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08:申奥的台前幕后
- 马同斌 秦圆圆编著
- 1613字
- 2020-06-24 20:25:23
第1部分 北京申办奥运世界看好中国
今夜,中国不眠
北京成功了,中国人的“奥运之梦”实现了!
一个不眠之夜,一个13亿人的不眠之夜!中华儿女期盼的眼睛注视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表决,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
这个时刻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中国人民由衷地喜悦,尽情地欢呼。
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震天撼地;
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举国欢腾,万民同庆。
让我们随着记者的视线,去聚焦中国人的这一难忘时刻。
7月13日,央视国际记者星子被派至中华世纪坛做现场报道。在这个世界瞩目的申奥之夜,北京几乎万人空巷。就在中华世纪坛,她有幸亲眼目睹了多少年来国人那焦灼期待的眼神,那响彻云霄的呐喊,那喜极而泣的热泪,那礼花和香槟,那迎风飞扬的彩旗,让她年轻的心一次次被激荡……
“对手国”的祝福
傍晚6点左右,中华世纪坛南北两侧已被“好事者”围得水泄不通,境内外的记者不约而同地把焦点对准中国北京,对准了中华世纪坛,我自然也在其间。这时,我发现了几位胸牌上标着“法国电视”的记者。在巴黎与北京同台竞争的此刻,身在中国的他们怎么想呢?
“尽管巴黎是我的故乡,但是我愿意真诚地对北京说,祝愿北京申奥成功!”女记者的中文非常流利,我追问:“您认为和其他几个城市,包括和巴黎相比,北京的优势是什么?”“人心齐!”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各国文明可以各有特色,但我从没见过象中国这样,申奥能拥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支持者,这在任何其他国家几乎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也有信心!”
晚8点左右,北京第四个作完申奥陈述报告。中华世纪坛已经沸腾,申奥的决心和信心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也许是看见我的记者证上鲜明的“CCTV”,一位美国记者拦住我。
“你很年轻,8年前的北京申奥还记得吗?”
“当然,”我说,“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但尽管那次没有成功,我始终相信,有一天中国一定会成功。”
“为什么?你们这么有信心?”他满脸疑惑。
“我想有三个原因。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有中国人上下一心的热情。”
美国记者友好地笑起来,“我们也对北京有信心!”
——10 ∶ 07—10 ∶ 09谛听幸福3分钟
10 ∶ 07——中华世纪坛一切活动突然中止,大屏幕上出现了莫斯科申奥投票现场。空气仿佛就在瞬间凝固,四周不见一点声响,所有人都踮起脚,伸长脖子,屏住呼吸,有的人眉心悄悄堆上忧虑,有的人不由自主地握紧双拳……彩旗就在我周围迎风舞动,片刻前这里的呐喊助威还未从我耳根褪尽,我终于动摇了一个记者应有的平常心,端着相机的手在隐隐颤抖!
10 ∶ 08——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北京! “成功啦!——北京成功啦!——中国成功啦!——万岁!”——发自肺腑的欢呼没有片刻犹豫呼啦啦直冲天际,人们使劲挥舞手中的彩旗,抛着吉祥物,跳着,笑着,欢呼着,拍着掌,来不及擦去奔涌而出的眼泪——“北京!”——这个迟到的结果让所有中国人整整期待了8年!公元2001年7月13日,多想让时间就此定格!
10 ∶ 09——彩灯闪耀,礼花绽放,歌声飞扬,庆功的香槟酒飘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来自北京各高校、中小学校的学生,各公司、工厂、街道的群众近万人,沐浴在这片欢庆的海洋中——幸福就在今夜深深亲吻中国,亲吻北京!
世界,请听我说
一位清华大学的男生在听见萨翁的宣布时第一个欢呼:“北京啊!是北京啊!中国胜利啦!”当我把镜头对准他,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儿竟早已满脸是泪!他高昂着头,一边使劲挥动着手中的校旗,一边对我说:“虽然我马上就要出国留学了,但我出去是为了咱中国。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到2008年,我一定要亲手为中国的奥运献上一份厚礼!”
