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言简意赅VS夸夸其谈(2)

梁钊在下不了台的情况下,运用反辱相讥之法,转移了视线,巧妙地回击了沈川的侮辱,也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

生活中,人们难免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有些人为此常常怒火中烧,大骂别人无赖,可是到头来,对方仍旧振振有词,说得头头是道。他自己倒是被气得手脚发颤,只剩下说“岂有此理”的份。

聪明的人,此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

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静情绪,才能从容地做出最佳对策,否则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在反唇相讥的过程中,不能说了半天,还不得要领。打击点要准,一下击中要害;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

简洁朴素,助人就是帮自己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精练。同样,还应该在说话时为别人考虑,适时地打圆场可以让别人对你心怀感恩。最好的话语应该是既简洁朴素,又为别人着想。林语堂就曾俏皮地说:“绅士的讲演,应该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能力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急中生智。他用插入的不到二十个字迅速地化解了双方尴尬,也避免了老佛爷因尴尬而动怒,可以说得上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见风使舵之人,虽然随便应变的人不一定都是智者。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一点说:应变从功用上讲不外乎保持主动和变被动为主动两种。

人们生活中所要应变的境遇,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境:

1.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远虑的应变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应变。一个人只有高瞻远瞩,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才能争取到主动位置。

2.近忧: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外部形势变化莫测,也难免生近忧,比如工作变迁带来的陌生交际环境等。

3.处危:矛盾不解,酿成急祸,于是处危又是应变的一种境遇。处危应变,或虚张声势,或以攻为守,或将计就计,等等。通常而言,处危应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应变智谋和胆略。

4.临机:这是一种随意、温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善于见机行事,处世变通,是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这类应变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假如你平时没有什么机会见到总经理,有一天,你刚跨进一楼电梯,忽然发现总经理就站在你身边。电梯会几停几开,总经理到他办公的楼层只需要一分钟甚至半分钟时间,你是否有本事让他在走出电梯之前对你说:“你刚才说的有点意思,这样吧,我给你十分钟时间,来我办公室谈谈。”这就是备受推崇的麦肯锡式“电梯测试”,又被称为“电梯间演讲”。

千万不要说得太多,说得太多是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甚至是谋财害命。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人家跟我说话,如果超过5分钟以上,而又没有新意,虽然我眼睛还看着他,但我的心已经跑到月球和火星去免费旅游转了半天啦!最多五分钟,你能不能在五分钟之内把事情很漂亮地说出来?不但说清楚,而且还要非常有说服力。

“阿里巴巴”的CEO马云认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样简单”,但是他很会说话。马云第一次向“软银”老总孙正义融资,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自己公司的目标。孙正义就说:“我决定投资你的公司。”第二次,马云又坐到孙正义的对面,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马云就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曾向当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持克请教:

“亲爱的教授先生,您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呢?”

教授含笑答道:“不必。”

接着,他巧妙地用了四句谚语,就概括了古今的历史:

“一、‘帝’欲其亡,必令其狂;

二、时间似筛,披沙拣金;

三、蜜蜂盗蜜,反使花盛;

四、天最黑时,便见星光。”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长话短说,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你要解决的问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甚至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来说,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果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而一味地长篇大论,则会始终不得要领。

逞无用之强,失败再所难免

在一些特别敏感的观点上先作让步,有时是较聪明的做法。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利用敏感观点达成协议的良好氛围,在谈判中获得全面的成功。当然这些让步必须是你可以割舍、容忍的。事情经常是你可以从半个面包得到比坚持整个面包更多的营养。

或许我们把运动场上求胜的观念太过于引申到商场上了。事实上,求胜的形象并不是进行谈判的最好方式。理由是有一位赢家即意味着有一位输家。这会完全扭曲了谈判的整个目的。就是这想赢得一切的动机,使许多谈判者不愿放弃任何一点,不愿接受自己的弱点。然而,有所舍是成功要素之一,一位赌马老手绝不会把注全部押在九匹马上。他知道有赢相的马儿就只有两三匹而已,他也只在这几匹有赢的希望的马儿上押注,他知道,如果他九匹马都赌,很可能会输去绝大部分的押注,所以他坚持自己的计划、立场。同样的,你必须学习,有时候,赢可定义为放弃或退出局外。

花些精力和时间找找自己是否有任何事物都不愿放弃的特征。这特征是危险的,因为如果这特征不受阻碍任意发展的话,会导致你把你的生意关系看得太严重、太牵扯私人了。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处境就很危险,因为你很可能会大发脾气或认为你是不可缺的,或试图扮演控制一切的角色,这些都是危险信号,你必须重新调整你的观点,顺应现实的生意。事实是你在交易中所做任何有损你信用或道德的事,对你没有好处。而为什么你会做有损信用的事,对与你来往的客户并不重要。他们记得的只是,你做得太过分了,夸下了你无法兑现的许诺。这意味着你们之间宝贵的生意关系结束。

有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想拜见县官求个差事,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县官手下的人,打听县官的爱好。以期通过和县官“志趣相同”,达到亲近的目的。

县官的随从说道:“县令平日无事时,总喜欢读《春秋公羊传》,总是爱不释手,读得津津有味。”

于是此人有个人准备好后就去见县令,县令问他:“你现在读什么书?”

