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十年一轮”金融危机终究难以避免(2)

根据金融价格危机的本性特征,可以研判金融价格危机的爆发过程。由于金融价格的离散度大,且没有价值标准,金融价格危机的爆发是突变的,几乎没有前兆,这与传统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投资下降——信用危机——经济停滞——失业上升”这一过程明显不同。如果说传统危机是燃烧,金融价格危机则是爆炸。金融价格危机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账面财富的大幅缩水,但是恢复也相对较快,它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与实体经济并无多大直接联系。

既然离散度大是金融市场的本性,那么人为地消除离散度只会带来更大的离散,这种调控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所以面对无法消除的暴涨暴跌,上策就是利用离散度,根据不同情形选择不同策略。在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大鳄(国家和投机机构)不断变通规则,美其名曰“金融创新”,实则是不断改变定价机制,释放多空信号,放大操作概念。在此过程中仍有一些基本储备品种并没有变,发达国家任意做大金融衍生产品规模的同时,大肆储备黄金。据统计,截至2007年12月,黄金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欧洲其余国家分别高达77.9%、66.2%、56.2%、14.3%、26.1%,而中国为10%不到。黄金作为货币已有几千年,所以守着黄金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市场波动。

国际竞争中各国都在充分利用金融价格危机的巨大杀伤力击垮对手,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这其中掌控国际金融话语权最被重视。金融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军”,如果没有国际金融话语权,则无论是大产业还是大企业在国际上都没有定价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所以,要利用金融价格波动,减少金融价格危机对其他产业的冲击,充分掌控国际金融的话语权。其特征主要包括让本国货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拥有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如大型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影响或左右国际金融规则,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粮食等)定价权。拥有了国际金融的战略高点,就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甚至向别国成功转移金融价格危机,让泡沫破灭在国外,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目前,金融价格大幅波动已在中国频繁出现,面对测不准的金融价格,所谓的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都失效。对于中国散户而言,与其搏杀差价,不如就地趴下,不管金融价格如何上蹿下跳,我自岿然不动。从美国一百多年的金融史看,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段上,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但是短线的平均收益率却是非常低,且风险非常大。而且散户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解规则、利用规则都不在同一档次,在对待各种利好、利空概念时,散户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同时,在中国非均衡经济体里,体制改革为股价的突变提供了条件,利用体改判断股价突变成为利用股市离散度的一种有效方法,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迎来的一波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以及2009年创业板推出后呈现出的爆炒行情即是明证。

金融危机之创新还是“骗局”

尽管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注释10)为接力棒、持续近十年的“庞氏骗局”在崩盘两年后终于以监管时代的降临而谢幕。

所谓“庞氏骗局”,古今中外,虽花样迭出,但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其运作机理大致有三点:一是造概念、编故事,概念越美妙越好,故事越科幻越好,目的是为了弄出一个让大家相信且追随的预期高收益率,且能“骗死人不偿命”;二是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接棒者,个中关键是让前期的参与者有真金白银入账,使之心甘情愿变成“托”,拉更多的人当垫背;三是击鼓传花游戏玩到中途,突然有人回过神来,发现真相,于是集体信心坍塌,谎言大白于天下,并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至于其导火索,则往往来自某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比如,在次贷这个“剧本”中,一方面,由于“导演”、“编剧”、“化妆师”阵容强大,功夫过硬,因此,即使剧本再蹩脚(一群“高智商”富人让那些身无分文的“低保户”为其赚钱的荒诞剧),也能若无其事“巡演”近十年;但另一方面,时间是谎言的敌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眼下,那些曾经疯狂利用次贷偷天换日的玩家们的命运已尘埃落定:或改头换面,或被迫从食物链顶层退化,或淹没在历史滚滚车轮下,更甚者如麦道夫则是去把牢底坐穿。而就在人们为这些“过街老鼠”得到应有下场而拍手称快时,却无疑忽略了一个更为隐蔽而惊人的事实,那就是,最大的“庞氏骗局”制造者迄今仍逍遥法外。至于其导演,正是将“小庞氏们”纳入金融监管法网的美国政府,而主角则是美国国债——利用美国未来和美元地位做背书,为“传销”国债充分造势,结果是,受制于自身发展模式的中国和充当美国小尾巴很多年的日本一起被忽悠成了美债市场的两根顶梁柱。尽管就连美国政客都洞见到巨额债务“会从内部毁掉这个国家”,但是,中国、日本却被主客观因素捆绑,以致跳不了船的同时还只能自我安慰道:当美国债主还是相对合算的。