一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女生面对境外摄影师的镜头,骄傲地说:“2008年,欢迎你们到中国来。我相信你们会在北京看到世界一流的奥运会,那将是史无前例的一次盛会。”
一位北京某报社的记者在听见北京获胜的喜讯后,不禁热泪盈眶:“我真的很激动!8年前我就这样等待啊!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在天安门采访。宣布结果的时候,人很多,也这样期待的,结果却是那样令人心碎!很多人哭了,我也哭了,哭得痛不欲声,还为此耽误了采访任务!那种心痛让我觉得非常压抑。但我一直就相信会有今天!一直相信!现在中国终于成功了,也向整个世界宣告,中国人能行!只是,这个8年好漫长啊!”
北京苹果园三小的孩子们欢快的腰鼓吸引了我。“现在北京申奥成功了,大家想为奥运做点儿什么呀?”我蹲在他们中间,很好奇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能有些什么回答。“我想先学好外语,将来会有好多好多外国人来北京,我就可以告诉他们北京的历史还有北京的好吃的!”一个小男孩儿说。“我想为北京的环保做点事儿。我会与同学们一起多捡点儿白色垃圾,还有回收废电池,将来北京就会更美了!”一个小女孩儿说。他们稚嫩的声音让我的心中一颤,我分明感到自己的眼眶湿润了,“大家给北京奥运想个吉祥物吧?”我提议。“我想是龙,因为龙威猛,庞大,就像咱们中国一样!”“还是马好!我就是属马的。马又勤劳又忠实!”“我喜欢小兔子,它又聪明又活泼。”
不平静的夜晚
中国沸腾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中国人都激动了,入夜中国四处是庆祝之声。在首都,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进行庆祝。凌晨,天安门广场瞬间人数突破50万人,广场和大街上庆祝的人群超过百万人。
一位北京市民说,这可能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首都北京最为壮观的场面。而另一位北京市民则认为,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北京规模最大的自发性群众庆祝活动。
在上海,南京路等繁华街道灯火通明,大街挤满了人;在苏杭,到处能听到歌声;在山城重庆能看到高低交错闪烁的灯火;在边疆能望到点点的篝火……
最热闹的北京形成了全城大堵车,凌晨1点半,仅公主坟向西堵塞就达7公里。警车上的交通警用友善的口气通过车顶喇叭,劝导手持红旗驶入快车道的骑自行车的青年;人行道上电视记者仍在打着新闻灯采访深夜喜庆的群众。由于堵车,摩托车和自行车成为长安街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不时有妙龄少女探出车窗或干脆站在车顶挥舞申奥旗、国旗甚至党旗,成为今晚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由于长安街复兴门向东至建国门实行交通管制,造成二环路和地铁路等路段车流量猛增,仿佛平时晚上六七点钟。前三门沿线居民纷纷走出家门,驻足观看大街上的庆祝场面。地铁路各路口有不少维持秩序的警察,不过更多的是喜气洋洋的群众。高兴的夜晚,鞭炮声响彻了中国大地,沈阳、西安的天空不约而同地升起了礼花。北京市是明令禁止燃放鞭炮的,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不远处总能传来稀疏但不间断地鞭炮声。虽然已经是凌晨3点,但二环沿路的居民区依然非常热闹,情景远远超过了除夕之夜。居民楼里电视伴音声在大街上清晰可闻,不少人仍然在兴致很高地在收看电视台的庆祝晚会。整个北京大街和广场上的人数显然已经超过了百万,从人们的表情上看他们显然并不愿意尽早入睡,而更愿意多享受一下这一难得的美好夜晚。从广场到建国门的东长安街平常是机动车的天下,现在却成了行人的海洋。从建国门立交桥到友谊商店,路面上几乎停满了方向指向城里的小轿车,大家都在耐心地等待着放行,试图继续向天安门广场前进。接近凌晨5点,大北窑立交桥附近有人燃起了至少1000响的鞭炮;东三环《北京青年报》的大楼上挂起了一幅高达60多米长的横幅,上面写着“北京赢了”和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的“V”字;著名的三里屯酒吧街和东直门内“鬼街”,由于人满为患而被迫对机动车关闭。
今晚,每一位中国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
公元2001年7月13日,我们共同见证历史。
超越两票之差的遗憾
8年前北京以43票对45票负于悉尼,痛失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十三亿中国人无不感到无限的遗憾。然而,自上次申奥至今的8年中,中国没有停下脚步,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
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的时候,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
申办奥运会的背后,是中国百年的巨变。
奥运会是体育大赛,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民族精神风貌的展示。早在现代奥运会诞生时,中国就与她发生了联系。奥运会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目睹了100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惊人巨变。
1896年首届奥运会在雅典举行前,组织者通过法国驻华外交机构向中国发出邀请函,但没有回应。就在举办首届奥运会的当年,李鸿章赴“俄京”在《中俄密约》上签字,中国湖广铁路的铺设权被美国攫取。当时,对于奥运会,清政府莫名其妙,奥运会当然不会见到中国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奥运会看到的中国人,竞技水平极低:1932年洛杉矶,刘长春“单刀赴会”,被讥笑为“小中国人”。1936年柏林,中国派出100多人的代表团,部分经费靠足球队到南洋表演筹集;武术表演虽大受欢迎,但在赛会资料片中并未留下踪影。1948年伦敦,中国选手33人参加5项比赛,无一人得名次,回国时靠借款、捐助才踏上归程。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天灾与人祸俱烈,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从未扬眉吐气。
