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8

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地方体育科学发展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 殷宝林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体育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我国体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我国体育发展进入新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地方体育工作政策研究,把各省(区、市)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而推动中国体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本文在广泛借鉴已有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省(区、市)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以下简称“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构想,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对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帮助。

一、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对于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体育工作中具体化,有效激励地方体育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要继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率先闯出一条新路。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针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提出导向鲜明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引导各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创造新经验。

(二)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有效途径

省(区、市)体育是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没有地方体育的科学发展,中国体育就会失去根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将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更谈不上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繁荣发展体育产业的有效途径,对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做大做强省(区、市)体育,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更高层次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完善体育科学发展机制的有力抓手

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地方体育部门的普遍期盼。这几年,体育事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不尽人意,人均体育场地、经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不能适应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需要;运动员保障体系相对薄弱,项目发展不够均衡,综合竞争力不够强等。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尚不完善。创新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将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目标导向,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统筹发展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和不同人群体育,一手抓竞技体育,一手抓群众体育;一手抓体育事业,一手抓体育产业,促进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可行性

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是激励省(区、市)体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可行。

(一)行之有效的单项考评为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几年,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形成了一些年度单项体育考评制度,以年度工作为考核内容,建立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对地方体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各省(区、市)体育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为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地方体育工作考评的成功实践为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目前,一些省(区、市)体育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已建立了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几年,浙江省率先开展的体育强县(市)考评;湖南省建立的各市州群众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四川省制订的县级业余训练工作评估办法等,这些评价考核体系反映了不同地区发展的要求和侧重点。江苏省连续4年进行的市级和县级体育工作考核,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抓住了工作“牛鼻子”,市县体育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制定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有借鉴作用。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较为全面,综合考虑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指标;二是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有的省对市、县以及不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方法;三是考核方法有所创新。除量化考核外,有的省份引入反馈互动考核机制,还引入一票否决指标,具有较好的导向性。

(三)相关研究成果为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解决了方法瓶颈

国内学术界对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有,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甘肃等地均进行了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沈阳体院王景波《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与方法的研究》、苏州大学董新光《农村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体大夏崇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等,不仅确立了指标体系,而且探索了考核办法,为建立省(区、市)体育工作评价考核解决了方法瓶颈。上述研究成果,一是建立了评价考核的指标库,为科学筛选指标提供了一定空间。二是解决了确定权重的方法,突出了工作的重点和导向。三是缓解了收集材料的难度,许多指标评价考核在已建的相关数据库或案头就能完成。

三、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要立足各地体育发展的实际,准确全面地把握体育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着眼解决新时期地方体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地方体育为向体育强国迈进作贡献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导向明确、指标科学的地方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在体育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开创体育发展新局面。在确定评价考核指标时,注重四个体现:

---体现发展要义。不能把体育发展简单理解为全运会和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增加,但也不能脱离竞技体育成绩谈科学发展,必须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后劲。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体现统筹协调。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正确处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体育发展,协调促进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发展,努力实现体育事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体现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地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体现以人为本。把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着力构建亲民利民便民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权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退役安置、伤残保障和社会保险等。

(二)基本原则

评价考核体系重点评价发展过程是否科学,发展成果是否先进,注重导向性、可比性、综合性、操作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

1.导向性原则。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引导各地体育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握工作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地方体育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

2.可比性原则。坚持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指标涵义明确,工作性质明显,计算口径一致,横向动态可比,以发现先进,取长补短,合力推进。

3.综合性原则。建立评价考核体系的指标信息量要尽可能多,且数量要适当,多采用内涵丰富的综合指标和层次清晰的相对指标来描绘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4.操作性原则。在指标选择上,充分考虑现有体育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可能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客观、适用、可行,重点是对工作过程的评价。敢于舍弃难以收集到,或收集成本很高的指标。

5.动态性原则。坚持以推动工作为目的,评价考核指标选择以过程性指标为主,在5年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奥运会备战周期计划和其他体育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允许对部分评价考核指标、权重和方法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围绕中心工作、重点工作。

四、建立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设计评价考核体系过程中,对照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等文献资料以及有关地方体育工作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形成若干评价考核指标库。力求把导向性、可比性、综合性、操作性、动态性结合起来,力求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竞赛、体育设施、综合因素等多方面明确地方体育工作的本质内容,对入库指标进行了反复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基本框架。

(一)指标分类和说明

我们在初步探索中构建的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包括6大类26个指标。

1.群众体育

---体育人口比例。这是反映人们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的指标,是增强人民体质追求的过程要素,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在人群中的普及程度。

---城乡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这是反映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程度的指标,是扩大体育人口的重要载体。基层体育组织主要包括,各类单项运动协会、各类人群协会、各类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点、文体站(室)等。要求这些组织覆盖城市街道、社区居委会,农村乡镇、行政村,各级各类学校等。

---城乡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这是反映城乡基层体育场地设施状况的指标,包括城市街道、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行政村以及新建居民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覆盖率,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体现体育部门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万人拥有晨(晚)健身活动点数量。这是反映城乡基层各类人群健身活动普及程度的指标,体现体育生活化的程度。

