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你要做的:从论文规划到发表、传播

第5章

论文的规划

5.1 开始动笔前应该知道的

5.1.1 写作—阅读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Bonnie Nardi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信息科学系(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的教授,专门从事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并在该校讲授科技写作课程。Nardi教授认为科技论文写作与阅读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其实,不只她一人持有这个观点,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

作者写论文,读者看论文。读者、作者通过论文对话、交流。大家都知道,面对面交流时,谈话双方如果有共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那么就容易互相理解,交流起来也会顺畅。写作、阅读也是这样。如果读者、作者的研究背景相似,他们就很容易交流。作者在写论文时,应当注意这一点。如果觉得大多数读者可能不了解或不容易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么作者就应该将背景知识介绍清楚。

如果作者了解读者,知道他们想看什么,阅读时需要什么帮助,写出读者喜爱的文章就不难了。同样地,如果读者了解作者的研究背景、写作目的,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文。在动笔写之前,作者可以问问自己:读者为什么要看我的论文,能从中得到些什么?看论文时有无障碍?如果对答案没有把握,就应该认真调研一下,思考思考。通常,就是要做相关工作分析,了解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现状,搞清楚大家都在关注什么,想了解什么。

读者判断一篇论文对自己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的内容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相关,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要想抓住读者,就要提供真正对他们的工作有帮助的内容和最好的阅读体验。如同两个人聊天,不能总重复一个话题、谈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得有些新鲜的、对听者有意义的信息,才能使谈话继续下去。另外,不能自说自话,全然不顾对方感受,明明听者已经王顾左右了,说者还在滔滔不绝。这种交谈除了让人生厌,恐怕不会带来别的感受。科技论文写作中,这种一厢情愿的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写了一大堆读者不喜欢的东西,却自己认为很有趣、很有价值。其实,他们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和目标太执著了,以至于忘记了研究现状和读者的需要。

我曾和一个瑞典学者结伴旅行。他是研究化学的,我是搞计算机的,按理说两个搞理工,并且文化、工作背景相差巨大的外国人一起旅行应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但我们却谈得很投机,旅行很愉快。关键不在我,我本不健谈。关键在那瑞典同伴。我们聊天时,他从不谈论自己的化学,而是讲一些信息技术在化学领域应用的新闻。每次聊天,我都觉得有新收获。他很懂得如何让谈话继续下去,并使听者感兴趣的艺术。其实,写科技论文也是如此。

神行太保小密探

王顾左右

“王顾左右”源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段话的大意是,孟子想劝谏齐宣王,但齐宣王不想听他唠叨,就故意把话题岔开了。因此,“王顾左右”常被用来表示对别人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

5.1.2 了解自己的读者是科技论文写作中常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作为作者,你了解自己的读者吗?

生活中,我是一名读者,每天早上坐公交车上班,都会买一份时报。我喜欢一个专门刊登北京趣事的版面。在车上坐稳之后,通常会直奔那一版,仔仔细细读完。然后还会捡些精彩段落,再品味一下。至于其他版面,我一般不看。即便看,也是走马观花。所以,一份十多页的报纸,对我来说,常看的也就是一两页。

在各种信息充斥报刊、网络的今天,读者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读者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新奇,有的是因为给读者带来有价值的东西。

对科技工作者而言,论文中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大致如此。他们阅读论文的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1)获取新研究、技术思路,了解新动态;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获取新知识,了解自己不懂的概念、原理、方法等;

(4)为写论文找参考资料;

(5)为了申请项目,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搞清楚自己论文的读者是谁,了解他们的阅读目的和需求,对写出有良好影响的论文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一篇论文的内容和读者的阅读目标一致,无疑会吸引读者。那么,被吸引之后,哪些因素会影响读者继续阅读,进而引用这篇论文呢?

1.需求

如果一篇论文能满足读者的某种需求,读者就会持续阅读下去。例如:一位打算申请资助的科研人员,为了撰写项目申请,会坚持阅读他认为有参考价值的论文。

2.兴趣

如果读者对某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无疑会关注这方面的论文,并持续阅读下去。例如:一个专门研究传感器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的人,会对隐私保护算法感兴趣,这方面的新算法会吸引他阅读。

3.价值取向

有的读者认为某些内容有价值,有些内容毫无意义。价值取向会影响他们读还是不读。例如:一个支持绿色计算的人对高能耗的研究成果不感兴趣,除非他是想找反面教材,去论述绿色计算的重要性,否则他不会阅读这方面的论文。