1952年在赫尔辛基,奥运会见到的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因某些势力的阻挠而“迟到”,五星红旗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奥运赛场升起,但仅有吴传玉一人参加游泳预赛。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还是“一穷二白”,凭竞技水平,即便更多的人参赛也难夺锦标。
就在1952年,国家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已告完成,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暨中国奥委会成立。此后,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断,奥运会共有7届没有见到中国选手。
但是,就在这20多年里,中国游泳、田径、举重、射箭、航模、跳伞等项目的选手接连打破世界纪录,乒乓球运动员为中华民族争得第一个男、女世界冠军和团体世界冠军,登山健儿首次从北坡攀上地球之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中国竞技体育水平飞速提高。无缘参加奥运会,是中国运动员的遗憾,也是奥运会的遗憾。
在奥运会上见到全面参赛的中国人时,人们不得不投出惊愕的目光:1984年在洛杉矶,许海峰用手枪打碎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记录,中国共获15金。4年后在汉城,中国虽得5金,但那是真正首次参加全球性大赛。
进入90年代,奥运会更为中国人的表现而震惊:在巴塞罗那,中国取得16金,跃居“第二集团”领先位置;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亚特兰大,中国又得16金,继续领先“第二集团”;在悉尼,中国取得重大突破,共夺得28金,首次列金牌榜第三位。
体育成绩不仅仅是体育成绩,更为重要的是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中国体育近年来一直在进行着这种自我完善过程。
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正式颁布实行。这部共分八章五十六条的《体育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体育法。这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体育正式步入法治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自我完善期。
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是一个不完善的国家,一个国家的体育如果没有法治,同样也不可能完善。《体育法》的出台不仅让中国体育事业的架构更加完善,同时也为中国体育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体育法》的出台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它对竞技体育水平提高的帮助,而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不仅在于这个国家在奥运会中具备多强的夺金能力,而且在于这个国家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随着《体育法》的出台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施行,我国群众体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每个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到体育已经不仅是自己休闲观赏的对象,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2001年,国家旅游局将这一年的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更是充分证明了体育健身已经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与法制建设以及全民健身一同完善起来的,还有我们的体育态度。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史无前例的28枚金牌后,外电对于中国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是“这些金牌都是干净的,中国代表团里没有兴奋剂”。在兴奋剂已经日渐成为国际体坛的一大公害的时候,中国体育却用自己无比坚定的态度将它拒之于门外。作为当今世界体坛的中坚力量,中国竞技体育对于兴奋剂的拒绝,就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帮助。
大众对于体育的重视,更激发起了他们对于体育的参与热情。2000年全国体育彩票的热销已经成为了大江南北一道独特的风景,80亿元额度的发行任务非常容易便完成,大家投入的不仅是自己对于体育事业的支持,更是自己对于体育的热爱。这些资金在募集后,除去给彩民的奖金之外,大部分的资金都被用在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上,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育彩票的热销,为所有人带来的是一个让自己拥有健康身体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体育这些年将更多注意力都用在了自身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上,这种成功的自我完善为中国体育带来的是自己更加的强大,同时带来的也是更多的机会。
