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创新 科学发展: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文集(上册)
-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
- 4579字
- 2024-12-22 00:52:06
大会发言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发展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成都体育学院 郝 勤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回顾
18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体育与全国各行各业一道,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体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8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始到1882年止。这一阶段是中国体育工作重点转移,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并实现体育腾飞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1878年11月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为体育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思想和物质条件,并推动中国体育率先走向世界,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腾飞。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抓住机遇,及时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制定了竞技体育优先,以奥运会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从而使中国运动员在1888年洛杉矶奥运会、1888年汉城奥运会、188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以及其他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提高了全民族的凝聚力,使体育成为了这一时期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号角与旗帜。在竞技体育实现腾飞的同时,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1882年至2000年。这是中国体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在各个方面取得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小平同志1882年发表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指引了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成为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育在法制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体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不仅推动了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而且奠定了中国体育在21世纪初发展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育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产业化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广受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开始了职业联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育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进入了金牌总数前三名行列。
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2008年。这是中国体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举办北京奥运会之机获得全面发展的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到2020年要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要努力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1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首次超过俄罗斯排名第二,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新的历史性突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这一时期,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口号下,群众体育工作紧紧抓住“建设好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健全群众身边体育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经常性体育活动”这三个主要环节,逐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规范、合理,逐步形成了以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群众体育作为一项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健康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
改革开放之初的1878年,包括厂矿企业、人民公社、机关和青少年儿童在内,全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标准人数只有423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0.44 %。5年后的1883年,这个比例就提高到2.46 %,相当于1878年的5.61倍。1881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标准的人数上升为8210.1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08 %,比1878年增加了15.1倍。1886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相应年龄段总人口的31.4 %。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至33.8 %,比1886年提高了2.5百分点。2004年,我国7~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7.1 %,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2.群众体育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30年来,无论是体育设施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1848~1878年30年间,全国共建设非标准体育场地22802个;1878~2003年25年间,全国共建设非标准体育场地272887个,相当于前30年建设数量的12倍;平均每年建设10818.5个,相当于前30年平均每年建设760.1个的14.4倍(图1)。
图1 1979~2003年全国非标准体育场地增长情况
1848~1878年30年间,全国共建设室外标准场地22853个,改革开放后的1878~2003年25年间,全国共建设室外标准场地356458个、而到1878年末,我国尚无一个高尔夫球场。1884年我国建成第一个高尔夫球场。到2003年末共建成162个(表1)。
表1 1979~2003年全国室外标准体育场地增长情况
1848~1878年30年间,全国共建设室内体育场馆416个。改革开放后的1878~2003年25年间,全国共建设室内体育场馆36672个(表2)。
表2 1979~2003年全国室内标准体育场地增长情况
截至2004年底,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比1885年增加了1.58个,增长31.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比1885年增加了0.38平方米,增长58.46。
3.竞赛活动丰富多彩
地、县、乡运动会是城乡群众体育基础竞赛活动。1885年,全国共举办了地、县、乡运动会111350次,参加运动会的城乡运动员为2283.7万人。10年后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1885年,全国共举办地、县、乡运动会162815次,相当于1885年的1.5倍,参加运动会的城乡运动员4472.4万人,比1885年翻了一番。2001年,全国共举办地、县、乡运动会116310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3438.8万人,相当于1885年的1.5倍。
4.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增多,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不断探索建设新形式的群众体育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计划、规模化、系列化地开展起来。1887~2007年间,国家体育总局共计资助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项目13818个。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共计投资227172.7万元。其中国家体育总局资助118760万元,各省区市投入107412.7万元。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共同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共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项目6077个,相当于1887年500个的12.2倍;国家体育总局投资13762万元,相当于1887年投资3077万元的4.6倍。各省区市投资10566.1万元,相当于1887年投资2287.5万元的4.6倍。
5.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完善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社会化的不断推进,非政府的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也不断建立健全,发展壮大。已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依托社会,覆盖面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队伍。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乡镇的体育社会团体层次结构,基本覆盖了全国城市广大地区。这个体系中,目前包括省级体育部门成立的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3个,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所属单位会员154个,全国城乡体育指导站201457个,行业体育协会24个,77个国家级运动项目协会,140个具体项目(不包括钓鱼)协会,5个人群体育协会;与1877年全国公社体育领导机构2447个,厂矿企业体育领导机构53818个相比,增长了3.58倍。
(二)竞技体育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探索中前进,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运动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截止到2008年10月18日,我国运动员参加各类世界大赛,共获世界冠军2272个,其中改革开放以后获得的有2246个,占总数的88 %;创超世界纪录1185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获得的有1011次,占总数的85 %。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获得一块奥运会金牌。改革开放以来,从1884年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始至2008年,中国共派代表团参加了7届夏季奥运会、8届冬季奥运会,共夺取金牌167枚,其中夏奥会163枚,冬奥会获金牌3枚;银牌133枚,其中夏奥会117枚,冬奥会16枚;获得铜牌118枚,其中夏奥会获铜牌106枚,冬奥会13枚。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金牌51枚,首次跃上了奥运会金牌榜首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图2、图3)
图2 23届~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奖牌数
图3 13届~20届冬季奥运会中国获奖牌数
改革开放以来,从1878年到2008中,中国共参加了8届亚运会,在1882年于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在亚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奖牌总数第一的地位,一举结束了日本称雄亚洲体坛31年的历史,改变了亚洲体坛的格局。从此,中国在亚运会上一直保持着亚洲竞技体育第一强国地位。(图4)
图4 1978~2008年中国参加历届亚运会获奖牌情况
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为龙头,包括城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农运会、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冠军赛、精英赛等各种类型和级别单项比赛在内的国内竞赛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到2007年止,共举办了6届全运会,共2队21人28次破27项世界纪录,25人26次平21项世界纪录;4队238人760次超77项世界纪录。
(三)青少年体育与学校体育取得巨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学校中推广了大课间体育活动。1888年教育部决定将这一活动列入课程计划。