4.知识面

知识面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如果一个读者对一篇论文所涉及的知识不怎么了解,就会产生阅读障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让一个脊髓神经医学(Chiropractic)专家去读一篇信息理论方面的论文,显然是强人所难,这位专家会知难而退。尽管绝大多数论文读者都是作者的同行,但在学科门类越来越细、研究日新月异、新成果不断出现的今天,读者对某个背景知识不了解也很正常。在对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阅读困难的情况下,读者会倾向放弃阅读。是否在论文中加入必要的背景知识、过渡性内容,让论文更易读、易懂,是作者在写作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通常,内容清楚、易懂,知识完整的论文有更多的读者。也就是说作者最好不要让读者为了看明白一篇论文还要去查阅大量其他资料。太麻烦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去做。

因此,在写作之前,作者应当给自己的论文定一下位,估计一下什么人会读它,想清楚论文的哪些内容可能会吸引他们,考虑好怎样才能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5.1.3 读者最先阅读或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来说,人们只关心和自己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东西。例如:一个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人会订阅北京晚报,但几乎不可能去读青岛晚报,即使他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或订到。因为,后者离他的生活太遥远,而前者刊载的都是发生在他身边、与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论文读者也是如此,调查发现他们有以下特点。

(1)读者、作者、同行属于同一个群体,并且这个圈子往往不大。论文往往只在某个专业性很强的小圈子内阅读,圈子成员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2)与自己研究、工作直接相关的论文,最受关注,其他论文,他们基本不看。

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首先关注哪些内容呢?对读者的调查发现,表5-1所示的几部分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时最先看的内容。

表5-1 读者最先看的论文内容

通常,读者会首先根据题目来判断论文是否有趣,然后阅读摘要、结论,了解论文的核心内容,看看它是否会对自己有帮助,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这篇论文。除此之外,读者还会根据关键词来判断论文与自己所关注问题的相关性。如果没有什么关系或关系不大,读者自然不会去看。

因此,在给论文定题目,选关键词的时候,应当选择最能体现论文特色和核心内容的词汇。像“……的关键技术”这样的题目直接用关键技术的名字代替即可,“关键技术”这样的词太笼统,并没有向读者传递与论文直接相关的信息。同样地,这样的词也不适合做关键词。

如图5-1所示,读者看过题目、摘要、结论、关键词之后,可能继续阅读引言,最后仔细阅读全文,也可能早就已经放弃了阅读。这要看他最先阅读的那些内容是否有吸引力。

图5-1 读者的阅读习惯

读者决定仔细阅读全文之后,会关注那些内容呢?通常,他们会关注论文的创新点,如新方法、新思想。除此之外,不同作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关注论文的不同部分。例如:有的关注相关工作,有的关注验证评价,有的关注讨论。

由图5-1不难看出,实际上,有不少论文,读者只看了一下题目或摘要、结论、关键词,就放弃了阅读;有的则在读过引言之后中途放弃了阅读。这些部分能否吸引住读者,是作者应当考虑、注意的问题。另外,要想让读者阅读、引用自己的论文,首先要让他们方便、快捷、准确地找到它。题目、关键词、摘要对论文查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三部分中提供便于论文检索的关键词是作者们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知道了读者最先阅读的和最关注的是什么了,那好,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将读者最想看的东西以最方便他们阅读的方式提供给他们。这是让论文受读者喜爱的秘诀之一。

5.2 如何写好研究性论文

这里从写作过程及规划的角度,谈一谈写好一篇研究性论文有哪些事情要做,如何组织这些事情才能做得最好。至于,论文各部分包含什么,如何去写这些内容,本书将在第三部分的各章中详细讲述。

在做好研究的同时,如何规划好写作非常重要。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Engineering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Mike Ashby教授认为论文也是一种产品,应当像生产名牌产品一样设计好论文Mike Ashby,How to Write a Paper,Engineering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Cambridge,Cambridge,2005.。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其他学者的经验,这里给出如何写好研究性论文的一些建议。

1.明确读者定位及需求

是产品就要面向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了Ashby教授之外,很多人也都强调了市场因素的重要性。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在其指导学生、研究人员写作的培训中,多次强调了解读者需求的重要性。在确定了读者定位和需求之后,作者要根据它们来合理地确定论文风格、投稿的期刊或会议、吸引读者的内容等。依此写作,才能写出读者喜爱的论文。

2.选择好题目

选择一个吸引人的题目。题目不宜太宽泛,应当尽量具体,以便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研究和写作。如果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发现题目太大,可以将它拆分成两个。如果太小,也应将其调整扩展。总之,论文题目要适度聚焦。太大的题目,给读者太多的信息,使读者感到晕头转向;太小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种事情也需要写论文吗?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一个题目是否大小适中呢?作者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个题目感兴趣?这个题目能Hold住读者的注意力吗?