“周游世界”的奥运会渐渐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发生着巨变:
政治安定,经济腾飞,科教发展,人心凝聚……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为400多亿美元,到1999年突破1万亿美元,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国仅用20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年走过的路程。
国家的巨变和社会的进步为体育不断注入了发展的活力,而中国参加近5届奥运会的成绩,正是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的反映。
昔日,无法突破奥运金牌“零”的记录;今天,跃入世界三强。过去,政府不知奥运为何物;现在,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就取得成功。奥运会,见证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迅速崛起,见证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惊人巨变。
8年过去了,与8年前相比,北京市财政实力大大增强。1999年,北京国民生产总值(GDP)达到240亿美元。北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扬帆前进,日新月异。
“夺奥”势在必行。
重踏申奥路
8年后,中国人又在同心期待——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1999年中国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申请。
在投票的前一天,莫斯科7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说:“我们相信北京申办一旦成功,将创造历史。因为这将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有近13亿人口和3千年有文字记录历史的土地上。”他说,我们保证通过让年轻人参加体育活动来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从而创造一个和平与美好的世界,实现奥林匹克理想。
王伟说,我们相信北京申办能成功,理由有六点:
第一,北京市民对申办的支持率达到95%,他们意识到举办奥运会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因此,北京奥运会的确代表着“人文奥运”。
其次,近20多年来,北京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和体育交流中,渴望成为国际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举办奥运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第三,北京市申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奥运会有足够的财政和其他保证。
第四,北京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都在发展的城市。在过去7年中,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都保持在10%。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要建成奥运会所需要的场馆不会有问题。
第五,北京将建成最好的体育场馆,做到体育与环境的良好协调。在先进的体育设施、技术先进的通讯中心和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中,都将使用清洁和再生能源。
最后,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把北京列为领先城市行列,并在评估结论中提到“如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给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王伟最后说,我们一切准备好了,对举办2008年奥运会充满信心。
有记者问到北京与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时,王伟说,与8年前相比,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半,交通、通讯、场馆以及环境建设都将更加完善。北京在第一次申奥时虽然失利,但追求奥林匹克理想的精神却没有改变。
王伟在回答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提问时说:中国的人权状况近20年得到了极大改善。我们相信,在未来7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教育、科技、文化包括人权也会不断进步。我们欢迎各国游客到中国观光,欢迎商人到中国考察和投资。
办奥运,你们下决心了吗?
——来自伟人们的声音
办奥运是我国三代领导人的夙愿。早在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冠军、乒乓名将容国团时,就说过,总有一天我们会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将来中国也会办奥运会。
成功之夜 小平的愿望实现了
北京申奥成功之夜,人们无限追思世纪伟人邓小平,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声告慰着小平的英灵:今天,您当年未了的心愿实现了!