尽管美国国债的信用基石如危卵,而且这种对未来的高度透支常伴有道德风险(在政客们看来,“长期内,我们都死了”,而债务却“不会跟到棺材里去”,由此导致“举新债,还旧债,债债不还”的赤字扩张风起云涌,并成为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做的事情),却非但没有被当成“庞氏骗局”的带头大哥揪出来严打,反而被冠以“政府积极作为”的美名。大小“庞氏”迥然不同的命运,印证了“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

不过,换个角度看,既然“庞氏骗局”已全球化,自然有其客观合理性,追根溯源,这与现代经济的本质——信用经济有关。所谓信用经济,就是以各类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等)为背书,以金融深化为路径,以债务扩张为手段,维系着经济体系的运行。鉴于此,无论是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资产证券化的深入,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与庞氏机理并无二致——从这层意义出发,“庞氏”便是中性词。而正因为庞氏机理的广泛存在,结果模糊了资本金融领域罪与非罪的界面,以致灰色地带丛生,悖论迭起:一则“大庞氏”抓“小庞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比如美国整治华尔街就属此类;二则“金融创新”与“金融犯罪”的定义模棱两可,对于同一种金融产品或资本运作模式,很可能没被揭发前是金融创新,谎言揭穿后便是金融犯罪,前者为座上宾,后者为阶下囚——区分的标准居然是有没有东窗事发。此类例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比比皆是。

对此,国际上是这样,国内亦然。2010年中国信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财政部共设“共管账户”的做法就内置着庞氏机理。前者将2000多亿元不良资产挂账而非彻底核销,加上长达10年的账户存续期,如此一来,财政部无需立即用真金白银去冲抵,信达的财务报表也焕然一新,可谓一石二鸟。而由此也将资产管理公司的10年战绩抖露在公众面前:1998年国有企业(简称“国企”)改革大幕拉开时,作为财政出纳的银行对国有企业数万亿坏账照单全收,只是由于底子薄,消化不良,所以就有了坏账承销商AMC(资产管理公司)的应运而生;却终因缺乏华尔街高管般把牛吹上天的“本领”,结果10年过去了,坏账不减反增——当初四大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坏账为1.4万亿元,截至2010年7月据相关机构测算,AMC欠中央银行5739亿元,欠四大行8200亿元,另有坏账1万多亿元——坏账数字翻了一番。好在农业银行作为四大行股改的收官者如今也“清白”地上市了,AMC总算功德圆满。至于被剥离的数万亿国家沉没成本,则可以通过共管账户等资产证券化手段押后。

相比于AMC与银行的转型走在金融创新的康庄大道上,民间金融就显得晦暗不明,不仅留有很多案底,而且迄今仍在创新与犯罪的生死线上打游击。以民间集资盛行的江浙为例,前有杜益敏血祭,后有吴英被判死刑,都给地下金融敲响了警钟。只是,光堵不疏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资本总是要找出路的。而民间金融虽沐浴着“新36条”的一缕阳光,但要给点阳光才能灿烂,没有操作细则和具体抓手可不行,否则玻璃门不过是变得比空气还透明而已。何况,现有的缝隙政策停滞不前,如小额信贷公司不能吸储,在税费等方面不能享有金融机构的待遇,还会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指令性贷款;而一旦做大、升级为村镇银行之后,面临的却仍是被国有金融机构招安的命运。

