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创新 科学发展: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文集(上册)
-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
- 406字
- 2024-12-22 00:52:49
分论坛发言14
深化对两个规律的认识努力探索体教结合兴体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书记、校长 杨 桦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落下了帷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体育在提高国家凝聚力、向心力、振兴民族精神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事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事业,在后奥运时代,在新的更高的历史平台上如何实现新的跨越,是我们面临的新命题、新挑战,也要求我们认真回顾总结体育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准确把握体育事业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历史新目标、历史新阶段、历史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谋划,不断开创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这也是这次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重要意义所在。
今天,我主要就深化对两个规律的认识,以体教结合为着力点,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进一步深化对体教结合的理解和认识
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对体育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问题。当前,体教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是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也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体教结合是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既遵循体育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是体育与教育两个体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惠双赢的一种模式。这种体制,应该有利于源源不断地从社会吸收高质量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同时,又把退役运动员和各类体育人才畅通无阻地向社会输出,从而形成体育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体教结合核心是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
体育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异。体育规律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同一性为体教结合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两个规律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并把对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推进体教结合的政策、制度、机制,转化为破解体教结合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真正把体育与教育统一到以人为本,促进优秀体育人才全面发展上来。
体教结合要在认识和把握两个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文化知识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对先进技战术的理解吸收能力,提高训练效率,又要遵循体育规律,通过开展高效益的运动训练,摒弃时间战、消耗战,为文化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保障,形成体育与教育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体教结合要充分考虑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体育规律决定了运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的、连贯的过程。教育规律决定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有较强的时间刚性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较大的弹性。这就决定了体教结合必须根据体育、教育在不同阶段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
三、体教结合关键是破除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实质性结合
当前,体育与教育是“两条腿”走路,学校不具备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客观条件,体育部门有不具备实施教育培养的条件,两者之间缺乏内在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系统,从业余体校到专业体校,再到省市体工队、国家队的分级训练体制使得运动员从选材开始到早期训练、正规训练,基本上脱离了教育,造成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在高等院校的招生录取政策上对优秀运动员倾斜等等,加强对运动员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的教育和培养,但是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因为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运动员学生一方面作为运动员,为了保持和提高现有的运动技术水平,需要长期坚持运动训练,并且随时参加各种比赛;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完成规定的学业,造成了运动员学生力不从心。训练与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上的矛盾,使得学训矛盾比较突出,既影响了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又很难真正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
因此,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关键是破除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探索和实践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机制,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实质性结合。
体教结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强有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政策和制度保证。为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以人为本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积极推进体育与教育的实质性结合,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在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体育部门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既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又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就业安置的体教结合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体制和机制。为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体育与教育全面结合之路,探索少体校与小学教育,省市重点体校与中学教育,省队、国家队与大学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并在总结和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条件和特点,尽快制定和推行一套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体育运动特殊规律的制度与措施,从优秀运动员培养的实际出发,在学制、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招生体制、教师配备和考核办法等方面找出可操作性的办法。
四、高等体育院校要认真探索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探索体教结合之路,既是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培育优秀体育人才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体育院校的历史使命。
高等体育院校高等体育院校已经在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作为体教结合的试验田。
从体教结合的条件上看,高等体育院校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训练基地,既具备体育优势和开展高水平运动训练的条件,又具备教育优势和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条件,还具备高水平的科研的支撑和保障,有利于从整体上发挥教育、训练、科研三大办学要素的综合效能,为人才培养服务。要以教育为基础,将训练、科研寓于教育过程之中,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培养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同时以教育促进训练、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以科研为动力,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训练工作;以运动训练为中介,在大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为国争光的过程中,检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同时,通过引入多个项目的国家队,使教学工作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达到出人才、出经验、出模式的目的。
从培养体系上看,高等体育院校设立有竞技体校,具有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一条龙”、亦读亦训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依托和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运动员可以一边读书,接受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教育熏陶,一边从事专业运动训练,使教育与训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从培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上看,在分级训练体制下,运动员在业余体校训练,到了一定年龄、出了一定成绩后,输送到上一级,从省市队再到国家队。各级承担着不同的训练目标。运动员在越级训练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经过一段适应期和训练的环境、训练的方式以及教练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期。在不断调整与适应的过程中,一些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因无法适应而半途夭折。而高等体育院校依托竞技体校,从运动员进入学校起,就在一个教练组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很好地解决了一般运动员在接受越级训练时的不适应和需要长时间磨合等问题,有效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和人才的浪费,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益。
北京体育大学等高等体育院校的实践已证明,依托高等体育院校推进体教结合是可行的。体育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教育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我国科教兴体的结合点和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担起体教结合的重任,在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过程中,开创体育事业和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