8年前北京代表中国第一次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不无关系。
1990年7月3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85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为北京亚运会新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炎炎烈日,邓小平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用浓重的四川乡音缓缓地说:“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是个浪费,就等于浪费了一半。”
北京行动了,在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后,北京就提出了申办2000年奥运会。
1993年9月,北京在蒙特卡洛仅以两票之差申奥失利后,小平又意味深长地说,最要紧的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4年以后,他带着遗憾离去了。又过了4年,奥林匹克终于选择了北京。
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们国家富裕起来了,北京办奥运欣逢盛世。正是在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下,中国体育真正走向世界,扬威世界。
中国的老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曾满怀敬意地回忆说,当年,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一贯思想,小平同志在体育界率先提出了“奥运模式”,解决了中国在国际体育界的问题,才使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使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有了用武之地,使我国体育事业受益匪浅,全面走向了国际体育舞台。
1979年,中国奥委会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邓小平向体育健儿表示祝贺。自此以后,中国运动员连续5次参加奥运会。在国际上,透过中国运动员,世界一睹中国人民的勃勃生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体育成为中国急先锋,成为中国伟大建设成就的一面镜子。
据一些老体育工作者回忆,当中国选手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时,邓小平兴奋不已。北京举办亚运会期间,他十分关心这一盛会,一顶印有中国国旗和奥运五环标志的帽子,他戴了很久很久。小平一生酷爱体育,关心体育事业,特别喜欢游泳、打桥牌、看足球。
199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共52场,86岁高龄的小平看了50场。而中国人不能忘怀的是,1977年7月的一天,他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场足球赛的看台上,在许多人眼里,这一天成为他再次复出政坛的标志。
1984年北京大学学生在国庆游行时曾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今夜,在中华世纪坛的北大新一代学子为小平遗愿得偿尽情欢呼。北京大学学子深情赞叹:“这是中华盛事,民族骄傲!”
如今申奥成功,小平的心愿实现了,他的心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心声。
来自中央的支持
第一次申办奥运会的北京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北京依然看到了自己的“份量”。43 ∶ 45,仅两票之差,最小的差距。在沉默了5年后,1998年11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
除北京外,提出申办这届奥运会的还有世界上的其它9个城市,其中法国巴黎、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对北京来说,这既是一次机会,又是一次世界性的挑战。
北京,面对新的国际形势,面对强大对手的挑战,必须以高水平的申办工作和泱泱大国的实力,才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离不开英明的决策和政府的支持。
外界媒体曾对江泽民主席及其他领导同志出现在中华世纪坛庆祝申奥成功感到诧异。实际上江泽民主席多次表示关注和支持北京申奥。
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9月9日致萨马兰奇主席的信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完全支持北京申办。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我深信北京市在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将作出非凡的努力,一定能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
重视体育是江泽民同志一贯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0月3日会见第27届奥运会载誉归来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展现。我国一向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一向坚持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团结、友谊、进步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努力为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江泽民说,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8年前,北京市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后,江泽民总书记等曾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你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祖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1993年9月26日,当北京申办代表团返回抵达首都机场时,受到首都各界代表1000余人的热烈欢迎。
在机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李铁映转达了江泽民总书记等对代表团的欢迎和问候。
江总书记说,北京没有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你们积极、扎实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世人瞩目,党中央、国务院对你们的工作给予肯定,祖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北京提出申办奥运会,表明中国人民为积极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为推动奥林匹克发展,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贡献力量,也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申办过程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加快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申办是成功的,意义是深远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
8年后,江泽民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同志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三句话:
第一句,对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第二句,向全国人民为北京市申办奥运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向国际奥委会及世界的各界朋友对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第三句话,希望全国人民和各界的人们一起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功!”