不过,地方融资平台的危机四伏,以及巨额地方债务或引发银行危机的严峻现实,很可能倒逼出民间金融被扶正的空间。随着有关部门解包排查的结束,全国3800多个融资平台正面临终极命运,要么被治理,要么被撤掉,只有少数幸运者可以存活。总之,地方融资平台这一中国特色的、对城市化进程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庞氏”游戏终于迎来了过度扩张后的全面整顿期。为避免被清盘,地方政府纷纷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的是重修旧山河,试图将卖地进行到底,谁知又遭遇楼市调控,以致土地交易市场门可罗雀,抬轿游戏玩不下去,只好“坐以待毙”;有的则深谙“只有先换思路,才能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并已领悟到“庞氏”运作的真谛,于是想方设法将“信贷庞氏”向“资本庞氏”进行版本升级,即降低对银行的依赖度,转而对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敞开怀抱——而“资本庞氏”的道行显然要深于“信贷庞氏”。不难预见,后一类地方融资模式将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总之,关键在于认清现代经济的庞氏本质,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而非被其捕获——对此,无论地方政府还是投资者皆适用。

金融危机之国家经济模式

美国次贷幽灵终于露出最狰狞的面目:“两房”、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美林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这些公司无一不是华尔街的标志性机构,现在落得被接管、收购甚至破产的下场。这次危机从次级债崩盘开始,然后是信心危机,最后便是生活方式改变。金融危机爆发至今,虽学者、官员对其成因、发展和结果的讨论五花八门、铺天盖地,但统而言之无疑均可收敛到经济模式上来:美国经济模式乃是危机的罪魁祸首,同时绑架了全球经济;而中国模式不仅缔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还为其他各国度过危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连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都声明要来中国“取经”,“想看看是怎么做到的”。巴基斯坦总理则大肆渲染,中国模式大有明日之星的征兆。当然也有一些“保守派”,比如俄罗斯高层表示,如果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到8%,就不仿效中国模式。也有专家以低碳经济为出发点,对中国模式可能丧失后发优势的前景表示忧虑。无论如何,“中国模式”已经超出了现实意义,成为和“美国梦”(其实就是美国模式)并列、带有象征色彩的宏观经济标杆。

不过,所谓的“美国梦”——美国模式,其虚伪性、欺诈性在金融危机中逐渐被世人所认识。首先,所谓的“美国梦”是建立在过度自信、无限透支未来的消费基础之上的。2007年美国国债高达9.1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位美国人身上都背着3万美元的债务。而老百姓的消费债务也不菲,目前美国信用卡未偿余额高达2.57万亿美元,平均每个持卡人欠债8400美元,每月有一半的信用卡使用者无法全额还款。美国在叫嚣中国污染了世界时,自己却平均每人向大气排放了9吨的碳。美国生活方式的掠夺性和不可持续性已渐渐遭到各国的抵制与声讨,因此危机引发的第一个趋势即是美式生活方式被清算,逐渐失去以往的吸引力与追随者。

其次,信奉着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美国人,输出所谓“自由主义”市场规则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借贷继而不断地发行新货币来稀释全球的美元结算市场。美国成为国际贸易领域最大的“庄家”,不断抽取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佣金”,同时声称一切皆是为了人类繁荣,真可谓得了便宜还卖乖,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间。美国模式还不仅仅是背后榨取,由于其独占资本金融魁首,是金融创新的源头,加上资本主义天经地义的自利本性,于是便无可避免地通过主动贩卖“有毒产品”来掠夺世界。此次各国看到次贷对美国金融造成巨大破坏,往往惊出一身冷汗,然而蓦然回首,国内金融机构在美国人的忽悠下早已将次贷“毒品”放进了购物篮,比如中国银行业就直接损失数十亿美元。可见,即使撇开价值观和立场,从客观、实证的角度来说,美国模式也只不过是“一损俱损、一荣独荣”的模式而已,对其愈是推崇,愈可能陷入美国人设定好的轨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