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懂财报,就炒不好股票
- 吴晶
- 1480字
- 2020-06-24 17:56:13
第11招
因素分析法的运用
1.因素分析法的定义
因素分析法是指依据财务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方法。因素分析法主要用来确定财务指标前后期发生变动或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按照我国财务学者、财务分析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张先治教授的建议,在应用因素分析法的过程中,财报使用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素分解的相关性问题。所谓因素分解的相关性,是指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必须真正相关,即有实际经济意义,各影响因素的变动确实能说明分析指标差异产生的原因。这就是说,经济意义上的因素分解与数学上的因素分解不同,不是在数学算式上相等就行,而要看经济意义。例如,将影响材料费用的因素分解为下面两个等式从数学上都是成立的:
材料费用=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费用
材料费用=工人人数×每人消耗材料费用
但是从经济意义上说,只有前一个因素分解式是正确的,后一因素分解式在经济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工人人数和每人消耗材料费用到底是增加有利还是减少有利无法从这个等式说清楚。当然,有经济意义的因素分解式并不是唯一的,一个经济指标从不同角度看,可分解为不同的有经济意义的因素分解式。这就需要在因素分解时,根据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合适的因素分解式,找出分析指标变动的真正原因。
(2)分析前提的假定性。所谓分析前提的假定性,是指分析某一因素对经济指标差异的影响时,必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否则,就不能分清各单一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但是实际上,有些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共同影响的因素越多,那么这种假定的准确性就越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也就会降低。因此,在因素分解时,并非分解的因素越多越好,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减少对相互影响较大的因素再分解,使之与分析前提的假设基本相符;否则,因素分解过细,从表面看有利于分清原因和责任,但是在共同影响因素较多时反而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3)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前面谈到因素分解不仅要因素确定准确,而且因素排列顺序也不能交换,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存在乘法交换律问题。因为分析前提假定性的原因,按不同顺序计算的结果是不同的。那么,如何确定正确的替代顺序呢?这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依据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的原则进行排列;现在也有人提出依据重要性原则排列,即主要的影响因素排在前面,次要因素排在后面。但是无论何种排列方法,都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连环替代法提出异议,并试图加以改善,但至今仍无人们公认的好的解决方法。一般地说,替代顺序在前的因素对经济指标影响的程度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或影响较小,排列在后的因素中含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成分,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为了分清责任,将对分析指标影响较大的、并能明确责任的因素放在前面可能要好一些。
(4)顺序替代的连环性。连环性是指在确定各因素变动对分析对象影响时,都是将某因素替代后的结果与该因素替代前的结果对比,一环套一环。这样既能保证各因素对分析对象影响结果的可分性,又便于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只有连环替代并确定各因素影响额,才能保证各因素对经济指标的影响之和与分析对象相等。
例如,我们通过查阅年报得知青松建化(600425)在2008年实际核销的应收账款为3592089元,那么运用因素分析法的思维,我们应当进一步了解哪些客户的应收账款核销了呢?经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如表11-1所示信息。
表11-1 相关信息表
从以上信息可见,并无导致公司重大经营损失的情况发生,不会对股价有明显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