---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这是反映全民健身服务能力的条件指标,没有选用总量,而是采用覆盖率,更多的是考虑公共体育服务惠及城乡百姓,实现全覆盖。

---国民体质测定网络建设。这是反映科学健身的状态指标,包括市县两级建站的数量和每年完成体质测定的人数,体现了全民健身的科学性和改善体质的状况。

2.竞技体育

---奥运会(亚运会)贡献奖排名和全运会金牌总数排名。这是反映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社会关注度高,国际影响力大,指标具有很强的刚性特征。

---竞技体育年度突出贡献奖排名。这是反映每年地方对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贡献份额的重要指标,体现了地方竞技体育竞争力。

---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这是反映各级各类体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指标,体现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业余训练体教结合覆盖率。这是反映业余训练普及程度和业余体校办学生命力的指标,包括市、县两级业余体校覆盖和办学形式,不仅有数量要求,也有体教结合和人才培养效益的要求。

---教练员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这是反映教练员队伍的知识层次和教练能力的指标。这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要方面。

3.体育产业

---体育彩票销售总量排名。这是反映体育彩票发行情况的指标,是体育部门的生命线。既有总量的要求,也有增长的要求,纵向横向均可比较,更为科学合理。

---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这是反映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引导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既能增加体育部门收入,也能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这是反映体育经济的发达程度的指标,体现了一个地区体育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及人们多元化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

4.体育竞赛

---承办全国以上体育竞赛数。这是反映地方承办高水平体育竞赛的活跃程度的指标,包括世界大赛、亚洲竞赛、全国竞赛3个层面,具有较强的工作导向性。

---国家级以上(含国家级)裁判员数量。这是反映体育竞赛的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提高体育竞赛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定期举办全省综合性运动会。这是反映建立体育竞赛制度的指标,是促进地方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

5.体育保障

---各级体育中心建设情况。这是反映体育场地设施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包括省、市、县三级体育中心的建设情况,是改善全民健身、体育竞赛、运动训练条件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重要载体。

---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这是反映公共体育产品服务的指标,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

---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比例。这是反映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投入情况的指标,是改善体育条件,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认程度较高。

---优秀运动员保障情况。这是反映优秀运动员保障水平的指标,包括优秀运动员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和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率、伤残保障率、参加社会保险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提高优秀运动员保障水平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6.其他因素

---人大体育立法或政府体育规章情况。这是反映地方体育立法情况的指标,包括人大体育立法或政府体育规章的数量、执法督查制度等两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依法行政的工作情况。

---体育科研综合实力。这是反映一个地区体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指标,包括高级职称体育科研人员比例、省部级体育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获奖情况,是公认程度较高的指标。

---市、县级体育总会覆盖率。这是反映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宣传情况。这是反映体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指标,包括建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报送地方体育信息数量、建立政府体育门户网站等3个方面,是正确的体育舆论导向的集中体现。

(二)评价方法

1.权重分配:采用特尔菲法,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相关人员(如相关总局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体育局局长以及有关体育专家学者等),对上述评价考核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必要时可进行2~4轮的征询反馈,归纳修正,最终确定权重分配。

2.数据采集:采用上报档案说明材料和建立基础数据资料库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必要时可进行实地核查。

3.计算方法:根据三类指标得分和权重,换算成二类指标的得分,再依据二类指标权重换算成一类指标的得分,累计得分,即评价考核的总分,分数多者列前。

五、实施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的建议

制订评价考核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取得实效,确保评价考核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一)坚持国家体育总局考核和各地基层评价相结合,科学确定评价考核主体

省(区、市)体育工作评价考核是国家体育总局对省(区、市)体育部门工作的综合评价考核。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得力的工作班子。在开展评价考核工作时,坚持基层体育部门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实行“阳光操作”,增加初评结果向各地反馈的环节,扩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面,确保评价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二)坚持积极推进和稳妥实施相结合,科学选择评价考核时机

实施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不一定等到尽善尽美之时再行实施,事实上也难以做到,可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动态管理的修订机制,根据年度和周期工作重点修订部分指标。每一个届运会周期考核一次,其中两年初评一次。实施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该坚持积极推进和稳妥实施相结合,边探索、边部署、边推进、边完善。

(三)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修正相结合,科学建立评价考核方法

在制订体育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时,保留了一些过去已有的单项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具有较强刚性约束特征,较好体现了体育工作本质要求和体育部门自身价值。但由于这些指标考核体系具有较强的排它性,又由于我国各地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区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在评价考核实际工作中,要区别对待,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实行分类指导,经过充分论证,可分类别、划区域进行考核。

(四)坚持表彰奖励和推动工作相结合,科学运用评价考核结果

严肃认真做好评价考核工作,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体系的督促检查功能。同时,也要看到评价考核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工作才是目的。要更加注意发挥评价考核的导向、推动作用,促进各地体育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附件:省(区、市)体育工作评价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