在申奥的竞争中,中国政府的支持,成了赢得胜利的关键砝码之一。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他说,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任何帮助,政府都会提供。尤其是在国际奥委会的支持下,我相信我们也会办好这届奥运会。我相信这届奥运会会大大提高中国人民对体育的热情。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中国拥护奥林匹克精神,是奥委会各项号召和活动的重要支持者。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中国同时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完善其体育设施。例如我们已经帮助他们建设了36座体育场馆,我们今后还将继续这样做。如果发生赤字将由中国政府承担,在过去2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将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为世界的和平、友谊、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胜不骄、败不馁,必然大于偶然的法则
“胜不骄、败不馁”是北京奥申委在申奥工作中一贯强调的原则。
1993年9月23日,北京抱憾蒙特卡洛。当晚,北京代表团名誉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李岚清神情凝重地离开会场时,他只说了6个字:“胜不骄、败不馁”。伴随着后3个字,中国的首都走过了8个年头,城市的风貌已今非昔比,北京申奥的真情也更加浓重。
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申奥工作没有让真诚而执着的13亿中国人失望。全世界华夏儿女翘首企盼的一刻终于到来了。
成功在于我们的力量
北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参加过两次申奥的“两朝元老”们说,千言万语归一句:北京申奥成功靠的是实力。
楼大鹏,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北京奥申体育规划的关键人物,两次申办的主要陈述人。他对记者说,申奥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北京能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改革开放让北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不论是道路和体育设施等硬件建设,还是各种高素质人才等软件建设,都为北京申奥提供了足够的“钙”。他参加过两次申奥的陈述,这次申奥的陈述明显阵容强大,陈述中不少专家的参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要举办奥运会,北京还需要修建不少新场馆,但楼大鹏表示,北京完全有信心在2006年底完成所有场馆的建设,因为北京每年建筑总面积为2400万平方米,而奥运场馆建筑总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又分摊在这几年内完成,只占全年总建筑面积的1%左右。这本身就是北京实力的体现。
张清,北京奥申委外联部部长,两次申办的参与者。他在分析北京申奥成功的原因时说,首先是中央政府的支持,使举国体制发挥了巨大威力。而群众的支持,成为北京申奥的强大后盾和最强有力的武器,95%的民意支持率让其他申办对手相形见绌。同时,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硬件基础设施与7年前相比,已大大改善。如果让北京来举办2000年奥运会,一样可以成功,但可能就不如悉尼奥运会办得那么出色。
他同时指出,国际奥委会在选择主办城市时,能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如果按照现有条件来评比,北京比不上多伦多和巴黎,甚至不如大阪。但是北京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国际奥委会所看重的也正是7年后一个崭新的北京。
当然,申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概括能说清楚的。北京在这次申办时的大环境要比上次好得多,北京申奥的一项重要环节——对外宣传工作也做得比较扎实,在让国际奥委会了解北京方面工作做得较细,中国的外交政策也使北京申奥赢得了不少发展中国家委员的支持,等等。
何振梁,已72岁高龄的国际奥委会资深委员,是一位为申办忙得没时间看病的长者,也是两次申办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实践者。他说,与上次申办相比,北京申奥成功最根本的一点是,这几年国家发展了,北京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这样,使本来支持北京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更加坚定了,使本来不太支持北京办奥运会的委员也改变了看法。
成功在于国际社会的认可
让我们来看看来自海外媒体的高度评价:
莫斯科时间7月13日晚18时8分,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马上成为俄媒体报道的重点。俄罗斯国家公共电视台、独立电视台在随后的新闻节目中积极评述北京的胜利。
独立电视台报道说,今天的表决结果意味着历史上最盛大的体育盛会将在拥有近13亿人口的国家举办,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的创举。
俄通社、塔斯社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是全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令人振奋的大事。《俄罗斯报》题为《奥林匹克圣火将在北京燃起》的专题报道说,从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和它所取得的体育成就来看,中国理应获得奥运会的举办权。
俄罗斯国家新闻网的网上评论说,具有3千多年历史的北京成为2008年的奥运之都,是众望所归。