他说:“正在读《春秋公羊传》。”

县令又问道:“请问是谁把陈佗杀掉的?”

此人一听,以为县令在说他把陈佗杀了,慌忙答道:“我平生实在未曾杀过陈佗。”

县令知此人并未读过《春秋公羊传》,不知陈佗是书中人物,才回答得如此荒谬,就继续戏弄他说:“你没有杀陈佗,那么请问是谁杀的呢?”

此人一听更是害怕,以为县令已认定他是凶手,就慌张往外逃去,连鞋都跑丢了。

别人见他很狼狈,就问他有何事,他喘着粗气说:“我去拜访县令,一见面,他便用人命案问我,以后我可不敢再去了,否则,只有遇到大赦才能出来了。”他边跑边大声说。

一个人应该用诚实、谦虚的态度说话和待人处世。不懂装懂、逞无用之强既会妨碍自己的求知进步,又会贻笑大方,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很有突出特点的一种美德。它既是一种心理,也是一种习俗,“满招损,谦受益。”似乎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信条。

谦虚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但延续至今,谦虚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在我们当中具有广泛的认同度。它的主要表现在于对他人的尊敬、对自己的贬抑上。比如在称呼上,对别人的孩子称令郎、千金,对自己的孩子则说成犬子、小女。又比如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述自己的成绩,接受奖励的时候,总要说上那么几句抬高他人、贬低自己的话。

谦虚行为的作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缩短了交际双方的心理差距,为交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促进社会合作;二是为自己预留“后路”,防止因疏忽而招致他人的不信任、指责、甚至攻击;三是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要素,塑造出谦虚的人格价值。这是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事。

谦虚行为确实是“虚”的,但却是有意而虚,意在塑造谦虚的人格价值、取得心理认同等等,并非意在欺骗和弄虚作假,更不是不真诚。也因为其“虚”的成分,实行起来就有讲究,因此,谦虚要讲究场合、对象、分寸等。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些人喜欢跟别人抬杠,只要和别人稍微说两句话他就要显出一副针锋相对的模样。无论别人说什么,说的对不对,他总是要跟别人唱反调,好像不反对别人他就不舒服似的。实际上,他对很多方面所谓的见解都是极其浅薄无知的。

这是一种很坏的习惯,事事都要争上风,这样的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告诫。即使你在某方面的见识真的比别人多,你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和别人说话。不讲方法地跟别人持反对意见会使你失去很多朋友,也让你在同事中无立足之地,因为没有人会一再地给你提建议,更不敢再向你提忠告。也许你曾经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但是只要有这种坏习惯,你就会跟你的朋友越走越远。在日常的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就是正确的,因为有些事情本来就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况且,一山还比一山高,你的知识未必就是全面而科学的。如果你能想到这些,你也许就不会每次都要反驳别人的意见了。

说话时故意逞强的人当中,自作聪明者居多。他们总觉得自己很聪明,他给别人提的建议中总是包含着比别人更高超的智慧和见解,他认为人们会因为他给的建议而感激他。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别人对于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事情,不需要高深莫测的见解的指引,他们只需要凭借经验做就可以了。这时候,识趣的人,就应该闭上嘴,耐心地听别人说话。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中轻松的谈话不需要用高深理论来支持,不需要大家太认真,别人也根本没有闲工夫听你的理论说教。

同事向你建议时,即使你不同意,也不要立刻反驳,因为有些话需要慢慢咀嚼才有味道。况且,就礼貌而言,你也应该仔细思考后再给别人回答。过度的执拗总是会把生活从幽默风趣变成枯燥无味。在社交中,要时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惟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为难处境,简明扼要解困扰

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讲话水平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国际竞争的优劣。一个企业员工的整体讲话水平,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底蕴。大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求职、恋爱、晋升和谋发展,哪一件事能离得了说话呢?

不要羡慕别人的口才,你也有可能成为具备高超讲话能力的人。不善讲话不要紧,关键是要认识口才的重要,加强学习,因为讲话能力可以通过日常训练百炼成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情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天天读,万卷亦非难事;时时练,讲话能力就会日益增强。到那时,你就会口吐莲花,笑傲人生;妙语连珠,平步青云。口才与成功此时在你身上就能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