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承创新 科学发展: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体育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文集(上册)
-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
- 3176字
- 2024-12-22 00:52:42
分论坛发言10
举国体制下手曲棒垒球项目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雷 军
一、引言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直接作用下创造了新的历史,推动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客观上仍然存在着标志竞技体育水平的基础项目成绩不突出、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较大的集体球类项目水平不够高等问题。正如刘鹏局长在总结中指出: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无论是奖牌的构成还是一些基础大项、集体球类项目的表现,我们与体育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有很大的反差。
手曲棒垒球项目六支队伍共计145人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取得了1枚银牌、2个第六、1个第八、1个第十一、1个第十二的成绩。这既表明了手曲棒垒球整体水平与世界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结果直接反映为投入产出比较低,也充分表明了个别项目完全可以在开展时间不长、项目人口较少等基础薄弱条件下实现突破。这为我们手曲棒垒球项目界提出了深层总结、思考和探讨、实践的课题。
二、手曲棒垒球项目发展空间的思考与分析
现代的手曲棒垒球运动席卷欧美地区,各领风骚。手球作为欧洲第二大运动,职业化程度高,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足球,俗称“室外踢足球,室内打手球”。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是仅次于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的第二大职业体育组织,被称为美国的国球。在亚洲的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棒球堪称第一大体育运动。垒球与棒球的相似性,也决定了它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普及热衷程度。曲棍球则广泛开展于欧洲和英联邦国家,是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国球。
作为舶来品的手曲棒垒球项目,由于在我国文化根基浅和开展时间晚等诸多原因,其底子薄、普及程度低、人口少,竞技水平低、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的现状客观存在。但手曲棒垒球项目在中国的奥运史上也曾经实现过突破,女子手球曾取得过18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铜牌,垒球曾在188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夺得银牌,女子曲棍球在今年北京奥运会上也取得银牌。这些成绩的取得从根本上看归功于我国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对手曲棒垒球项目在我国起步、推广、发展以及个别项目实现突破等过程中发挥了直接而巨大的作用。而未来手曲棒垒球项目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需要依托和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提升对项目规律的认识把握;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举国体制的内涵,积极拓展其外延,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三、举国体制下手曲棒垒球项目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
刘鹏局长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讲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国家高度重视和有效组织,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体育资源。我们将此形象地概括为举国体制。这是对举国体制内涵的基本概括。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要求:在坚持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同时,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对坚持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作用的直接要求。
结合手曲棒垒球项目备战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总结和这些项目在中国起步、推广、水平提高等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如何进一步挖掘举国体制的内涵、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丰富创新举国体制的内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总结。本文只是结合手曲棒垒球项目备战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总结和项目未来的持续发展,联系中心提出的系统思考、全面设计、突出建设、完善举措的工作要求,对自己认识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的粗浅思考。
(一)对手曲棒垒球项目规律的思考
对项目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项目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手曲棒垒球项目作为集体球类项目,除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外,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手曲棒垒球项目规律可以从基本规律、内在规律、周期规律、成才规律、技战术规律、制胜规律和内涵规律等七个方面来认识。
---基本规律(三大基本属性)
团队属性(本质规律);竞争属性(机制规律);创新属性(动力规律)
---内在规律(三大要求)
强对抗(力量身体对抗要求);快节奏(速度耐力要求);多变化或者叫多善变(制胜和时机把握要求)
---周期规律(4~8~12三阶段项目动态管理发展周期)
4年奥运备战参赛突破周期;8年强化提高衔接周期;12年基础积累成才周期
---成才规律(三大特点)
最佳成才年龄(生理特点);基本成才时间(自然特点);比赛经验(积累特点)
---技战术规律(三大基础)
项目技战术发展趋势(指导基础);自身技战术特点风格(结果基础);技术规范、战术意识和心理素质(能力基础)
---制胜规律(三大特性)
得分赢得比赛(制胜基本特性);主要得分手段(制胜能力特性);得分机会创造和把握(制胜配合特性)
---内涵规律(三大需要)
延续拓展项目文化(生存需要);打造团队文化内涵(属性需要);培养全面运动人才(发展需要)
(二)建立复合型国家队模式的思考
按照系统论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进行思考,建立完善复合型国家队是手曲棒垒球项目水平持续提高、实现突破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复合型国家队的形式、组织、内涵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形式上:
---在纵向上,应建立以国家队为最高水平和龙头、国家青年队和国家少年队为组成衔接的基本模式。三支队伍目标一致、要求统一、相互衔接、协调组织、动态管理,是举国体制下国家队概念外延的拓展。
---在横向上,应完善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国家少年队与地方组织及多种形式的队伍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支持、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关系。