日本各大报纸7月14日均在显著位置对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读卖新闻》报道说,中国的奥运史是中国国际地位变迁的缩影。本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在第二轮投票中即以过半数胜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朝日新闻》报道说,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的全方位外交的认可和好评,北京申奥成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东京新闻》以大字标题报道说,江泽民主席“欢迎全世界的朋友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行奥运会,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发展。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社论说,北京申奥成功,“不但中国人感到雀跃,亚洲各国人民也感到高兴”。《南洋商报》的评论说,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对北京及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也是一项伟大的胜利。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华侨也为北京的成功而欢呼并感到骄傲。
印度尼西亚发行量最大的《罗盘报》报道说,对8年前以两票之差败给澳大利亚悉尼的北京来说,这次成功是一次甜蜜的胜利。
菲律宾《世界日报》题为《中华儿女齐欢颜》的社论说,北京获胜显示出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信任,反映了全世界体育界人士和全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中国有能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为成功的一届运动会。
泰国的中、英、泰文报纸均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和照片,并发表社论表示热烈祝贺。《亚洲日报》的社论说,北京申奥的胜利证明中国的价值观赢得全世界正义人士的肯定。《星暹日报》的社论指出,北京申奥成功将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全球华侨华人无不欢欣鼓舞。
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像强劲的“龙的旋风”,刮遍了盛夏的阿联酋。阿联酋的6大阿文和英文报纸,不约而同地在头版为北京申奥成功而欢呼。阿联酋官方《联合报》体育副刊,用整个头版的彩色版面,祝贺中国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埃及第一大报《金字塔报》发表了题为“历史性的决定——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文章,同时配发了当宣布北京获胜时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兴奋地起立欢呼的彩色照片。第二大报《消息报》刊登的照片记录下了北京市民挥舞中国国旗和申奥旗帜,欢呼雀跃的激动时刻。
约旦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以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约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言论报》在体育版以通栏标题报道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并发表文章说,北京申奥成功是因为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北京将成为继东京和汉城之后第三个主办奥运会的亚洲城市。
韩国联合通讯社在评论中说,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国力强大。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赞成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极其正确的决定”。韩国《东亚日报》说,北京申奥成功将给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带来巨大的变化。《朝鲜日报》说,中国正在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北京申奥成功将使中国迎来再一次腾飞。
奥林匹克情
脸上漾笑意,胸中涌豪情。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让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百年奥运梦”变成了现实。
在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训练馆内,曾为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最后一块金牌的跳水运动员田亮,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北京申奥成功,是中国体育在奥运史上夺得的又一块 ‘金牌’。对我们运动员来说,就像拿到奥运会冠军一样兴奋和激动。”
自1896年开始的最初几届奥运会,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因内忧外患一直缺席。直到1928年,中国才首次派人观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且仅仅是赛场看台的观众。
如今,北京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权,怎能不令每一个华夏子孙欢欣鼓舞!
早在1908年,中国的《天津青年》杂志就曾向国人提出过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为了实现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愿望,中国人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
1932年,保持着当时中国男子100米纪录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作为第一位中国选手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一心想为中国争口气的刘长春,经过长途跋涉,喘息未定即匆忙应战,结果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即遭淘汰,成绩远不及自己在国内时的纪录。
此后,中国虽派人参加了多届奥运会,但均因国力衰败而在运动成绩上只留下了“零的纪录”。