3.确定问题

论文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里?研究性问题应当是需要去分析、论述的问题,而不是只需陈述性回答的问题。美国乔治城大学国际事务学院(Edmund A.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Charles E King认为通常情况下When、What型的问题不适合做研究Charles E King,How to Write a Research Paper,http://www9.georgetown.edu/faculty/kingch/.。它们可以是良好研究的起点,但它们背后的“为什么、怎么去做”之类的问题更值得去探究。所以,研究性问题以Why、How开头的问题居多。

4.收集文献资料

围绕论文关注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研究现状。明确问题已经解决到什么程度了,哪些已有成果可以利用,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资料收集应当尽量全面,以避免在后续研究中重复已有的工作。

5.确定解决方案核心并做研究

在分析相关工作基础上,确定论题(Propositional Thesis),也就是作者的提议或观点。然后,细化之,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据思路进行实际研究,记录研究结果,收集更多的论文素材。

6.给出论文提纲

参考模块化论文结构,如IMRaD结构,在思想概念层面撰写论文框架。这个框架实际上是一个内容规划和写作计划。作者应当将论文最闪光的“卖点”合理地布局到这个框架里,以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在论文中找到它们。在内容的组织之上,通常有如表5-2所示的几种模式。

表5-2 论文内容的组织模式

论文内部逻辑和组织结构非常重要。优秀论文一般都含一个流畅的逻辑流(Logical Flow),能够引导读者以连贯、渐进的方式掌握论文内容,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7.写出论文初稿

随着研究的进展,完善、填充论文提纲,形成论文初稿。

8.不断修改、完善初稿,直至终稿

一篇优秀论文的完成,需要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记得曾读过一篇介绍景泰蓝制作的文章。文中讲到打造一件景泰蓝精品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经过铸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多道工序,最后还要用椴木木炭不断打磨,并去污镀金。其实,优秀论文的撰写也是这样。初稿形成之后,除了要在内容上不断完善之外,还要在文字表达等方面精益求精。“好成果+差表达”会使论文大打折扣。作者要想将论文写成精品,就要像景泰蓝师傅那样不断细致“打磨”。有时候,审稿人会给作者这样的意见“The paper need to be polished”就是这个意思。“polish”这个词很形象,也让我想起那篇景泰蓝的文章。

这里所讲的研究性论文写作过程,对写好其他类型的论文,如综述,也是很有帮助的。

5.3 如何写好综述

5.3.1 调研性综述的特点及写法

调研性综述针对某一问题或领域,总结、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分析、评价它们的优点、缺点,以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将分析结果呈现给读者。此外,调研性综述还包括对已有工作的分类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分析预测。

有人认为写综述性论文很简单:不就是摘录别人的文章嘛!其实不然。调研性综述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除了综合已有成果之外,作者要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判断和观点。即便是对已有成果的叙述也要建立在作者理解的基础上。要写好调研性综述,除了应掌握大量最新文献之外,还应对综述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完整的全局观。

除了对已有工作的分析、综合,作者在写调研性综述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对已有工作意义、价值的评论。

(2)对已有工作优点、缺点的评价。

(3)对研究现状的讨论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

下面看一下,如何写好调研性综述的各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给出综述的意义、目的,并对综述范围及针对的问题进行介绍。有时候,这一部分还会论述综述的动机和原因;简短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接下来,引言将给出综述对象的分类体系。此外,引言还应对要综述内容有一个简要的总结。通常,调研性综述面向的是对综述对象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所以,这类综述的引言大都不介绍背景知识,但有些作者为了便于更多读者阅读,也会给出背景知识。

有时候,为了突出引言中的某一部分,也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小节单独列出来。例如,将背景知识、分类体系、发展简史分别作为单独的小节。因此,综述的意义、目的、针对的问题以及对综述内容的简洁概述是调研性综述引言部分最常见的内容。

概念体系部分主要包括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框架结构、分类体系等。也有些作者将这部分内容归并到引言中。概念体系实际上为论文后续部分的论述、评价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作者将按照这个框架对现有工作分门别类,深入分析。因此,概念体系非常重要。在建立概念体系的时候,作者通常会采用结构图或分类表的形式,以便使概念体系更清楚。

问题和挑战部分给出综述对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面临的主要挑战。有的作者将这部分内容穿插到对现有工作的分析中,不将它作为独立章节来写。

现有工作部分依据概念体系中的分类对已有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给出作者自己的评价。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通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写。除了优点、特色之外,这部分还要对各项工作的难点、不足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应用情况部分包括应用需求分析、应用分类、应用现状分析等。有的作者将应用情况部分归并到现有工作中;有的则将其单独列出。

讨论与方向也是一篇调研性综述的关键部分。作者在这一部分分析综述对象的发展趋势,给出自己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判断和预测。