组织上:
---坚持与完善队委会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强化主教练的选拔标准、培养措施、使用风险、引导监控等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教练在队伍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认真总结聘请外教的经验教训,明确目的,完善管理,把加快本土教练的培养、使用纳入项目管理和聘请外教的重点目标之中。
---健全与完善以国家一线队伍为重点、包括二、三线青年、少年国家队伍在内的各类训练竞赛所需专业人员的构成模式。
内涵上:
---打造以为国争光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和中华体育精神为内容的国家队团队精神。
---打造以符合项目国际发展趋势且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战术风格。
---打造以创新为动力、勤于思考、敢于否定的团队业务机制氛围。
(三)实行区域性项目布局的思考
针对手曲棒垒球项目目前普及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基本预测,这些项目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达到相当高的普及程度和众多的参与人口。所以,实行区域性布局,达到以面带点、以面促点的设计是十分必要且符合手曲棒垒球项目发展要求的。
---紧密结合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调动地方和社会等多方面对项目开展的积极性,建立区域性项目优势,打造区域性项目文化。
---在项目普及程度好、水平高、交通便利、场地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区域性项目资源优势,搭建项目训练竞赛平台,为建立项目区域性组织创造条件。如沪苏、西南、东北、华北曲棍球带;华东、华北手球带。
(四)构建扁平式协会管理组织网络的思考
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是关于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工作制度的总称,运行机制是指项目水平提高和持续发展的有效的工作系统。目前,我国在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上主要采取“三位一体”(直属事业单位、协会常设办事机构、项目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中心管理模式,这虽然不是运动项目的终结管理模式,但它是在现行体制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延续和发挥作用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在运动项目管理上,特别是多项目中心,管理力量薄弱、基础建设滞后、工作内容单一等一些制约项目发展和水平提高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要改变这种状况,客观上就把研究如何发挥项目协会作用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尝试项目扁平化式的组织管理模式,即:在现有条件下,充分依靠发挥项目协会的组织、网络、纽带作用,最大限度组织协调项目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特别是知识和人才优势,拓展项目管理力量。
---项目协会扁平式管理目前主要体现在充实和完善协会下属专业委员会,在明确其相应职责任务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委员会赋予相应的权利和经费支持,争取使专业委员会工作朝着具体化和实效化方向发展。
(五)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
在目前手曲棒垒球项目文化土壤还较为贫瘠的状况下,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和模式,加大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双向推力互为作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从后备人才培养布局上,必须结合项目区域布局的基本设计和以面带点、以面促点的要求,形成区域性优势带动、相互竞争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手曲棒垒球全国建立了40个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已经显示出后备人才稳步成长的良好势头。
---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由体校为代表的体育口培养模式,而逐渐尝试建立体育、教育、社会等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培养体系。从手曲棒垒球项目后备人才多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看,效果是值得总结和肯定的。
---在后备人才培养发展上,必须结合国家队链条式建设的要求,在分散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集中,抓住8-12年优秀后备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手球、曲棍球即将采取的国少队与知名中学合作共建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棒球、垒球尝试与教育部门分工合作,争取使项目进入九年制义务教育领域,结合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从以教为主到以体为主的培养过渡也是一种积极尝试。
(六)创新竞赛制度的思考
纵观我国竞赛制度,应该说已经出现滞后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状况,探讨尝试国家、地方、区域、社会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竞赛制度和竞赛办法已经成为必然。
---加大竞赛国际合作的力度,结合手曲棒垒球项目“外热内冷”的特点和实际,从竞赛理念、管理方式、竞赛制度等方面,加强与国际合作,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和具有中国特色之路,逐步提升项目水平和增强项目文化影响力。
---探索建立以综合性运动会为龙头、以国家单项最高水平比赛为标志、以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组织竞赛为补充的新的竞赛制度。满足项目不同水平竞赛的需求,推动项目水平的整体提升。
---积极引导并鼓励地方、社会建立松散型项目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项目竞赛组织中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对项目的需求。项目区域联盟、学校项目联盟、群众联谊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值得引导推广。
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以全运会为龙头等综合性运动会对集体球类项目的竞赛杠杆调节政策
适当加大对集体球类项目在综合性运动会金牌及总分计算比值,均衡地方对集体球类项目的投入,促进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的提高,扭转奥运会金牌构成不合理的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球类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
一是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门和社会相关行业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以支持扶持高校办队为龙头,倡导社会办俱乐部为标志,建立集体球类项目多部门、多行业、多渠道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对集体球类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尝试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与项目管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