性。
1.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问卷所获得有关数据进行处理。
1.6 逻辑方法
对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从中概括出所需的资料。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对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的定义:体育教育社会评价是教育社会评价的一个分支。通过对教育评价和教育社会评价的研究,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体育教育社会评价就是对体育教育毕业生价值的评定和判断。就是通过对社会用人部门的调查,来评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高低,以及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构成的需求变化,并对体育院校教育的结果做出价值判断,进而调整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的一种评价方法。据此,笔者把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的概念表述为:通过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体育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体育院校教育的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定。
2.1.2 对综合素质概念的理解: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审视体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主要是从其作为一名体育专业人员的角度来看,由此我们把体育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如下界定:是其在毕业后作为体育专业人才在工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是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其作为一名体育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的核心成分,是专业化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2.2.1 基本结构的确定
开展社会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来反映被评价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因此,该指标体系设计应能集中反映体育毕业生的行为特征。毕业生行为的核心是素质问题,故指标体系设计的中心是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考察。除了先天素质以外(作为群体它是常数,可排除在外),应当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考虑他们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对应关系,而将思想道德素质(含职业道德与修养、敬业精神、改革创新观念、热爱体育事业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等)、心理素质(含自我认识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良好的思维与应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文化科学素质(含专业基础知识、健康教育知识、新兴学科知识等)、能力素质(含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八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每个一级指标下设多项行为特征的二级指标(因素)。
首先,向有关资深专家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设计调查问卷。根据专家的回答意见筛选掉积分小的因素,整理确定指标体系为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与评价等级分为五级进行评价。
2.1.2 权重系数的确定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后,我们就指标体系的整体合理性和各二级指标重要性程度,分别用层次分析法、直接赋值法和特尔斐法三种方法,对部分第二轮咨询专家和国内体育教育专家进行了第三轮专家咨询,回收率达80%。鉴于不同方法的数值不具直接可比性,需要采用教育测量学中标准分数的概念,故将3种方法咨询的结果转为标准分数后再求平均值,用归一法求得各项指标的百分权值,取整后得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体育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结构与权重调查结果
2.3 对调查结果及指标体系的分析
体育院系虽有一套专业学术标准,有一套作为一个合格体育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及考试大纲。但是,高校也必须面向社会,也就是说,其培养的人才无论从人才的数量上,还是人才的质量方面均要全面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体育院校要从社会获取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专业设置。更重要的是,体育院校还要从社会评价中获取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以建立主动适应的机制。转换角色,站在社会用人单位或学生家长的角度,站在未来科技的角度,反思学校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进行改革。
从专家咨询、项目分析与多种统计结果来看,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评价是由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综合而成。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等智力因素依然是社会评价中影响评价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是工作态度及表现等非智力因素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近年来高校花大力气抓教学质量,加强了外语、计算机等教学,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并未有明显改善。
《辞海》中,对工作态度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人对待某种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职业行为的准备状态,对人的职业活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工作态度及表现是包含有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及适应能力等在内的行为表现,它集中反映毕业生对事业的看法和对工作所采取的一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是毕业生从业的必备条件。社会上评价者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经验与认知结构,选择被评价者这最具代表性的工作表现等行为信息,忽略或避开其他信息,加以规范而形成了完整的“总印象”。体育院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尺度,重视态度评价中情感因素对人判断的核心作用,调整教育视角,重视对学生心理、情感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不仅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且要体现在专业思想教育和为人师表的相关训练上,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中,确保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3 实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社会评价的原则
依据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的特点,要对毕业生做出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从作为主体的群体(社会用人单位)方面来分析,首先应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社会需求能正确地反映到评价主体的意识中来。
第二,评价主体对各种群体利益进行比较,权衡得失,从而正确地选择作为社会评价活动的标准,并在评价中坚持以下几个方法论原则:(1)主体性原则;(2)综合效果原则;(3)超前性原则;(4)民主性原则。
通过以上对社会评价原则的研究,在构建体育教育毕业生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就是要确立以社会用人部门的需求和利益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其次,能够通过对各个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进行比较和分析,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再次,真正掌握好超前性原则,随时把握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建立动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就是在评价活动中,搞好与被评价者的关系,避免个人情感因素对评价过程的干扰。对评价的结果最好不予公开,以免激起被评者的逆反心理,从而最大地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和反馈功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目前教育社会评价理论尚不成熟,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理论处于初创阶段,对体育教育社会评价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对教育社会评价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实质性的内容,目前主要是对概念、必要性以及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如何发展和构建我国教育及体育教育社会评价机制这一实质性的问题。
4.1.2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体育教育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社会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影响社会评价效果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工作态度及表现等非智力因素,然后才是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等智力因素。
4.2 建议
4.2.1 为实现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优化,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实测,对指标体系的质量进行考查。经过进一步实测后的指标体系,指标应达到较好的效度、信度以及区别度,能够切实地达到评价体育教育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2.2 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就需要在不断完善当前的体育评价模式的基础之上,尽快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院系资深专家组成的具有权威性的体育社会评价中介机构,改变过去高校与社会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的特点,形成一个“招生——培养——使用”的反馈网络,确保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及对专业综合素质的内容体系的认识与社会的需求与期望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佟铸等. 体育教学评价现状及改革趋势. 体育学刊,2003(5)
2. 亓永平.PISA:全球性学生素质评价. 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3. 余见旭. 对师范院校毕业生体育教育能力的调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 马庆林. 对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生职业态度的调查与研究.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6)
5. 魏秋珍. 体育师资培养与社会需求——江汉大学体育系毕业生综合素质情况调查. 体育学刊,2001(5)
6. 陆亨伯等. 我国高等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体育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