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10

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健康重庆”

重庆市体育局局长 吴建华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促进重庆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的宏伟目标,并明确了建设“健康重庆”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对我们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将加快重庆体育事业的发展列入了重庆大发展的重要布局。建设“健康重庆”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建设“健康重庆”的内涵

“健康重庆”首要是指人的健康,即人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心理状态要达到健康的标准,在生活方式、精神追求、行为举止等方面符合健康的要求。1886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包括: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高品质的环境;稳定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有远景的特色城市;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食品、饮水、能源、交通、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需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社区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够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这一切说明,城市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更应成为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建设“健康重庆”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地结合,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公共管理各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通过各级政府、各部门及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努力,真正使家庭、教育机构、工作单位、公共场所、社区及与健康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处于健康状态。重庆是国家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因此,建设“健康重庆”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健康重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建设“健康重庆”进程中,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建设“健康重庆”也是通过发展,来促进城市、市民健康。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于民,“健康重庆”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脚点是造福重庆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要求我们在建设“健康重庆”中,促进重庆体育、卫生等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要求我们在建设“健康重庆”中,要统筹体育、卫生与其他事业,统筹城乡健康,统筹多元人群的健康,统筹建设“健康重庆”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当前和长远目标,使各方面发展相适应,各个环节相协调。

总之,建设“健康重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健康重庆”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建设“健康重庆”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建设“健康重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体育在建设“健康重庆”中的作用和地位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体育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体育作为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建设“健康重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健康重庆”的重点:

(一)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市民体质,提高体能,优化体态,促进广大市民身心健康。

(二)培养市民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强筋骨、强意志,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作用。

(三)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为国家、民族和重庆争光,对全民健身起到引领、推动、示范作用,对青少年起到榜样作用。

(四)培养市民的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凝聚3200万重庆市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五)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重庆的城市品位。

(六)体育还为社会提供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重庆体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体育部门和体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体育事业取得显著的成绩。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按照薄书记“三把尺子”的要求,按照建设“健康重庆”的目标,我们在诸多方面还显得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是我们的严峻挑战:

一是思想观念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一定距离。建设“健康重庆”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基础,事关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加以推进。而我们却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敢改革、等靠要的情况,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行为模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内在活力;干部队伍业务素质不高,行政效能低、不能很好把握形势和机遇。在工作上表现为就体育抓体育,没有跳出体育看体育,没有立足全局抓体育,没有自觉地把体育工作上升到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上来,没有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各个层次、各种人群的健身需求上明显滞后,体育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彰显。

二是群众体育与“健康重庆”目标有较大差距。根据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75,北京为103.43,天津为100.64,四川为100.08,重庆为88.56,位列全国第26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重庆群众体育在全国有亮点,但是与“健康重庆”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是竞技体育水平与直辖市地位不相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辅相存,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精气神。而客观上存在的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训练设施相对落后、后备人才青黄不接,主观上的思路不开阔、招数不多,导致了竞技体育发展的缓慢落后,缺乏对群众体育的带动性,与直辖市地位不相称。

四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与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有较大矛盾。据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为1.03㎡,而重庆只有0.51㎡。虽然近年有所增长,但依然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

五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与所承担的任务不适应。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工作队伍是建设“健康重庆”的主导力量之一。而绝大多数区县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在乡镇和街道基本没有工作人员,这难与将承担的建设“健康重庆”的任务相适应。

面对这些不适应,我们只有振奋精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才能完成“健康重庆”建设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五、体育在建设“健康重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314”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委会精神,紧密围绕建设“健康重庆”,坚持党的体育工作方针,以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全民健身法制保障体系为主要任务,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相互促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群众体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竞技体育必须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原则,集中资源打造优势项目,提高竞技水平,展示直辖市的精气神,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产业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促进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为体育事业提供支持。

(二)发展目标

---努力实践精兵、精品、金牌战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确保在2008年十一运上夺得10枚奖牌,3枚金牌;在2013年的十二运和2017年十三运上实现奖牌特别是金牌总数的更大突破,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并力争在2012年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使竞技体育充分发挥带动全民健身和展示直辖市形象的功能。

---逐步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2年,实现全市体育人口在2007年38.13 %的基础上达到40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在2005年86.8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达到88 %以上。

---体育产业增加值对全市GDP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体育服务业规模扩大,服务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

---在主城及中心城市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到2012年,实现所有区县(自治县)都有公共的标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所有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都有能提供群众经常性体育锻炼的健身场所。

六、体育在建设“健康重庆”的具体措施

根据建设“健康重庆”的目标任务,结合重庆市体育工作的实际,制定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推行三项改革,促进两个转变

1.推行三项改革

---改革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围绕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明确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的事权划分,逐步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体育部门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将一般性群体活动和群体赛事活动逐步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承办,体育行政部门依法对此进行监管。体育行政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负责、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广大群众参与的群众体育体制。

