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设计
- 刘志东 马龙主编
- 1960字
- 2020-08-27 18:23:32
前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20 年间,人们发现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不仅是战争,还有来自自然或人为的各种突发事件。因此,许多国家把打击恐怖袭击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作为了事关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加以深入地研究。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法制和技术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2003年,在应对SARS疫情期间,暴露出各级政府、行业间存在着协调处置能力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公共服务系统弱化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政府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亟待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回顾前几年国内政府信息化的主题时人们会异口同声说“电子政务”,这是“十·五”期间国家提出的“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在技术层面上的具体表现。那么“十一·五”期间国内政府信息化的主题又是什么呢?从中央和谐社会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应急管理”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政府、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应急管理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在国内起步较晚,国外发展时间也不长,可以说我们既缺管理,又缺技术,更缺人才。因此,在实践和应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技术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
遗憾的是,当我们在当当网中选择“图书”栏目时,输入“应急”两字,查询到4134本图书;输入“突发”两字,查询到3162 本图书,却没有一本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设计的专著(截至2009年5月)。因此,编写一本全面描述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技术书籍,就成为了我们下笔写作的动力。
本书对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按宏观——理论设计(第1 篇)、中观——功能设计(第2篇、第3 篇、第4 篇)、微观——产品设计(附录)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探索、分析和设计。理论设计的重点是突发事件分析,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点,系统设计原则,建设模式和体系架构。功能设计的重点是信息采集系统,评估决策系统,通信指挥系统,现场指挥系统和公众沟通系统,以及预案库、专家库和资源库的设计,支撑平台软、硬件要求和应急会商室、应急机房的设计要点。产品设计的重点是给出了部分设备选购技术参数表,包括视频会商及图像采集系统、移动信息采集系统,评估决策系统,电话及短信系统,集群系统,现场指挥控制系统,公众沟通系统,应急指挥中心会商室、应急计算机机房等系统的设备技术参数表。
本书依据控制论原理设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功能,使各系统的运行、管理符合科学理论和技术规范,避免了国内许多地方系统建设中存在的功能不清、流程不畅和边界不分等现象,确保了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应急业务和常规业务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应急业务和常规业务的不同在于应急业务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政治性等特点。提出了目前国内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三个认识误区,给出了解决好三个能力不足的方法。
本书提出了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分为执行型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简称“执行型系统”)和决策型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简称“决策型系统”)两种类型的观点。跳出了国内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中只按建设模式分类的羁绊。
本书对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所包含的IT、CT等信息技术进行了翔实地讲解。
全书共4篇12章,含图68幅,表155个。刘志东负责本书的统稿和总校。第1章、第8~10章和附录的第一~四部分由马龙执笔。第2章、第3章、第5章的第2~5节、第11章、第12章和附录第五部分的部分内容由徐连敏执笔。第4章、第5章的第1节、第7章和附录的第六部分及附录第五部分的部分内容由赵东旭执笔。第6章和附录第五部分的部分内容由鞠鹏飞执笔。
本书适合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应急工作的管理、技术人员,各IT、CT公司从事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技术人员,以及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从事应急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应该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完善,技术开发的逐步规范,关于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希望该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可供查阅参考的资料较少,加之作者水平所限和编纂时间较短,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为本书提供资料的威海市信息产业局、北京中科软件有限公司、山东政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威海康威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威海惠光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威海市广播电视器材有限公司,以及西安联合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金和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威海海源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威海九鼎世纪电子有限公司、威海图新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东华合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英立讯科技有限公司。
编者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