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创新 科学发展: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文集(上册)
-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
- 951字
- 2024-12-22 00:52:26
大会发言11
强化中国体育软实力可选方案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袁大任
一、问题提出:中国在世界体坛缺乏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
北京奥运会闭幕前一天,中国代表团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中国还不是体育强国。此语引来颇多不解:中国在本届奥运会金牌榜上已是遥不可及的第一名,中国不是体育强国,谁是体育强国?
此番表态并非故作谦态。
应该看到,在被中外一致认作是体育基础的田径和开展最为广泛的游泳两个大项共80多块金牌中,中国仅刘子歌得1金。在最具影响力的各项大球的角逐中,中国均存在着明显差距或巨大差距。尤其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一个在大球大项竞争中处于如此劣势的国家,不好说是体育强国。
还应该看到,中国体育文化缺乏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体坛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也不能算作体育强国。
2007年夏天,中国奥委会负责人宴请萨马兰奇,席间的一番问答令人难忘且不安。萨问: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有六七十个,中国人担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武术、龙舟,即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和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是中国人。萨又问: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联合会,中国人任主席的有几个?答曰:零。过去我们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徐寅生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主席吕圣荣,随着徐、吕年龄大退出领导岗位,如今担任较重要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主席的中国人,一个都没有了。
从表面看,我们现在缺懂体育、会外语、善交际、能胜任国际体育组织要职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我们体育软实力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不大,中国在世界体坛缺乏应有的话语权。软实力,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影响力。
我们常说与国际接轨,但这个轨是什么?由谁来定?定得合理不合理?不合理由谁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这与国际体育组织主要负责人显然有很大的关系。提出这个问题,决非是要搞霸权主义,我们不想向别人随意发号施令,但也不能听人任意摆弄。中国体育发展到2008年的新阶段,需要的是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世界体育事务,尤其需要积极参与体育章程与规则的制定,以促进世界体坛更加公平、健康、持久繁荣。这就亟需强化中国体育软实力。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历史原因。100多年前,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有13位委员,1位美国人,1位新西兰人,11位欧洲人。这就决定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从根基上是西方文化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尽管中国体育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尽管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从第四位、第三位、第二位升至本届奥运会遥遥领先的第一位,但是,世界体坛以欧美西方文化一元主宰的历史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这是不容忽视的尴尬现状。
二、中国体育文化具有悠远的历史珍贵的特质和先进的发展方向
人家忽视了我们,我们却不可妄自菲薄。应该看到,中国体育文化是稀世瑰宝。
特质一:中国体育文化有与中华文明同样悠远的五千年历史,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体育历史很短,没办法和我们比。中国古代体育特点很多,最显著的特点不外乎两个,一是提倡健身: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几千年来,历代有识之士都把健身养生当作立业之本,当作天大的事情。二是提倡礼待对方。孔子讲: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上射箭台前要相互作揖行礼,比武下台后要饮酒叙谊,这是中国体育何等高尚的传统。
特质二:与奥林匹克运动互动发展,汲取现代文明元素。悉尼奥运会后,欧洲某机构向10个国家,每个国家100人问询:你心目中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什么样子?国际奥委会从所答的100多个字眼中挑出3个词概括主旨:友谊,卓越,进步。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同样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时代特征。
特质三: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团结协作、顽强拼搏、遵纪守法”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引领中国体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特质四: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培育和弘扬的“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仅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还将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引领中国从世界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迈进。