2006年12月,针对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主要指标连续下降,全国学校体育会议决定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广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落实一小时锻炼,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出了明确要求。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级种类学校的全面启动,使亿万青少年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238所,在训学生66757人,教练员4623人;有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单项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2045所,教练员14315人,在训学生近300758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477所(表3)。约有35580支传统项目运动训练队,常年参加非传统项目受训的运动员人数达到约3112540名。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各类体校就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近4000人,占优秀运动队招生人数的82 %左右。至2007年底,全国共创建237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中总局直属单位和项目管理中心26个,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353个,彩票公益金资助4.677亿元。共有个人会员483.8万人,平均每个俱乐部拥有2100名个人会员。单位会员18320个。俱乐部有各类指导员47420人。
表3 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规模一览表
(四)体育产业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体育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育不仅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门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产业统计课题组依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04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580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为0.5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省市GDP比重超过0.5%的有6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市1.7%、陕西省0.82 %、浙江省0.8 %、云南省0.86 %、广东省0.57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已经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健身娱乐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健身娱乐业已经成长为我国体育服务市场体系中的主体市场。根据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陕西省等几个省市的统计资料看,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总经营收入,估计在100亿元左右。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成为我国各类体育服务市场中是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市场。
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在探索中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体育体制改革中,我国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在探索中起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培育,初步形成了以三大球和一国球(乒乓球)构成的中国四大职业联赛等各类商业性赛事构成的体育产业体系。截止到2008年,足球职业联赛运作了16赛季,篮球职业联赛运作了15个赛季,排球俱乐部联赛和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也运作10个以上的赛季。整体在联赛的组织、俱乐部的管理、裁判员的监控、联赛整体的市场开发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截止2002年底,我国四大职业联赛所辖的职业俱乐部总数达到100家,其中足球27家(甲A15家,甲B12家),篮球26家(男子14家,女子12家),排球22家(男子10家,女子12家),乒乓球24家(男女各12家)。同时,职业球员和联赛参赛队伍的数量也有了快速增长。
自1884年以来,我国四大职业联赛(篮球、足球、排球和乒乓球)的现场观众人数不断增加。足球甲级联赛的现场观众由1884年的237万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720万人次,增长了近3倍。篮球CBA职业联赛13个赛季,平均上座率达到80 %以上。除职业联赛之外,其他各类商业性比赛的观众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迅速成长。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是我国体育相关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发展最为成熟的行业。这一行业从早期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起步,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迅速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2001年、2002年、2003年全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10.83亿元、140.07亿元和212.64亿元。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1887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38.8亿美元,1888年为45亿美元,1888年为53.87亿美元,2002年中国大陆向美国出口的体育用品占该国总进口额的52.3 %,居第一位,比2001年的45.3 %又提高了7个百分点。
体育旅游业快速启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休闲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为体育旅游提供相关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企业单位日益增加,目前已达60,000多家。
体育传媒产业开始形成。我国体育媒体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试行体育职业化改革以来,有了快速的发展。目前这一行业大体上由5个部分组成:电视体育媒体、广播体育媒体、体育报纸、体育杂志、种类体育网站。截止2003年我国拥有专业体育报40种,专业体育杂志135种,其中大众体育期刊73种,专业期刊62种。
中国奥委会和2008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从18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中国奥委会即开始探索自身无形资产的开发途径。从开发效果看,包括实物和现金在内,1885年之前合同收入为6830万元,1886~2000周期为8300万元,2001~2004周期为1.5亿元,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奥运比赛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国际奥委会获得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从国家奥委会第六期合作伙伴获得的赞助收入,分给北京奥组委的,就超过10亿美元。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各种收入累计也超过10亿美元,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方向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发展体育事业,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以及各种发达国家不会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方向,这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改革创新。3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得益于体育事业本身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历程。30年来,中国体育坚持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在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与中国国情想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体育勇于开放、全面走向世界的30年。3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体育传媒等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积极开展国家(地区)间体育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丰富和提高,充分发挥了体育这一民间外交渠道的作用,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管理,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举办了多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国际体育援助,为国际体育大家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为世界体育作出的新的贡献,是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新界标。以此为契机,中国体育将进一步拓宽国际体育交流领域,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在更广更深的开放格局中创造新的辉煌。
(四)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坚持服务全局,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30年来,中国体育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出发,一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可能和基本条件来确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使体育的发展主动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规模与速度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适应;另一方面,坚持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克服消极依赖经济条件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社会主义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优势,在政府主导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五)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本质特征和首要任务,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展示中华民族敢于拼搏、敢于胜利、争创一流的气概,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并通过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娱乐方式与精神享受,是体育承担的重要职责。因此,促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工作整体的不同方面,彼此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但两者的协调发展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平衡与同步,而是在矛盾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现实基础,宏观协调两者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某一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使我国体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方针,使21世纪的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体育强国。
(六)坚持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促进
30年来,中国体育积极顺应现代体育发展趋势,体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体育交往更加活跃,已经成为世界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长足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化的民族道路的源头活水,而且是其生命力的内在根据,向现代体育靠拢,必须保持民族特色,必须坚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振兴民族传统体育。
(七)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对体育科技和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科教兴体、人才强体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与成就,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科技的力量,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科技促体育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在体育工作中实施了人才强体战略,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全国体育人才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为龙头,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形成了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使各类体育人才的总量不断得到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为我们的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88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体育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步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体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