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与致谢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在训练比赛和文化教育之间达到平衡,两者兼顾,实非易事,国际国内体育界均意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欧盟于2004年对其25个成员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调查European Commission.(2004).Education of young sportspersons.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sport/library/documents/c3/pmp~study~dual~career_en.pdf on February 29,2012.;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于2005年启动《国际奥委会运动员职业项目》(IOC Athlete Career Programme),为运动员的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就业提供支持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12).IOC Athlete Career Program.Retrieved from http://www.olympic.org/content/olympic~athletes/athletes~space/programme/?tab=take~part on March 10,2012.;我国于2010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0〕23号),将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列为运动员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选取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古巴、韩国、日本、美国10国,研究这些国家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和文化教育。

本书由总报告和10个子报告组成。总报告以国家竞技体育体系、青少年运动员进入途径、文化教育为主线,对调研10国进行横向比较,凝练了这些国家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概况。10个子报告以国家为单位,深入描述各国特定历史、社会、政治背景下的竞技体育、文化教育和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详细介绍他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总报告第一章“导论”开门见山阐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义,介绍本书采用的分析框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指出体育的意义源于其社会服务功能,点明政府、社会和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人口、GDP数量在奥运会奖牌产出中的作用,国家教育水平、生活满意度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影响,得出我国目前采用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必然性,以及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第三章“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主要途径”告诉我们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要途径,综合归纳澳、加、英等10国的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以及在这些国家语言文化体系中称之为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机制,帮助我们了解在他们的青少年运动员如何进入竞技体育体系,如何晋级。第四章“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参训目的、学训关系、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支持保障为脉络,分别描述在这10个国家的学校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中,运动员文化教育如何定位,以及为支持运动员文化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多样的辅助支持措施。第五章“结论与讨论”在总结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探讨10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做法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显然,本书的目的是希望他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和文化教育的做法为我所用,为政府有关部门形成适合我们青少年运动员的行之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提供参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各国的历史、经济、社会背景各异,形成的体育体系各异,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不同,采用的做法各异。在调研分析他国竞技体育体系、他们的青少年培养路径、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问自己:橘也?枳也?因而,我们通过他位视角,尽可能真实展现所选10国的体育体系,以及在这些特定体育体系下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否能够从他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做法中收获适合中国社会这片土壤的橘种,而非枳种,还有待我国体育政策制定者、体育管理者在实践中验证。

本书以他位(etic)视角展现澳、加、英等10国的体育体系及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他位(etic)对应的是本位(emic)视角,两者常用来描述文化和心理研究中的研究立场:跨文化心理学一般采用他位视角,研究者以圈外人(outsid-er)的视角对不同社会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提炼比较;本土文化心理学多采用本位视角,研究者作为圈内人(insider)对母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深入描述和解析。本书对于各国的研究部分借用了他位的研究方法,我们通过圈外人的角度来审视他国的体育体系和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

然而,在审视过程中,有意无意,我们一直在做比较,这并不是十国之间的比较,而是和我国的竞技体育体系、我国的青少年文化教育、我的社会经济教育环境的比较。也就是说,或多或少,我们看他国并不是纯粹的他位,而是他位中蕴含着主位。这样的比较从严格的做学问的角度来说,是不严谨,因为研究者并未真正置身事外,客观的去看一个社会体系和其中与体育相关的社会现象。而对身于中国当前这个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中的学者来说,这样的比较又有其必然性,是一种价值判断。

费孝通先生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一文中谈及,“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世代。我是出生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是生逢社会的剧变,国家危急之际… 我学人类学,简单地说,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费孝通. 社会调查自白:怎样做社会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01.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体育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夺金,到2008年奥运会金牌数超越美国,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这样的高速发展使变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问题、疑惑、迷茫。在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得到解决,发展,再出现问题,再解决,这也注定了身处这个时代,胸怀历史使命的中国体育学者会形成“有所为而为”的价值判断。

就本书而言,我们剖析西方发达社会相对成熟的青少年体育体系,把我们的发现呈现出来,以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高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

时光荏苒,试想几十年后,当我们再翻开本书,可能会明显感到书内文字的历史局限性,甚至本书所关注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可能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也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而我们现在的拷问和疑惑,或者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带有局限性的关于我国体育的思考,也正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折射和记载。

参与调研和写作此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国外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得到许多人的帮助。谢谢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的蒋志学司长、李维波副司长、张霞调研员,他们不断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反馈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需求和意见,和我们一起调研和商议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为本书框架结构的形成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谢谢来自运动员基础教育课程研制项目专家工作组的原江苏省体育局华洪兴副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沈白榆调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主任助理、首都师范大学石鸥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峡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厅陆志平调研员等,他们为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和意见,为本书的成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我们从无数体育专家学者以往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研究的辛勤工作和智慧经验中获取了知识,从他们提供的研究成果中获益匪浅,谢谢他们。

钟秉枢、邢晓燕

2012年5月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