结论部分简短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的主要贡献。

怎样才能写好调研性综述?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点之外,作者在写完论文之后可以问一下自己:读完这篇综述,我能从中获得什么?如果答案不理想,那就应该对论文做进一步的调整。

5.3.2 评论性综述的特点及写法

与调研性综述相比,评论性综述更强调“评论”。针对某一题目,作者除了综合、介绍相关成果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评价和观点。尽管没有新成果,但评论性综述中的新观点(New Perspectives/Points)将使读者受益。

依据论文内容的不同,可将评论性综述分为以下几种:

(1)研究现状评论,分析、评论某一领域的现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2)发展历史评论,总结某一领域的发展史,分析各个阶段的重大发现及特点,分析技术演化规律,总结发展趋势。

(3)观点比较评论,分析、比较不同的学术、技术观点,总结它们的特点、相同点、差异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

(4)领域综合评论,针对某一问题,收集不同领域、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新思想、新观点。

(5)理论技术评论,分析、评价某一领域的理论或技术,以提出新的理论或技术;可以对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技术进行评论。

在写评论性综述时,综述范围不宜过大,选择具体问题或较窄的领域进行评论,有助于分析透彻、全面,提出新观点。在不容易界定综述范围的时候,可以先从一个大题目开始。随着工作的推进,确定出小的、有价值的题目,然后将重点聚焦到这个题目上。

对他人工作的介绍,应建立在对他人工作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明、解释、分析,不应照搬他人论文中的内容。如果使用了他人的成果,应明确标注引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撰写其他类型的综述时也要遵守这一原则。在综合、分析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应给出自己的评价和观点。新观点对评论性综述来说非常重要,这类综述的好坏取决于评论的深度和观点是否新颖,而不是论述的广度。

评论性综述的写作可参照前面给出的综述论文结构。引言部分同样要给出综述的范围、针对的问题、综述的意义和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综述面向的读者。如果作者觉得读者可能不了解论文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就应该增加相关背景介绍。其他部分的写作可以参考调研性综述的写作方法,但以下几方面是评论性综述的特色所在,要特别注意。

(1)分析与讨论是评论性综述的重点。概念体系、现有工作等虽然也是这类综述的组成元素,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分析、讨论展开的。其他内容可以简化,甚至省略,唯有讨论部分要扩展和加强。要注意评论性综述不是简单的文献总结,作者一定要将自己的分析加入其中。同时,将分析、讨论围绕论文的主题展开,切忌文不对题,泛泛而谈。力争将自己鲜明的观点,通过讨论、论证,明确地传递给读者。

(2)逻辑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观点,设置分论点。以分论点做段落的主题句,每个段落围绕一个分论点展开。层次化地逐级展开分析、讨论,使读者能很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3)与调研性综述不同,评论性综述为了使新观点真实可信,有时需要增加必要的验证环节,如证明或实验。这些证明或实验与研究性论文中的证明、实验差别不大,它们要提供充足的数据、严谨的证明,为新观点提供充分支持。

(4)评论性综述的结论要简洁、明确地列出作者的观点,指出新观点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在全文分析、讨论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在这一部分,作者不要再引入新的观点。此外,在结论中还应清楚地体现作者观点与论文主题的关系,切忌答非所问。当然,在评论性综述中,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也是作者应当提供的。

5.3.3 指南性综述的特点及写法

指南性综述有点学习教程的性质,系统、全面地介绍某一领域、某一问题或某项技术、理论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某领域的热点、新理论、新技术或者应用需求旺盛的理论、技术。这类综述面向的是入门者或对综述内容了解不多的人。因此,作者必须将知识以一种易读、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相关概念要介绍清楚、完整。

由指南性综述的特点和性质来看,它以叙述、讲解为主,较之于调研性、评论性综述,分析、评论的内容要少许多。侧重向读者提供系统、完整的知识,对分析的深度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作者给出自己的观点。

以下内容是这类综述的重点。

(1)背景知识。

指南性综述有教学的目的,类似于专题讲座。因此,在这类综述中,作者应该将背景知识介绍清楚,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

(2)概念体系。

为了使内容易于理解,指南性综述通常会提供完整、清晰的概念体系,包括概念定义、分类、对比等。它不必引入新问题、新概念,但要将已有的问题、概念介绍清楚。

(3)现有工作。

指南性综述的现有工作部分侧重知识介绍。通常,这部分并不采用“现有工作”或类似的标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选用新标题。在论述时,指南性综述并不强调深度和启发性,这一点与调研性综述和评论性综述有很大不同。它更注重如何方便读者快速掌握所介绍的知识。

另外,指南性综述可以面向某一领域进行总结,也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项技术,介绍相关知识。