---改革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围绕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与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体制接轨,争取在2008年施行竞技体育项目管理中心的方案。按照减少管理层次和权责利统一的原则,明确各训练单位的职责,把具体项目交给训练单位管理。积极鼓励扶持区县开设竞技体育项目,并享受代表重庆市参加国际国内比赛的权利,开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这些管理体制实行后,市体育局主要负责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划和项目布局、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施行竞赛纪律管理等,形成市体育局与训练单位、区县上下互动支撑的格局,使竞技体育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进一步彰显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带动作用和精气神的展示作用。

---改革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广泛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引进发达国家的经营理念,改革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搞活体育场馆经营,减轻财政负担。

2.促进两个转变

---促进体育投入向多渠道转变。改变单一的财政投入体制,广泛利用体育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在双赢的原则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体育事业发展,构成对体育事业的多渠道投入。

---促进体育供给向多元化转变。顺应体育需求的多元化态势,积极开发体育健身项目和体育消费产品,打造多元化的体育供给,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二)打造四大中心,推进六项工程

1.打造四大中心

---打造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推动对大田湾体育场实施整体改造,使其成为集全民健身示范、项目开发推广、服务监测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窗口和中心,展示和带动重庆市的全民健身。

---打造市竞训中心。加快市竞训中心建设进程,完善内部设施设备,使其成为集竞技体育管理、训练、辐射于一体的现代化训练基地,承载和引领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

---打造奥体竞赛和表演中心。尽快建设奥体中心综合馆、小球馆和体育公园,完善设施和功能,使其成为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单项赛事和大型文娱活动于一体的西部竞赛表演高地,促进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业的发展。

---打造武隆仙女山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与有关单位联合建设武隆仙女山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同时建设亚高原训练基地,使其成为集青少年户外运动和竞技训练于一体的培训基地,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

2.推进六项工程

---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一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两室外张乒乓球台,到2012年覆盖全市55 %的共5500个行政村,到2020年覆盖全市8800个行政村。

---推进社区体育健身工程,以全民健身设施为主,每个社区配一套健身路径,到2012年覆盖1000个社区,到2020年覆盖3000社区。

---推进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目前已建成10条健身步道,到2012年在60 %的区县建成该项工程,到2020年在全市所有的区县建成该项工程。

---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工程,到2012年在60 %的区县建成该项工程,到2020年在全市所有的区县建成该项工程,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0人。

---推进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在学校开展长跑活动,每天长跑距离参考基数为:小学生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高校学生2000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要大力开展各项活动,到2012年参加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的活动人次达到1000万,到2020年达到2500万,使广大青少年掌握1~2项终生受益的体育专项技能。

---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到2012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各级规模按照1 ∶ 3 ∶ 5配备,一线达到800人,二线2400人,三线4000人。

(三)培育两个特色,搞好一个试点

1.培育两个特色

---以万州为中心,培育渝东北水上特色体育和观光体育。充分利用渝东北优越的水域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管理中心联合打造水上传统项目和水上竞技项目,与旅游部门联合打造观光休闲体育,带动全民健身和地方经济发展。

---以黔江为中心,培育渝东南民族特色体育和民族风情观光体育。充分利用渝东南丰富的民族资源和独特的景观资源,与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和国家民委联合打造民族特色体育,与国家民委和旅游部门联合打造民族风情观光体育,提高民族体育水平,在全国民运会上争取好成绩,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健身内容。

在培育两个特色的同时,着力巩固和打造一批品牌赛事,提升地区知名度,促进“健康重庆”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搞好一个试点

结合开展体育强县创建活动,选择1~2条件成熟的县区进行“健康重庆”建设的试点,为建设“健康重庆”积累经验。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并通过科学论证,制定出全市体育工作建设“健康重庆”的规划,用规划和典型引路,促进“健康重庆”的建设。

(四)加强三个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强思想建设

在市体育系统特别是局领导班子中加强思想建设,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健康重庆”的要求,认真查找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思路方法上存在的差距,看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否到位,看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否到位,看履行职责、职能是否到位,从而切实提高贯彻发展观、落实“314”总体部署、促进“健康重庆”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背水一战的决心,振奋精神、昂扬士气、卧薪尝胆、知耻后勇、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2.加强作风建设

在市体育局系统特别是领导班子中树立务实兴邦、空谈误国的理念,认真查找在工作作风上、工作方法上存在的差距,看是否深入并服务了一线,看是否坚持了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看是否做到了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从而在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扎实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奠定工作基础。

3.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履行职责的保障。要按照建设“健康重庆”的要求,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确保职责的履行和任务的完成。要建立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方面机制和制度,为各区县的“健康重庆”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行力和行政效能,切实担负起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