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世界

1.糖葫芦拾趣

关于糖葫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南宋绍熙年间,光宗皇帝最宠爱的黄贵妃面黄肌瘦,不想吃东西。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皇帝只好张榜招医。有一位江湖郎中进宫为贵妃诊脉后说:“将棠球子(即山楂)与红糖煎熬,每饭后服五至十枚,半月病愈。”黄妃按这个药方服后,病果然好了。另外的一种是:唐代僖宗年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攻州占郡。每打一个胜仗,便命人用枝条串上核桃仁,再蘸上糖,以一枝一果代表一个头颅,赏赐那些杀敌立功的将士。攻破潼关后,黄巢赶跑了皇帝,为欢庆胜利,人们把红果穿在枝条上,蘸上蔗糖,用南糖北果穿在一起象征着南北统一,国泰民安。后来这种吃食慢慢地流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

说起糖葫芦,不能不提早年北京东安市场的冰糖葫芦。这里制售冰糖葫芦最为有名的是春华斋,品种有近20个,除了常见的红果、海棠、荸荠、山药、山药豆、橘子瓣、核桃仁外,还有葡萄、金橘、杜梨、柿饼、枣、蜜枣、桃干、杏干和奶子等。一些夹馅的糖葫芦,更是别开生面。在剖开的红果、海棠中填入黑紫的豆沙、洁白的山药泥,或夹入金糕、青梅、豆蓉和枣泥等精制细馅,嵌入桃仁、瓜子仁等果料,摆放在大白瓷盘里,串串赏心悦目。人们买了先要欣赏一番,才舍得细细品味。

当年穿制精美的糖葫芦,选料很严格,加工非常精细。使用的竹签也不是一种,穿红果用粗签,穿海棠用细签,穿熟果用扁签。最难穿的要数核桃仁,签粗了豁,签细了折,须用三棱签斜穿,穿好后像6只“蝴蝶”,非常好看。做冰糖葫芦蘸糖是关键,讲究一斤糖要蘸出24串左右,糖皮薄而脆,看上去晶莹透明,摸着绝不粘手,“掉地上都不带沾土的”。这说法虽夸张,却也道出那糖熬的火候就是“棒”。

东安市场里糖葫芦争奇斗艳的盛况如今已不复存在,但糖葫芦这一祖国饮食文化得到了传承。在北京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中,经常推出有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糖葫芦,使人眼界大开,食心大动。在一年一度的地坛文化庙会上,常常看到蘸糖葫芦的高手现场制售糖葫芦,为庙会增添光彩,品种多时达六七十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