特质五:北京奥运会涌现了不胜枚举非常感人的全新画面:郎平率领美国女排3比2战胜中国队后,全场万余名观众在惜憾之余,将热情的掌声送给郎平,赞赏她取得了又一个新成就;中国代表团中的法国、日本、韩国籍教练指导中国击剑、女曲、花游等项目选手分别夺得北京奥运会金银铜牌,取得了比其母国选手更为优异的成绩;牙买加飞人博尔特3破世界记录之日,鸟巢8万名中国观众为其高唱“生日快乐”;德国大力士施泰德登上冠军领奖台时举起了数月前因车祸丧生的妻子照片,他坚信自己在决赛中竟能举起超过自身最佳水准5公斤的成绩,是得到了亡妻的祝福!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中国媒体热情称颂了此事,北京日报更是在头版登了大幅照片,而这一天夺得3块金牌的中国选手的照片却放在施泰德照片之下,尺寸也小许多。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是党报,这表明我们的执政党和亿万民众的观念都在转变,都在践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文理念,更加以人为本、大爱至上。
北京奥运会前,上海媒体曾做过两道题的民意测试。一问假如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夺不到雅典奥运会的32块金牌,能否接受?约75 %的受众表示可以接受。二问刘翔如果在北京奥运会拿不到金牌,能否接受?约76 %的受众表示可以接受。忆及24年前,同样是在上海,当得知男子跳高世界记录保持者朱建华在洛杉矶奥运会获得铜牌之后,一些极度失望的民众包围了朱家,骂不解气,竟砸碎了人家的玻璃。如果说当时的心态是不自信、输不起,当时的爱国情结中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那么,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国力增长几度翻番的巨变,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国民众在更加爱国的同时,正在以更加包容的眼光面对世界,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融入世界。
中国体育文化内涵是深邃珍贵的,发展方向是先进的。
三、世界呼唤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
(一)世界上任何多元文化组成的集合体,如果长期任由一元文化主宰,都不会有持久活力,必将萎缩,走向消亡。由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同样面临着这种历史风险。因此,悉尼奥运会后,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作出一项决议:“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不应该由西方文化长期一元化主导,而应该是更加多种的文化之间的大融合。”这是一种呼唤。
(二)1888年诺贝尔奖年会作出的16个结论之一是:“人类要想在21世纪能够继续生存发展,应该从两千多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也是一种呼唤。
(三)近年来,欧美澳洲等有关机构、团体和大学,每年都要主办多达数10次的会议或专题讲坛,请中国学者介绍中国体育文化。这是世界特别是西方急于了解快速进步的中国体育,而发出的呼唤。
(四)萨马兰奇先生上述关切的询问,更是一种直接的呼唤。他期盼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期盼更多的中国体育高级人才走出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体坛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四、中国体育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采纳萨马兰奇先生提出的“学习日本的做法,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向全社会选拔吸纳高级人才去竞选攻关”的建议,增加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特别是任主要负责人之职,以扩大话语权。
(二)近年来各地高校研究中国体育文化的热情很高。文化中心近来在全国31所高校建立了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要充分利用各地高校的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团结全国数百位高级人才共同完成研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门类繁多、受众广泛的中国体育文化的重任。
(三)面对热情的外宣邀请,国家体育总局苦于人才少、研究成果少、外事经费不足而失去了大量的外宣机会。建议国家加大投入,组织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高校学者,以有特色、有价值的研究精品登上国际讲坛,宣传中国体育文化,减少西方的错误解读。
(四)2008年5月3日开播的美国五洲电视频道,每天24小时介绍中国,其中体育内容占相当大的比例。应大力支持五洲电视的体育节目制作,让更多的美国公众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体育。
(五)美国出版公司、英国牛津大学近期将出版中国体育文化系列丛书,应大力支持这些出版计划。
(六)作为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31所高校中,大部分都有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项目。应支持引导中外联合办学,培养以中国体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中国籍和外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七)作为中国体育展示窗口,中国体育博物馆新馆建设应尽早立项,下气力接收北京奥运会应移交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使体育系统内部的体育文物征集工作尽快制度化常态化,并实现“一馆两名”(即中国体育博物馆亦称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以扩大在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合作体和世界体坛中的地位和影响。
(八)与中体产业集团合作,尽快使体育文化发展实现多渠道市场化,把体育文化作为产业做强做大,使偏呈弱势的中国体育文化逐渐成长成为有骨头的“胖子”。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是体育与文化均衡发展。可见,文化之于体育,之于奥林匹克运动,不只是一个工作环节,而是一个需要下气力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面。通过提高中国体育文化影响力,强化中国体育软实力,应该争取两个方面的效果:对内,让更多的民众享受体育带给人们的健康、快乐和时尚;对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体育,更加了解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的中国,为中国体育持久繁荣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