194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14届奥运会上,自费代表祖国参加自行车比赛的荷兰华侨何浩华,在临近终点将要取得第一名时,被后面冲上来的自行车撞倒,左臂骨折,饮恨赛场。在最后一天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从未参加过马拉松训练的哑巴楼文敖临时报名比赛,他一上跑道就拼命地跑,开始一路领先,最终因满脚的血泡和体力不支被抬上了救护车。
往事不堪回首。刘长春后人回忆说:“在旧中国,由于政府腐败无能,中国人被讥笑为 ‘东亚病夫’。在奥运会上,中国得到的不是荣誉,而是令人痛苦的屈辱和讥讽。为了洗刷‘东亚病夫’ 的耻辱,中国人派了一支支队伍参加奥运会,只为拿一块奖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一次次遭遇了惨败,艰辛苦涩的奥运梦成了令人辛酸的痛苦回忆。”
1952年,中国派出的体育代表团一行40人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当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接近尾声,只有吴传玉一人参加了100米仰泳预赛,未能取得名次。此后的25年间,中国奥委会没有派代表参加奥运会。
北京申奥成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
1984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冠军的运动员。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闻讯赶到现场,亲自颁奖。他郑重宣布,中国运动员获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感到荣幸。
想起当时站在领奖台上的情景,许海峰仍然激动不已。北京申奥成功,更令他心潮起伏,思绪难平。他说:“夺取奥运会金牌,这是我们每个运动员的愿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也是我们几代运动员的企盼。北京申奥成功,使我们心中的宿愿得以实现。”
继23届奥运会取得15枚金牌后,中国在多次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特别是奥运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到2000年,中国共在奥运会上夺得80枚金牌。
1993年,尽管北京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失之交臂,但是,申办的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繁荣昌盛、自强不息的国家和民族。1999年4月6日,中国再次递交了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充满自信和希望的北京人,又一次站在了申办奥运会的起跑线上。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再是被人耻笑的“东亚病夫”,中国已被国际公认为体育大国。
曾率团参加过4届奥运会的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说:“中国一向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从1908年到2008年的整整100年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奥运情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我们坚信,北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最令人难忘的奥运会。”
历史回眸:北京媒体、商家曾做好A、B两手准备
尽管此次申奥在表决前,人们都认为北京获胜的可能性最大,但北京不少媒体为保证正常出报并抢得先机,都做了成功或不成功A、B两套方案。
很多报纸的版面都按照两套方案准备。如果不成功,版面刊载的内容将是“北京努力了”,并介绍北京这些年有目共睹的变化,失败并不能让北京发展的脚步有丝毫的停滞或减慢。B方案在7月13日当天下午就已签版完毕。
《北京晨报》也早早将B版稿件准备完毕,评论基调定为即使此次申奥不成功,也同样促进了北京的发展,并且北京人将会继续建设好北京,相信终有一天奥运会会在北京举办。同时会在一版刊发消息并向申奥成功城市祝贺,版面也会由12个版减少到8个版左右。
B版广告设计可能成珍藏
第二天早上读者在各大报纸上看到了许多企业庆祝申奥成功的精彩广告,不为人知的是,在这些精心制作的A版广告背后,绝大部分还隐藏着一个没有机会露脸但却同样精彩的B版。
在北青报社广告排版室可以看到,所有7月14日见报的广告都分别用“成功版”、“未成版”两个文件夹存放。“成功版”的广告7月14日都已经如期见报,而“未成版”的内容因为永远无法面世显得更加神秘。打开存底,对比欣赏,可以发现各企业的创意各具特色:TCL的成功版为“北京,我们为你放声欢呼”,未成版为“这次差一点,下次我们再显颜色”,既与产品相关,又充满了决不气馁的英雄豪气;还有一家企业,成功版是热烈的祝福语,未成版没有任何有关企业产品的信息,只有几个大字——“此版原为北京申奥成功而留”,惋惜之情跃然纸上。广告专家指出,这次多家企业大规格的A、B版行动在我国广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那些永远没有机会面世的B版广告将是比A版更珍贵的作品。
如成功,商家就赠送
大多数北京商家也都准备了成与不成的两套方案。中友百货为申奥成功狂欢3天,满100元送40元,不成功满100元送20元;华堂商场是,如申奥成功,则当晚向顾客赠送香槟,商场大打折,还举行奥运纪念品热卖。如不成功,商场则只举行幅度很小的打折;菜市口百货商场、百货大楼都有庆申奥成功购物大优惠活动,如不成功,这些优惠活动就不举行了。
赛特购物中心准备的两种方案只是提法上有区别,如果成功要为2008年绿色奥运捐款治沙,如果申奥不成,款还是要捐,只是不提申奥了;新世界商场孤注一掷,只备了成功的方案,广告促销部的赵女士说:“我们认为这次北京申奥一定能成功,根本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金色罐装可乐成功才上市
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胜后,大约半小时,标志着申奥成功的金色罐装可口可乐已开始运往北京各大超市。北京可口可乐公司透露,公司准备了两套方案,而北京获胜的结局最终使金罐可乐隆重上市。
北京可口可乐公司在数月前就制定了A、B两套方案。当晚,工作人员一起观看电视直播,一旦北京胜出,金罐可乐生产线立刻启动,长安街沿线开始更换“祝贺申奥成功”的广告路牌,大超市则摆出特殊造型。如果北京失利,所有计划将停止。所有这一切由公司副总在现场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